作者:顔文強 作者簡介 腎是五臟中至為關鍵的臟器,其重要性已為歷代醫(yī)門中人所推崇,明醫(yī)家李中梓更稱其為“先天之本”。關于其形態(tài)和位置,《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1]《難經(jīng)·四十二難》:“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span>[2]這就是說,腎臟有兩枚,位于靠近腰部的腹腔內(nèi)?!爸匾唤镆粌伞?,以東漢度量衡折算約合今天265.625克,即半斤多一點,與現(xiàn)代解剖學數(shù)據(jù)差不多。道門典籍《雜著捷徑·朱提點內(nèi)鏡論》也描述道:“腎有二,精所舍也。以腎為事,元氣屬焉,形如江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膂,外有脂裹,里白外紫,有絲二道上系于心,下連于腎,通而為一,所謂坎南離北,水火相感?!?/span>[3]腎臟連于脊髓,“外有脂裹”“里白外紫”,“形如江豆相并”較準確地刻畫了腎的外形特征?!坝薪z二道上系于心,下連于腎”中的“絲”是指足少陰腎經(jīng),其分支與心臟相連?!鹅`樞·經(jīng)脈》言:“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span>[4]《醫(yī)貫卷之· 內(nèi)經(jīng)十二官論》的記載也較為接近:“腎有二,精所舍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系于心包,下條過屏翳穴后趨脊骨?!?/span>[5]“精所舍”中的“精”是指“精氣”,包括后天的臟腑精氣和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酚性唬骸澳I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薄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藏為腎?!?/span>[6]我們知道,“水”是“氣”凝聚致密于內(nèi)的狀態(tài)。人體腎氣具有收藏臟腑精氣的功能,類似冬天天地之氣潛藏于地下表現(xiàn)出地面氣候冰冷的自然物象。臟腑精氣遵循天地法則潛藏于腎而后再緩緩而出為的是確保生命的綿長。需要注意的是,臟腑的精氣畢竟屬于后天而不是先天,但是腎卻可以例外,因為其不僅是后天精氣潛藏之所,更是先天精氣神的貯存之地,所以也稱為兩腎間動氣、命門元氣??疾旃糯浼?,“命門”一詞最早見于《靈樞·根結》:“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span>[7]足太陽膀胱經(jīng)根于“至陰穴”結于眼睛處。也就是說,“命門”最早指的是眼睛。孫一奎解釋說:“蓋太陽乃腎之表,目者,宗脈精華之所聚,故特以精華之所聚處,而名之為命門也?!?/span>[8]稍后的《難經(jīng)》則將“命門”內(nèi)涵演變?yōu)橛夷I和“腎間動氣”。《難經(jīng)·三十六難》曰:“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span>[9]這里“命門”指的是右腎。然而《難經(jīng)·八難》又說:“諸十二經(jīng)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難經(jīng)·六十六難》也說:“齊(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名曰原?!?/span>[10]既然“命門”是“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而“生氣之原”又是“腎間動氣”。所以,“命門”也就是“腎間動氣”了。可見,《難經(jīng)》“命門”兩種含義是互用的。到了明代,趙獻可則明確指出其位置:“內(nèi)經(jīng)曰: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無形可見,兩腎之中是其安宅也?!敝赋觥懊T”位于兩腎之間,是為人身太極,為先天無形之“火”,趙獻可又曰:“欲世之養(yǎng)身者、治病者的以命門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夫既曰立命之門,火乃人身之至寶?!?/span>[11]這就是說,命門是“立命之門”,為先天無形之火,養(yǎng)生當以保“火”為上。實際上,此先天無形之“火’即是元精元氣元神,也就是人體“生氣之原”。孫一奎《醫(yī)旨緒余·命門圖說》有更形象的描述: 天人一致之理,不外乎陰陽五行。蓋人以氣化而成形者,即陰陽而言之。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腎,如豆子果實,出土時兩瓣分開,而中間所生之根蒂,內(nèi)含一點真氣,以為生生不息之機,命曰動氣,又曰原氣,稟于有生之初,從無而有。此原氣者,即太極之本體也。名動氣者,蓋動則生,亦陽之動也,此太極之用所以行也。兩腎,靜物也,靜則化,亦陰之靜也。此太極之體所以立也。動靜無間,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其斯命門之謂歟!…… 《中和集》曰:闔辟呼吸,即玄牝之門,天地之根。所謂闔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命門之義,蓋本于此,猶儒之太極,道之玄牝也。觀銅人圖命門穴不在右腎,而在兩腎俞之中,可見也?!?/span> 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12] 孫一奎以“豆子果實”發(fā)芽出土“兩瓣”喻人的兩腎,以“兩瓣”中間所生的“根蒂”比喻命門動氣、原氣,與趙獻可同樣稱為“太極”。住的注意的是,孫一奎說“非水非火”是指命門原氣,不是后天有形水火。本質(zhì)上與趙獻可稱先天無形的“命門火”是一致的。結合第一章先后天精氣神的論述和《靈樞·經(jīng)脈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的記載,我們可以推出人體化生的過程:宇宙鴻蒙“先天一炁(一點真陽)”落于母體子宮由父精母血包裹而成胚胎,先天一炁分化先天元精元氣元神的混沌之狀,混沌之體不斷摶轉(zhuǎn)而成陰陽初判之太極,太極左旋右轉(zhuǎn)化生出兩腎和脊髓、腦髓,然后以此為骨架再逐一化生出其余四臟、六腑。孫一奎還引用道門李道純的語言,將“命門”稱為“玄牝之門,天地之根”。而趙獻可也曰:“浩然也,明德也,玄牝也,空中也,太極也,同此一火而已。為圣為賢為佛為仙,不過克全此火而歸之耳。”所以“肺主氣、腎納氣”之說也是基于“命門火”才具有“闔辟呼吸”的功能。趙獻可還繪圖將命門太極原氣的旋轉(zhuǎn)作了進一步描述: 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shù)下則為十四椎,自下數(shù)上則為七椎?!秲?nèi)經(jīng)》曰:七節(jié)之旁有小心。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即太極圖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竅,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竅,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相火稟命于命門,真水又隨相火,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酉至丑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周流于五臟六腑之間。滯則病,息則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火會,而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門火。此褚齊賢之言也,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世謂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則可。男女合,此二氣交聚,然后成形,成形俱屬后天矣!后天百骸俱備,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13] 命門太極圖 從上可見,命門就是一團氣,胎兒時期一團先天一炁與分化的元精、元氣、元神相互混融、氤氳之氣;嬰兒出生后,分化的元氣落于下丹田虛空處——命門處,均不是肉眼可以明見的致密形體結構。