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 在西方已經(jīng)流行了數(shù)十年。 然而成果似乎并不如意: 很多學校不但學業(yè)上大幅退步, 而且教育公平也明顯下降, 即使是建構主義所宣稱的注重孩子的 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并未得到提升… 號稱最先進的學習理論的“建構主義” 為何取是適得其反的效果?? 我們,應該怎么辦? 最近,王玨老師看到一篇發(fā)自于《外灘教育》公眾號的文章題為《瑞典學院院士:“以學生為中心”的愿景很美好,但路卻不知不覺走偏了……》 以下是主要觀點摘錄: —————————————————————— 如今我們聽到“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概念,已不大會感到新鮮——盡管它們在國內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至少是愈發(fā)地深入人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構主義”思想在美國教育環(huán)境中扎根并在歐洲擴散,形成了西方教師教育的主流范式,并最終影響了數(shù)千萬學生的教育。 也正因此,注重發(fā)揮孩子個性潛能、培養(yǎng)孩子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幫助孩子主動建構知識的教學,成為新的潮流與趨勢。我們今天耳熟能詳?shù)?strong>情景性教學、發(fā)現(xiàn)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創(chuàng)新概念,都可追溯自這股建構主義的浪潮。 聽上去挺不錯,然而,眾多西方學者已經(jīng)在重新審視建構主義,反思其在教育中的實際運用與表現(xiàn)。 他們認為,不少受建構主義主導的教育改革既未帶來學業(yè)上的進步,又未提升教育公平,抑或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美好愿景何以產(chǎn)生種種困境?也許,在西方國家將“建構主義”奉為圭臬的幾十年里,路已經(jīng)不知不覺走偏了…… 斯德哥爾摩大學理論哲學教授奧薩·維克福什(?sa Wikforss),在學校的職責除了日常上課,還有就是給學生指導論文,而且所需花費的精力越來越多了! 她感嘆,自己的精力往往花在教學生怎么寫出沒有語法錯誤的、完整的句子,以及怎么正確使用常見的單詞,很多時候,這些大學生學的語言能力差到“讓人看不懂要表達什么”。 不光是維克福什,許多瑞典教師也都注意到,學生們閱讀復雜文本及通過寫作來表達觀點的能力越來越差。 甚至曾有幾位歷史學家聯(lián)合在報紙上發(fā)表宣言,警告現(xiàn)在許多學生不僅缺乏學科所需的先備知識,而且連理解人文知識的基本工具——語言都不能很好掌握。 瑞典的學校系統(tǒng)曾在世界領先。然而,瑞典學生的讀寫、數(shù)學和科學能力,從90年代末便一路下滑,在2014年跌破經(jīng)合組織的平均水平。甚至在閱讀理解能力方面,保持了“跌幅最大”的記錄。 那么“建構主義”所標榜的“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不是顯著提高了呢? 2014年發(fā)布的PISA調查結果顯示,瑞典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北歐國家中是最差的。瑞典學生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也低于OECD平均水平。 經(jīng)合組織教育部主任施萊歇曾評價道:學生專注于界定問題,也學著去解決問題,但他們對概念沒有深層次的認識;在數(shù)學方面,他們也不是很有創(chuàng)造性,連基本知識都不具備,自由暢想更就無從談起。 這種衰落,與建構主義觀念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導瑞典教育,在時間上是高度重合的。 無獨有偶,以法國為例,建構主義的興起和法國學業(yè)表現(xiàn)的落后,被認為是直接相關的。 20世紀80年代初,法國的教育排名在國際上領先,學校系統(tǒng)的公平程度也排在世界前列,但在20世紀90年代,法國的排名下降得很快。 美國杰出的教育理論家赫希赫希通過對照發(fā)現(xiàn):教師、班級、預算等因素在法國都沒有變,唯一的變化是采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放棄了全國統(tǒng)一的課程體系。 然而建構主義的核心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么,為何如此“正得不能再正”的理念,會與學校系統(tǒng)的衰落發(fā)生聯(lián)系? 被政治正確化的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的幾個核心的要點是:
這些要點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但有關建構主義的爭論,在西方國家經(jīng)常陷入到一種情緒化的境地,甚至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驅動。 簡單來說,教育一旦跟“傳統(tǒng)”沾邊,便是沾染了原罪。傳統(tǒng)教育方式被認為具有天然的道德缺陷缺陷。而批評建構主義、維護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就會被歸類為觀點保守、思想陳舊。 比如,教育界出現(xiàn)的以下這些“迷思”:
把知識帶回教育 早期極力倡導建構主義的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教授邁克爾·揚,后來通過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實踐,逐漸認識到:建構主義在現(xiàn)實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危險”,甚至可能導致“災難”。 在他看來,過分地推崇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知識本身的客觀性。以至于“知識的問題,或者說,什么才是學生應學習的重要的東西的問題,已經(jīng)被教育政策制定者及教育研究者們忽略了?!?/p> 簡單說就是,西方學者過完嘴癮后突然意識到,再不剎車就走到另一個極端了:炮轟長期以來掌握在權威手里的知識,當然是切中要害的,但如果就此把知識的客觀性磨滅掉,無疑是滑向相對主義的深淵。 因而,邁克爾·揚從激進的左翼教育家,變成“把知識帶回來”的高呼者,認為應該回歸到知識和教育本身。 (點此查看《外灘教育》原文>>>) ———————————————————— 【王玨老師的進一步思考】 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學習理論 提出的一些主張、觀點 確實很有積極意義和指導價值 但在各地、各校開展的教學改革中 卻往往被奉為不可稍有違逆的教條。 教育教學中,似乎有一個鐵律:
其實,各種學習理論都有它的重要價值 我們需要的不是逮住一個理論狂造 而是全面理解、靈活選用! 建構主義的重大問題, 除了上文所提的“知識觀”外 在“師生關系”方面也同樣存在! 建構主義在理論表述上 強烈排斥教師的講授、指導 認為老師主要的工作,是 情境創(chuàng)設、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協(xié)商 ——反正老師是不能開展講授的 這就是所謂“學生主體性”!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 我們卻往往會發(fā)現(xiàn): 如果老師能做出適當引領、講授的話 學生反而更容易被激發(fā)出“思維的主體性” 關于建構主義中的“師生關系” 北師大已經(jīng)故去的何克抗教授 在20年前建構主義剛剛引入中國時, 就提出了“雙主結構” ——老師主導+學生主體 可惜,當時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不理解 認為這只是“中國特色”的變通而已 今天通過更深入的學習科學理論研究 看來確實更有效、更科學! 建構主義除了在宏觀理念層面存在問題外, 其本身的主要主張 也存在不少理論上、或實踐中的問題。 如果您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還不夠了解的話, 我把建構主義的“四性”整理為下圖,供大家參考。 王玨老師以下將針對如上4點,分別提出我的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可能不對,歡迎探討! 【第1點】理論上強調了“經(jīng)驗”的作用,但在實踐中卻如同“視而不見” 建構主義旗幟鮮明地提出主張:
——這確實是無可辯駁的真理! 但是,建構主義同時又強調“自主性” 認為學生必須要“自主建構” (老師盡量不講、或少講) 可是,只要從事過教學的老師都知道: 對于大多數(shù)新知識, 學生是不可能對此有經(jīng)驗的! ——沒有相關“經(jīng)驗”, 學生又如何開展“自主建構”呢? 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言, 老師可以調動學生經(jīng)驗、或為學生提供間接經(jīng)驗的(如多媒體) 但建構主義一味強調“自主性” 比如很多學校強調要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這往往會“經(jīng)驗性”和“自主性”自相矛盾 結果就是: 本來想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 結果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更差了! (當然肯定也會有好學生、受益的學生,不可一概而論) 【第2點】“情境性”很好,但過于強調“真實情境”,導致課堂教學實施困難 首先, “情境性”是有深刻的學習科學理論支撐的 因為,情境, 是為“制造經(jīng)驗”、“促進思維”服務的 (當然也可以“應用知識”,但那是后面的環(huán)節(jié)) 但是, 過于強調“真實情境”, 固然有它非常積極的一面 但同時也使得教學活動很難開展 ——因為太耗時、而且太耗資源 當然,在課堂上開展“真實情境”的教學, 更是天方夜談! 