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剛剛開始學習道德經(jīng)的朋友,會對老子反對仁義這個事兒很不理解,因為我們已經(jīng)熟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做人要堅守“仁義禮智信”,若是沒有了這樣的社會準則,人類社會不就變成了動物世界了嗎? 可是,老子在這章中卻說天地和圣人都不仁,是以萬物和百姓為芻狗的。這太傷人心了,怎么圣人把人都當成狗了呢?而且還是紙糊的狗。 雖然我們不能一下子就能徹底理解圣人的思想,但我們也相信,圣人的智慧一定是高于我們的。 那就讓我們看看老子為什么將萬物和百姓作為芻狗的吧! 你好,喜馬拉雅的朋友! 《道德經(jīng)》在世界上被譽為“東方圣經(jīng)”,又有“萬經(jīng)之首”之美譽。 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 生命的本質,就在于往里面裝什么。 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什么進去,你就會成為什么! 生命的痛苦,就是因為裝進了低級和骯贓的東西。 生命的覺醒,就是懂得了將歷經(jīng)千年檢驗的圣人智慧裝進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讓我們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五章中的大道智慧接進我們的生命吧! 【學經(jīng)先讀開經(jīng)偈】 太上玄深眾妙門,如影隨形難見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虛極靜篤安心魂。 【經(jīng)文誦讀】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3、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釋意]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是效仿大道和領悟了大道真諦的人,因此也是沒有偏私偏愛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不加干擾,公平對待。 2、【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b>天地之間,不就像個燒火做飯的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無窮無盡。 3、【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政令繁多或者主觀想法太多,折騰來折騰去,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守道的狀態(tài)。只要跟隨客觀規(guī)律,一切都可以自然有序。 【本章核心要義】 老子在第五章中,重點講了兩個核心要義:第一個是客觀大道的“無情”直接戳破了人間的虛情假意,第二是勸告人們不要胡思亂想、瞎折騰,要順應大道。 現(xiàn)在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核心要義,就是大道的無情與對虛情假意的否定: 在中國人中,稍微有點文化的人都知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樣一些道德信條。不管人們能做到多少,但最起碼大部分人都是贊同的。可是,老子直接提出了天地圣人“不仁”的命題,這確實有點出乎人們的意料:人們會想啊,若是沒有了仁義,豈不就成了無情無義的小人了嗎?圣人們都是教人們如何做人的,是要做君子的,怎么會讓人們變成小人呢?這真是讓人難以理解??! 歷史上老子與孔子兩位圣人都看到了當時社會的“禮崩樂壞”之亂象,都為此感到焦慮。只是說法上的側重不同而已:老子看亂象之因,找到了偏離大道的根源;孔子看亂象,也找到了現(xiàn)實中虛情假意、假仁假義的本質。老子強調的是以道生德,以道生仁,否則,就必然像爛了根的大樹,即使有枝葉,也已經(jīng)失去了生命,是一些糊弄人的、假的東西??鬃訌娬{“仁”,提出“仁者愛人”,也是因為現(xiàn)實中充滿了假仁假義,否則也就用不著去強調了??雌饋恚瑑晌焕先思叶际窃诜磳偃始倭x,所以,老子在這里所說的“不仁”,是對著現(xiàn)實中的假仁假義來說的,若是將“不仁”換成“不假仁假義”,發(fā)自真心的仁,也就是合于道的仁義,圣人們又怎么會反對呢? 回頭看看我們的現(xiàn)實:真仁真義也有,假仁假義更多。對人好時多是有求于別人,你說這是真好嗎?是利用而已!沒事時兄弟們推杯換盞,一旦遇到利益紛爭,立馬就翻臉不認人,這算是什么情義???相愛的時候山盟海誓,一旦反目,惡語相向,恨不得對方死掉,你說這是什么愛情???這種假仁假義的東西,別說圣人了,我們普通人都會很憎惡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真義了——是反對假仁假義,倡導基于大道的真情真意、真仁真愛!否則,我們就會一方面反對著假仁假義,另一方面又實踐著假仁假義,這豈不是戲弄自己嗎?這樣做,就會苦不堪言啊! 實際上,圣人們早就看穿了現(xiàn)實中那些偏離了大道的人們,已經(jīng)將仁義禮智信這樣一些信條,扭曲成了虛偽的東西。老子在這一章中就揭示了人類道德的病根兒:離開了正道的德,就又變成了虛偽的東西。惟有回歸天地正道,由道所生出的德,也就是按照規(guī)律去做時人的操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德,才可靠,才能長久。 再來說說本章的第二個核心要義:清空內心,回歸大道。 老子洞察了人們內心的想法常常是違背大道的,即使是出于好意,也難以真正的成為真正的道德。于是勸說人們,別再堅持內心主觀上的想法,哪怕說起來、聽起來很美好的仁義,告訴人們要清空自己內心的成見,像橐龠那樣中空,遵循天地正道的規(guī)律,反而能夠擁有無窮的力量。 人若悟道,就要學習效仿大道或者風箱的原理,內心少些念頭,于是就能跟萬物對接、融合、融洽,自身的生命力就會發(fā)生奇跡般的變化。人一動心思,就會遠離大道,就會與大道這種巨大無比的、主宰性的力量相對抗,自然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違背規(guī)律,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不是規(guī)律要懲罰人,是人心中的愚蠢之念在懲罰自己。學道修道,就是要空掉自己的妄念和私心雜念,少用自己的主觀念頭,警惕自己的夸夸其談,保持內心的虛靜,這樣才能讓自己生命與大道無窮的力量融為一體。正如莊子在《知北游》中所言大道之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p> 由此可見,仁義也好,情義也好,愛情也好,這些德,只有在道上,也就是符合規(guī)律,才可能是真德,否則,必然是無根之草,必然變成人間虛偽的一層遮羞布。 通過學習老子這一章的思想,我們懂得了: 一是大道大愛:天地大道看似無情,實際上是沒有私情,對萬物公正無私,是大愛。因為無私和大愛,才能長久,才會受眾生敬仰。人間偉大的人,不就是在這樣做嗎? 二是圣人無偏愛:圣人效法天地大道,對萬物與眾生也公正無私。相反,那沒有悟道的人,總是自私、偏私,于是仁義情義往往變成口頭禪,一旦遇事就不復存在。 三是熄滅私念:放棄自我主觀的那點小心思,多聞也好、多言也罷,都是主觀感知世界的方法,都是有限的認識,還不如放棄,回歸客觀規(guī)律的大道,才能與巨大無比的大道力量融為一體。 有人會說,如果不這樣做又會怎樣呢? 那就只能以背道的假仁假義欺騙自己、蒙騙別人,一旦事發(fā),頃刻間灰飛煙滅,既出賣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你說這又何必呢? 唯有合于大道的公正無私、大仁大義,唯有無私心的博愛真愛,唯有無分別的上善,唯有無所外求的真善,唯有不怕吃虧、懂得自省的智慧之仁,才能讓我們心思簡單、效果良好。 最后,我們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五章的精髓總結成幾句話奉獻給大家: 天地不仁能大公,故而長久受敬仰。 圣人不仁有真愛,故而不朽受供奉。 想法多多私心多,一說一做就露餡。 反觀妄念心寧靜,一切盡在不言中。 下一講,我們將開啟第六章的解讀,看看老子這樣的一個無神論者,為什么又會說到“神”,而且是“不死的神”,難道老子自己也會自相矛盾嗎? 謝謝您的聆聽與陪伴,咱們下次再見。 |
|
來自: 浴火重生生不息 > 《道德經(jīng) 齊善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