當今不少人熱衷于從解剖的途徑找到命門的實質(zhì)結構,顯然已經(jīng)偏離了方向。而“命門”一詞的命名是基于“生命之門”的蘊意。命門元氣不斷左旋右轉(zhuǎn)成外圍成太極陰陽初判狀,左邊是先天無形之“真水”,右邊是先天無形之“相火”,最外圍的是有形有質(zhì)的后天左腎陰水、右腎陽水。張介賓在《類經(jīng)附翼·求正錄》中則將命門的“真水”“相火”稱為元氣、元精:“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五氣治,則營衛(wèi)賴以和調(diào)。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薄拔迮K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span>[14]然而究其實質(zhì),“真水”和“相火”都只是命門元氣兩種的不同運轉(zhuǎn)狀態(tài)的方便提法,而元精、元氣、元神都是先天無極混沌發(fā)用之后的回溯表達,三者一而三、三而一,異名同體,本質(zhì)上都可以稱為先天“命門火”,所以趙獻可才說“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梢?,“命門火”是真正的生命之“主”,直接超越后天“君主”的心臟,對于二者的區(qū)別,趙獻可有一精彩的闡釋: 或又問曰:如上所言,心為無用之物耶?古之圣賢未有不以正心、養(yǎng)心、盡心為訓,而先生獨飲外心以言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細玩經(jīng)文,自得之矣!《經(jīng)》曰“神明出焉”則所系亦重矣,豈為無用哉!盍不觀之朝廷乎!皇極殿是王者向明出治之所也,乾清宮是王者向晦晏息之所也。指皇極殿而即謂之君身可乎?蓋元陽君主之所以為應事接物之用者,皆從心上起經(jīng)綸,故以心為主。至于棲真養(yǎng)息,而為生生化化之根者,獨藏于兩腎之中。故尤重于腎,其實非腎而亦非心也。[15] 以“向明出治”的“皇極殿”比喻后天之主的心臟,以“棲真養(yǎng)息”的“乾清宮”比喻兩腎之間、先天之主的“命門”,可謂準確。“心”為用、為“顯”,“命門”為體,為隱。命門元氣才是真正的“生化之根”“立命之門”,所以“非腎而亦非心也”。對于命門元氣旋轉(zhuǎn)而出的“真陰”“相火”的運行轉(zhuǎn)化,趙獻可描述道: (命門)其右旁有一小竅,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稟命而行,周流于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后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其左旁有一小竅,乃真陰,真水氣也,亦無形。上行夾脊,至腦中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脈,以榮四肢,內(nèi)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shù),亦隨相火而潛行于周身,與兩腎所主后天有形之水不同。但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為黃庭,故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褚齊賢云:人之初生受胎,始于任之兆,惟命門先具。[16] 結合前文所論可知,命門元氣右轉(zhuǎn)出無形“相火”沿腹腔三焦脂膜而上與營氣、胃氣匯合成宗氣穿越橫膈在肺部與呼吸清氣、脾運來之水谷精氣匯合,而后從手太陰肺經(jīng)沿著十二經(jīng)絡周流臟腑。命門元氣左旋出無形“真陰水氣”沿后背脊髓上腦髓,聚集轉(zhuǎn)變化為后天有形津液與經(jīng)絡之“營氣”相調(diào)和成血液,先榮四肢后內(nèi)注五臟六腑。當然,“真陰水氣”直接秉受于先天元氣,本質(zhì)上也是“氣”?!鹅`樞·癰疽第八十》描述了血液形成的過程和流注順序[17]:“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diào),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jīng)脈。”[18]“上注溪谷”當指往上注入大腦穴位,此處的“經(jīng)脈”皆是指“血脈”即血管,不是氣脈。由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經(jīng)脈”“脈”有時指血脈、有時指氣脈,常?;ビ?,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具體語境辨明。由于血以載氣,氣再血中,所以血之與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故能“潛行于周身”。趙獻還引用道門修煉金丹的術語,把命門稱為“黃庭”。盡管“黃庭”的具體位置,道教也有多種提法,如梁丘子注曰:“黃者,中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nèi)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span>[19]這里把腦、心、脾都稱為黃庭。又如《道樞·黃庭篇》曰:“脾者,橫津也。脾長一尺,橫津長三寸有六分,在心之下,謂之黃庭之府焉。”[20]這里“黃庭”指脾。又如《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曰:“至臍中一寸三分,方圓一寸,左青右白,前赤后黑,中黃戊己,名為丹田。田內(nèi)一座宮,宮中名曰黃庭宮?!?/span>[21]這里把肚臍下丹田即命門稱為“黃庭”。趙獻可這里采用第三種含義即下丹田結丹處,這就賦予了“命門”以先天的地位,其空間范圍大約是肚臍下一寸半的下氣海穴到三寸處的關元穴之間,即前文第一章論述的玄關、玄牝。根據(jù)人受孕與生命的化生過程,筆者贊同趙獻可的觀點。命門作為先天之主,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趙獻可說:“命門為十二經(jīng)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笨梢?,命門元氣是生命之根,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關鍵,不能輕易調(diào)用和耗散。 更妙的是,兩腎為后天有形之水與中間的命門先天無形之火恰好構成坎卦:外圍兩爻為兩腎、中間一爻為命門。所以古人言“腎”,就不僅包括后天的兩腎,也包括先天的命門。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た藏越狻分性唬骸翱矠樗瑢訇?,血也,而真陽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22] 如此,“腎”成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的地位也就不可動搖。而兩腎具有收斂潛藏臟腑精氣之力的功能可以將命門元氣緊緊包裹于內(nèi),使元氣不至于耗散,而是緩緩而出、徐徐而升,從而保障人體生命的綿長有序。也就是說,腎“藏精”所藏的是后天臟器精氣和先天命門元氣。而這也是五行屬水的兩腎比其他臟腑先化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圣先賢看來,地球有形物質(zhì)演化都是水在早?!渡袝?/span>?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span>[23]這里的一二三四五表示的是次序,也就是說,水最早化生,而后火,然后依次是木、金。張景岳在《類經(jīng)·陰陽類》道:“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化之原,故精歸于化。”[24]指出了萬物皆從“水中生”的規(guī)律。在《類經(jīng)圖翼》中張景岳還專列《五行生成數(shù)解》篇以河圖之數(shù)詳加闡釋: 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數(shù),圣人察河圖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狈蛭逍懈骶咝钨|(zhì),而惟水火最為輕清,乃為造化之初。故天以一奇生水,地以二偶生火。