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癥狀:心悸,心前區(qū)不適,自覺心律不規(guī)則,乏力,眩暈,氣急,有的伴有血壓下降、心力衰竭等。 2·實驗室檢查:心律失常的最后確診靠心電圖。 3.本病屬中醫(yī)“驚悸”,“怔忡”,“卑諜”,“厥證、“虛勞”等范疇。
(一)竇性心動過速 基本方 生鐵落3 0克(先煎) 淮小麥30克 麥冬12克 柏子仁1 0克 生甘草3克 硃燈芯3克 加減法 1.氣虛:加太子參1 5克。 2.血虛:加當(dāng)歸1 0克、阿膠9克(烊沖)。 3.津虧:加北沙參l 2克、川石斛1 0克。 4.痰火:加炒山梔1 0克、瓜蔞l 2克。 5.失眠:加百合12克、夜交藤1 5克。 6.頭暈:加珍珠母30克、鉤藤1 5克(后入)。 7·胸悶:加郁金1 0克、炒枳殼10克。 8·足腫:加車前子1 5克(包煎)。 9·心火盛:加黃連3克、竹卷心9克,或蓮子芯9克。 1 0·心神不足:加生龍骨1 5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 11.有甲亢史:加生地1 5克、夏枯草1 5克。 12.有冠心史:加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柏子仁、淮小麥養(yǎng)心安神;麥冬、生甘清心降火;生鐵落、株燈芯鎮(zhèn)心寧悸。 (二)竇性心動過緩 基本方 麻黃9克(蜜炙) 細(xì)辛4。5克 甘松4.5克 肉桂3克(后入) 黨參1 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血虛:加當(dāng)歸l 0克,熟地12克。 2。氣虛:加炙黃芪1 5克。 3。頭暈:加川芎6克、白芷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肉桂、炙甘草益氣扶陽;麻黃、細(xì)辛、甘松溫通經(jīng)脈。
二、過早搏動 基本方 生地12克 旱蓮草1 5克 桂枝6克 黨參12克 炙甘草6克 麥冬9克 磁石30克(先煎) 加減法 l·氣滯: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2·血瘀:加丹參1 2克、失笑散12克(包煎)。 3·痰濕:加制半夏9克、瓜蔞12克。 4·失眠;加熟棗仁9克、夜交藤1 5克。 5.心悸明顯:加琥珀末3克(分2次吞服)。 6·心火熾盛:去桂枝,加竹葉9克、燈芯3克。 7·陽虛偏甚:去生地,桂枝改用肉桂3克(后入),加熟附片9克(先煎)。 8·陰虛偏甚: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15克,加白芍l0克、五味子3克;或阿膠l0克(烊沖) 9·氣虛明顯:加炙黃芪12克,白術(shù)1 2克。 1 0·血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當(dāng)歸9克。 11.有風(fēng)心因素:加桑枝18克、獨活9克。 12·有冠心因素:加丹參l 5克、川芎6克。 1 3·有病毒因素:加大青葉1 5克、板藍(lán)根15克。 14·有高血壓因素:去桂枝.加珍珠母30克,葛根6克。 15.有甲亢因素:去桂枝,加夏枯草15克、黃藥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補(bǔ)益心氣;生地、麥冬、旱蓮草養(yǎng)陰液,滋陰血;磁石重鎮(zhèn)安神,平肝潛陽,酌配桂枝既可溫通血脈,又能減輕炙甘草壅滯之性。
三、房室傳導(dǎo)阻滯 基本方 炙黃芪12克 川芎9克 全瓜蔞1 2克 薤白頭6克 制半夏9克 生山楂1 0克 加減法 1.濕盛:加炒白術(shù)1 2克、茯苓1 2克。 2·氣滯:加制香附12克、郁金10克。 3.脈見結(jié)代:去黃芪、山楂,加黨參1 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川芎益氣活血、瓜蔞、薤自、半夏溫化痰濁;生山楂輕通瘀滯。 四、心房顫動 基本方 黨參l 5克 苦參15克 五味子3克 桂枝9 克 麥冬1 2克 炙甘草6克 熟棗仁l 0克 丹參15克 加減法 l 。氣虛較盛:黨參改用紅參3----6克(另煎沖入)。 2·陽虛明顯:加仙靈脾1 5克、干姜4。5克。 3。血瘀:加益母草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以暢血流;麥冬、五味子、熟棗仁養(yǎng)陰血,安心神;桂枝、丹參、苦參溫心陽,祛瘀滯,通脈絡(luò)。
五、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 基本方 黨參1 2克 桂枝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杞子1 0克 麥冬1 0克 丹參12克炙甘草6克 加減法 1.頭暈:加川芎9克。 2.胸悶: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3.心悸甚:加生龍骨1 8克、生牡蠣18克(均先煎)。 4·阻虛明顯:桂枝改用肉桂4.5克(后入)。 5·陰虛明顯: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加五味子3克、北沙參12克。 6.昏厥時搶救:先服蘇合香丸1粒(化服),隨用參附湯濃煎灌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杞子、炙甘草益心氣、養(yǎng)心血;桂枝、附子溫經(jīng)脈、振心陽;丹參活血祛瘀,配伍麥冬養(yǎng)陰液以制桂、附之溫燥。 參考 1.本病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或多種疾病引起心臟虧損,氣血不和,陰陽失調(diào);或挾氣虛生痰,血滯成瘀而致。竇性心動過速系屬心脾勞損,氣血虧虛,陰不勝陽,脈來太過,虛火妄動,擾亂心神;竇性心動過緩則為陽不勝陰,脈來不及;過早搏動責(zé)在氣陰不足,血脈失和,虛熱內(nèi)生,肝陽上擾;房室傳導(dǎo)阻滯多由氣血不和,又挾痰瘀痹阻;心房顫動多屬心營不足,氣血失暢,心神不寧;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癥多由心陽不足,脈絡(luò)瘀滯。病雖在心,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guān)。治宜補(bǔ)養(yǎng)氣血,調(diào)和陰陽為主,兼用化痰濁,袪瘀滯以宣通脈絡(lu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