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錢鍾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地失散了?!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楊絳《我們仨》) 今日,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先生去世,享年105歲。 從今天起,我們真的只能懷念“我們仨”了。 與普通男人被稱之為先生不同,能稱為“先生”的女士都不是普通的,須有大學問、有風骨、是真正的讀書人。 楊絳本名季康,江蘇無錫人。1911 年 7 月 17 日生于北京。系出名 門,書香世家。她是楊蔭杭的女兒,楊蔭榆的侄女。楊蔭杭和楊蔭 榆兄妹是民國初年的風云人物,由此可知,此女來頭很大,非泛泛 之輩也。 楊絳先生雖是錢鐘書的夫人,但并非依托在丈夫盛名之下的尋常妻子,自身的成就也絲毫不低。 作為作家,楊絳的文字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更難得的是,當她用這潤澤之筆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發(fā)人深省。作為翻譯大家,還翻譯了《唐吉可德》等巨作,并從2001年起,楊絳將個人稿費捐給清華大學設(shè)立“好讀書”獎學金,到2014年已累計捐款一千多萬元。
先生的逝世,雖然和大家一樣心情沉重。 但是也要將一本還未曾面世的書,介紹給大家。 《錢鐘書傳》,一本楊絳先生作序,剛出版未曾面世就被化漿的書 關(guān)于本書 楊絳先生作序 本書是目前最詳盡的一部錢鍾書傳。1998年錢鍾書仙逝,故人凋零不勝悲懷,身居海外的湯晏更加追念這位中國“當代第一鴻儒”。為了實現(xiàn)20年前:“我要為錢鍾書立傳”的私愿,湯晏決心為錢鍾書寫一部“可靠的生動的傳記”。他以“取材嚴謹,行文簡潔”為寫作原則,文中所述均有事實根據(jù)和出處,注解之詳細在傳記中頗少見。注解和正文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部傳記和其他作者的傳記相比,“略他人之所詳,詳他人之所略”,匡正了一些事實的錯誤和訛傳。 本書不是討論錢鍾書的創(chuàng)作或?qū)W術(shù)成就的專著,它簡略地記錄了一代才子錢鍾書的一生,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錢鍾書過目不忘的記憶,淹貫中西古今的博學,滔滔不絕的口才,濃郁的機趣與睿智,淡泊寧靜毀譽不驚的人格,是一部'哲理性的傳記'。書中令人捧腹之處,隨時可見,在笑聲中感嘆才子的智慧,令常人望塵莫及。 ——第四章 青年講師(1933—1935) | 楊絳 10 歲時,她父親生了一場大病,危在旦夕,楊絳遐想,如有不測,一家八口何以維生,照她猜想如有親戚出來照顧,她說:“我讀幾年書,也許可以做個小學教員。不然,我大概只好去做女工,無錫多的是工廠?!盵24]幸好,吉人天相,她父親起死回生,而楊絳循當時有錢人家子女讀書的老路——由小學、中學、大學而留學,終于在中國文壇上大放異彩。不然的話,中國文壇就少了一員大將。 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曾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當時魯迅在北京女師大國文系兼任講師。1925 年女師大學潮后楊蔭榆即辭職回蘇州,從此她的三姑母就成為魯迅筆下最喜歡“瞄準”(即罵人,魯迅喜用軍事名詞)的三個對象之一(其他兩個即陳西瀅及章士釗。因章當時是教育總長,女師大事件后,將魯迅在教育部的僉事職免去了)。楊蔭榆生于 1884 年,曾留學日本及美國,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1938 年 1 月在蘇州被日軍殺害。 楊家強府無弱兵,一門風雅。楊絳的兩個姊妹也是才女。楊絳的大姊楊壽康(專攻法文)曾譯過法國布厄瑞(P. Bourget)的《死亡的意義》(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40 年)。小妹楊必,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英文系畢業(yè),后擔任復旦大學英國文學副教授。她是錢鍾書在震旦教書時的學生,故錢鍾書不僅是她的姊夫,且是她的老師。楊必如有英文上的問題都問錢鍾書。錢則不以姊夫的身份而是以老師的身份為她指點。楊必曾譯過《剝削世家》及《名利場》。這兩本書就是錢鍾書建議她譯的。楊必都很快譯完,譯筆自然流暢,書出后,頗得好評。在“文革”時被紅衛(wèi)兵整得死去活來,因不堪凌辱,最后自殺身亡。 楊絳初晤錢鍾書于清華園,那是 1932 年春天。是年上海“一·二八”之役,蘇州東吳大學停課,一部分學生到北平各大學借讀,楊絳借讀于清華大學,因而結(jié)識這位清華才子[29]。楊絳在隔了半個世紀后回憶說:“我初識鍾書的時候,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一點也不‘翩翩’?!盵30]當 1933 年秋,楊絳考取清華外文研究所,錢鍾書已自清華畢業(yè),在上海光華大學教書。 也許有人認為這位清華才子竟如此簡樸,據(jù)清華校友回憶:其實清華師生都樸素得很,平時多穿藍布大褂,冬天則穿棉袍,不但學生如此,教授也如此,如陳寅恪、俞平伯和教英文的葉公超也都是經(jīng)年一襲青衫或長袍。當時同學都知道葉公超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大家開玩笑說,等到哪一天葉老師改教國文時,他也許就改穿西裝了吧(見《清華校友通訊》,新 67 期,第 55 及 61 頁)。 可是楊絳初到清華覺得清華女生很洋氣,但她很快就適應了。清華本來不收女生,羅家倫來做校長始招收女生(包括插班生)約三十余人,此后歷年均有增加,但幾年下來仍是男多女少。女生住古月堂(當時男生戲稱為“胡堂”),據(jù) 1929 級校友孫碧奇回憶,女生來了,“于是清華園內(nèi)天下大亂,男生改變生活方式,閑來無事, ‘胡堂走走’,即往女生宿舍古月堂訪友之謂,每于夕陽西下,儷影雙雙徘徊于西園道上。而粥少僧多,互相角逐競爭劇烈,事態(tài)多端,謠諑紛紜。時我級已近畢業(yè)之期,強弩之末,力不及遠。我等老大哥們只好禮讓后期的青年才俊,鞠躬下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