若以物理論之,亦必水火為先,以小驗大,以今驗古,可知之矣。如草木未實,胎卵未生,莫不先由于水,而后成形,是水為萬物之先,故水數(shù)一;化生已兆,必分陰陽,既有天一之陽水,必有地二之陰火,故火次之,其數(shù)則二;陰陽既合,必有發(fā)生,水氣生木,故木次之,其數(shù)則三;既有發(fā)生,必有收殺,燥氣生金,故金次之,其數(shù)則四……天五生土,地十成之。[25] 即是說,水、火是五行中“最為輕清”的“形質(zhì)”,天在上故以數(shù)之“始”一生水,地在下故以二生。水火二氣是陰陽造化之初;而后陰陽合,以“升發(fā)”為特性的木氣得以生,生數(shù)為三;再后收殺之氣行令,是為金氣,生數(shù)為四;最后土載萬物,生數(shù)為五。需要注意的是,土生數(shù)為五列于后,并不是指“形質(zhì)”上的“土”,而是指氣態(tài)上的“土”,即土氣”。因為土氣是金、木、水、火四氣調(diào)和運行的中和狀態(tài)。因為五行之“氣”在聚合成“形質(zhì)”之前,都是天地之氣運行的不同狀態(tài)?!拔逍小睂崉t是一氣之“五態(tài)”。故河圖之數(shù)的先后是以天地之“氣”的盛衰次序來立論的。對此,張介賓早已指出: 至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似乎土生最后,而戴廷槐曰:“有地即有土矣!若土生在后,則天三之木,地四之金,將何所附?且水火木金,無不賴土,土豈后生者哉?然土之所以言五與十者,蓋以五為全數(shù)之中,十為成數(shù)之極。中者,言土之不偏而總統(tǒng)乎四方;極者,言物之歸宿而包藏乎萬有,皆非所以言后也。 …… 雖河圖列五行之次序,而實以分五行之陰陽,陰陽既有次序,氣數(shù)必有盛衰。……惟土之常以生數(shù)者,蓋五為數(shù)之中,土居位之中,而兼乎四方之氣,故土數(shù)常應于中也。雖《易·系》有“天十成之”之謂,而《三部九候論》曰:“天地之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贝怂酝敛淮蟪梢病O?/span>圣察生成之數(shù)以求運氣者,蓋欲因數(shù)以占夫氣化之盛衰,而示人以法陰陽、和術數(shù)、先歲氣、合天和也。[26] “察生成之數(shù)以求運氣”“因數(shù)以占夫氣化之盛衰”指明了河圖生成數(shù)分先后的本質(zhì):即氣化、氣運的次序。五運六氣學說就是古圣先賢探究氣化規(guī)律的總結,以明晰天體運行產(chǎn)生的氣候變化對人類和自然萬物的影響。這再次體現(xiàn)了人與天地須夷不可分離的客觀存在性。 從上可見,左右兩腎猶如兩扇門潛藏收斂后天精氣從而將先天命門元氣緊緊護守于內(nèi)。由此,《素問·上古天真論》講“腎主水”也就有兩種含義:一指“腎”是孕育人體生命的本源;二是指腎氣可氣化膀胱津液以滋潤臟腑。因為倘若腎氣衰弱,膀胱津液就無法氣化,也就容易出現(xiàn)上口渴下尿頻甚至小腹腫脹等癥。《素問·水熱穴論》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酷唬耗I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27]顯然,腎能氣化膀胱津液,靠的是兩腎間的命門原氣。陳士鐸還從水火生克分無形有形的角度對命門原氣進行了論述:“命門者,先天之火也。此火無形,而居于水之中。天下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鹂擞谒?,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而轉(zhuǎn)藏于水也。命門之火,陽火也,一陽陷于二陰之間者也?!泵T之火為先天火,不受水克,反而潛藏于水中,起到暖水的作用。故陳士鐸又道:“此火宜補而不宜瀉,宜于水中以補火,尤宜于火中以補水,使火生于水,而還以藏于水也。倘日用寒涼以伐之,則命門之火微,又何能生養(yǎng)十二經(jīng)耶!”趙獻可亦強調(diào)說:“夫既曰立命之門,火乃人身之至寶。何世之養(yǎng)身者,不知保養(yǎng)節(jié)欲,而日夜戕賊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溫養(yǎng)此火,而日用寒涼以直滅此火,焉望其有生氣耶?經(jīng)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yǎng)生則殃。戒之!戒之!”可見,命門之火宜藏不宜現(xiàn)、宜暖不宜寒,順此養(yǎng)生治病則壽,反此則夭。然而,返觀當今人人們的日常飲食起居和醫(yī)療界的治病方案,真可謂是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成風。殊不知,寒涼之物進入腸胃,傷害的不僅是脾胃,而且是命門元氣。因為作為后天之本的“脾胃”,其腐熟水谷食物之力最終還是來源于命門之火。對此,張景岳早已指出:“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為水谷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然必春氣始于下,則三陽從地起,而后萬物得以化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吾故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后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后。”[28]對此,半信半疑大有人在,早在就明代就有人將脾胃與命門何者更重要的問題求教于張景岳: 曰:余聞土生萬物,故脾胃為五臟六腑之本,子言命門,余未解也。 曰:不觀人之初生,生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為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后天水谷之本,猶屬元陽之子耳。子欲知醫(yī),其毋忽此所生之母焉。[29] 可見,脾胃是后天之本全是得力于先天命門元氣的溫煦,脾胃只是名門先天“元陽(元氣)之子”。此“命門之火”對于生命猶如天上太陽對于大地萬物的重要性一樣?!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枤庹呷籼炫c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span>[30]張景岳云:“設無此日,則天地雖大,一寒質(zhì)耳!豈非六合盡冰壺,乾坤皆地獄乎?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系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切重生生之本也……人之命,元元根本,總在太陽無兩也。凡此經(jīng)訓,蓋自伏羲、黃帝、文王、岐伯、周公、孔子六大圣人,千古相傳,若出一口,豈果余之私慮哉?……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曰;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孰謂陽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陽氣,欲保生者,可如是乎?客曰:至哉!余得聞所生之自矣。然既有其道,豈無其法,欲固此陽,計從安出?曰:但知根本,即其要也。曰:何為根本?曰:命門是也!”[31]可見,“命門”“一息真陽”就是人生命的“大寶”“紅日”。相比之下,有著“君主之官”之稱的心臟就居其下。由于心五行屬火,故有時也稱為“君火”,但此“君主”乃是后天形質(zhì)臟器的“君主”,“君火”亦是后天有形之“火”,不能和命門的先天無形“真火”相提并論。盡管“五運六氣”學說把手少陰心經(jīng)和足少陰腎經(jīng)合并為“少陰”,并以“少陰君火”統(tǒng)帥心火和腎氣命門真火,但根本上是以命門真火為主導,其主次之別需要我們時刻牢記。且看當代臨證大家的治病思路即可知曉一二。李可老中醫(yī)在幾十年醫(yī)療實踐探索出的“破格救心湯”之所以在生死關頭救活大量垂危病人就是以護住臍下丹田命門元氣為宗旨。