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茹十眉老中醫(yī)著袖珍中醫(yī)處方(四)

 zpc538 2014-09-25

舌癌

1.典型癥狀:舌部有較硬結(jié)節(jié),其緣銳利隆起,容易出血,咀嚼說話障礙,后期可有潰瘍,淋巴結(jié)腫脹、疼痛。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活檢發(fā)現(xiàn)癌細(xì)胞。

3.本病屬中醫(yī)“舌菌”范疇。

基本方

生地1 5克 木通9克 露蜂房9克 淡竹葉9克 黃連3克  生甘草3克  山慈菇粉3克(吞)

加減法

1.發(fā)熱:加銀柴胡9克、川石斛9克。

2.煩躁:加丹皮9克、炒山梔9克。

3.疼痛;加水牛角6 0克(煎水200毫克,冷后頻頻含漱),或用犀角末3克(分六次含咽)。

4.津傷:加北沙參1 2克、麥冬10克。

5.血瘀:加丹參l 2克、赤芍】l 2克。

6.流涎臭穢;加生石膏3 0克、鮮蘆根S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連、竹葉、木通、生地、生甘草涼血滋陰,清熱解毒,瀉心脾脬之邪火;露蜂房、山慈菇祛風(fēng)攻毒,消腫散結(jié),兼有止痛作用。

食道炎

基本方

北沙參12克 制半夏9克 黃芩9克 八月札9克 生白芍12克 甘草3克

加減法

1. 咽燥:加川石斛9克 麥冬9克

2. 出血:加生地12克 生地榆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黃芩養(yǎng)陰清熱,潤(rùn)燥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白芍、甘草緩急解痙;八月札理氣開郁。

參考

1.本病多由痰熱阻滯,氣機(jī)郁結(jié)不利所致。治宜清熱化痰,理氣開郁。

2.清熱化痰藥如竹‘茹、牛蒡子、浙貝母、枇杷葉、旋復(fù)花,理氣開郁藥如桷橘葉、枳殼、威靈仙、石打穿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大半夏湯(降逆潤(rùn)導(dǎo)),麥門冬散(清熱降氣)等。

賁門失弛緩癥(賁門痙攣)

1.典型癥狀:進(jìn)食或惰續(xù)激動(dòng)時(shí),胸骨下或中上腹有梗噎感及疼痛,繼之咽下困難、食物反流。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X線食道鋇餐造影見鋇劑在賁門部通過困難,食道下端有對(duì)稱的、粘膜紋正常的漏斗形狹窄,其上段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擴(kuò)張、延長(zhǎng)與彎曲,無蠕動(dòng)波。

3.本病屬中醫(yī)”噎膈“范疇。

基本方

北沙參l 2克  廣郁金l 0克  砂仁粉2.l克(吞)  生白芍l 0克  旋復(fù)花9克(包)  代赭石l 2克(先煎)  甘草3克

加減法

1.嘔惡多痰:加制半夏9克、陳皮6克。

2.胸痛明顯暑加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

3.大便干結(jié):加炒枳實(shí)9克、制大黃9克。

4.津少舌紅:加生地12克、麥冬10克。

5.咯血:加生側(cè)柏葉1 2克、生地榆9克。

6.呃逆:加刀豆子12克、柿蒂9克。

方義

基本方用北沙參潤(rùn)燥,郁金、砂仁行氣開郁,旋復(fù)花、代赭石消痰下氣、平肝降逆,白芍、甘草緩急以解痙。

參考

1.本病多由氣郁痰結(jié),阻塞不通所致。治宜開郁化痰,潤(rùn)燥降逆,兼以解痙。

2.潤(rùn)燥藥如石斛、天冬、百合、山海螺,理氣藥如春砂殼、丁香、沉香曲、木香、白蔻仁,化痰藥如茯苓、膽南星、瓜蔞,降逆藥如竹茹、枇杷葉、枳殼、厚樸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guān)),丁香透膈散(健脾和胃,開胸利氣)等。

食道憩室癥

1.典型癥狀。咽部異物感,惡心,嘔吐,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見未經(jīng)消化食物。2.實(shí)驗(yàn)室檢查:X線鋇劑檢查可見憩室。

3.本病屬中醫(yī)”噎膈'’范疇。

基本方

生地1 2克  當(dāng)歸9克  桃仁9克  丹參1 2克   郁金1 0克 紅花9克 石見穿1 5克

加減法

1.胸痛;加八月札9克。

2.便血:加生地榆1 2克。

3.嘔吐:加制半夏9克  陳皮6克,津少時(shí)用竹茹9克、代赭石18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養(yǎng)陰涼血;丹參、郁金涼血祛瘀,行氣解郁;當(dāng)歸、桃仁、紅花、石見穿活血散瘀,潤(rùn)燥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氣滯血瘀,陰液不足而成。治法以理氣開郁,養(yǎng)陰?kù)铕鰹樵瓌t。

2.養(yǎng)陰藥如玄參、沙參、石斛、自蜜、梨汁、藕節(jié),祛瘀藥如韭汁、急性子、五靈脂、生蒲黃、土鱉蟲,理氣開郁藥如青皮、路路通、枳實(shí)、香附、綠萼梅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通幽湯(滋陰養(yǎng)血、破結(jié)行瘀),滋血潤(rùn)腸丸(滋血、通瘀、潤(rùn)腸)等。

食  道  癌

1.典型癥狀:吞咽困難或不能進(jìn)食、食后嘔吐,胸骨后疼痛,聲音嘶啞,晚期可有消瘦、貧血等。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x線鋇餐檢查可見局部蠕動(dòng)波改變,粘膜紋中斷。僵直,腔內(nèi)充盈缺損,鋇劑通過障礙。脫落細(xì)胞檢查陽(yáng)性,食道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癌腫侵犯食道的情況。

3.本病屬中醫(yī)“噎膈‘’、”膈中“等范疇。

基本方

石見穿3 0克  急性子1 2克  干蟾皮9克 桃仁1 0克 丹參l 8克 橘皮9克 橘葉9克  硇砂  丸2粒(含化咽下)

加減法

1.胸痛:加郁金1 0克、炒五靈脂9克。

2.嘔吐:加姜半夏9克。代赭石12克。

3.嘔血:加三七粉3克(分吞,或云南白藥2克(分吞)。

4.呃感:加公丁香4.5克、柿蒂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急性子、干蟾皮、硇砂丸活血止痛、消腫散結(jié);丹參、桃仁涼血祛瘀;橘葉、橘皮疏肝理氣。