即使是簡化后的“情境” 讓學生在其中開展“探究” 往往也會導致課堂超時…… 【第3點】“主動性”很好,但忽略了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可能沒有能力開展有效思維。 其實,我們可以把“主動性”劃分為兩類 “行為”的主動性、以及“思維”的主動性。 所謂“行為的主動性” 就是我們當下流行的“自主學習”的行為 而“思維的主動性” 則是上圖文本中所提及的那些具體的“思維活動”。 請注意: 由于學生的經(jīng)驗局限、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及主動意愿的強弱不同 自主學習的行為, 未必能導致有效思維的發(fā)生! ——果真如此的話 我們應該以哪個為優(yōu)先呢? 以王玨老師的觀點來看 顯然“思維的主動性”才是根本! “行為的主動性”只是表面現(xiàn)象而已! 而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既需要學生的主觀意愿 往往也離不開老師的恰當引導、點撥! 【第4點】協(xié)作性非常好,但確實也非常費時,是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有沒有其它更高效的路子可以走? 在我的理解中, 協(xié)作性,其本質就是彌補 “真實情境“+個人主動建構”所帶來的后遺癥 ——比如,個人面向“真實情境”進行“探究”的能力不夠 ——比如,個人理解可能不全面、有偏頗 ——甚至,個人理解不了、需要他人幫助 ——甚至,還順便激發(fā)了學生“社交動機”的激發(fā) 總之,確實很好, 唯一的缺點就是: 太費時! 如果還有“唯二”的缺點的話,那就是: 就“知識理解目標”而言,效率太低! ——不過,建構主義是“否認存在客觀知識”的, 所以對建構主義來說,就無關大礙了, 但對于老師、家長來說,那就有關大礙了! 所以,“協(xié)作性”、“合作探究”、“小組交流”都是非常好的 應該適當采納 但變成教條,恐怕效果就堪憂了! ———————————————— 說了這么多“建構主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那有沒有什么改進方案呢? 王玨老師認為: 需要超越“建構主義”的單一理論 把立足點放到學習的根本 ——“如何有效促進學生思維”上來 并且一定要考慮到教學實踐的“可行性”! 學生思維需要“經(jīng)驗”, 那么在有限教學時間之內, 能有效調動學生經(jīng)驗的,就是好辦法! ——無論是學生自有、能自我激發(fā)的經(jīng)驗 ——還是老師引導、激發(fā)出來的經(jīng)驗 學生沒有經(jīng)驗,需要在“情境”生成 那么在有限教學時間之內, 能創(chuàng)設出來的情境 能讓學生有效參與的情境, 能促進學生形成經(jīng)驗、發(fā)展思維的情境, 就是好“情境”! ——無論是真實的 ——還是虛擬的、簡化的 學生思維需要“主動性” (請注意:核心不是“行為的主動性”) 那么在有限教學時間之內 能促使學生對知識開展有效思維加工的方法 就是好方法! ——無論是學生自己琢磨出來的 ——還是教師引導、啟發(fā)出來的 學生需要和他人“協(xié)作” 來探究知識、或深度內化知識 那么在有限教學時間之內 能促使學生開展“協(xié)作”的, —— 不論協(xié)作的目的、協(xié)作的深度 就是好方法! 當然,實施以上方法的前提 就是破除建構主義的理論教條 采納它對“促進學生思維”有用的主張 當然還要 破除建構主義“否定客觀知識”的知識觀 承認知識對于思維、能力、個人發(fā)展 具有基石性作用! ——其實當我們承認“客觀知識”后 就未必一定要“讓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知識” 老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盡快初步理解知識 然后再如建構主義所提倡的那樣: 開展“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活動” 同樣能幫助學生深度建構知識的意義! 如果我們真的能這樣思考、把握教學 其實,建構主義就不再是一個 “先進學習理論”的象征性符號 只是我們用于開展有效教學、 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理論框架“之一”! |
|
來自: 皖南凡人經(jīng)緯線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