“破格救心湯”的組成是“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另煎濃汁對[32]服),凈山茱萸60~120克,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33]對于此方的主治范圍和療效,李可老先生指出:“凡內(nèi)、外、婦、兒各科危重急癥,或大吐大瀉,或吐衄便血,婦女血崩,或外感寒溫,大汗不止,或久病氣血耗傷殆盡……導至陰竭陽亡,元氣暴脫,心氣暴脫,心衰休克,生命垂危……癥見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晄白或萎黃、灰敗,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氣冷,喘息抬肩,口開目閉,二便失禁,神識昏迷,氣息奄奄,脈象沉微遲弱,一分鐘50次以下,或散亂如絲,雀啄屋漏,或脈如潮涌壺沸,數(shù)急無論,一分鐘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醫(yī)籍所載心、肝、脾、肺、腎五臟絕癥和七怪脈絕脈等必死之癥、現(xiàn)代醫(yī)學放棄搶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3小時脫離險境,一晝夜轉(zhuǎn)危為安?!?/span>[34]由于患者體內(nèi)陰寒密布導致元氣將散,生死懸于一線。方中破格使用大劑量大辛大熱的附子掃蕩體內(nèi)陰霾之氣[35],炙甘草以土伏火,干姜溫守命門,更以大劑量山茱萸和生龍骨、生牡蠣、活磁石急固收斂丹田將散之元氣,加上人參大補五臟精氣扶正固脫和麝香開竅醒神之力,這才使得本方具有斬關奪門、破陰回陽的奇效。李可老先生還特別引用民國醫(yī)家張錫純的話對山茱萸收斂元氣的特殊功效作了強調(diào):“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因得到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斂正氣而不斂邪氣。”[36]可見,在生死關頭,只要能斂住命門那團先天元氣,使得其不渙散而又能徐徐升發(fā),則垂危病人就可迎來一線生機。細思此方的配伍原理,筆者認為,“破格救心湯”實際上可以稱為“破格救命湯”,“命”字既代表“生命”也代表“命門元氣”。由此,我們對當今喜用空調(diào)、喜食寒涼之物的弊端也就了然于心了。當代人喜寒涼的原因之一是,人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頭面長包、口舌生瘡、面赤等類似“上火”的癥狀。然而,命門元氣喜溫不喜寒:寒氣越重,元氣就越容易沿著三焦脂膜逸散于頭面,也就越容易出現(xiàn)頭面熱赤,手腳卻冰涼的上熱下寒病象。對此,鄭欽安以乾龍喻命門元氣、一息真陽詳加分析: 真陽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門火,一名龍雷火,一名無根火,一名陰火,一名虛火。發(fā)而為病,一名元氣不納,一名元陽外越,一名真火沸騰,一名腎氣不納,一名氣不歸源,一名孤陽上浮,一名虛火上沖。種種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陽也。 一陽本先天干金所化,故有龍之名。一陽落于二陰之中,化而為水,立水之極(是陽為陰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須知此際之龍,乃初生之龍(龍指坎中一陽也),不能飛騰而興云布雨,惟潛于淵中,以水為家,以水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虛火上沖等癥,明系水盛(水即陰也),水盛一分,龍亦盛一分(龍即火也);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是龍之因水盛而游,非龍之不潛而反其常。故《經(jīng)》云:“陰盛者,陽必衰?!奔创丝晌蛴盟幹胤鲫栆株幰?。乃市醫(yī)一見虛火上沖等癥,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開口滋陰降火,自謂得其把握,獨不思本原陰盛(陰盛二字,指腎水旺)陽虛(陽虛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陽,而更滋其陰,實不啻雪地加霜,非醫(yī)中之庸手乎?余亦每見虛火上沖等癥,病人多喜飲熱湯,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征滋陰之誤矣!……滋陰降火,殺人無算,真千古流弊,醫(yī)門大憾也![37] “先天乾金”指先天命門元氣,“水高一尺,龍亦高一尺”即指出陰寒越重、元氣越易逸散,“虛火上升”假象也就越明顯。清羅東逸《內(nèi)經(jīng)博議·足少陰腎臟病論》也指出:“水暖而龍潛,水寒而龍起”[38]。唐容川也以“龍雷火”喻命門,強調(diào)其“宜藏不宜越”的特性:“腎者水臟,水中含陽,化生元氣,根結丹田,內(nèi)主呼吸,達于膀胱,營運于外則為衛(wèi)氣。此氣乃水中之陽,別名之曰命火。腎水充足,則火之藏于水中者。韜光匿彩,龍雷不升,是以氣足而鼻息細微;若水虛,則火不歸元,喘促虛癆,諸證并作?!?/span>[39]而一旦再以寒涼之物“壓制”虛火”,只會導致“水盛一分,龍亦盛一分”使得“上火”更重。倘若不曉此理,以為是寒冷之物量少不足以壓之,而再加大寒冷藥物數(shù)量,久而久之,將會導致命門元氣散盡,生命結束,“上火”假象才會停止。鄭欽安批判了清末“市醫(yī)”用藥過于“滋陰降火”的弊病。 從上可見,腎氣的強弱不僅關系到人體的健康,而且與人的生殖能力密切聯(lián)系,更是決定人體壽命長短的重要指標?!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芳词且浴澳I氣”的消長周期“女子男八”來框定人的生殖年限的。其云: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shù)然也?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通“斑”字)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fā)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40] 文中“腎氣”是兩腎收藏的精氣和命門元氣的統(tǒng)稱。女子以“七年”為一周期,從14歲“天癸至”“月事下”始有懷孕能力到49歲“天癸竭”“而無子”,經(jīng)歷5個周期共35年。其中,28歲是頂峰。男子以“八年”從為一個周期,從16歲“天癸至”“精氣溢瀉”始有生殖能力,到64歲“天癸盡”“而無子”,經(jīng)歷6個周期共48年,比女子的生殖年限長一些。其中32歲是頂峰。可見,提倡男女晚婚晚育不僅有利于后代,也有利于自己。當然,以上數(shù)據(jù)都是針對健康人言的。在物欲橫流的當今時代,不少女性在40歲左右就閉經(jīng),不少男性在四五十幾歲就喪失生育能力,都是“腎氣”早衰造成的。而“腎氣”早衰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縮短?!鹅`樞·天年》就是以九十歲到一百歲時”在五臟中最后衰竭的“腎氣”的散盡作為生命結束的指標。其言:“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jīng)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span>[41]而保護“腎氣”最好的途徑就是“清心寡欲”,除此之外,別無它法。因為元氣乃先天固定,后天無法補充。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盡量減少其耗散的速度,以延長其旋轉(zhuǎn)的年限。至于“補腎”實際上也是指“收斂腎氣”,而如果只是一味地調(diào)取命門元氣,那可是“南轅北轍”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尚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天癸”并不是有形可見的女子“例假經(jīng)血”和男子的“生殖之精”,因為二者都是命門元氣所化生顯現(xiàn)的一種物質(zhì)。對此,清醫(yī)家俞震在《古今醫(yī)案按》指出說:“今人稱月事為天癸者,謬也!”張介賓也說:“天癸之義,諸家俱即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42]既然天癸不是精血,那么所指為何物?考察古代典籍,“癸”原本是“揆”的本字,甲骨文寫作“”像兩根交叉的木棍,這是古代最早的測量工具?!妒酚洝ぢ蓵吩唬骸肮镏赞褚?,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span>[43]可見,“癸”的本義是測量。