參考

1.本病多由飲食不慎,食味過厚,飲酒嗜辛或內(nèi)傷七情所引起。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兼用化痰利濕、清熱解毒;體虛者可加補(bǔ)氣、滋養(yǎng)、溫中等品以扶正。

2.活血化瘀藥如當(dāng)歸、赤芍、乳香、沒藥、三棱、水蛭,疏肝理氣藥如旋復(fù)花、枳殼、沉香、木香、烏藥,莪術(shù)、八月札、川楝子、枸橘李,化痰利濕藥如制半夏、茯苓、瓜蔞、浙貝母、生米仁,清熱解毒藥如土茯苓、黃柏、銀花、蜀羊泉、白花蛇舌草、石打穿、半核蓮、藤梨根、龍葵、七葉一枝花、山豆根、野葡萄根、白毛藤、石竹根,臭橘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啟膈散(啟膈開關(guān)),丁香透膈散}(益氣健脾,理氣開膈),膈下逐瘀湯(活血祛瘀、消痞止痛)、旋復(fù)代赭湯(和胃消痰、理氣降逆),大半夏湯(補(bǔ)中、降逆、止嘔),通醴湯(活血潤(rùn)腸),逍遙散(疏肝解郁,健脾和營(yíng))等。

4.據(jù)報(bào)道急性子、石見穿、黃藥脂、葵樹子、馬錢子(有毒)、山慈菇、野葡萄根、菝葜、腫節(jié)風(fēng)、八角蓮、猴菇菌片、半夏、水蛭、蟾皮、硇砂等對(duì)食道癌有較好的療效,配合硼砂、蜣螂、露蜂房、威靈仙、天龍、昆布、海藻等消腫開結(jié)藥則療效更佳。

胃神經(jīng)痛

1.典型癥狀:胃脘部痙攣性疼痛,喜熱喜按,痛止后飲食如常,發(fā)作常與情緒抑郁有關(guān)。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胃鏡X線攝片排除其他疾病。

3.本病屬中醫(yī)“胃氣痛”、“肝胃氣痛”等范疇。

基本方

柴胡6克  川楝子9克  炒玄胡9克  制香附1 2克  佛手片9克  生白芍9克  甘草2.1克

加減法

1.受寒:加紫蘇9克、生姜3克。

2.內(nèi)寒:加木香6克、吳茱萸2.1克。

3.郁火:加丹皮9克、炒山梔9克。

4.胸悶:加炒枳殼9克、砂仁粉2.1克(吞服)。

5.嘔吐:去柴胡加制半夏9克、炒黃連1.5克。

6.暖酸:加煅瓦楞12克。

7.便秘:加瓜蔞仁9克、枳實(shí)9克,屬陰虛腸燥者,加麻仁丸9克(吞服)。

8.食滯:加炒麥芽9克、焦山楂9克。

9.胃陰虛:加沙參9克、麥冬9克。

10.久痛入絡(luò):加路路通9克,或炒九香蟲4.5克、炒刺猬皮9克,甚者用失笑散9克(包煎)。

11.脾胃虛:加炒黨參9克、炒白術(shù)9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柴胡、白芍、甘草疏肝理氣,和營(yíng)解郁;川楝子、炒玄胡、制香附、佛手疏肝理氣,開胃和中,醒脾消脹,泄熱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肝氣不舒,橫逆犯胃而起。治宜疏肝理氣為主,隨癥加入和胃、消滯、溫中、清熱、制酸、通便、養(yǎng)陰等法。

2. 疏肝理氣藥如八月札、娑羅子、青皮、陳皮、臺(tái)烏藥、陳香椽、枸橘李、甘松、沉香曲,消滯藥如炒谷芽、焦六曲、炙雞金,制酸藥如白螺絲殼、海螵蛸,溫中藥如肉桂、干姜、蜀椒、畢澄茄,養(yǎng)陰藥如百合、石斛等均可選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見穿30克 腫節(jié)風(fēng)30克 丹參15克 煨莪術(shù)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 胸悶:加佛手片9克 炒枳殼9克。

2. 納差:加炙雞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3. 腹脹:加大腹皮12克 炒萊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蔞仁12克 制大黃6克。

5. 腹水:加商陸12克 車前草15克。

6. 嘔血:加墨旱蓮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側(cè)柏炭12克。

8. 疼痛明顯: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積滯: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嘔吐較頻:加陳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塊堅(jiān)硬:加海藻12克 炙鱉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氣虛弱:加白術(shù)12克 補(bǔ)骨脂12克。

14. 正氣不足:加黨參12克 生黃芪12克 或河車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腫節(jié)風(fēng)、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丹參、煨莪術(shù)、枸橘李理氣消積,祛瘀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長(zhǎng)期飲食不調(diào),吞咽過急,或多食粗糙熱焯,損傷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膠結(jié)不化,氣滯血凝,瘀毒內(nèi)生而致。治以理氣消積,化瘀解毒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龍葵、水紅菱、喜樹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鐵樹葉、黃毛耳草,理氣消積藥如厚樸、八月札、木香、丁香、黃藥脂、山慈菇、檳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藥如木饅頭、三棱、三七、云南白藥、急性子、失笑散、攻

毒藥如守宮、露蜂房、馬錢子、木鱉子,軟堅(jiān)藥如威靈仙、王不留行,止血藥如槐花、仙鶴草,降逆止嘔藥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復(fù)花等均可選用。

胃癌

基本方

石見穿30克 腫節(jié)風(fēng)30克 丹參15克 煨莪術(shù)12克 枸橘李1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 胸悶:加佛手片9克 炒枳殼9克。

2. 納差:加炙雞金9克 炒谷芽10克 炒麥芽10克。

3. 腹脹:加大腹皮12克 炒萊菔子12克。

4. 便秘:加瓜蔞仁12克 制大黃6克。

5. 腹水:加商陸12克 車前草15克。

6. 嘔血:加墨旱蓮15克 血余炭12克。

7. 便血:加生地榆15克 側(cè)柏炭12克。

8. 疼痛明顯:加炒玄胡12克 制香附12克。

9. 痰食積滯:加制半夏9克 焦楂肉12克。

10. 津少口干:加石斛12克 天花粉10克。

11. 嘔吐較頻:加陳皮9克 代赭石12克。

12. 癥塊堅(jiān)硬:加海藻12克 炙鱉甲15克 或炮山甲12克。

13. 脾氣虛弱:加白術(shù)12克 補(bǔ)骨脂12克。

14. 正氣不足:加黨參12克 生黃芪12克 或河車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石見穿、腫節(jié)風(fēng)、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丹參、煨莪術(shù)、枸橘李理氣消積,祛瘀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長(zhǎng)期飲食不調(diào),吞咽過急,或多食粗糙熱焯,損傷胃腑,兼以情志怫郁,引火生痰,膠結(jié)不化,氣滯血凝,瘀毒內(nèi)生而致。治以理氣消積,化瘀解毒為主。

