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列子的宇宙發(fā)生論

 道藏研究 2020-08-16

   后臺不時的有網友留言,說想看到我翻譯的《道藏》。今兒,統(tǒng)一回應。《道藏》內容龐雜繁多,二十多年過去,我窮盡了一切可能的時間,只是粗粗翻了一遍,真正下了功夫去背誦和反復精讀的,也只是其中的極少部分。由于以前發(fā)過道家宇宙發(fā)生論的相關內容(包括鹖冠子、文子、亢倉子等),今天就同一話題從《列子》中的相關章節(jié)中節(jié)選發(fā)送。如以往,藍色字體為原文,黑色字體為我的個人理解,紅色字體為重點提示。不喜歡古文的同修可略過藍色字直奔現(xiàn)代文,但請記得,原文才是經典,用白話解釋后就不一定準確。

列子,姓列,名御寇,戰(zhàn)國時期鄭國人(現(xiàn)在河南鄭州),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是道教的四子真經之一。也有不少人問讀道家書從哪里來開始,如果是初學者,從《道德經》和四子真經開始是比較適合的,即:

《老子》---《道德真經》

《文子》----《通玄真經》

《莊子》----《南華真經》

《列子》----《沖虛真經》

《庚桑子》---《洞靈真經》

天瑞第一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眾庶也。


子列子,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列子先生”。子,是古代讀書人對老師的尊稱,如孔子、曾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等。列子住在鄭國的圃田(現(xiàn)在的河南省鄭州),四十年沒人知道他。古代高人一般都是這樣的,幾十年不為人知,一輩子不為社會認知和理解,他們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安貧樂道,自由自在。國君、士大夫等那些上層社會的人看待列子,就跟老百姓一樣。古籍記載的列子瘦不拉幾的,一風可以刮起來,莊子說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莊子  逍遙游》),列子駕著風飛行是什么樣子,現(xiàn)也在只能憑想像了。

國不足,將嫁于衛(wèi)。弟子曰:"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吾側聞之,試以告女。

“國不足”,就是鄭國發(fā)生饑荒,糧食不夠吃了,“將嫁于衛(wèi)”,列子要到衛(wèi)國去了。他的弟子問他說:“先生這么一去,沒有歸期。弟子冒昧地請教您一下,可有什么教給我們的嗎?您的老師壺丘子林的理論是什么呢?”這個弟子極聰明的,看著列子要走,趕緊求真經。問列子可有什么可說的,如果列子沒有什么可說的,那么把師爺說的傳給我們也行啊。這是很有智慧的求教方法。老師可以說自己肚子里沒有什么話要說,說自己不懂也行。但不能說自己的老師沒有任何東西傳給你吧。

然而,列子不吃這一套。他說:“壺丘子林哪里說過什么呢?”,但想想又補充了一下,“盡管他沒直接傳授我什么理論,但是老師曾和伯昏瞀人有段對話,我在旁邊聽到了,現(xiàn)在就告訴你們吧”。這是列子的謙虛,也是他的智慧。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

列子引述他的老師壺丘子林的話,把這個世界進行劃分,那就是簡單的二分法,其一是恒物(道),其二是從物(萬物)。(恒物和從物是我根據列子的意思給取的現(xiàn)代名)。恒物,就是獨立的,永恒的,生成他物而不為他物所支配,有絕對的含義。從物,就是依從的,暫時的,由恒物所生成,并受道的規(guī)律支配的存在。如果這么表達太抽象,那么我們可以再簡單通俗點表達,即:宇宙間一切可以分為兩部分:媽媽和孩子(注:這個媽媽就最究竟的,有絕對意義上的媽媽,不是外婆生的那個媽媽,而是無形的,是個絕對概念)。這個媽媽就是道,道是恒物,永恒不變,有先天性,“先天地生”,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了,又有絕對意義,“為天地根”,還有永恒性和動態(tài)往復性,“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老子,《道德經》)。相對于大道母親的另一種存在,就是孩子---萬物?!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歸根綜述,就是“道生萬物”,這里道又是無形無狀的,那些有形有狀的叫做萬物,“有形者生于無形”。
列子這一思想與老子思想相同,道家思想說來說去,就是這么簡單,有些誤入歧途的修道者往往喜歡把事情搞得玄妙高深,總說些讓人聽不懂的話,以顯得自己很厲害似的,每次看到一些故弄玄虛的人用專業(yè)術語胡說八道,愚弄世人,或為吸引眼球,或為征得愚者的膜拜,總感覺有說不出的荒唐和悲涼。老子在講道時,一句話就說明白了,“大道至簡”,結果這一個“道”字,我們說了幾千年,還是搞不明白,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人借此糊弄人,也不知有多少人被糊弄,“日用而不知”也是世人對道的常態(tài)。從這方面講,某些專業(yè)的道士或是從事道學專業(yè)研究員是有一定的職業(yè)責任的。因為他們違背了老子初衷,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陰陽以統(tǒng)天地。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

