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是關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世稱橫渠先生,被奉為北宋五子之一。在理學史上,張載的哲學理論極具創(chuàng)造性。其學以"易禮語孟"為主要文獻依據(jù)和思想來源。《橫渠易說》作為張載治學早中期的易學著作,保留了其思想的階段性認識和后期思想的部分原型,具有奠基性、過渡性意義。與其價值相比,學界對《橫渠易說》的研究仍顯薄弱。因此,在吸收學界成果的前提下,以文獻梳理和范疇詮釋為基礎,對《橫渠易說》進行全面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這一研究將有助于梳理張載治學不同時期的思想演變,也有助于辨析張載易學在《橫渠易說》與《正蒙》中的差異,從而促進對張載哲學研究的細化與深化。
北宋時期,儒學面對佛道的雙面夾擊,其自身又處于"經(jīng)學變古"與"理學造道"的雙重裂變之中。在如此背景下產(chǎn)生的《橫渠易說》,其中既蘊含著張載對漢唐經(jīng)學的變革,也孕育著他對新形態(tài)儒學的思考?!稒M渠易說》是張載唯一傳世的"諸經(jīng)說"著作,其主要內(nèi)容應該形成于張載30歲至50歲之間,而后或有所增益、修訂。其編撰成稿,或在張載欲著《正蒙》之時。其成書則或在張載去世之后,出自門人之手。《橫渠易說》歷代著錄頗多,其傳世則只有明清諸本,包括:明代呂柟所刻二卷本,明代徐必達《張子全書》本及其衍生本,清《通志堂經(jīng)解》本,以及清《四庫全書》本。諸本中,"明呂本"最早,"明徐本"為最早的全本,"通志堂初刻本"與"薈要本"版本最佳?!稒M渠易說》宋元本未見流傳,然而可以根據(jù)宋本《大易粹言》等書輯佚出"《橫渠易說》輯宋本"。此輯佚本對與《橫渠易說》的文本??焙退枷胙芯烤哂兄匾獌r值。張載認為《周易》經(jīng)傳是圣人所作。這里的"圣人"并非專指一人,而是指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以及文王、周公、孔子十人。這是張載所推崇的儒家道統(tǒng)的最早譜系。張載指出,《周易》是圣人為世人所撰寫的"法律之書",目的在于"使人知所向避"。就內(nèi)容而言,《周易》是天人之書,是君子之書,而非卜筮之書。張載在《橫渠易說》中提出兩種圣人史觀:一是立法通變以抵運數(shù),一是取義契象以足民用,強調(diào)社會的穩(wěn)定與生活的質(zhì)量?;谶@些認識,張載研讀《周易》不側(cè)重于撰著成書,而是隨義理以闡發(fā)己見。因此,《橫渠易說》有不同于漢唐注疏的詮釋主旨,即:顯義理、合天人、辟佛老。在具體易例上,張載主要從剛?cè)嵴f、取象說、爻位說三個方面對象數(shù)易例有所繼承與發(fā)展;從義兼象數(shù)、以德解卦、援經(jīng)解易、以史解易、以心解易五個方面對義理易例進行了改造與創(chuàng)新。張載對《周易》的闡發(fā)主要表現(xiàn)在天與人兩個方面。張載認為天不只是"蒼蒼之形",天的核心在《周易》中是"太極"。但是,"太極"一詞并不能充分代表天的全部含義。所以,張載引入了"太虛"來闡述天的實質(zhì)。從太極到太虛,既是張載對漢唐以來"氣化之天"的批評,也是對先秦"天參"思想的回歸和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張載對氣和氣化之道有很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極具特色的神論與化論?!稒M渠易說》中,張載論氣有自然之氣、化生之氣、太虛之氣之分,其中太虛之氣是本源之氣。在張載看來,氣具有介乎于形上、形下的特質(zhì),是貫通體用的關竅。道是對天地萬物的氣化,即生成、發(fā)展、消散過程的稱謂。氣化的過程是總體上處于一種"太和"的狀態(tài),其中蘊含著天地萬物的性與形的根源。天地萬物之性,是通過"神"的方式被賦予的。張載的"神"是非宗教性的,具有神圣性和形上性的神妙能力,包括太虛之神、天道之神、鬼神之神、圣人之神四重含義。天地萬物之形,是通過"化"的方式生成的。張載認為,萬物有象而后有形,有形者最終都會消散并回歸本源。在這一過程中,氣化分為粗糙的"變"和"精微"的"化"兩個層面。此外,張載將"化"引入人道論,強調(diào)"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既是圣人的一種認知能力,也是賢人進階至圣人的唯一途徑。張載心性論以天道論為根源,在結(jié)構和內(nèi)涵上均具有相似性。性與天一致,都具有"參"的結(jié)構和特性。張載將性分為無對待的至善的"天地之性"與有對待的善惡混雜的"氣質(zhì)之性"。"天地之性"是"象"之前的先天之性,"氣質(zhì)之性"是"形"而后的后天之性。張載的性論,是對包括了物性和人性在內(nèi)的萬物生成的共同根源的詮釋。在《橫渠易說》中,張載對"心所從來"以及心的結(jié)構的探求,對窮理與盡性及其關系的辨析,對天能與人謀及其關系的詮釋,均體現(xiàn)了張載的理性取向與成性主旨,以及從認知與實踐雙重路徑對"天人合一"這一問題的求索。張載求索的結(jié)果,最終體現(xiàn)為具有多種形態(tài)的工夫論。在《橫渠易說》中,其工夫論以"陰陽之道"為天道基礎,以"仁智成圣"為人道指向。例如蒙頤二卦所體現(xiàn)的養(yǎng)正工夫論,融合了蒙養(yǎng)與頤養(yǎng)兩種養(yǎng)正之功,始于養(yǎng)心而成于正性,以實現(xiàn)發(fā)蒙躋圣、復歸天地之性的目的。人道本于天道,而又區(qū)別于天道,這是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兩個最基本的前提。在《橫渠易說》中,張載提出了 "先識造化"、"窮神知化"、"與天地參"的"天人合一"的綱領性的路徑與方法。 從《橫渠易說》到《正蒙》,是張載易學、哲學逐漸完成的過程。對《橫渠易說》思想的深度挖掘,遠非以上所述可以涵蓋。尤其對于張載的"氣"、"神"、"象"等范疇和命題,則需要更為細致地辨析與反復地推敲,以彌補論證中的不足,從而修正那些尚不成熟的觀點。在易學史上,《橫渠易說》的詮釋向度與方法,對程頤、朱熹等人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張載易學及其哲學則為宋明理學以及后來的中國文化,開創(chuàng)了諸多具有源發(fā)性的命題,影響至今。但其學術價值因為長期受到程朱理學及氣學的遮蔽,從而產(chǎn)生的一些不恰當?shù)脑u價。因此,在推進張載哲學的文獻、思想及其價值研究的同時,我們必須對此類相關問題進行修訂與拓展,以全面、健康地繼承、詮釋、發(fā)展張載及理學家們所開拓的事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