2.常用于胃癌之清熱解毒藥如半枝蓮,龍葵、水紅菱、喜樹果(根)、向日葵、菝葜、野葡萄根、鐵樹葉、黃毛耳草,理氣消積藥如厚樸、八月札、木香、丁香、黃藥脂、山慈菇、檳榔、硇砂、自屈菜,活血祛瘀藥如木饅頭、三棱、三七、云南白藥、急性子、失笑散、攻毒藥如守宮、露蜂房、馬錢子、木鱉子,軟堅(jiān)藥如威靈仙、王不留行,止血藥如槐花、仙鶴草,降逆止嘔藥如姜竹茹、制半夏、麓香、柿蒂、旋復(fù)花等均可選用。

[B]闌尾炎

基本方

紅藤3 0克  半枝蓮3 0克  敗醬草30克 生槐角9克  生地榆l 5克  白花蛇舌草3 0克  天龍粉4.5克(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腹脹:加炒枳殼9克、厚樸9克。

2.腹痛:加木香9克、炒玄胡12克。

3.腹瀉頻繁:加煨訶子9克、補(bǔ)骨脂1 2,克。

4.腹中有塊:加地鱉蟲12克、紅花1 0克。

5.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9克。

6.犬便秘結(jié):加枳實(shí)9克、制川軍9克。

7.便下膿血:加銀花炭l 2克、炮姜3克,或香連丸3克(吞服)。

8.氣虛乏力:加炒黨參12克、白術(shù)l 2克。

9.血虛頭暈:加當(dāng)歸1 0克、二至丸9克(吞服)。

10.元?dú)獯筇?;加紫河車?克(吞服)、紅參9克(另煎沖入)。

方義

基本方用紅藤、半枝蓮、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槐角、生地榆涼血生血;天龍散結(jié)止痛。

遷延性、慢性活動(dòng)性肝炎

1.典型癥狀:肝區(qū)刺癰、腹脹、暖氣、食欲減退、乏力,肝臟腫大,壓癡;慢性活動(dòng)性肝炎癥狀鞫較重,并有低熱、體重減輕、輕度出血傾向或有黃疸一腫大、肝掌和蜘蛛痣等。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遷肝肝功能可有異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陽(yáng)性;慢活肝肝功能明顯異常,蛋白電泳示丙種球蛋白25%以上、血漿自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縮小或倒置,凝血酶原時(shí)間明顯延長(zhǎn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yáng)性率較高,自身免疫試驗(yàn)各項(xiàng)指標(biāo)陽(yáng)性,血沉增快。

3.本病屬中醫(yī)“脅痛”、“肝脹”、“黃疸”等范疇。

基本方

丹參l 5克  平地術(shù)3 0克  巖柏3 0克  赤芍12克  炒白術(shù)1 2克  土茯苓1 5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濕重;加蒼術(shù)9克、晚蠶砂9克(包煎)。

2熱重:加龍聰ji享9克、生山梔9克。

3.納差:加炒麥芽12克、焦山楂1 0克。

4.黃疸:加茵陳1 6克、郁金I 0克。

5.疲乏:加炒黨參1 2克、炙黃芪1 2克。

6.低熱:加銀柴胡9克、地骨皮7_2克。

7.肝腫大:加生牡蠣3 0克、炙鱉甲12克。

8.脘腹脹: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9.肝區(qū)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 2克。

10.大便不實(shí):加補(bǔ)骨脂9克、煨益智仁9克,或石榴皮12克。

11.濕熱并重;加黃芩9克、干藿香9克、佩蘭9克。

12.二絮偏高:加當(dāng)歸9克、郁金1 0克。

13.轉(zhuǎn)氨酶偏高:加板藍(lán)根1 5克、銀花12克。

14.早期肝硬化:加紅花9克、桃仁1 2克,或王不留行1 2克、炮山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術(shù)甘溫,補(bǔ)脾燥濕;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巖柏甘淡微寒,清熱解毒,除濕通絡(luò);丹參,赤芍、平地木苦平微寒,活血祛瘀,涼血滲濕。

(一)門靜脈性肝硬化

基本方

丹參1 5克  當(dāng)歸1 0克  炙鱉甲12克  莪術(shù)15克 炮山甲1 2克  生牡蠣3 0克(先煎)  廣郁金10克。

加減法

1.脅痛:加制香附1 2克、軟柴胡6克。

2.低熱:加青蒿9克、地骨皮l 2克。

3.食減:加焦山楂1 2克、炙雞金9克。

4.惡心:加姜竹茹9克、陳皮9克。

5.鼻衄:白茅根3 0克、炒山梔9克。

6.齒衄:加旱蓮草1 5克、淮牛膝1 2克。

7.疲乏:加炒黨參12克、白術(shù)12克。

8.便溏:加補(bǔ)骨脂9克、煨肉果4.5克。

9.腹脹;加木香9克、大腹皮l 2克。

10.浮腫;加茯苓12克、陳葫蘆殼30克。

11.濕偏盛:加蒼術(shù)9克。

12.熱偏盛:加黃芩9克。

13.“二絮”偏高:加桃仁10克。

14.輕度腹水:商陸9克,將軍干四只(研末吞服)。

15.腹水嚴(yán)重:加舟車丸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溫開水送服)。

16.有病毒性肝炎史:加板藍(lán)根12克、白花蛇舌草3 0克。

17.有長(zhǎng)期酗酒史:加葛花9克、枳棋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當(dāng)歸、莪術(shù)活衄化瘀;廣郁金、鱉甲、炮山甲、生牡蠣疏肝理氣、通絡(luò)舒郁,軟堅(jiān)消瘢。