這一段是列子的宇宙生成論核心思想。列子先說道家主張的兩個相對的宇宙力量:陰與陽。陰陽兩個力量來統(tǒng)攝天地。有白天,就有晚上;有冷,就有熱;有上,就有下;等等,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推輪,主導著天地的運行。

在宇宙的所有存在中,一切有形的存在,都是由無形的東西產生出來的。在這一點上,列子的觀點與老子高度一致,也是他重復老子的觀點。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接下來,列子發(fā)問:

“則天地安從生?”

既然天地間的萬物這樣的情況,即,萬物從有產生,有從無產生,那么,天地宇宙是怎么產生的呢?這是人類對宇宙的思考和疑問?當然,列子這是一種哲學層面的思考和提問。在中國,這叫“參天地”式提問。這種提問如何強烈一些就是質問。比如:屈原。屈原在被貶的路上,心情很郁悶,在山洞里看到了古人留下的石刻壁畫,受到啟發(fā),開始發(fā)問,一連串向上天提了172個問題,來表達他內心的困惑,其中包括一些對宇宙自然的思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遠古之初,是誰先傳道的?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未形成之前,由什么去考證呢?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混沌一片,誰能窮其本源呢?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鴻蒙未開,是如何去認知的呢?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晝明夜暗,時間是如何區(qū)分的?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陰陰合和,哪里是本源?又是如何化生的?

(《楚辭  天問》)

 

這些提問其實是屈原對上天的質問,但由于古人特別崇敬自然,不敢講是對天的質問,于是屈原那首詩叫《天問》,而不是《問天》。(漢  劉向語)

我在《屈原賦》開篇說:

禁室高閣,天問幾何?

良知所致,神靈知我。

就源于對天象的神秘感,下筆時內心充滿著對宇宙和大自然的敬畏。

岔個話題。屈原的作品,人們最熟悉的是《離騷》,那是郁悶文學的經典,憤青之作。從道家角度來看,《天問》是最能提高人的思考意識,苦悶的屈原想不出來為什么命運會如此不公,于是各種胡思亂想,開始向蒼天發(fā)問。文獻資料顯示他是總結了原墻壁上本來有的文字,不是原創(chuàng),但我覺得就算是他整理別人的作品也很了不起,不然我們就看不到當時人們對于宇宙自然的思考了。關于《天問》,后人褒貶不一。百年以內來說,胡適對其評價是最負面的,他說:

“《天問》文理不通,見解卑陋,全無文學價值,我們可以斷定此篇為后人雜湊起來的”。(胡適《談楚辭》)

胡適顯然比較武斷,怎么他覺得好的文章都是屈原寫的,覺得不好的就后人拼湊的。這是名人過度自信的通病。學術上講話,跟法庭一樣,講證據。很多名人因胡說八道成名,也因胡說八道毀譽。而且這段話說明,他沒有讀懂《天問》,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與“僧道無緣”,他排斥佛和道,這決定了他不可能通透中國哲學。所以胡適寫《中國哲學史大綱》,只寫了上半部分,后面寫不去了,梁漱溟先生認為是因為“他對佛教找不見門徑,對佛教的禪宗就更無法動筆”,就是說他不通佛理。而他的學術對手章太炎的弟子黃侃在中央大學的課堂上說“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jiān),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jiān)矣。”嘲笑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是太監(jiān)著作,沒下半部。

名人遭打擊,多是過譽的原因。如果一人個的學術水平配不上的名聲和地位時,挨打是大概率事件。胡適是個典型的例子。其實他本身的涵養(yǎng)素質非常不錯,學術方法也很實用,尤其是他極力推崇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當時的中國乃至現(xiàn)在,都不過時。但他的名氣太大了,他的學術能力配不起他得到的名譽了,就有了過譽之嫌。過度的贊美造成的結果就是捧殺,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是極有殺傷的。所以,沒人捧,沒人贊,也不一定是壞事。

