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諸位知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老子很喜歡逆向思考問題,比如說大家都覺得仁是很好的品德,他卻認(rèn)為真正的高貴品質(zhì)是不仁。是不是他用這種唱反調(diào)的行為來引起人們的興趣呢?不是的,在老子的哲學(xué)體系中,這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他努力打破我們的普遍性思維,帶給人們新的視角。比如說我們都崇尚有所作為,老子卻說無為的境界比有為高;我們都崇尚仁,老子就說不仁的境界比仁高。
怎么理解呢?因?yàn)槭篱g本來沒有善和不善之分,這些都是后來人為的區(qū)別。世間本來也沒有仁,你刻意去做仁的事,說明你就有偏私。如果完全沒有偏私的話,既無愛又無憎,那就一視同仁了,為什么還要追求那個小仁小義呢?我們今天總是提倡民族主義、地區(qū)主義,對老鄉(xiāng)和同族的人特別照顧,但這些并不是最高的仁。當(dāng)我們把天下看成一家的時候,仁愛之心就變得寬廣了,但是在我們所處的小圈子里,人們也許會覺得你不照顧同鄉(xiāng)、同族,并認(rèn)為你是不仁。
這里就有個境界高低的問題了。“天地不仁”,天地是沒有一點(diǎn)偏私的。“以萬物為芻狗”,什么叫“芻狗”呢?王弼注說“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他把芻理解為植物的代稱;狗是動物的代成。植物是給動物吃的,動物是給人吃的。但這樣一來句子就不通了?,F(xiàn)代有學(xué)者認(rèn)為“芻狗”是遇到自然災(zāi)害時候祈禱祭祀用的一件東西,這件東西用芻做成,外形像狗,因此叫“芻狗”?!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為什么呢?(刪:除草我們給牛羊吃的,給馬吃的,根本不值錢的東西??墒钱?dāng)它把它做成狗的形狀以后,這是要祭祀用的,所以非常的慎重,對它恭敬得不得了,因?yàn)橐漓肓?。等到祭祀完了,除草的狗扔到一邊沒人理了。所以天地也一樣的,它不仁,它把萬物都當(dāng)作跟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的。今按:王弼理解的“芻狗”是錯誤的。)因?yàn)槠c狗用來祭祀以后就被扔在一邊了。天地對于萬物并不去占有它、干預(yù)它,看似不理不睬,其實(shí)又已經(jīng)施以最大的恩惠。
王弼注解說:“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圣人與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芻狗也?!边@段話說得非常精辟。天地對萬物只是任其自然,并不對它有所作為,任由萬物自己來治理,所以看上去似乎并不具有什么仁德。因?yàn)槿收弑囟ㄓ兴?,而一旦以人力加之于物,就違反了萬物的真實(shí)本性。物的道原來就存在萬物中間,倘若你對萬物施以恩惠,有所作為,那么這個東西的真本性就不具存了。倘若物的真本性不具存了,它就不可以完完全全地?fù)?dān)負(fù)一切生命。有一個故事說在宴會中,大家吃得很高興,席上擺滿珍饈,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應(yīng)有盡有。大家都說老天對人真好,給我們生了這么多的好東西,讓我們來享受。這時一個小孩反駁說:“假如這一切都是天生下來給我們享用的,那么蚊子吃人血,難道是天為了蚊子而生了人嗎?”大家都無言以對。自然并不會特別地偏愛某個事物,所以,“無為于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萬物都各自在適合它的地方生存。
“用則莫不瞻矣”,“瞻”就是充足、富裕的意思。順自然而動就沒有不能充足的。反過來,如果到處用小聰明去圖謀他人他物,“慧由己樹”,則“未足任也”。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畢竟都是有限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耕田,自己鑿井,對別人無所需求而能夠富足,這就是“帝力何有于我哉”。但如果一個統(tǒng)治者認(rèn)為老百姓能夠活得這么富庶都是因?yàn)樗墓冢蔷湾e了。宇宙之間一共有四個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王以地為法,地以天為法,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這樣一來就是天地合德、天人合德了。所以圣人跟天地合其道,他任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不去違背它。今天的人不斷違背自然規(guī)律,把樹木砍光了,把污水倒進(jìn)河流,到后來沙漠化越來越嚴(yán)重,河流要不是干涸了,就是臟得不能飲用。今天我們提倡跟天地合其德,是有重要現(xiàn)實(shí)意義的。
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諸位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它并不是把萬物都認(rèn)為是一樣的,讓萬物同時生、同時死;圣人對百姓一視同仁,不是說讓他們干什么事情都齊步走。中共在四十年的統(tǒng)治中間,“三反五反”、“大躍進(jìn)”,讓所有的知識分子下鄉(xiāng),認(rèn)為這樣就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那時多少大學(xué)教授,多少博士到鄉(xiāng)下去挑糞種田。于是我們就有了四十年的文化空白,為什么呢?因?yàn)闀N田的不一定會讀書,會讀書的不一定會種田。社會既需要種田的人,也需要讀書的人。關(guān)鍵是要讓各種不同職業(yè)的人認(rèn)識到,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付出多少不同之別??鬃诱f“吾不如老農(nóng)”,又說“吾不如老圃”。他知道在種田方面自己比不上老農(nóng),在園藝方面比不上有經(jīng)驗(yàn)的園丁。但孔子有自己的特長,如果沒有他我們的文化都不知會是什么樣。把不同人安排在合適的地方,讓他們發(fā)揮各自的特長,這是圣人的一視同仁。