參考

1.本病多由濕熱內(nèi)郁,肝脾損傷,氣血瘀滯,脈絡(luò)不通,水濕不行所致。日久勢(shì)必腎尉或腎陽(yáng)虧虛,陰虛則虛火上炎;陽(yáng)虛則氣化不行,水濕停聚,臌脹日增;亦有由于肝腎陰竭而見神昏痙厥。治法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絡(luò)為主,佐以清熱、利濕、健脾、益腎等藥。

2.活血化瘀藥如紅花、五靈脂、生地、乳香、沒藥、川芎、地鱉蟲、三棱,舒郁理氣藥如鍘香附、片姜黃、青皮、川櫬子、八月札、佛手、枸橘、柴胡,清熱藥如蒲公英、馬鞭草、白花蛇舌草,利濕消腫藥如車前子、玉米須、螻蛄、蟲筍、腹水草、冬葵子、見腫消、川椒目,軟堅(jiān)藥如海藻、威靈仙、炙雞金,健脾益氣藥如白術(shù)、山藥、扁豆、黃芪、黨參,益腎藥如熟地、黑大豆、淮牛膝、楮實(shí)子、山萸肉(益腎陰)、熟附片、肉桂、仙靈脾、紫河車、鹿角片、補(bǔ)骨脂(益腎陽(yáng))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調(diào)營(yíng)飲(調(diào)營(yíng)利水),軟肝丸(活血軟堅(jiān)),膈下逐瘀湯(活血祛瘀),化瘀湯(行氣活血、化瘀通絡(luò)),疏鑿飲子(利尿行水),舟車丸(攻下逐水,每次3克,早晚空腹各一次,不宜久服,虛人慎用)等。

(二)膽汁性肝硬化

茵陳1 8克  炒白術(shù)12克  茯苓1 2克  丹參12克  廣郁金1 0克 黛礬散3克(吞服>

加減法

1.陽(yáng)虛:茵陳減量,加熟附片6克。

2.氣虛l加炒黨參12克。

3.氣滯:加木香9克、砂仁3克(后入)。

4.衄血:加旱蓮草1 5克、仙鶴草l 8克。

5.脾腫大:加炒鱉甲12克、生牡蠣18克。

6.腹水:加煨甘遂(研末),每次0.6~0.9克。

7.寒濕偏重:茵陳減量,加干姜3克。

8.皮膚瘙癢:加地膚子12克、白蘚皮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茵陳清熱祛濕;自術(shù)、茯苓健脾利濕;廣部金、黛礬散舒肝郁,退黃疸;丹參活血化瘀、軟肝硬。

肝膿腫

癥狀:肝區(qū)持續(xù)性疼痛,深呼吸及體位移動(dòng)增??;肝臟腫大,壓痛明顯;出于膿腫部位不同,呼吸困難及右肩疼痛,或右上腹痛和右側(cè)腰痛;伴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腹瀉。細(xì)菌性肝膿腫有不規(guī)則膿毒性發(fā)熱、黃疸等。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血自細(xì)胞及嗜中性粒細(xì)胞增高,血沉增快;肝功能檢查血清膽堿脂酶活性降低、血漿蛋白改變及麝香革酚絮濁試驗(yàn)陽(yáng)性;阿米巴肝膿腫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或滋養(yǎng)體。

3.本病屬中醫(yī)“肝癰”范疇。

(一)細(xì)菌性肝膿腫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銀花12克 桃仁泥1 0克 米仁l 5克 皂角刺9克  炮山甲12克

加減法

1.發(fā)熱惡寒:加柴胡9克。

2.疼痛明顯:加青皮9克、制乳香3克。

3.熱盛使秘:加制川軍9克。

4.病情較重:加六神九20粒(吞服),一日二次。

方義

基本方用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桃仁活斑化瘀;生米仁、皂角刺、炮山甲軟堅(jiān)排膿。

(二)阿米巴性肝膿腫

基本方

白頭翁30克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5克 生米仁l 5克  銀花l 5克  生甘草3克  鴉膽子l 0粒(入膠囊吞)

加減法

1.發(fā)熱惡寒: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惡心嘔吐:加玉樞丹1.5克(吞服)。

3.肝區(qū)脹痛:加木香9克、制乳香2.1克、沒藥2.1克。

4.咳嗽:加炙紫菀1 0克、枇杷葉12克包煎)。

5.膿多:加七葉一枝花l 5克。

6.體虛:加生黃芪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野菊花、銀花、生甘草清熱解毒;生米仁排膿;白頭翁、鴉膽子清熱、涼血、除痢。

參考

1.本病多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熄,或痢疾之后,腸胃受傷,運(yùn)化失職,積濕生痰,壅滯膽肝之絡(luò),氣血瘀阻,蘊(yùn)熱成毒,結(jié)聚成癰。治法以清熱解毒、活血排膿為主。

2.清熱解毒藥如一見喜、地丁草、馬齒莧、川連、黃芩、黃柏茵陳、秦皮、連翹、蘆根,活血排膿藥如當(dāng)歸、赤芍、蘇木、三七、冬瓜子、玄參、桔梗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柴胡清肝湯(清肝瀉火、理氣開郁),舒肝滌痰湯(理氣活血、開郁化痰),龍膽瀉肝湯(瀉火、清利肝膽濕熱),白頭翁湯(清濕熱、涼血、解毒)等。

肝癌

1.典型癥狀:進(jìn)行性食欲減退、消瘦、乏力、腹脹、肝區(qū)及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發(fā)熱等。晚期可引起腹水、持續(xù)性黃疸等。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血清甲胎蛋白呈陽(yáng)性,堿性磷酸酶增高,谷~丙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可增高,糞便隱血陽(yáng)性,膽囊造影有助于診斷。

3.本病屬中醫(yī)“肝積‘’、”肝脹‘’、“臌脹”、“癖黃”、“瘢瘕‘’、”積聚“等范疇。

基本方

丹參1 5克  炙鱉甲12克  露蜂房9克 1 0克 半邊蓮18克 失笑散9克(包煎)

郁金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加減法

1.發(fā)熱:加柴胡9克、青蒿9克。

2.食減:加炙雞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

3.疲乏:加黨參12克、自術(shù)12克。

4.腹脹:加木香9克、厚樸9克。陰虛火旺者減量。

5.肝區(qū)痛: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12克,或火魚草1 8克、川楝子12克。