相比之下,魯迅先生對《天問》的評價相對中肯:

“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魯迅《摩羅詩力說》)

魯迅對屈原的疑問精神還是給予肯定的。

但愿名人說話多些謹慎。不然后果可能很嚴重。

當初,孔子的弟子季路問孔子關于死亡的事情,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先進篇》)

孔子自己不知道死的問題,其實這沒什么。誰也不是象黃帝一樣“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司馬遷《史記》),不知道不是錯,可以學習,可以組織討論啊,可能是孔子太積極入世的了,顧不上想那些務虛的話題,于是批了那弟子一句“連生的問題還沒搞懂,怎么能知道死的事呢?”,這句話和另一句“敬鬼神而遠之”,就把后世儒家思想在哲學的道路上結了扎,劃上了句號。所以歷代儒生極盡平生所有思維,都在“生”的問題上掙扎,很難有思想上的超脫和升華。從學術上講,儒學頂多算得上倫理學,不能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哲學,更談不上高端。所以,盡管孔子學院遍天下,西方哲學一直不給儒家哲學一個體面的哲學肯定,是有其根據的。

我們現(xiàn)在依然還有不少家長和導師,在通過所謂的務實教育限制孩子和學生的思維,“考試成績上不去,胡想八想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這個世上,沒有比閹割思想更讓可怕的教育模式了。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接下來,列子講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太初、太易、太始、太素。各階段的狀態(tài)如下表:

階段

太初

太易

太始

太素

特點

未見氣

氣之始

形之始

質之始

由上表可以看出,宇宙的形成是沿著“氣---形---質”三個要素產生的順序展開的。開始是沒有氣,沒氣之前叫太初;然后是有了氣,叫太易;然后有了形狀,叫太始;最后有了質,叫太素。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在氣、形、質三個要素沒有分離之前,叫渾淪。渾淪的意思,就是宇宙萬物都渾在一起,沒有分離開的狀態(tài)。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講的是道的幽微,看不見的狀態(tài)叫夷,聽不到的狀態(tài)叫希,摸不到的狀態(tài)叫微,這在三個特征合在一起,就是大道的形態(tài),老子稱這個狀態(tài)為“恍惚”。

《道德經》之所以是經典中的經典,除了老子的道論博大精深,還因為其文字的精妙絕倫。道家的語言有多美,精讀《老子》和《莊子》即可體味。而且最好不要有翻譯,去讀原文,一下子不懂沒關系,反復讀,當你突然明白老子可能的意思時,那種思想的升華是超越的。人特別煩惱、不得解脫時,去讀讀《莊子》,無論多大的坎,沒有過不去的,那種豁達和逍遙,是境界上質的變化。不知道別人有什么感受,我讀道家書,顧及一下淑女形象,不能拍案叫絕,但有時真的在半夜更忍不住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樣的瘋癲和陶醉。讀書之樂,盡在無可描述中。

回到宇宙的“恍惚”和“混淪”狀態(tài),老子對這個狀態(tài)的形容是很妙的,“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上面不明,下面不暗,模模糊糊,朦朦朧朧,懵懵懂懂,這是宇宙的“太初”狀態(tài)。這種最初的狀態(tài)雖然看不到、聽到不、摸不著,但是我們知道它的存在,這種朦朧和模糊,是一種最原始、最純真的美好,心可以穿越時空去感知到,這種虛無飄渺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中國人有個很形象的詞匯來形容,叫形而上。思想引領一切,特別是情感,中國人的情感也跟思想一樣的微妙。人們最珍視的最美好的情感,多是最初的心動,其實對方也沒說什么,彼此也沒做什么,就是感覺到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心電感應,只有心可以感知到那種那種激動。《金瓶梅》中有首艷詞《折桂令》 ,形容兩情心初動、似是而非的朦朧狀態(tài),很有趣:

我見他斜戴花枝,朱唇上不抹胭脂,似抹胭脂。前日相逢,似有私情,未見私情。欲見許,何曾見許!似推辭,本是不推辭。---(明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

凡是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愛一個人,這段描述可當可一個判斷指標。這樣的忽明忽暗、半推半就、左右不是、坐臥不安的內心活動,就是中國人的相思病,差不多可以為對方付出生命的程度了。但換了西方人就無法理解,西方人如果不直白地說出“I love you”,對方就不會明白或確信。這是東西方文化的重大差異。中國人情感的含蓄,源于思想的含蓄。覺得說直通透明了,就沒什么味道了。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講了他的太太陳蕓把另一個女人塞到他懷里的情景:

蕓笑挽素云置余懷,曰:“請君摸索暢懷。”余笑曰:“卿非解人,摸索在有意無意間耳,擁而狂探,田舍郎之所為也。”

蕓笑著挽起素云推到我的懷里說:“請摸索,暢懷開心吧!”我笑著說:“你這就不善解人意了吧,摸索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擁抱著瘋狂探摸,那只是田家農夫所為呢!”

