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常有媽媽留言想讓C媽分享一下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在美國,它是一款從幼兒到職場一直都能用的思維神器。 思維導圖的英文名叫Thinking Map,又稱心智地圖。它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一種特別簡單又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很多人都說為啥外國小孩思維能力都那么強,思維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嗎? 顯然不是,其中的差異源于我們基礎教育的不同。 在美國,從幼兒園的寶寶,到高中、大學(再到職場),老師都很喜歡用思維導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很熟練自然地被運用,因為美國人在教育中,特別重視對圖像、畫面和色彩的運用。 在美國孩子的教室里,我們常常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圖片,經(jīng)實踐發(fā)現(xiàn),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 全美各地,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專家和學者,都對思維導圖進行過反復驗證。 有實驗表明,從小接受思維導圖訓練的孩子,其智商水平,比對照組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北卡羅來納一所名為Chadbourn的小學,貧困學生的比例高達90%,在使用了思維導圖教學方法以后,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全學區(qū)11所小學中名列第一。 思維導圖,能夠幫孩子學習高效地做課堂筆記,把作業(yè)時間縮短將近一半,還能讓知識學習更加有趣。 《媽媽是超人3》里,黃圣依兒子安迪要參加“媽媽炫耀大賽”,為了幫助安迪準備演講,黃圣依一邊給安迪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一邊讓安迪按照思維導圖的邏輯畫了出來。 黃圣依在節(jié)目里說教安迪用思維導圖的原因:因為孩子還不太認識字,但通過一些標志性的圖像(圖形,曲線等)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去理解、記憶。 只要用的對,1歲多的孩子也能“玩”起來,不過思維導圖那么多,哪些適合低幼的寶寶呢? C媽親測,幾種思維導圖里,更適合寶寶的是這五種! 今天就把最簡單的操作呈現(xiàn)給大家~ 思維導圖,重在“圖”。 如果可以,可以讓娃嘗試把能畫的都畫出來,像與不像沒關系,圖像更能幫助孩子理解,重點在于孩子的參與過程。 1 流程圖(Flow Chart) 用來理清事情發(fā)生的過程或先后順序,用于分析事物的發(fā)展、整理故事的內在邏輯,有利于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這個很好理解,流程圖在生活中的應用最為廣泛,我們可以從簡單的選題開始,用一個清晰的邏輯把整個流程串在一起就可以了。 潛移默化的引導+圖片直觀的呈現(xiàn),鍛煉寶寶的記憶力。 最初幫助CC梳理睡前程序時,我們用的正是這樣的順序表: 不知道你家娃啥樣,反正那時候的CC每天睡覺之前,我跟C爸都要叨叨,刷牙、洗臉、上廁所、講故事睡覺。 但你叨叨一百遍,娃好像永遠記不住,或者記住了也不會乖乖地跟你的流程走,永遠神游在狀況外。 但當我們給CC準備了這樣一張【睡前程序表】的時候,一切就非常清晰了。 實際上CC的睡前程序表 由此及彼,孩子做事會越來越有條理,大人也省心不少。 這個思維導圖也非常適合帶娃讀繪本。 很多媽媽抱怨過,C媽啊,同一個故事給娃講了很多遍,等問她的時候為什么還是說不出一二三。 我明白這種心情,我們給娃講繪本的目的不是說讓她背故事,但如果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識的加入一些邏輯思維的引導,效果就會大不相同。 在CC的閱讀啟蒙階段,C媽便開始培養(yǎng)她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借著簡單的繪本閱讀,利用思維導圖,變成了拓展她思維的啟蒙工具。 尤其是,有先后順序故事性較強的繪本。 就拿我給CC講《母雞蘿絲去散步(Rosie's Walk)》舉例。 這就是一本非常典型的通過排序記憶故事走向的繪本。(當然咱們中國娃都熟知的《小蝌蚪找媽媽》也屬于同一類)