6.衄血:加旱蓮草1 5克、蒲黃炭9克。

7.吐血:加大黃炭6克、仙鶴草30克。

8.便血:加生地榆12克、血余炭l 2克。

9.陰虛:加生地15克、北沙參1 2克。

10.腹水:加車前子3 0克(包煎)、蟋蟀四只,或螻蛄四只焙干(研粉吞服,分二次溫開水送下)。

11.黃疸:加茵陳1 8克、炒山梔9克,或荷包草30克。

12.惡心嘔吐:加姜半夏9克、陳皮6克。

方義

基本方用半邊蓮、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露蜂房、丹參、失笑散攻毒敝腫,活血祛瘀,止痛;郁金疏肝理氣;炙鱉甲滋陰、散結(jié)、消痞。

參考

1.本病多因情志抑郁,氣機(jī)不暢,或飲食所傷,熱毒內(nèi)蘊(yùn),日久導(dǎo)致氣滯血瘀,肝脾兩損,氣陰兩虛而成。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為主,兼用理氣、健脾、益氣、滋陰、消黃、逐水等藥;后期以扶正祛邪,忌長(zhǎng)期或大量攻伐。

2.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石上柏、七葉十一枝花、四季青、板藍(lán)根、野菊花、垂盆草、土茯:謄、貫眾、鐵樹葉、龍膽草、山豆椴、黃連、遍地香、半枝蓮、漏蘆,活血祛瘀藥如赤芍、紫草根、當(dāng)歸、凌霄花、桃仁、紅花、三棱、地鱉蟲,疏肝理氣藥如八月札、枳殼、青皮、莪術(shù)、橘葉、制香附,軟堅(jiān)藥如生牡蠣、夏枯草、炮山甲、海藻、海帶,滋陰藥如生地、地骨皮、麥冬,健脾藥如山藥、炒米仁、茯苓,益氣藥如黃芪、黃精等均可選用。

胰腺癌

基本方

腫節(jié)風(fēng)1 5克  風(fēng)尾草1 5  郁金1 0克  五靈脂12克(包煎)  白花蛇舌革3 0克  玉樞丹1.5克(吞服)

加減法

1.疼痛:加徐長(zhǎng)卿12克、炒玄胡12~1 5克。

2.黃疸:加菌陳l 8~3 0克、炒山梔1 2~l 5克。

3.脾虛:加炒白術(shù)I 2克、茯苓1 2克。

4.氣弱:加黨參12克、炙黃芪1.2克。

5.瘢塊明顯:加炙鱉甲1 2克、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鳳尾草清利濕熱、涼血;腫節(jié)風(fēng)、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活血;廣郁金、五靈隋娜氣散瘀;玉樞丹通利、解毒、止痛。

參考

1.本病多由濕熱蘊(yùn)結(jié),脾氣郁滯,血瘀內(nèi)阻而成。治宜清利濕熱,理氣活血,化瘀消癥。倘日久瞧中挾實(shí),可配合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諸法。

急性風(fēng)濕熱

基本方

生地15克 知母12克 防風(fēng)10克 防已10克 羌活10克 赤芍12克 忍冬藤30克

加減法

1熱重: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2.濕重:加蒼術(shù)9克 生米仁15克。

3.風(fēng)重:加桂枝10克 獨(dú)活10克。

4.胸痛:加丹參15克、郁金l 0克。

5.腹痛:加生白芍I 5克、甘草3克。

6.心悸:加柏子仁12克。

7.心動(dòng)過速:加磁石1 2克、麥冬12克。

8。心律不齊:加黨參12克、炙甘草4.5~6克。

9.乳蛾紅腫:加板藍(lán)根12克、西青果10克。

10.血沉增快:加玄明粉1 2克(沖)。

方義

基本方用忍冬藤、知母、羌活、防風(fēng)、防己以清熱、祛風(fēng)、化濕;生地、赤芍活血通脈。

參考

1.審本病多由風(fēng)濕與熱相搏,癬阻經(jīng)脈而致。治法初起宜清熱化濕,祛風(fēng)通絡(luò);日久不愈邪傳入心則為心痹,治療參見”風(fēng)濕性心瓣膜病“。

2.清熱化濕藥如桑枝、黃柏、晚蠶砂、秦艽,祛風(fēng)散寒藥如威靈仙、海風(fēng)藤、稀薟草、西河柳、烏梢蛇、細(xì)辛、麻黃、自附予、制川烏,活血通謄藥如當(dāng)歸、川芎、土牛膝、雞血藤、松:常、地龍干、丹皮、乳香,沒藥、紅花、桃仁、虎杖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石膏知母桂技湯(清熱除痹),當(dāng)歸拈痛散(活血祛風(fēng)、清熱化濕),身痛逐瘀湯(活血通絡(luò)、祛風(fēng)除濕)等。

風(fēng)濕性心瓣膜病

基本方

桂枝10克 當(dāng)歸10克 桃仁10克 黨參12克 紅花10克 丹參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 自汗:加煅龍骨18克 煅牡蠣18克 五味子3克。

2. 咳喘:加光杏仁10克 水炙桑白皮12克。

3. 咳血:加側(cè)柏葉12克 藕節(jié)炭12克 量多者去桂枝,用三七粉2.1克(吞服)。

4.胸悶胸痛:加廣郁金1 0克,炒玄胡1 2克。

5.心悸較頻:加磁~石3 0克(先煎)、琥珀末2.1克(吞服)。

6.陰虛明顯:桂枝減量,加生地15克、麥冬  12克。

7.陽(yáng)虛明顯: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3克  (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當(dāng)歸活血;丹參、紅花、桃仁通瘀;桂枝通陽(yáng)化氣,溫通經(jīng)脈麗祛風(fēng)寒濕邪。

參考

1.本病多由”痹癥“、”歷節(jié)風(fēng)“等延變麗來,傷及心脈所致。治法以益氣祛風(fēng),活血通瘀為主,佐以寧心、平喘、溫陽(yáng)、止血、化濕等藥。

2.益氣藥如炙黃芪、白術(shù)、太子參,活血藥如川芎、雞血藤、澤蘭葉。通瘀藥如王不留行、虎杖、乳香、沒藥、五靈脂,寧心藥如柏子仁、遠(yuǎn)志、熟棗仁,平喘藥如蘇子、旋復(fù)花,止血藥如早蓮草、仙鶴草、血余炭,祛風(fēng)濕藥如防風(fēng)、羌活、獨(dú)活、秦艽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炙甘草湯(益心氣、補(bǔ)心血、養(yǎng)心陰、通心陽(yáng)),歸脾湯(補(bǔ)血養(yǎng)心、益氣健脾),天王補(bǔ)心丹(滋陰、養(yǎng)血、安神),失笑散(行血、通瘀、止痛)等。

