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隆十一年,福安縣里抓獲外國傳教士 乾隆十一年,福建巡撫周學健,在當?shù)氐母0部h里抓獲了幾名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以及數(shù)十位信徒,經審訊,他獲知當?shù)匦欧钐熘鹘痰泥l(xiāng)民已多達兩千余人,這讓他如臨大敵。 那么這位福建巡撫周學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周學健,字勿逸,號力堂,生于一六九三年(康熙三十二年),江西省新建縣人,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以易經中式第一名中舉人和殿試二甲第六名中進士,正二品。 周學健的書法 歷任福建巡撫、閩浙總督、江南河道總督等職,兼刑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兼管七省漕運總督印務。 他成為康雍乾三朝老臣,寫過一本《治河方略》,對河道治理有研究,乾隆讓他兼管七省漕運總督,是一個當時很吃香官員。 但是在當時乾隆皇帝閉關鎖國政策的環(huán)境下,他也是一個保守、缺乏國際視野的官員。 二,以前從康熙王朝時期就早有先例 在乾隆的爺爺康熙的時候,康熙和傳教士有過一段蜜月期,但是后來教會內發(fā)生了“禮儀之爭”,天主教會的高層否定了利瑪竇的傳教路線,這讓康熙很不爽,傳旨對洋人在內陸傳教一事予以禁止,查獲之后,往往是送到廣東令他們搭船回國。 以后的雍正更是對天主教疑慮重重,乾隆皇帝對天主教的政策基本上是繼承了康熙的傳承。 但是周學健卻認為這事沒那么簡單,在他的審訊報告和上奏乾隆的奏折里,言辭中處處體現(xiàn)出對天主教的無知、恐懼和誤解。 三,周學健對教會的恐懼與偏見有代表性 他從很多方面都認為天主教會給社會帶來危險: 一,天主教法里稱人人平等,這將給國家埋下禍亂的種子,皇帝與平民怎么能平等?官員與百姓怎么能平等?人人平等是斷絕了父子之間的正常倫理關系,有顛覆社會正常秩序的危險,長此以往大清國將不國! 二,他認為天下萬邦皆是無利不早起,而番邦人為了傳教,自掏腰包,往往是巨額經費,花那么多錢,冒著生命危險不遠萬里前來,究竟安的是什么居心,他們自己說除了傳教沒有別的目的萬不可信! 三,天主教神父說那天主的道理比孔圣的學說還強,天主比孔子要尊貴萬倍,連孔子的光芒都被掩蓋了,儒生出身的周學健覺得這簡直是荒謬絕倫。 四,天主教每七天一次集會(實際上說的是教會進行的彌撒)也是犯忌的,周學健認為從秦朝開始,統(tǒng)治者就對民間三人以上的集會嚴令禁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天主教卻讓數(shù)十數(shù)百人圍攏在一起,極易生事。 五,數(shù)十人甚至數(shù)百人,不分男女,那么多男女混雜在一起,在當時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氛圍中,無論是周學健還是乾隆,都認為一定會誘發(fā)奸邪淫亂。 六,最好笑的是,有兩百多名女子信教之后就決定守童貞終生不嫁(就是當修女),周學健說:男女情欲是最難禁的,但這些女子一入教就能守貞,一定是被施加了某種幻術,因為在他看來如果沒有什么妖術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四,周學健一連幾次上書,要求嚴懲傳教士 鑒于以上的懷疑,周學健一連幾次上書,要求乾隆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嚴懲傳教士。 乾隆本來只是照例將他們遣返,因為以前從康熙王朝時期就是這樣的,但是最后在周學健三番五次的建議下,終于將為首的伯多祿斬首,開始了一個傳教士在中國更殘酷的時代。 從此傳教士被殺頭就有了一個惡劣的開頭,滿清王朝閉關鎖國政策得到了加強,一個雙輸?shù)木置婢痛碎_始。 然而時代的步伐是難以靠封禁和殺頭來阻止的,不同文化的對接交流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民間對不同信仰的追求從此轉入地下,潛滋暗長。而大清則暫時安穩(wěn)地繼續(xù)睡去,直到被人從天朝上國的夢里驚醒。 五,兩年以后,周學健被乾隆帝賜死 乾隆十三年三月,在隨乾隆東巡泰山途中,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感風寒,溘然離世。突然的變故令乾隆傷心欲絕,接下來的皇后喪禮,隆重而周全,極盡哀儀。 時隔一個多月,乾隆收到了另一紙彈劾剃發(fā)者的奏本:江蘇巡撫安寧參南河總督周學健,稱孝賢皇后喪儀二十七日(允許脫下喪服之日)剛滿,周學健即與屬員一同剃發(fā)。 這一奏劾,令乾隆勃然大怒,斥責周學健“喪心悖逆,不惟一己敢于犯法,并所屬官棄同時效尤,棄常蔑禮,上下成風,深可駭異”。 乾隆龍顏大怒,發(fā)旨削去他所有職務,抄家沒籍,發(fā)配去當河工,這時候,又有人落井下石,彈劾周學健有貪污嫌疑,乾隆聽了,更為惱火,也不論真假,被乾隆帝賜死,時年55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