那么這個長長的故事就可以做成簡單的思維導圖,元素就是每個地點。 可以是這樣的: 可以是這樣的: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梳理事件順序,第一、第二....最后。 這樣一來孩子腦子里的思路會非常清晰,回憶或者敘述起故事來也能頭頭是道了,好的表達能力的前提一定是清晰的邏輯思維。 有了這種思路,以后孩子上學學知識也會更快! 2 圓圈圖(Circle Map) 中間是主題,周圍是相關信息。 這也是一種最簡單、最基礎鍛煉孩子發(fā)散思維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練習歸類、聯(lián)想。 比如說到蘋果你都能想到啥呢?所有天馬行空的點子都可以往里填。 每次跟CC玩“圓圈游戲”,用發(fā)散出來的思維隨機編故事,她都高興的不得了。 以“蘋果”為例:
我?guī)退堰@些詞一個個填到圓圈里,根據(jù)這些關鍵詞,CC獨立創(chuàng)編了一個時長一分半鐘的故事。 通過這樣的訓練,感覺CC的思維比以前開拓了很多,跳躍的老母親都表示跟不上。 可別小看這倆圓圈,它對開拓思維幫助可大啦~ C媽建議: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思維拓展,比如男孩子會喜歡“汽車品牌”、女孩子喜歡的“洋娃娃”。 有了這些線索,與之相關的發(fā)散思維都不再是難事~ 圓圈圖也可以用來教寶寶做很多知識鞏固練習。 比如學習形狀: #身邊都有哪些是正方形呢? 學習數(shù)字: #數(shù)字3可以有哪些表達方式呢? 3 氣泡圖(Bubble Map) 多用于描述實物的性質與特征,用更多的形容詞來集中描述一個事物的屬性,關鍵點在于“描述”,也是用于初步整理思路最常見的一種思維導圖。 它跟圓圈圖有點像,但圓圈圖側重練習歸類、聯(lián)想,而是氣泡圖思維更為天馬行空。 拿咱們中國媽媽都非常熟悉的小蝌蚪找媽媽繪本舉例,當時帶CC讀的時候,我們便以“青蛙媽媽”為主題,做了一個簡單的的思維導圖: #青蛙媽媽都有什么特點呢? 在思維導圖的引導和鼓勵之下,CC發(fā)散想到了青蛙媽媽有一雙鼓鼓的大眼睛、白肚皮、身穿綠衣服、四條腿、會呱呱叫…… 4 雙氣泡圖(Double Bubble Map) 顧名思義,就是將兩個氣泡圖合二為一。不同的兩個主題,外圍是它們各自的特點,中間是它們的相似之處,一目了然。 單獨的氣泡圖等孩子掌握之后,可以讓娃玩一下升級版~ 還拿《小青蛙找媽媽》舉例: #青蛙媽媽和魚媽媽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呀? 有時候家里來了小客人,涂涂畫畫之余,我也會鼓勵他們來一場“氣泡游戲”。 有了小伙伴的參與,娃的積極性就更高啦。 兩小伙伴實行競賽制,誰先說完這兩種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就加5分,比比誰平時的觀察力和思考力更強,玩的不亦樂乎。 這款“雙氣泡圖”,能列舉的主題就太多啦,可以是“中餐-西餐”、“牛奶-豆?jié){”這種簡單、習以為常的,也可以是“星星-月亮”、“水生生物-與陸生生物”這種復雜、需要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認識了解的。 雙氣泡圖很適合幫助孩子對事物進行觀察和分析,觀察事物與事物間的聯(lián)系和不同點,可以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5 樹狀圖(Tree Map) 用于分類、歸納和組織結構,也是我們在工作上常用的一種思維導圖。 例如最常見的家族關系樹狀圖,幫助孩子捋順家族關系~ CC現(xiàn)在正在學自然拼讀的時候,每節(jié)課都學一個新字母以及一些相關的單詞,為了更方便記憶,她自己還發(fā)明了一套樹狀圖:
我看后頗為驚喜,又疑惑,怎么這么巧,她學的單詞剛好能歸類呢? 難道教材是按這樣的主題設計的,于是細細研究了下教材。 還真不是。 比如字母C這節(jié),學了很多詞: 但是她只挑出了蔬菜:(cucumber、carrot、cauliflower、cabbage) 再比如字母D這節(jié),她只選了動物這個小類,有這節(jié)課學的(duck、dragon 、dog),還聯(lián)想了之前她會的(dolphin、dinosaur、donkey)。 最后才做了這樣一個思維導圖,我當時真心覺得,這孩子確實動腦筋了。 C媽說: 看了這些,相信媽媽們也會有所啟發(fā),趕快帶寶寶試一下吧,C媽親測有效~ 以上幾個使用思維導圖的實操小例子,都是些很簡單的畫法,媽媽們需要做的是多引導娃、鼓勵娃。 當然咱們也要學會變通,無論用線段還是用泡泡,無論畫的像還是不像,都只是指導思路的框架,重點還是孩子參與的過程,讓他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只要他自己能看懂,能解釋給別人聽懂就可以了,畢竟這只是個工具,一切都是搭臺階的過程。 行動派的媽媽們現(xiàn)在就可以陪寶寶玩起來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