“有意和無意之間”的那種似真非真,似有非有的模糊,以及半推半就的羞澀和尷尬,才是中國人最動心的美好。林語堂先生讀過《浮生六記》,對作者的太太大加贊賞,他說:

蕓,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兩情相悅的那種純真,是虛無的,但更是實在的美好。所以人們說最終生難忘的情感是初戀,是有道理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情感上,中國人最注重的心靈的感應,內心的溫暖。正所謂:

苦莫苦于遠別離,樂莫樂于心相知。

只可惜,現(xiàn)代社會的婚配模式已成了條件婚姻,而不是感覺至上。男女在相親的首次見面之前就掂量掂量過了非感情條件,比如房子、車子、存款等等。條件婚姻里有多少一見衷情和傾心相思,不得而知。

宇宙的本初狀態(tài),與情感的本初狀態(tài)一樣,模糊而美好。

列子說的與老子的觀點一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找也找不到,所以叫作“易”。中國哲學思想,是以“易”為基礎的,一切都源于“易”,中國人把《易經》視為萬經之首,視為哲學的根,是有道理的。

易無形埒(lie4,邊界),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窮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易是無形無邊的那種最初的虛無狀態(tài),易最大的特點就是“變易”,《易經》講的就是變化規(guī)律。怎么變呢?列子認為,易先是從渾淪狀態(tài)變?yōu)橐?,一變?yōu)槠?,七變?yōu)榫?。在中國文化中,九是最大的數字了,個位數中,沒有比九更大的了,所以,變到九就是極限,就復變?yōu)橐?,中國人常說的九九歸一,就是這個意思。易是無形無狀的,剛開始變?yōu)橐唬@個一,就是形變的開始,開始有形狀了,先是分為清濁兩種形態(tài),清輕的上升為天,重的濁的下沉為地,二者相互沖和化生為人。中國人一直奉天為父,地為母,認為天地含精,化生出萬物。在讀道家書的前十來年,我一直覺得這種說法很玄虛,沒有什么科學道理,但隨著時間的增加,對很多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我開始理解并體悟這一說法的科學內涵和哲學高度。

《道藏》中的宇宙論,以往我斷續(xù)發(fā)過一些,如莊子、列子、楊朱、文子、亢倉子等等,宇宙論雖各有微別,但大意不差,基本都是陰陽兩種力量的結果,甚至高深一些的,加一個系數,道家稱為“情”,或陰陽合和。

最初看《道藏》的那幾年,我覺得中國的宇宙生成論比西方的“大爆炸”理論還玄乎。無論西方的科學界如何證明宇宙的誕生是由于大爆炸,以及全世界有多少學者奉若真理,我都始終不能完全信服這一理論是絕對的正確。每次整理宇宙生成論的讀書筆記時,各種資料匯集起來,西方的神話、宗教中神創(chuàng)造了宇宙和生命,或是中國的盤古開天地創(chuàng)造了世界什么的,我都覺得有一種靈異的超脫感和想像空間。我不知道宇宙到底是怎么產生的,但實在無法徹底確認是什么東西爆炸了才生出了一切。每次看到這個理論被吹捧,我都有兩個畫面感:

一個是傳統(tǒng)爆米花開鍋時的鏡頭,爆米花師傅把燒到極熱的丹鼎爐,放進一個圓柱形的桶里,后面拖著長長的麻袋,用腳一踩,“嘭!”地一聲,玉米香頓時彌散在空氣中,一切的美好就出現(xiàn)了。

大爆炸理論給我的另一個畫面則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出世,“轟!”,石頭炸裂開了,一只猴子橫空出世。每次這么想像時,我就掩口而笑。