肺原性心臟病

(一)急性肺原性心臟病

1.典型癥狀:突發(fā)性氣急、發(fā)熱、咳嗽、咯紫黑色或大量泡沫性血痰,胸痛;頸靜脈怒張和肝腫大、壓痛,甚者有心絞痛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昏厥和血壓下降。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血白細(xì)胞增加,動(dòng)脈血氧分壓降低,肺掃描出現(xiàn)肺血管栓塞、缺血所造成的放射性缺損或稀疏區(qū),心電圖改變等。

3.本病屬中醫(yī)“咳喘”、“支飲”、“痰飲”、“水氣”、“水腫”、“心悸”等范疇。

基本方

麻黃6~9克  杏仁1 0克  桃仁1 0克  地龍干12克 黨參12克  蘇木12克  魚腥草3 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瓜萎1 2克、薤白頭6克。

2.心悸:加柏子仁1 0克、遠(yuǎn)志6克。

3.咳喘:加炙蘇予9克、制半夏9克。

4.咯血:加生側(cè)柏葉1 5克、旋復(fù)花12克(包煎)。

方義

基本方用麻黃、魚腥草、杏仁、、地龍干宣肺平喘,清熱解毒;桃仁、蘇木理血活血;黨參益氣補(bǔ)中,庶免克伐而損元?dú)狻?/p>

      (二)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1.典型癥狀:右心衰竭者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上腹脹痛、紫紺、頸靜脈怒張、肝腫大及下垂性水腫;呼吸衰竭者有紫紺、呼吸困難,抽搐、昏迷,或震顫、嗜唾、皮膚溫暖、潮紅,多汗,脈洪大有力。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血紅細(xì)胞和血紅蛋白增高,動(dòng)脈血氧飽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壓或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增高,心力衰竭對(duì)尿常規(guī)有少量蛋自、管型及紅、白細(xì)胞;心電圖改變。

3.本病屬中醫(yī)“咳喘”、“支飲”、“痰飲”、“水氣”、“如水腫”、“心悸”等范疇。

基本方

黨參l 2克  白術(shù)l 2克  制半夏10克  桂枝6—9克

加減法

1. 氣喘:加細(xì)辛2.4克 五味子3克。

2. 浮腫:加濟(jì)生腎氣丸9克(吞服)。

3. 腎虛:加大熟地12克 補(bǔ)骨脂12克。

4. 陽(yáng)虛:加熟熟附片6~9克(先煎)、肉桂3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 白術(shù)益氣健脾;桂枝、茯苓通陽(yáng)利水;半夏、橘紅化痰順氣;輔丹參以活血袪瘀,養(yǎng)血安神。

冠心病

基本方

丹參1 5克 枸杞子12克 制首烏1 2克  川芎10克  紅花1 0克 生山楂12克

加減法

1.胸悶:加郁金1 0克、沉香末2.1克(吞服),舌苔白膩者用瓜萎12克、薤白頭6克。

2.氣陰虛:加黨參12克、麥冬1 0克。

3.腎陰虛;加生地12克、熟地12克、熟女貞12克。

4.腎陽(yáng)虛:加熟附片6~9克(先煎)。

5.脈結(jié)代:加磁石18~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脈遲緩者,用桂枝9克、炙甘草6克。

6.血壓高:加葛根6克、珍珠母3 0克、鉤藤l 5克(后入)。

7.膽固醇高;加澤瀉12克、虎杖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杞予以補(bǔ)肝腎,益精血,緩解冠脈硬化的形成;丹參、川芎、紅花、生山楂活血袪瘀。

(二)心  絞  痛

l.典型癥狀:胸骨后或稍左的緊窄或壓迫樣疼痛,可呈定向放射,歷時(shí)短暫,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后可緩解。多發(fā)生在體力活動(dòng)、情緒激動(dòng)、飽餐、受寒時(shí)。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心電圖檢查:房室或室間傳導(dǎo)障礙、左心室肥大、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非特異性ST—T段變化等圖形。

3.本病屬中醫(yī)“厥心痛”、“心痛”、“卒心痛”、“瘀血心痛”等范疇。

基本方

丹參1 5克 郁金12克 川芎6克 赤芍l 5克 紅花1 0克 炒玄胡12克 失笑散15克(包煎)

加減法

1.寒證:加桂枝9克。

2.熱證:加麥冬12克。

3.氣虛:加黨參12克。

4.血虛:加當(dāng)歸1 0克。

5.服藥前先含服蘇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蘇合丸(1粒);癥重者用蘇合香丸(1粒),含吞。

方義

基本方用丹參、赤芍、紅花、失笑散活血祛瘀;川芎、郁金、炒玄胡通脈、行氣、止痛。

(三)心肌梗塞

1.典型癥狀:胸骨后或心前區(qū)突然出現(xiàn)持續(xù)性疼痛,持續(xù)時(shí)問較長(zhǎng),休息或硝酸甘油鍘劑不能緩解;可伴嘔吐,大汗淋漓、紫紺、四肢厥冷、血壓降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血自~~IIII增多,血沉加快,血清谷草轉(zhuǎn)氨港與乳酸脫氫酶升高;心電圖示Q波異常(壞死型),ST升高(損傷型),以后T波對(duì)稱倒置(缺血型)。

3.本瘸屬中醫(yī)“真心痛”范疇。

基本方

黃芪2 0克 丹參1 8克 麥冬1 5克  當(dāng)歸1 0克 三七1 0克  五味子4.5克  紅參1 0克 炒水蛭10克(紅參、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減法

1. 心悸:加柏子仁12克、生龍骨1 8克(先煎)。

2.心陽(yáng)不足:去麥冬,加桂枝9克、熟附克(先煎)、干姜4.5克。

3.心陰不足:去當(dāng)歸,加生地15克、山萸肉12克。

4.陰虛陽(yáng)亢:去當(dāng)歸,紅參改為生曬參,加生石決30克(先煎)、鉤藤15克(后入)、熟女貞12克。

5.胸痛持續(xù):加郁金12克、蘇合香丸1粒(化服)。

6.浮腫氣喘:去當(dāng)歸,加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

7.痰濁內(nèi)蘊(yùn):去麥冬,加瓜蔞l 5克、薤白頭6克、制半夏10克。

8.內(nèi)閉外脫:去五味子,加熟附片9克(先煎)、肉桂4.5克(后入)、細(xì)辛3克、石菖蒲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黃芪以補(bǔ)益元?dú)猓o(hù)陰生脈;