后來篆書寫作“”,像水從四方流向中心匯集,《說文解字》釋曰:“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屬皆從癸?!?/span>[44]意思是,冬季水土比較平整,可以測量。在天干中癸緊接壬之后,像人的腳。故“癸”五行屬水,表示冬季天地之氣潛藏于地下。由此,“天”“癸”二字連用即是“天水”之意。前文已論,“腎水”是生命之源,故“天癸”即是先天的元氣。張景岳云:“天癸者,天一之氣也。”“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陽,陽所以言氣;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陰。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諸賢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為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于父母,是為先天之元氣;人之既生,則此氣化于吾身,是為后天之元氣。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子則精氣溢瀉,蓋必陰氣足而后精血化耳?!?/span>[45]結合第一章所論可知,“天癸至”是指先天元氣運轉(zhuǎn)釋放量增大轉(zhuǎn)化為后天有形“精血”量增多的過程。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潘毅教授也指出說:“'天癸至’的本義當為'天癸顯’”[46],此言精準!女子14—49歲、男子16—64歲之間,元氣釋放量較大,于是有生殖能力,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命門元氣,故在女子49歲、男子64歲之后天癸由“顯化”轉(zhuǎn)入“隱藏”狀態(tài),為的是減少元氣的耗散,而這皆是依靠人體生命的自動調(diào)節(jié)來完成的。這種調(diào)節(jié)方式,一方面保證了代際之間的繁衍,一方面又確保個體壽命的延長。然而有些動物卻是以犧牲上代來換取下代物種的延續(xù)。相比之下,人類可謂是自然界中最幸運的物種。要言之,《靈樞·天年》所說的“天癸竭”“天癸盡”都是指天癸“隱”,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此外,引文中張介賓把元氣分為先天和后天,是一嬰兒分娩前后位分界線。而張景岳稱“人之未生,則此氣蘊于父母”,是說元氣為父精母血所包裹之意,并不是說為父精母血所化生。因為元氣乃先天一炁所分化,父精母血只是起到包裹和充養(yǎng)后天形體的功能而已,本書第一章已經(jīng)詳論。 關于腎臟的形態(tài)與職能,《黃庭內(nèi)景五藏六府圖》記載了其物質(zhì)形體結構、與五華、五竅、五液、五音、五味對應情況,并結合“六字養(yǎng)生訣”和五行在四季的旺相休囚死等進行闡釋: 腎用吹,吹為瀉,吸為補。腎,水宮也,左腎右腎前對臍膊,著于脊。色如縞映紫。凡丈夫至六十,腎氣衰發(fā)墮齒,氣衰焦經(jīng)脈空虛,人之有槁,七十形體皆極,九十如樹之有根也。重二斤二兩。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左腎為壬,右腎為癸,在形為骨,久立傷損骨。腎脈出于涌泉。腎者,腎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為后宮,為女主,腎經(jīng)于上焦,榮于中焦,衛(wèi)于下焦。腎者作強之官,仗巧出焉,法于象,為之理,亦為久,而余氣通于兩竅,為液、為唾。唾者液也,氣入腎則多唾也。六府膀胱為腎府,膀胱與腎合為津慶之府。五官耳為腎之官,腎氣通則聞五音,腎病則耳聾骨萎也。腎合于骨,其榮發(fā)也,腎之合也。骨萎不能起床者,腎氣先死也,準此例矣。 為北方坎水也,水受氣于巳、生于申、旺于子、病于寅、死于卯、墓于辰也。為冬腎旺,肝心死、脾囚、肺休,日為壬癸北方干位,辰為亥子北方支位。為水扶木生金,抑水克火畏土,秋相、冬旺、春休、夏囚、季夏死。聲羽,水音也,其聲沈以虛其和短以散能動也。色黑,水,腎色也,如鴉羽者生,如墨煤者死。味咸,其性多食之走血,血病勿多食,多食脈溢而變色也。其臭朽心邪入腎則惡朽也。其性智,腎主智,其事悲,水性故悲位也。腎之外應北岳,上通辰星之精,冬三月存辰星在腎中,亦作黑氣存之也。[47] 文中記載腎“重二斤二兩”與《難經(jīng)》“一斤一兩”和下文《修真圖》記載的“重三斤一兩”皆不同。其原因,請專家指正?!饵S庭內(nèi)景五藏六府圖》也進一步論述腎部的先天真炁本象情況: 腎神去冥,字育英。夫腎者,坎之氣,水之精,其色黑,其象如懸石,其神形如鹿兩頭,主智,化為玉童,長一尺也。人之腎藏其神和也,入之柔順,其至而后全其生,則合夫太清也。[48] “神形如鹿兩頭”指化生腎的先天真炁本象如兩頭鹿的形狀?!?/span>上清黃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軸經(jīng)》也有類似的記載,只是描述為“白鹿”(其原因,請專家指導): 夫腎者,陰之精,坎之氣,其色黑,其象如圓石,其神如白鹿,兩頭,化為玉童,長一尺,出入于腎藏。其神和也,人之柔順者蓋發(fā)于腎藏也。欲安其神,則當仁德平廣,膏潤萬物,長其精,順其志,而后全其生形則合乎太清者也。[49] 《修真圖》則詳細記載其后天形體結構和先天真炁本象: 腎屬北方水,于卦屬坎,形似玄鹿,兩頭,名玄冥,字育嬰。象如卵石子,生對臍墜腰,重三斤一兩,主分水氣,灌注一身,如樹之有根。左曰腎,右曰命。生炁之府,死炁之門,如守之則存,用之則竭。為肝母,為肺子,耳為之宮。天之生我,流氣而變謂之精。精氣往來謂之神。神者,腎藏其情者。左屬壬,右屬癸。在辰為子亥,在氣為吹,在液為唾,在形為骨。經(jīng)于上焦,榮于中焦,衛(wèi)于下焦?!饵S庭經(jīng)》:腎部之宮玄闕圓,中有童子冥上玄。主諸穴氣藏液源,外應兩耳百液津。[50] “形似玄鹿,兩頭”當指先天真炁化生后天形體腎臟的真炁本象。在道教內(nèi)觀狀態(tài)下,其色玄黑、形如兩頭鹿。其先天真炁本象在化生物質(zhì)形態(tài)腎臟后還留在附近以時刻充養(yǎng)腎部。其先天真炁本象在化生物質(zhì)形態(tài)腎臟形體后還留在腎臟附近以時刻充養(yǎng)腎氣,腎臟再進一步化生出動態(tài)精氣——腎氣以發(fā)揮腎臟對人體生命的職能作用,三者關系可以畫出《腎臟真炁本象化生靜態(tài)結構與動態(tài)精氣次序圖》如下: 根據(jù)道教醫(yī)學觀點,在內(nèi)視狀態(tài)下觀察,如果腎氣健康無礙,則其先天真炁本象盡顯本色、本象——色玄黑、形如兩頭鹿;如果腎部系統(tǒng)有損,則其先天真炁本色會變得黯淡無光,甚至本象形象有所變形。通過藥物或針灸、氣功等手段治好,則其本色、本象會恢復原狀。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教四神獸體系和民間民俗信仰中,一般是將北方對應龜蛇形玄武,但《修真圖》將腎的先天炁本象描繪為雙頭鹿形,將膽的先天真本象描繪為龜蛇玄武形。此原因筆者竊以為,可能是修真圖是道教內(nèi)丹修煉過程中生命內(nèi)部五臟真炁本象的再現(xiàn),而四神獸體系的形成則是根據(jù)星象學說而來,而且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臺灣中興大學陳器文教授考證指出:“先秦到漢初,曾有龍、虎、鳳、龜、麟、熊等六種動物參與四象、四靈或四神的神獸組合,從這些組合的變易現(xiàn)象中,可知四靈的名稱與神獸都曾歷經(jīng)一段醞釀調(diào)整的過程,至漢中葉而后才逐漸產(chǎn)生普遍認同的定說?!?/span>[51]而“其來源于遠古時期氏族部落的圖騰,屬原始自然崇拜的范疇”[52]。的確,早期古籍記載對于四神獸記載不一,《禮記·禮運》將麟、鳳、龜、龍合為四靈,《禮記·曲禮》則將青龍、白虎、朱鳥、玄武合為四靈。隨著觀星象授時以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古人通過長時期的觀察,以北斗星為中心,將天空分為四大區(qū)域,分別統(tǒng)領28星宿,每7宿分別與四方、四季相對應。其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構成青龍形;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構成朱雀形;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構成白虎形;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構成玄武形。