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將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三伏天,全國將有更多城市地區(qū)加入“高溫群聊”。截至昨天,中央氣象臺連續(xù)10天發(fā)高溫預警。其中,陜西、四川、重慶、浙江局地可達40℃以上,另外,今年三伏天長達40天,屬于“加長版”三伏天。 今年的初伏是從7月16日至7月25日。 末伏是從8月15日至8月24日。 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都是中伏,一般來說,“三伏”中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應切實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①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②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③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中醫(yī)認為,小暑后陽氣上升,大暑時陽氣升發(fā)到極致,而且此時人體的腠理張開,人體代謝能力增強,藥物的利用率也隨之增高,這期間適合中藥調理內服,入夏之后,不少人開始了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可以疏通經絡、調節(jié)人體的臟腑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使冬季易復發(fā)或加重的病癥減輕或消失。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盛夏時節(jié),莫忘做到三忌和三宜 哪三忌呢? 一是忌暴曬 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以晚睡早起為宜,午休有助于養(yǎng)心氣,時間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 外出活動最好打傘、戴帽子,避免長時間日曬。同時,多喝涼白開、淡鹽水,預防中暑。 二是忌過汗 中醫(yī)認為,“汗為心之液”,適度出汗可以抵御外邪的侵襲而過度出汗,則會耗損陽氣。因此,暑熱天氣應防止過汗。 三是忌貪涼 夏季,人的汗孔、肌膚腠理均處于開泄狀態(tài),吹空調、吃冷飲、沖冷水澡,輕則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重則中陽受損,寒邪內伏,遺留大病之根。 哪三宜呢? 一是宜靜養(yǎng) 應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但“少動”不等于“不動”。 運動要控制好強度,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二是宜補水 暑熱襲來,汗液排出量也會增多,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體內容易缺水。可多喝熱米湯、熱粥、綠豆湯等補充水分,以起到養(yǎng)胃生津、益氣消暑的功效。 三是宜艾灸 春夏養(yǎng)陽,小暑是伏天的開始,也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小暑時節(jié),適當進行艾灸,可以健脾和胃、鼓舞陽氣、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關元、中脘、氣海、命門等。
近期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