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病是因情志所傷,或先天遺傳,致使痰氣郁結(jié),蒙蔽心竅,陰陽失調(diào),精神失常所引起的臨床常見多發(fā)的精神病。臨床特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喃喃自語,出言無序,靜而多喜。 本病以青壯年多見,近來少年發(fā)病有增加趨勢。古人對本病有較深的認識,如《靈樞·癲狂》明確了本病乃情志因素致??;《素問·病能論》創(chuàng)立了生鐵落飲治療本??;《難經(jīng)·二十難》論述了癲病與狂病的鑒別;《醫(yī)林改錯·癲狂夢醒湯》創(chuàng)瘀血學說先河。 西醫(yī)學精神分裂癥抑郁型與抑郁癥,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情志所傷 憂郁腦怒,肝失疏泄,膽氣不利,氣機逆亂,擾亂心神;肝郁犯脾,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加氣郁日久化火,則痰火逆亂,心神被擾;或氣機痹阻,血行不利;或痰瘀互結(jié),瘀阻升降之氣機,終致陰陽失調(diào)、心神失司而發(fā)癲病。 2.痰氣郁結(jié) 思慮太過,所愿不遂,心脾受傷,心氣受抑,脾氣不發(fā),則痰氣郁結(jié),上擾心神,以致神志逆亂而成。 3.先天遺傳 母受大驚,胎氣被擾,升降失調(diào),陰陽失衡,致使先天不足,腦神虛損,生后一有所觸,則氣機逆亂,神機錯亂引發(fā)本病。 本病的病位在神機,但與心、肝、脾、膽有密切關(guān)系。 病機的關(guān)鍵在臟氣不平,陰陽失調(diào),神機逆亂。 致病產(chǎn)物為氣滯、痰結(jié)、血瘀及先天腦神虛損。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大多數(shù)有情志內(nèi)傷史表現(xiàn)性急易怒、憂愁、悲哀、焦慮、恐懼,甚至憤恨等。 (2)有患本病或類似疾病的家族史。 (3)多有情志誘因而突然發(fā)病,或病情加重與反復與之相關(guān)。 (4)主要臨床特征有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靜而少動,多喜。 (5)多發(fā)于青壯年女性。 2.鑒別診斷 (1)郁?。阂孕那橐钟?、情緒不寧、胸悶脅脹、急躁易怒、心悸失眠;或咽中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為特征,與癲病的神志異常,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有實質(zhì)的區(qū)別。 (2)癡呆:智能低下,以神情呆滯、愚笨遲鈍為主要證候特征,部分癥狀可自制,基本病機是髓減腦消,神機失用或痰濁瘀血,阻痹腦脈,與癲病因氣滯、痰結(jié)、血瘀及先天腦神虛損所致的臟氣不平、陰陽失調(diào)、神機逆亂的病因病機,以及神志異常、喃喃自語不可自制等臨床特征有所不同。 (3)須排除藥物因素及其他病證導致的精神失常。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辯明新久虛實:早期或初病者,以精神失常為其特征,但有興奮、煩躁為主的多為實證。久病者,以精神抑郁,悲愁、癡呆為主,多為虛證。 (2)辨病性: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抑郁,哭笑無常,多喜太息,胸脅脹多為氣滯;神情呆滯,沉默癡呆,胸悶痞滿者,多為痰阻;情感淡漠,昏昏憒憒,氣短無力者,多為氣虛;沉默少動,善悲欲哭,肢體困乏者,多為脾虛;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驚者為血虛。 治療要點 本病應以理氣解郁,暢達神機,并配合移情易性為其基本治療原則。 (一)肝郁氣滯 1.臨床表現(xiàn) 精神抑郁,情緒不寧,沉默不語,善怒易哭,時時太息,脅脹;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弦。 2.治療原則 疏肝解郁,行氣導滯。 3.代表處方 柴胡疏肝散:白芍20克,柴胡、川芎、制香附、枳殼、生甘草各10克。 4.加減應用 (1)若出現(xiàn)納差、腹脹、便溏者,加黨參、山藥、茯苓各20克,白術(shù)10克,以健脾。 (2)若氣郁化火,出現(xiàn)口苦咽干、大便秘結(jié)者,加蒲公英20克,生大黃(后下)、龍膽草各10克,以清瀉肝火。 (3)脅下脹痛者,加延胡索15克,川楝子10克,以理氣止痛。 (4)噯氣頻作者,加旋覆花、法夏、蘇梗各10克,以和胃降逆。 (二)痰氣郁結(jié) 1.臨床表現(xiàn)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喜怒無常,穢潔不分,不思飲食;舌紅苔膩而白,脈弦滑。 2.治療原則 理氣解郁,化痰醒神。 3.代表處方 順氣導痰湯:云苓20克,法半夏、陳皮、膽南星、枳實、香附、木香、生甘草各10克,生姜3片。 4.加減應用 (1)本證可加郁金、菖蒲、蒼術(shù)各10克,理氣消痰解郁。 (2)飲伏甚者,可用姜湯送控涎丹。 (3)痰濁壅盛者,可暫用三圣散。 (4)痰迷心竅者,先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再用四七湯行氣化痰。 (5)痰郁化熱者,溫膽湯加黃連10克,礞石20克。 (6)氣郁胸悶較重,時欲嘆息者,沉香6克(后下),厚樸花、素馨花各10克,以加強解郁作用。 (三)心脾兩虛 1.臨床表現(xiàn) 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哭;肢體固乏,飲食銳減;舌淡苔膩,脈沉細。 2.治療原則 調(diào)節(jié)氣機,健脾養(yǎng)心。 3.代表處方 養(yǎng)心湯送服越鞠丸。養(yǎng)心湯:云苓、柏仁、棗仁、茯神、黃芪各20克,人參、炙甘草、半夏曲、遠志、川芎、當歸、五味子各10克,肉桂5克(后下)。 4.加減應用 (1)如心氣耗傷,營血內(nèi)虧,喜悲傷欲哭者,加浮小麥30克,大棗5枚,以養(yǎng)心緩急。 (2)如心悸易驚者,加龍齒、珍珠母各20克,以重鎮(zhèn)安神。 (3)若久病、脾腎陽虛者,加制附子(先煎)、巴戟天、仙靈脾各10克,以溫腎壯陽。 (四)氣陰兩虛 1.臨床表現(xiàn) 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怒,躁擾不寐,面紅形瘦,口干舌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shù)。 2.治療原則 益氣養(yǎng)陰。 3.代表處方 四君子湯送服大補陰丸。四君子湯:黨參、云苓各20克,白術(shù)、生甘草各10克。大補陰丸:知母、熟地黃、黃柏各10克,龜板20克(先煎),豬脊髓50克。 4.加減應用 (1)若氣虛明顯者,去黨參,加人參10克,黃芪20克,以加強益氣作用。 (2)若陰虛有熱者,加白薇、胡黃連、沙參、麥冬各10克,以養(yǎng)陰清熱。 【其他療法】 1.單味中藥 桑寄生、洋金花、馬錢子、水牛角、地龍、大戟等對本病均有一定療效,但對劇毒的中藥如洋金花、馬錢子等應慎用。 2.精神療法 移情易性,如防止環(huán)境的惡性刺激,保持患者智力,活躍情緒,增加社會接觸、消除被隔離感,鼓勵會見親友、談心、讀報、聽收錄機、看電視等。 3.針灸療法 選脾俞、心俞、神門、豐隆等穴,針用平補平瀉,每日1次。 【預防調(diào)攝】 1.生活調(diào)攝,戒煙酒,少食辛辣油膩之品,飲食宜清淡。 2.精神安慰,不應譏笑病人,應關(guān)心體貼,多開導安慰。 3.安全護理,防止意外。(鐘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