此處需要留意的是,面對遙遠的星空,古人是如何看到四象分別構成青龍形、朱雀形、白虎形、龜蛇玄武形。筆者竊以為,應該還是在修煉返觀內(nèi)視中的遙感中觀察到的,畢竟星空太過于遙遠,且氣流不穩(wěn)定,很難想象我們平常的肉眼就能將整個天體看得如此清晰和開闊宏大。存誠子曾慶余先生指出:“慧目開啟,靈光閃亮,通過小腦'后天境’反照(即'內(nèi)視功能’,經(jīng)絡穴位、五臟六腑,歷歷在目,且不夠穩(wěn)定;日久功深,升華為彩色——本色)?;酃馔ㄟ^前額'先天境’向外反射、回收,則可以呈現(xiàn)頭回、遙感、預知等多種功能。現(xiàn)任尊尊告誡我們,有了功能要慧而不用,慧而慎用,慧而少用,以免損功耗能?!?/span>[53]當然,這是備存一說留待后人證實?!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穼⑺纳瘾F上升到五神獸,并與四時歷法、五方五音位相當規(guī)整地對應起來: 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zhí)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恢醒胪恋?,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治四方,其神為鎮(zhèn)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zhí)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54] 不過,由于中央方位對于季節(jié)不明顯,所以最終四神獸的提法成為主流,并經(jīng)道教經(jīng)典的記載固定和傳播開來?!短宵S籙齋儀卷之四十四·唐廣成先生杜光庭集》記載曰: 東方至真無極青帝九炁天君、青龍東斗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君、甲乙寅卯木德震神、少陽之氣九夷老君、勾芒太皡春王正神、帝車帝輅帝舍歲星木官。……南方至真無極赤帝三炁天君,朱鳥南斗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君、丙丁巳午火德離神、太陽之氣八蠻老君、祝融火帝熒惑夏神、帝車帝輅帝舍螣蛇九紫陰陽眾神。……西方至真無極白帝七炁天君、白獸西斗奎婁胃昴畢觜參七星君、庚辛申酉金德兌神、少陰之氣六戎老君、蓐收少皡太白秋神、帝車帝輅帝舍咸池刑殺陰陽眾神?!狈街琳鏌o極黑帝五炁天君、玄武北斗斗牛女虛危室壁七星君、壬癸亥子水德坎神、太陰之氣玄枵辰星五狄老君、玄冥顓頊冬神水官,太一刑殺陰陽正神。[55] 《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內(nèi)丹·四象第四》也從內(nèi)丹修煉的角度描述道: 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濳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jīng)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剖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zhì)降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雀之稱也。 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剛,經(jīng)云:上善若水,非鉛非錫,非眾石之類,水乃河車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藥不可暫舍。能養(yǎng)育萬物,故稱玄武也。[56] 而其中,對于玄武形狀的記載,唐·孔穎達等在《尚書正義·堯典》記載道:“是天星有龍、虎、鳥、龜之形也;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57]此處玄武形狀描述為龜形,但《左傳正義》卻記載曰:“玄武在北方也。龜、蛇二蟲共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虛危之星也?!?/span>[58] 二者皆指出玄武來自北方星宿,只是前者指玄武為龜形,后者為龜蛇形。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曾召集賢人注釋《后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衛(wèi)作玄武”一句時云:“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span> [59]可見,對玄武形狀的記載還是有所不同。而道教經(jīng)典對玄武記載主要為龜蛇形,《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卷之五》曰: 玄哉,玄武龜蛇蟠虬相玄武扶,以明牝牡竟當相須,理之所在,夫復何疑?仙翁于此章再三致意,深于道者,以意會之。[60] 《周易參同契·卷中·長生陰真人注》則直接指出: 玄武者,龜蛇也。龜與蛇合,盤虬相依,即今之人畫龜以蛇盤之是也。[61] 《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之七·鶴林道士呂太古集·威儀篇》以工整的語言闡述了四象的真炁特點,并明確指出北方玄武是“龜蛇合形”: 東方青龍,角亢之精。吐云郁氣,喊雷發(fā)聲。飛翔八極,周游四溟,來立吾左。 西方白虎,上應觜參。英英素質(zhì),肅肅清音。威懾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 南方朱雀,眾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霄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 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zhì),龜蛇合形。盤游九地,統(tǒng)攝萬靈,來從吾后。[62] 由此,龜蛇狀成為了北方玄武真炁的主象,玄武還成為了武當山的主神。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與四方、四季相對應的四神獸經(jīng)歷了一些演變,最終在道教經(jīng)典中以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龜蛇玄武的模式流傳下來?!缎拚鎴D》將腎炁描繪為雙頭鹿形、將膽描繪為龜蛇玄武形當是道教內(nèi)丹修煉過程中化生腎臟和膽腑的先天真炁本象的再現(xiàn),真圖而四神獸體系將北方對應玄武是根據(jù)天體運轉(zhuǎn)、星宿歷法對應而來。而不論是《修真圖》描繪的各臟腑先天真炁本象的再現(xiàn)還是根據(jù)星象歷法構建的四神獸體系,都是修煉者在返觀過程中觀察到的結果,而不是歷代先民經(jīng)過人為推演、對應所得。只不過,前者是返觀自身、后者是返觀天象不同而已。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恭請專家批評指正。另外,還需要留意的是,作為奇恒之腑的膽與腎亦有密切關系?!饵S庭內(nèi)景五臟六腑圖》闡釋曰: 膽合膀胱,上主于毛發(fā),故人發(fā)枯者,膽竭也。……夫膽寄于坎宮,使人親智慕賢、屏邪去佞、絕奸盜,方直也。[63] 《修真圖》則直接稱為“膽藏”: 若據(jù),膽當不在五藏之內(nèi),應歸于六腑;因膽亦受水氣,與坎同道,又不可同于六腑,故別立膽藏,合于膀胱,亦主毛發(fā)。 《黃庭內(nèi)景五臟六腑圖》和《修真圖》將膽與膀胱相合,屬坎宮,共主毛發(fā),足見二者的密切性。因此在內(nèi)丹修煉中,龜蛇玄武真炁本像出現(xiàn)于膽處或腎處也是合理的。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繼續(xù)看《修真圖》中的描述: “象如卵石子”是描述兩枚腎臟的外觀?!爸厝镆粌伞迸c《難經(jīng)》“一斤一兩”的記載不同,可能是傳寫之誤或是其他原因,請專家賜教?!爸鞣炙畾猓嘧⒁簧?,如樹之有根,左曰腎,右曰命”指命門元氣旋轉(zhuǎn)出先天無形水火,即趙獻可所說的“真陰”與“相火”,二者灌注五臟六腑,為生命之源泉?!吧鸀胖罏胖T”這里用“炁”而不是“氣”字是顯然強調(diào)元炁的先天屬性,本義是說,元炁數(shù)量乃先天固定,只有潛藏固守綿綿若存才能“生”,倘若過分耗散就只有“死”,所謂“生死相倚”即是此意。