諸位知道,儒家一再提倡仁,《論語》中對仁極為推崇。但從“天地不仁”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老子對仁的理解顯然跟儒家不一樣。老子還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因?yàn)榈烂允е笕藗儾磐瞥绲?,因?yàn)榈率ブ笕藗儾磐瞥缛?,后來仁也無法尋找了,人們只好提倡義,最后義也行不通了,人們就不得不用禮去規(guī)范。社會到了講禮的時候,實(shí)際上已經(jīng)非常腐化了,非常虛偽了。從道到禮,就是從自然到虛偽的一個過程。
老子最注重的是公。公就是不偏私、不虛妄,讓萬物順著本性來發(fā)展自己。禪宗三祖《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佛法和道都是很容易的,不挑剔,不比較,不揀擇就可以了。我們只要能做到不愛不憎,就非常開闊,能夠明白佛本性是什么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這一段王弼注解說:“橐,排橐也;鑰,樂鑰也。橐鑰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鑰也。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慧,事錯其言;不慧不濟(jì),不言不理,必窮之?dāng)?shù)也。橐鑰而守?cái)?shù)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鑰有意于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這里老子用了一個比喻,把天地比喻為橐蘥?!伴摇本褪谴蜩F時候用的風(fēng)箱,“蘥”是一種類似于笙笛的樂器。風(fēng)箱、笙笛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中空。風(fēng)箱因?yàn)橹虚g是空的,所以可以鼓風(fēng),當(dāng)拉動的時候就能產(chǎn)生風(fēng)力,使?fàn)t火更旺;笙笛因?yàn)橹虚g是空的,這樣才能夠吹得出聲音。天地之間也是這樣,空空蕩蕩毫無一物,但是任其自然就能生出萬物來,并且永遠(yuǎn)也沒有邊界。以前我們住在洞穴里,現(xiàn)在我們住一百多層的高樓,這就體現(xiàn)了天地間一種無窮無盡的潛力。洞穴會塌,高樓也會塌,天地卻不會崩壞。因?yàn)樘斓厥强盏?,什么都沒有,所以它才能夠有這樣的潛力。于是看它好像空無,但是它能夠生出風(fēng)來,生出聲音來。“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守中”的意思是說一切事情都要不偏不倚,尋找最合適的角度,而最合適的角度不如隨順自然。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就是說做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比如說我們有幾百元錢,這幾百元都丟了的話,也不過是幾百元;可是如果你有上億元,那么丟的就是以億來計(jì)的。所以,“愈為之則愈失之矣”。所以“物樹其慧,事錯其言,不慧不濟(jì),必窮之?dāng)?shù)也”,用言語去窮究事物,最后就會出現(xiàn)是非。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qiáng)出頭”,我們最怕的就是說錯話,做錯事,但只要隨順自然,去除一己私心,又怎么會說錯話、做錯事呢?如果本來不是該我說的話,該我做的事情,我一定要強(qiáng)出頭去說去做,這樣煩惱就有了。等到“言多必失”之后又得去解釋,解釋不通就越描越黑。這樣最后就詞窮了,于是成了強(qiáng)詞奪理。
所以,“棄己任物,則莫不理”,就是說做事情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的意見放進(jìn)去,讓物呈現(xiàn)自然狀態(tài),這樣一切都合條例?!叭糸姨g有意于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假設(shè)簫笙硬是想要吹成這個調(diào)那個調(diào),那么吹的人就吹不出聲音來了。于是我要吹出這個調(diào)子,它就給你吹出這個調(diào)子來;他要吹那個調(diào)子,它又成那個調(diào)子,這樣才叫無窮;并且“動而愈出”,你動的氣越大,它就發(fā)出越大的聲音,永遠(yuǎn)都不會窮盡的。一個唱片已經(jīng)有了,它不是空的了,于是你放出來永遠(yuǎn)就是這個東西。為什么?因?yàn)樗呀?jīng)人為的都做上去了。
這最后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不可無事生事。我們天地之間的道是無,圣人治國也是無為,讓人們自生自化,我只是在旁邊輔佐,不加我的意見,不加我的情感,這樣老百姓就自然而然會活得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