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以前,道家圣人老子,首次提出了“道”這個概念,此后就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思想史上的最高境界,而想要悟道,就只有一個方法——不爭,大家好,我是白同學,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不爭的秘密。 ? 不爭的秘密 我們在聊關于命運的話題時,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唯有其一,遁為天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發(fā)展,確實存在一個恒定的規(guī)律,就像是日出日落一樣,而之所以存在規(guī)律,卻還是無法預測,是因為我們所掌握的規(guī)律,始終都缺少最為關鍵的一條,也就是所謂的天機,而老子則認為,想要找到這條“天機”的秘密,就在于道家的不爭……在《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記載:“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曲則全比較好理解,意思就是彎曲就能保全,就像是楚漢爭霸時,鴻門宴上的劉邦一樣,想要保全實力,就只能委曲求全,接下來“枉則直”,這個“枉”有彎曲的意思,聽起來有些別扭,為什么說彎曲才能變直呢?這里可以理解為是破土而出的幼苗,如果幼苗的上方,正好有巖石阻擋,它就必須繞開巖石,才能夠沖出地面,長成參天大樹,再往下分別是低洼便會充盈,陳舊才能更新;少取就會獲得,貪多便要迷惑。 ? 這里要解釋一下,以上這些講的不是規(guī)律,而是如何順應規(guī)律,就拿“洼則盈”來說,我們可以將這個“洼”,理解為是水坑,將“盈”理解為是大海,為什么說水坑,才能變成大海呢?因為大海只是一個概念,并沒有確切的數值,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大海,不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水量,而是因為其內空間龐大,所以身旁的江河,才能源源不斷的灌入,因此才被稱為是大海,如果不太理解的話,也可以將其比作是財富,就拿一家公司來說,之所以有人想要投資,并不是因為它現在有多少資金,而是看這家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能否源源不斷的積累資金,不管它現在有多少財富,只要這種積累停止,公司也就變成了一潭死水;一條號稱充盈的河流,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大海,只有那些不會被灌滿的水坑,才有希望成長為大海,因為不會被灌滿,所以它才是真正的充盈,延伸點來看,就是不管現在擁有多少,能不能算是充足,都要保持、或認為自己很少,這樣才能得到更多;最后一句叫:“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直譯的話就是,所以有道之人,能夠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其看待天下的準則,以上這些,可以算是整個道家的精髓,道家不是在解釋規(guī)律,而是跳過了這一步,告訴人們應該如何順應規(guī)律。 ? 我們再往下看:“不自見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個“見”,可以理解為是“表揚”,“是”,就是所謂的“自以為是”,之后的“伐”是夸耀,“矜”也就是矜持,所以這句話應該是,不自我表揚,所以才能通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才會清楚,不自我夸耀,反而才能有功勞,不自我矜持,反而才能夠長久,這里的道理也同上,接下來就引出一個重點,也是掌握天機的方法:“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才不能與其爭,按照往常的解析來看,大多數人都會將“天下”,理解為是“全天下的人”,就是一個人不爭不搶,無欲無求,所以天下人才無法與他爭搶,因為本身,也沒有什么可以爭搶,但這樣真的通順嗎?我們在解析上文時說過,文中所闡述的是規(guī)律,是這個天地的規(guī)則,并沒有說到人為,所以這里的“不爭”,應該是不與天地規(guī)則爭,延伸點來看,就是要通曉規(guī)則,然后利用規(guī)則,最后一句話是:“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惫艜r所講的“委曲便會保全”,怎么會是一句空話呢?這明明才是真正的大道。 ? 