多年以來,我比較認可哲學家羅素說的那句話:科學之上是哲學,哲學之上是宗教。這是西方世界普遍的理念。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有些奇怪,不管什么東西,只要一說是科學的,就不加思索地膜拜為真理;同時認為哲學是虛無飄渺無用的學科,可學可不學,懂幾句馬列詞匯就自以為可以包打天下,感覺自己像哲學家一樣,到處指點年輕人這個那個,而且講話都一個套路,跟新聞聯(lián)播似的,連詞匯都整齊化一,批評人沒有一點新鮮和創(chuàng)意,因為是領導,又不得不聽,特別是體制內的單位,某些領導實在需要讀點馬列以外的哲學書了。唯物,唯物,看看這個社會都給你們唯成啥樣了,能不能稍微唯點心,照顧一下自己和下一代的心靈?人人都說這個社會存在嚴重的問題,就是不去反思一下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每當遇到有人端著架子跟我講如何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我如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我都象孫悟空聽到唐僧念緊箍咒一樣,要崩潰,腦子時只有一個詞匯:“boring”,同時會下意識地把捂著嘴,可能為了阻止自己不小心去爭論,也可能是怕牙齒笑掉了。

我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宗教與封建迷信劃等號,特別是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本土宗教(比如道教),不鄙視本民族的唯一宗教就顯得不夠科學似的。這一觀念,歷史會慢慢糾正的,但需要至少兩三代人的努力,甚至更久。

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這一段是子列子比較具體詳細地講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在道家哲學里,道的功能有些象西方的上帝,是全能的,無所不能。道與上帝的區(qū)別是,上帝是積極有為的,在西方信仰中是擬人化的,是有形有狀的,他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人間,卑賤的生在了馬槽里,與普通人沒有兩樣,所以人們可以有直觀的想像,這種信仰相對比較踏實。而中國的道,雖然功能與上帝一樣,但卻是無形無狀的,想象能力稍微弱一點的人,都無法感覺道的存在,于是就有了“日用而不知”,道時刻在發(fā)揮著作用,而人們卻不知道。就如每個中國人都是信仰道一樣,但人們并不知道,很多人說自己沒有信仰。道的偉大也正在于此,不居功。列子講述道的“無為之能”,他認為天地、圣人、萬物雖然很強大,都有各自的職能,除了道之外,都不是全能的,“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天地沒有全面的功效,圣人也不是全能的,任何事物都沒有完全的功用。大家各司其職而已。

“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圣職教化,物職所宜”,天的職責就是覆育生靈,地的職責就是承載萬物,而圣人的職責則教化社會,萬物的職責就是遵循各自的天性而發(fā)揮作用。“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有所否,物有所通”。天、地、人、萬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人也不盡完美,他們的職能不能互換,各有各的功能。

但這幾個要素都同時遵循道的支配,都有兩種力量在相互作用。老子說“大道至簡”,說起來十分簡單,天地之道,無非陰陽,圣人的教化,無非仁義,萬物的特性,無非是柔剛。大家各司其職,不出其位,就是不越位。在足球運動中,越位就會被裁判吹口哨。在人們相處的社會中,越位也是極嚴重的事。你看那些仕途上平步青云的人,陪領導走路,步伐積極,但尺寸把握得相當好,邁出的步子絕不會超過領導的腳尖,總是前腳差半步,后腳差半步,量過似的,精準的很。做事有主見,但決不越位去作領導的主。這些人都是深諳官場玄妙哲學的。大自然的不越位,是無心的,人們效法自然,是有心的。學得像了,就自然而然的得外界之力了。學不像的就自取其辱了。拍馬屁拍到馬蹄兒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無論是生命、形體、聲音、顏色、味道等等,這些有形的東西,只要它們存在,就有產生它們的無形的東西存在。就算它們不存了,那些產生它們的無形的東西,也是存在的。這就講道的無形,以及,道的無所不為。打個比方,就像是人的肉體和靈魂。肉體在,靈魂在;肉體不在了,靈魂也在。無論生死,靈魂都在,只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大道也這樣的,一個東西只要存在,它的“道”就存在,等它哪一天不存在了,它的“道”依然存在。

馮友蘭先曾以理學繼承人的心境,發(fā)展了理學,他寫的《新理學》中,打比方說,自行車的“理”,無論自行車是否存在,它的“理”都存在。我反復讀反復看,理學家說的“理”,本質是就是“道”。朱熹講學了一輩子,給他的形而上理論取名“道”或“理”,他的繼承者,為了與道劃清界線,于是只說朱熹那一套叫“理學”,不叫道學,同時開始攻擊道家、佛家為異端。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奇葩事。