“為肝母,為肺子”是指腎五行屬水,與肝木、肺金構成相生關系?!岸鸀橹畬m”指腎開竅于兩耳,“宮”字當為“官”之誤寫,因為歷代典籍基本上都寫“官”字,如《靈樞·五閱五使》曰:“耳者,腎之官也?!薄疤熘遥鳉舛冎^之精”,此“精”指先天命門元氣?!熬珰馔鶃碇^之神”指元氣旋轉(zhuǎn)升散而出,先天元神轉(zhuǎn)為后天識神,即此由心主導的精神意識活動?!鹅`樞·本神》也有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64]“神者,腎藏其情者”指后天識神發(fā)于心,但本質(zhì)上還是根源于腎間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故曰“腎藏其情者”。“左屬壬,右屬癸”指結構上的兩腎,天干分別對應壬、癸,一為陽水、一為陰水。當然,此“陰水”和“陽水”不是指有形的“水”,而是腎氣。因為即使是肉眼可見的“水”本質(zhì)上也是“氣”凝聚化生而成?!霸诔綖樽雍ァ?,“辰”指地支,此句是說“腎”在十二地支中對應于子、亥,此二支五行也均屬水?!霸跉鉃榇怠笔橇衷E養(yǎng)生法的內(nèi)容?!傲衷E”養(yǎng)生法是指通過默念噓、呵、呼、嘶、吹、嘻六個漢字來調(diào)節(jié)吐納氣息以達到療養(yǎng)五臟六腑的養(yǎng)生方式。其中“腎”對應于“吹”字?!缎拚媸畷るs著捷徑》收有《孫真人四季行工功養(yǎng)生歌》,其曰:“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闌,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飧,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span>[65]“在液為唾”指唾液中比較黏重的部分,與脾所主的較清晰的“涎”黏著度不同,二者都是舌上之“水”,恰好構成“活” 字,足見唾液對身體益處之大。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部第五十二卷》云:“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yǎng)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66]這就教導我們,唾液要徐徐咽下以溝通心腎、滋養(yǎng)臟腑?!霸谛螢楣恰敝改I所藏的“精氣”可以化為骨髓,潤養(yǎng)骨骼。老人常見骨質(zhì)疏松癥即是腎氣衰弱不能潛藏臟腑精氣以致骨髓缺乏來源所致?!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也言:“腎者……其充在骨。”《素問·靈蘭秘典論》則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67]“作強”指骨骼的強健,側(cè)重于體力;“伎巧”指智慧的靈巧,側(cè)重于智力。臨床上常見的反應遲鈍、大腦笨拙常與“腎”弱有關。《靈樞·本神》云:“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diào)之也?!薄峨y經(jīng)·四十二難》曰:“腎……主藏志?!?/span>[68]“志”是指記憶的深淺。可見,“腎”決定著人體的智慧與體格,是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根。所以《靈樞·本藏》才道:“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ぶ疽夂蛣t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69]“經(jīng)于上焦,榮于中焦,衛(wèi)于下焦”指命門元氣充盈熏蒸三焦脂膜,中焦助脾腐熟水谷出“營氣”,下焦氣化膀胱津液出“衛(wèi)氣”,而后再匯合于上焦成“宗氣”。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腎氣系統(tǒng)后天精氣運行的生理特性概括為“藏極而啟”,生理特征概括為“溫潛”二字,以使先天真炁保持本色、本象。當然,隨著年老力衰,元神量會逐步衰減,其本色、本象也會逐漸變得暗淡或稍微變形,但只要其后天精氣盡可能接近“藏極而啟”狀態(tài),就不會產(chǎn)生大的病痛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zhì)量?!安貥O而啟”的“啟”是“開啟”之意,意思是說腎最大限度地斂藏陽氣于內(nèi)后再緩緩升出。由此,老子所言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堪稱我們治病養(yǎng)生的最佳指導思想。順此原則,就是“補腎”,健康長壽;逆此原則,就是“傷腎”,早夭害病。此外,腎氣五色為黑、五味為咸、為音為羽,在志為恐?!峨y經(jīng)·三十四難》云:“腎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span>[70]《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span>[71]從而也建立起一套以“腎水”為中心的臨證鏈條系統(tǒng),如有人常遺尿或耳鳴,就可判斷為腎氣不足,當從腎入手治療。在養(yǎng)生上也可以多吃黑色的豆類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多聽五音為羽的曲樂來護養(yǎng)腎氣。 [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163頁。 [2] 南京中醫(yī)學院校釋:《難經(jīng)校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年,第83頁。 [3]《修真十書雜著捷徑》,《道藏》第4冊,第690—691頁。 [4]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123頁。 [5](明)趙獻可著,郭君雙整理:《醫(yī)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頁。 [6]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5、104—105、57頁。 [7]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60頁。 [8](明)孫一奎,韓學杰、張印生主編:《孫一奎醫(y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年,第650頁。 [9] 南京中醫(yī)學院校釋:《難經(jīng)校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年,第76頁。 [10] 南京中醫(yī)學院校釋:《難經(jīng)校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年,第15、120—121頁。 [11](明)趙獻可著,郭君雙整理:《醫(yī)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5頁。 [12](明)孫一奎,韓學杰、張印生主編:《孫一奎醫(y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年,第649、649、650頁。 [13](明)趙獻可著,郭君雙整理:《醫(yī)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頁。 [14](明)張景岳:《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質(zhì)疑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262、263頁。 [15](明)趙獻可著,郭君雙整理:《醫(yī)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頁。 [16](明)趙獻可著,郭君雙整理:《醫(yī)貫》,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頁。 [17] 血液的形成和流通過程詳見第三章《經(jīng)絡的真相》。 [18]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621頁。 [19]《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注卷上》,《道藏》第6冊,第516頁。 [20]《道樞》,《道藏》第20冊,第642頁。 [21]《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道藏》第25冊,第801頁。 [22](清)鄭欽安:《鄭欽安醫(yī)學三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13頁。 [23](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88頁。 [24](明)張景岳:《類經(jīng)》,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17頁。 [25](明)張景岳:《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質(zhì)疑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8—9頁。 [26](明)張景岳:《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質(zhì)疑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9頁。 [27]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507頁。 [28](明)張景岳:《景岳全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29頁。 [29](明)張景岳:《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質(zhì)疑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260頁。 [30]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23頁。 [31](明)張景岳:《類經(jīng)圖翼·類經(jīng)附翼·質(zhì)疑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259—260頁。 [32]“對服”當是“兌服”之誤。 [33] 李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頁。 [34] 李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5頁。 [35] 此“陰霾之氣”是人體陽氣不足時病體產(chǎn)生的“邪氣”,不是前文所論的“陽氣”收斂潛藏表現(xiàn)出的“陰”(陰氣)的狀態(tài)。因為陽氣是人體先天元氣和后天精氣調(diào)和的統(tǒng)稱,也稱為“正氣”,陽氣釋放表現(xiàn)出的“陽”與潛藏表現(xiàn)出的“陰”都是人體健康狀態(tài)。 [36] 李可:《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專輯》,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5頁。張錫純原文見:(民)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 [37](清)鄭欽安:《鄭欽安醫(yī)學三書》,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第13—14頁。 [38](民)裴慶元輯:《珍本醫(yī)書集成》(第一冊),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年,第50頁。 [39](清)唐容川著,王咪咪、李林主編:《唐容川醫(y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年,第78頁。 [40]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5頁。 [4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405頁。 [42](明)張景岳:《類經(jīng)》,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61—62頁。 [43](漢)司馬遷著,韓兆琦評注:《史記》(上冊),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第330頁。 [44](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749頁。 [45](明)張景岳:《類經(jīng)》,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第61、62頁。 [46] 潘毅:《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年,第186頁。 [47]《修真十書黃庭內(nèi)景五藏六府圖》,《道藏》第4冊,第841頁。 [48]《修真十書黃庭內(nèi)景五藏六府圖》,《道藏》第4冊,第841頁。 [49]《上清黃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軸經(jīng)》,《道藏》第34冊,第291頁。 [50] 見修真圖上文字。 [51]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26—27頁。 [52] 卜祥偉:《四靈信仰及其道教化探微》,《管子學刊》,2014年第4期,第48頁。 [53] 存誠子:《內(nèi)丹實修理法精要》,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年,第68頁。 [54](漢)劉安等編著,(漢)陳廣忠譯注:《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12—113頁。 [55]《太上黃籙齋儀》,《道藏》第9冊,第311頁。 [56]《云笈七籖》,《道藏》第22冊,第502—503頁。 [57](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一),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第43頁。 [58](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1頁。 [59](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774頁。 [60]《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道藏》第2冊,第1012—1013頁。 [61]《周易參同契》,《道藏》第20冊,第90頁。 [62]《道門通教必用集》,《道藏》第32冊,第38頁。 [63]《修真十書黃庭內(nèi)景五藏六府圖》,《道藏》第4冊,第842頁。 [64]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88頁。 [65]《修真十書雜著捷徑》,《道藏》第4冊,第695頁。 [66](明)李時珍著,柳長華主編:《李時珍醫(y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年,第1612頁。 [67]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104—105、90頁。 [68] 南京中醫(yī)學院校釋:《難經(jīng)校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年,第83頁。 [69]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352頁。 [70] 南京中醫(yī)學院校釋:《難經(jīng)校釋》,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年,第72頁。 [7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57頁。 |
|
來自: 為什么73 > 《玉堂-岐黃-抱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