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怎么了?”在提到教育時,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不僅要知道“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的答案,還得解決“作為教師,怎么讓教育變得更好?”這個問題。而現(xiàn)在的很多名師、專家,要么聚焦于課程理論,要么專注應試技巧,以上兩個問題在他們的文章和講座中很難找到答案。 楊林柯老師的新著《與教育拔河》就是回答以上兩個問題的。在這部書中,他反思教育現(xiàn)實,叩問教育問題,直陳自我突圍的心路歷程。在這本書中,看不到任何大話、空話和套話,沒有為教育刻意的辯護看不到那些自證高明的所謂成功案例,也沒有那些貌似深奧實則沒什么用的這理論那模式。有的是他對各種社會現(xiàn)實、教育問題的深思,以及自己的突圍、超越之道。 楊老師也自覺遠離外在賦予的價值和定義,他清醒地認識到國人身上的依附性人格,意識到“胡蘿卜”和“大棒”一樣都是馴化的工具,他抨擊“大棒”,也拒絕“胡蘿卜”的誘惑,清醒自覺地選擇“桀立于世”。他和很多有教育理想的基層教師一樣憋屈、苦悶、彷徨、無奈,而又不得不單槍匹馬尋找出路,進行突圍。他拿著兩支筆,一支筆向外,對著社會和教育的問題發(fā)聲,一支筆對準自己,思考自己,解剖自己。 古人云“四十不惑”,楊老師說自己真正的讀書、思考和寫作是在四十歲才開始的,十來年過去,現(xiàn)已出版兩部專著(另一部是《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被錢理群稱贊為基礎教育領(lǐng)域“自覺自愿的改革者”。 他的路應該是大多數(shù)普通教師應該走的路,不是成為“飛來飛去”的名師,不是成為領(lǐng)導,因為教師中的這些人畢竟是少數(shù),也只能是少數(shù)。 教師應放下名利的包袱,不為名利所累,也就不會被名利遮蔽,去做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該做的事。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應該做的事呢? 社會的問題,除了制度、經(jīng)濟和文化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觀念問題。教師應先摘掉外界給予的假面,努力撐起自我心靈的空間,驅(qū)散心靈的霧霾。 不要因為現(xiàn)實慘淡而自我頹廢,現(xiàn)實不會因之改變,還會消損了自我的心志。楊老師說,悲觀但不消極,積極做事,為更好的未來思考、行動,為明天培育人才,做好準備。 教師的自我成長包含著內(nèi)、外兩部分,內(nèi)生長是自我精神的成長,外生長是自我的專業(yè)成長。 在內(nèi)生長方面,要確立自我精神坐標,放大自己的格局。不必等候炬火,也等不來炬火。期望圣主賢君振臂一呼,社會風氣因之改變,其實質(zhì)還是奴性思維。一個呼喚英雄的社會,一定不是一個好社會,呼喚教育英雄,實則是教育的悲哀。真正能夠重建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夠真正讓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也只有自己。要“選擇向內(nèi)發(fā)展,改變自己”,“建設自己,就是建設這個國家;改造自己,也是在改造這個世界;推動自己,就是在推動這個社會”。 在外生長方面,要自我建構(gòu)專業(yè)理念,提升專業(yè)能力。推動教育,要先向內(nèi)開掘,從改變自己、推動自己開始,把讀書、思考、寫作、教育進行有機統(tǒng)一,讓自己成為自我充盈的精神實體。社會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的,教育也是一個個具體的教師去做的,推動了自己,就推動了教育。 我們的教育有不斷在做加法,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到頭來,面團越和越大,面條沒做成,包子也沒做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事情卻越來越繁雜。 別的國家大學才學的東西,我們高中就學,以前高中才學的東西,現(xiàn)在初中就學;初中學的東西,小學就得學。而解決的辦法,是教師要有意識去做減法,給學生多一些自由的自我生長的空間和時間,少一些嚴厲,多一些換位思考,自己要做一個溫和明亮的人。 當然,繁雜的工作也讓老師身心俱疲,這時教師也要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減法。不要在那些沒有價值的事上,太在意,花費太多時間。