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老子這句話,重點在于理解“不仁”和“芻狗”。這里的“不仁”,指的是“沒有偏私”之意,而“芻狗”僅僅是一種用草做成的狗,象征軀殼一般的存在,此處老子是在以“軀殼”強調(diào)天地之“無偏私”。 這句話出自《老子》,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直接翻譯的話,大概意思就是,天和地是不“仁”的,將世間萬物看成沒有靈魂的“芻狗”;同理,圣人也是“不仁”的,將百姓亦看成“芻狗”。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來體會一下“不仁”的概念,再來領(lǐng)會“芻狗”的概念。 1、天地之“不仁”與圣人之“不仁”:天地和圣人不會“偏私”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中,大家看到了兩個“不仁”,而這兩個“不仁”就加大了這句話的理解難度。但是只要能夠把握道家老子之行文風(fēng)格,就能大抵把握老子的意思。 道家老子之行文風(fēng)格頗有些“正言若反”的味道,就是想要表達一個正面觀點,他會反著來講。我們反推這句話,如果天地和圣人都有“仁”,那么與之相對的,就有“不仁”?!叭省迸c“不仁”的區(qū)分出現(xiàn),只要這個區(qū)分存在,就有“偏私”存在。而天地沒有“格外照顧誰”,即不會對誰表現(xiàn)出“仁”,以此才顯得天地“無偏私”。 因此,在老子思想里面,“天地”和“圣人”是沒有“偏私”的存在,所以,老子才說“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2、以“萬物”、“百姓”為芻狗,此處芻狗旨在烘托“天地”、“圣人”之“無偏私”特點“芻狗”按照解釋來看,就是用草編成的狗,是春秋時期用來祭祀的用品。而草扎成的狗有一個特點,它一堆枯草扎成“狗的形狀”,屬沒有“靈魂”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軀殼”。也就是說,老子認(rèn)為,在“天地”眼里,萬物在緊要程度上是一樣的,因為“軀殼”無差別,所以萬物無差別。而在圣人眼里也是這般,因為“軀殼”無差別,所以所有百姓都無差別。 為什么強調(diào)“軀殼”?相信大家應(yīng)該聽過這句話,“好看的容顏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也就是說,人與人,萬物與萬物之區(qū)別,大抵就在于“靈魂”。因為沒有“偏私”,所以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萬物在“天地”眼里是“芻狗”,百姓在“圣人”眼里,也是芻狗。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在形容天地的一個特性,即“沒有偏私”從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并非在說天地“不仁不義”,而是老子站在一個超越“仁義”的視角去看“天地”之自然特性,即“天地”是沒有偏私的。 雖然后面又列舉了“圣人之不仁”,但是“天地之不仁”實則也有兩層意思,一來,我們可以認(rèn)為此處老子是將“天地”看成自然之天,是沒有意志的天;二來,老子此舉是在借“不偏私”之“天地不仁”來表明“圣人”是“沒有偏私”的存在。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chuàng),如果喜歡,請點贊關(guān)注。 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