[B]當(dāng)歸、丹參、三七活血養(yǎng)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經(jīng)絡(luò),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壓性心臟病

1.典型癥狀:長(zhǎng)期或嚴(yán)重高血壓,伴有左心室肥大,重者心臟擴(kuò)大;心悸,胸悶,呼吸困難,重者陣發(fā)性心原性氣喘、咳嗽、咯血、急性肺水腫。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尿比重低而固定,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大。

3.本病屬中醫(yī)”心悸“、”胸痛“、”喘證“、”勞損“等范疇。

基本方

制首烏1 2克  郁金l 0克 茺蔚子l 2克  丹參l 5克  葶藶子l 2克  桑寄生l 5克  廣地龍l 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炒玄胡12克。

2.心悸:加磁石l 8克(先煎)、朱燈芯2.4克。

3.氣喘:加水炙桑白皮1 2克、五味子3克。

4.頭暈頭痛:加川芎6克、鉤藤1 5克(后入)。

5.面足浮腫:加白術(shù)12克、赤小豆18克;尿少再加車前子??耍ò澹?/p>

6.目糊頭脹:加生石決3 0克(先煎)、夏枯草12克。

7.舌紅心煩;加生地1 5克、麥冬12克。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克(先煎)、仙靈脾12克。

9.膽固醇高:加澤瀉12克、茶樹根30克。

10.血壓較高:加葛根9克、草決明1 8克。

11.動(dòng)脈硬化:加槐米1 8克、生山楂1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桑寄生補(bǔ)益肝腎、丹參、茺蔚子、廣地龍祛瘀通絡(luò);郁金、葶藶子理氣行水。

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1.典型癥狀:亞急性者起病緩慢,不規(guī)則持續(xù)發(fā)熱、低熱,進(jìn)行性貧血,乏力,盜汗,體重減輕;急性者有寒戰(zhàn)。高熱,乏力,毒血癥表現(xiàn)。可伴有腦、肺、冠狀動(dòng)脈、皮膚粘膜、腎、脾栓塞。

2. 實(shí)驗(yàn)室檢查:血白細(xì)胞增高,紅細(xì)胞及血紅蛋白進(jìn)行性降低,血沉增快,尿常規(guī)有蛋白質(zhì)、紅細(xì)胞,血培養(yǎng)陽(yáng)性。

3. 本病屬中醫(yī)“溫病”、“心悸”、“怔忡”、“虛損”等范疇。

(一)急性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基本方

大青葉30克 銀花1 5克 連翹1 2克 生地1 5克 黃連3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高熱:加水牛角3 0克(先煎)。

2.心悸:加琥珀末2.1克(吞服)。

3.胸痛:加制乳香3克。

4.氣喘:加五味子4.5克。

5.浮腫:加帶皮苓3.5克。

6.心動(dòng)過速:加萬年青9克(有小毒,不宜大量久服)。

7.心氣不足:加黨參1 2克。

8.心陰不足:加麥冬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銀花、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黃連清心瀉火,配合生地以護(hù)心陰。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丹參1 5克 黨參12克 麥冬1 2克 生地1 5克 五味子4.5克  野菊花1 5克

加減法

1.心悸:加青龍齒1 5~30克(先煎)。

2.胸悶:加廣郁金12克、降香9克(后入)。

3.胸痛:苔白厚膩加瓜蔞皮18克、薤白頭6克;舌有紫斑或青紫者加失笑散12克。

4.心律失常:加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6克。

5.心肌缺血:加川芎6~9克、當(dāng)歸9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加生地以益心氣,養(yǎng)心陰,丹參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熱解毒。

心包炎

1.典型癥狀:發(fā)熱、疲乏、精神癥狀,胸痛、呼  吸困難,重者休克;感染性心包炎發(fā)熱為37.8~  39.40C或以上。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胸透可見心臟擴(kuò)大、心包腔積液;心電圖可有改變。

3.本病屬中醫(yī)“心悸”、“怔忡”、“胸痛”、“虛勞”、“溫病”等范疇。

(一)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基本方

魚腥草30克 桃仁12克 生山梔10克 板藍(lán)根30克 連翹12克 蓮子心4.5克 木通1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郁金12克,癥重再加血竭末1.5克(吞服),或三七末3~6克(分吞)。

2.咳嗽:加紫菀1 2克、光杏仁l 0克。

3.心悸:加琥珀末4.5克(吞服)、朱麥冬10克。

4.水腫:加帶皮苓1 5克、葫蘆殼3 0克。

5.乏力:加炒白術(shù)1 2克、黨參12克。

6.汗多:加炒白芍12克、煅牡蠣3 0克。

7.發(fā)熱惡寒:加柴胡9克。

8.呼吸困難:加葶藶子1 5克、射干9克。

9.煩躁不安:加牛黃清心丸一粒(溫開水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板藍(lán)根清熱解毒;山梔、連翹、蓮子心、木通清心泄火;桃仁活血化瘀。

(二)急性細(xì)菌性心包炎

基本方

蒲公英3 0克 野菊花1 5克 蚤休3 0克 生地1 5克  玄參1 5克  丹皮1 0克  景天三七3 0克

加減法

1.喉痛:加掛金燈9克、山豆根9克。

2.聲?。杭幽竞?.5克、胖大海9克。

3.高熱煩躁: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 0克(打、先煎)。

(余癥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熱解毒;生地、玄參、丹皮涼心血,護(hù)心陰;景天三七養(yǎng)心祛瘀。

(三)急性化膿性心包炎

基本方

生黃芪12克  忍冬藤30克  生米仁30克 紫地丁30克  丹參1 5克  炮山甲12克  生甘草3克 牛黃清心丸1粒(化服)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

2.便秘:加生川軍9克(后入)。

3.高熱口渴:去黃芪,加水牛角3 0克(先煎),鮮蘆根6 0克。

(余癥參閱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四)急性結(jié)核性心包炎

基本方

丹參1 5克  制黃精1 5克 葶藶子1 8克 炙百部12克  苦參片9克  蜈蚣末2.1克(吞) 野蕎麥根30克

加減法

1.咳嗽:加紫菀12克、炙款冬12克。

2.氣喘:加炙蘇子9克、旋復(fù)花9克(包煎)。

3.低熱:加銀柴胡9克、青蒿9克,體虛改用炙鱉甲1 2克、秦艽9克。

4.食欲不振:加炙雞金9克、炒谷芽12克、炒麥芽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苦參、蜈蚣抑制癆蟲;黃精益氣潤(rùn)肺;野蕎麥根清肺熱,化痰祛濕;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丹參活血養(yǎng)血,涼血祛瘀。