宋儒及后世理學家這種對其他學派別的指責一直持續(xù)到大清滅亡。后來馬列來了,正式登基成為官方哲學,儒釋道法墨等各家就都不語了,乖乖的沉默了百年。真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不僅和尚法師、基督教的牧師、馬恩列思等等,說出來的的似乎都是圣經,都是經典,唯有老祖宗說的,太老、太土、太不科學。這些現(xiàn)象,民國時期的部分有西學基礎又社會影響力的學者多少有歷史責任,比如當年的憤青梁啟超,其憤情達到癲狂狀態(tài)時,是極其有才的,寫的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勢,比如《新民說 論進步》,影響了一批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熱血青年,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弄潮兒。為了推翻那個舊體制,他們也真是拼了。他對民族宗教曾說過這樣的話:

中國歷史上居然有道教這樣的東西,實在是很羞恥的事。

胡適也自認為是繼承了朱理遺風的家教,他說:

我小時跟四叔念朱子的《小學》,就是理學的遺風;四叔家和我的大門上都貼著“僧道無緣”的條子,也就是理學家庭的招牌。(《胡適自述》)

回到清末民國。那個時代,部分中國人對本民族的一切,真是恨透了。一切都是西洋的好。而那一批人,也是最后一代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了。一如臺灣歷史學家(外交家)蔣廷黻所言,說他們這一代人是影響中國的最后一代知識分子。從目前情況,他說對了。那一代人之后,知識分子對中國人影響力越來越小了。影響中國的不再是讀書人,而是:政客、商人、藝人,甚至是外國人。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皆無為之職也?!?/span>

這一段說的還是道與萬物的關系,即恒物與從物的關系,媽媽與孩子的關系。大意就是萬物摸得著看得見,而生出萬物的道不可見;萬物有生又滅,而道沒有生滅,道是永恒的存在,無形無狀,無聲無相,但無所不能,這就是道的無為。這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無論哪一篇經典,萬種說法不離其宗,比如道教經典《常清靜經》開篇所述: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按道家說來,唯有宇宙的原生力量道是全能的,這種全能就體現(xiàn)在道的“無為之職”,順應一切自然本性,無為而無不為,道是如何的了不起呢?列子用了一段非常精彩而又優(yōu)美的排比句來形容,因為列子文筆太好了,氣勢如虹,加上意思又很直白,我就不再翻譯和解說,直接引用,百讀不厭的一段文字,說明道的功用:

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道真的是無能,而無所不能;無知,而無所不知。這種境界,只有親歷者方能體會吧。

---太長了,只能先節(jié)選到這里了。

照例,發(fā)兩首道情,送給你:

 

《月光無語萬年明》

園里花香院外風 ,室內道人世外情;

中山之酒醉人眾,一醉千日不復醒。

花事無非開與落,月色不過陰與晴;

舉世歌舞升平時,無人不是醉夢中。

趨功名者醉于朝,逐利祿者醉于亭;

樂當下者醉聲色,憂千古者醉于情。

淵底潛龍隨自性,天上白云任人評;

狂風怒吼瞬間過,月光無語萬年明。

向來好花易早謝,自古善人不長生;

凄雨冷風四時有,明霞可愛轉眼空。

從心到心天地遠,玄途悠悠有鶴影;

仙家一劑清涼散,忘卻辛苦與索縈。

高樓靜坐守大道,沉情道藏少逢迎;

聞君也是孤寂心,影影綽綽恨隔屏。

YZ.2020.1.29

 

《自然》

誰人時間比誰少,五十億人一塊表;

朝露晶瑩暮無影,昨日少年今日老。

未懂竹馬弄青梅,驀地青春遠去了;

隔窗靜坐想花容,慣看斜風卷陣鳥。

紅花已先黃葉去,唯有青山依舊好;

逍遙之道無秘方,只是此心無機巧。

YZ.2020.7.24

楊子  2020.8.15于廈門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大香蕉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字幕| 国产自拍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九九热九九热九九热九九热| 久久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口爆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欧美乱妇日本乱码特黄大片| 欧美大胆美女a级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 日本妇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精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麻豆视传媒短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夜| 99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最近的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东京热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激情小视频| 成人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9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国产91在线| 视频在线播放你懂的一区| 草草夜色精品国产噜噜竹菊| 免费观看日韩一级黄色大片|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另类| 成人午夜爽爽爽免费视频| 91日韩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本深夜福利视频在线| 91亚洲国产—区=区a| 黄色片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东北女人的逼操的舒服吗|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 久久精品久久久精品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