在老子的觀念中認為,我們面前的世界,就如同滔滔的江河一樣,在不斷前進、演變,無時無刻的變化,在這種狀況下,一個人想的不應該是悖逆天演,而是如何,才能通曉這種演變的順序,然后順勢而為;我們在講命運的時候說到過,一個人能夠決定什么?能決定現在看不看手機(暗網),決定喝不喝水,決定幾點吃飯,但明天會發(fā)生什么?后天將要如何演變,乃至未來一周、一月、一年的變化,這些都不可能說得清楚,自然也就不可能決定,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而不是改變歷史的人,那些看上去改變歷史的人,其實大多都是在順勢而為,不管是劉邦的沛縣班底,還是劉秀的南陽穎川班底,又或者是李淵的隴右班底,朱元璋的淮西班底,為什么這些開國君主的老家,會有這么多的能人將相呢?難道這些出身山野的人,就是天生的治國大才嗎?(秦始皇)當然不是,不過就是正好處在這個位置,處在這個時代,那為什么他們,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呢?只不過就是在順勢而為,做了一些自己應該做、且能夠做,而且這天下中的很多人,處在同一個際遇,都能夠做到的事,這個就叫“不爭”,不與這個天下的規(guī)律相爭,而能夠看到發(fā)展的規(guī)則,且能夠提前部署,這個就叫執(zhí)掌天機。 這個概念很難理解,而且也沒有什么通俗的說法,但我想做出過成就,做過管理,或處在行業(yè)頂尖的人,都應該明白,自己能夠掌握的、能夠控制的少之又少,大多數情況,我們只是在順勢而為,順誰的勢呢?順規(guī)律的勢,日夜之間的變化,就像是太陽與月亮的爭斗一樣,而作為規(guī)則下的一員,如果能跳出這場爭斗,從道的視角上看待萬物,然后再按照變化去行事,自然就能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狀態(tài),如果聽到這里還不太明白,那我們再往下看。 ? 不爭之爭 本來想著只講22章,但因為不爭的概念太過模糊,所以我們再來看一下第六十六章,在這一章的開篇說道:“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苯V?,能讓千川百谷所歸附,是因為它處在千川百谷之下,所以能成為千川百谷之王,接下來是:“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币虼讼胍y(tǒng)御萬民,就必須在言辭上表示謙讓,想要在身份上先與民,就必須在利益上后于民,這里比較好理解,再往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彼赃@種人,雖然在地位民眾之上,但民眾卻并沒有感覺到壓迫,萬事居于百姓之前,但百姓卻感覺不到利益受損,這個理念,不同于儒家的王者至尊,萬事君在民上,也不同于法家的中央集權,將百姓作為工具,適用于每一個時代,稱得上是真正的治國之道。 最后一句是重點:“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彼蕴煜氯硕紦泶魉也粫械絽捑?,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整個天下,就沒有人能與他相爭,這里說的又是不爭,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不爭,不同于前文中的不爭,剛才說的是不與規(guī)律相爭,這里說的是不與百姓相爭;君王和百姓,對應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所以這一章,闡述的應該是圣人君主之道,是統(tǒng)治者的不爭,不與規(guī)律相爭,適用于謀略之道,而不與百姓相爭,適用于博弈之道,而如果能將這兩處不爭的思想,真正融合在一起,也就看到了不爭的真正含義;什么是不爭呢?想要不爭,就先要做到不待,這個不待,就是莊子所說的無待,當我們真正脫離于規(guī)則,超脫于規(guī)則之外時,就會發(fā)現自己,會變得沒有任何弱點,沒有任何可以守護的東西,一個人只有做到不怕失去,才能看到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 而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推算演變的順序,然后做到為而不爭,舉個例子,其實人生在世,就像是擠地鐵一樣,所有人都在被大勢推著前進,很多時候,自己都無法決策,就如同這個世界的演變一樣,只能無可奈何的佇立于世間,而一旦產生爭搶,進入爭搶的狀態(tài),就會被人群所淹沒,被卷入到規(guī)則之中,就如同墜入欲望的深淵里,眼前只剩下一片迷霧,但不爭的人,則能夠順著人流而為,只需站在一個合適的位置,這股勢,自然會推著自己前進,爭斗,只是百姓之法,能夠先天下為而為,這才是真正的大爭,也就是所謂的為而不爭,以上,也就是不爭的秘密,不與人爭,不與規(guī)律相爭,因為順勢,自然也就不用,去耗費心神的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