一定要明白有時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少做沒意義的事,才有時間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 在書中楊老師詳細介紹了2012年轟動全國的“萬言書”事件的來龍去脈,讀來驚心動魄,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要與整個“集團”拔河,還要獲勝,沒有強大的內(nèi)心是做不到的。 在“萬言書”事件之后,2015年、2019年先后又因有人舉報而被停課,直至被安排到學校圖書室工作,不得不告別講臺。 而楊老師的內(nèi)心真的很強大,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情,反而越挫越堅,依然堅持思考、閱讀和寫作,不能再給學生上課,那就用筆繼續(xù)和教育拔河,和他聊天,令人由衷感嘆其博聞強識,思維敏捷縝密,語言風趣幽默。 楊老師身體很好,典型的蘇東坡所說的“關(guān)西大漢”,他長得很像秦始皇兵馬俑里的將軍俑,大高個,身材魁梧,國字臉,目光堅毅。他也常給我講,要利用假期,到遠方去看看,開闊視野,也有益身心。他說自己面對不公正的遭遇,也曾抑郁,后來到了高山大河,頓時豁然開朗,河流九曲十八彎,盡管有時看起來似乎倒退了,但最終都匯入了大海,這和人類的歷史何其相像,雖然理想總為現(xiàn)實讓路,但人類社會畢竟在朝著理想的方向前進。 教育生活是由一件件具體的小事組成的,要做好教育,就得認真對待這些小事,用心、用力把這些小事做好做實。 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課堂教學和學生德育這兩部分,做好教育也就意味著要把課上好,把德育工作做實。 好的語文課,不僅要應試,還要有深度和廣度。在書中,我們能看到,楊老師的課堂的容量很大,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在他的語文課上,引進的多媒體素材包羅萬象,點評分析時事新聞鞭辟入里,文學掌故講得生動形象,巧妙引用名人名言畫龍點睛。 在講李白《將進酒》一詩時,他把文學的、歷史的、心理學的分析綜合在一起,既能讓學生由一首詩了解詩人李白,更由一個李白洞悉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人格結(jié)構(gòu)。楊老師最后還把自己寫的現(xiàn)代詩印發(fā)給學生,與李白跨越千年的歷史長河,進行靈魂對話——這樣的課堂令人嘆為觀止,超越了平面的白紙黑字的平面,給學生以立體的感受和心靈的顫動,還能喚起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 楊老師雖不是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是自覺自愿去做的。學生喜歡他這樣的老師,會把不愿對長輩甚至同齡人說的話,通過書信說給他聽,他也以一個朋友的身份進行分析給出建議。這不僅有他班的學生,還有其他年級班級的學生,甚至還有其他地區(qū)的學生。因為孩子們知道,楊老師和有的老師不同,他眼中有“人”,沒有用分數(shù)把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更沒有把學生當做應試的工具。 當今社會,像楊林柯這樣的老師現(xiàn)實中的冷遇是必然的。但他熱在廣大基層教師的心里,溫暖著那些真正熱愛教育的老師們,讓他們知道自己并不是踽踽獨行,在這條路上,還有他走在前面,無所畏懼,為我們開路。他就像一個無所畏懼的勇士,孤獨地與錯誤拔河。結(jié)果可想而知,他必然失敗。但在這種失敗中,我們看到了“關(guān)西大漢”內(nèi)心的堅強和柔軟。他像一個另類,用自己的擔當和書寫,展示著一個真正教師應該成為的樣子,一個真正的文人應該的樣子。 對于我們來說,一定要警惕,造化常常為庸人設計,選擇平庸當然就少卻太多麻煩,也就沒有自我超越的帶來外在的苦難和內(nèi)心的痛苦。 而人的一生說到底是由一個個選擇組成的,“一舉一動都在證明自己”。由于我們的怯懦的聰明和聰明的怯懦,自覺不自覺地交出了自我,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忘記了自己初為人師時的理想和抱負,心靈蒙上塵埃,慢慢地麻木、迷失,既沒有推動自己,也無從推動教育。 多看看他的文章,多把他的書推薦給更多的人,就是對楊林柯老師,以及像楊老師這樣的老師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我們?nèi)绻荒艹蔀楸秸?,也不應該讓為眾人抱薪者,在寒風中孤獨地瑟瑟發(fā)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