(五)風(fēng)濕性心包炎

基本方

桂枝9克  丹參1 5克 雞血藤15克  生地10克 桃仁l 0克  威靈仙12克 桑枝30克

加減法

1.胸痛:加雞骨香1 2克,或制川烏9克(先煎)。

2.發(fā)熱:加知母1 2克、生石膏30克,熱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 0克(先煎)、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威靈仙、桑枝溫通經(jīng)脈,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雞血藤、生地舒筋活絡(luò),養(yǎng)血,涼血,行血;丹參、桃仁活血化瘀。

(六)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基本方

當(dāng)歸1 0克 黨參12克  紅花9克  川芎6克   赤芍12克景天三七3 0克  紅棗5只

加減法

1.心悸:加磁石l 8克、朱燈芯2.1克。

2.胸腹脹:加炒枳殼l 0克、大腹皮12克。

3.食欲減退:加炙雞金1 0克、炒谷芽12克。

4.心跳微弱:加桂心3克(后入)、熟附片9克(先煎)。

5.呼吸困難:加蜜炙麻黃9克、五味子4.5克。

6.胸腹積液:加葶藶子18克 車前子30克(包煎)。

7.下肢浮腫:加赤小豆30克、三妙丸9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益氣以帥血;當(dāng)歸、川芎、紅棗、養(yǎng)血行血;紅花、赤芍、景天三七養(yǎng)心通瘀。

心律失常

1.典型癥狀:心悸,心前區(qū)不適,自覺心律不規(guī)則,乏力,眩暈,氣急,有的伴有血壓下降、心力衰竭等。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心律失常的最后確診靠心電圖。

3.本病屬中醫(yī)“驚悸”,“怔忡”,“卑諜”,“厥證”、“虛勞”等范疇。

(一)竇性心動(dòng)過速

基本方

生鐵落3 0克(先煎)  淮小麥30克 麥冬12克   柏子仁1 0克 生甘草3克 朱燈芯3克

加減法

1.氣虛:加太子參1 5克。

2.血虛:加當(dāng)歸1 0克、阿膠9克(烊沖)。

3.津虧:加北沙參l 2克、川石斛1 0克。

4.痰火:加炒山梔1 0克、瓜蔞l 2克。

5.失眠:加百合12克、夜交藤1 5克。

6.頭暈:加珍珠母30克、鉤藤1 5克(后入)。

7.胸悶:加郁金1 0克、炒枳殼10克。

8.足腫:加車前子1 5克(包煎)。

9.心火盛:加黃連3克、竹卷心9克,或蓮子芯9克。

10.心神不足:加生龍骨1 5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

11.有甲亢史:加生地1 5克、夏枯草1 5克。

12.有冠心史:加丹參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柏子仁、淮小麥養(yǎng)心安神;麥冬、生甘清心降火;生鐵落、株燈芯鎮(zhèn)心寧悸。

(二)竇性心動(dòng)過緩

基本方

麻黃9克(蜜炙)  細(xì)辛4.5克  甘松4.5克 肉桂3克(后入)  黨參1 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血虛:加當(dāng)歸l 0克,熟地12克。

2.氣虛:加炙黃芪1 5克。

3.頭暈:加川芎6克、白芷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肉桂、炙甘草益氣扶陽(yáng);麻黃、細(xì)辛、甘松溫通經(jīng)脈。

二、過早搏動(dòng)

基本方

生地12克 旱蓮草1 5克 桂枝6克 黨參12克 炙甘草6克 麥冬9克 磁石30克(先煎)

加減法

l.氣滯: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2.血瘀:加丹參1 2克、失笑散12克(包煎)。

3.痰濕:加制半夏9克、瓜蔞12克。

4.失眠;加熟棗仁9克、夜交藤1 5克。

5.心悸明顯:加琥珀末3克(分2次吞服)。

6.心火熾盛:去桂枝,加竹葉9克、燈芯3克。

7.陽(yáng)虛偏甚:去生地,桂枝改用肉桂3克(后入),加熟附片9克(先煎)。

8.陰虛偏甚: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15克,加白芍l0克、五味子3克;或阿膠l0克(烊沖)

9.氣虛明顯:加炙黃芪12克,白術(shù)1 2克。

10.血虛明顯:生地改用熟地,加當(dāng)歸9克。

11.有風(fēng)心因素:加桑枝18克、獨(dú)活9克。

12.有冠心因素:加丹參l 5克、川芎6克。

13.有病毒因素:加大青葉1 5克、板藍(lán)根15克。

14.有高血壓因素:去桂枝。加珍珠母30克,葛根6克。

15.有甲亢因素:去桂枝,加夏枯草15克、黃藥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補(bǔ)益心氣;生地、麥冬、旱蓮草養(yǎng)陰液,滋陰血;磁石重鎮(zhèn)安神,平肝潛陽(yáng),酌配桂枝既可溫通血脈,又能減輕炙甘草壅滯之性。

三、房室傳導(dǎo)阻滯

基本方

炙黃芪12克  川芎9克 全瓜蔞1 2克 薤白頭6克  制半夏9克  生山楂1 0克

加減法

1.濕盛:加炒白術(shù)1 2克、茯苓1 2克。

2.氣滯:加制香附12克、郁金10克。

3.脈見結(jié)代:去黃芪、山楂,加黨參1 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川芎益氣活血、瓜蔞、薤自、半夏溫化痰濁;生山楂輕通瘀滯。

四、心房顫動(dòng)

基本方

黨參l 5克  苦參15克  五味子3克 桂枝9 克  麥冬1 2克  炙甘草6克  熟棗仁l 0克  丹參15克

加減法

1.氣虛較盛:黨參改用紅參3~~~~6克(另煎沖入)。

2.陽(yáng)虛明顯:加仙靈脾1 5克、干姜4.5克。

3.血瘀:加益母草l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炙甘草益氣以暢血流;麥冬、五味子、熟棗仁養(yǎng)陰血,安心神;桂枝、丹參、苦參溫心陽(yáng),祛瘀滯,通脈絡(luò)。

五、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

基本方

黨參1 2克  桂枝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杞子1 0克  麥冬1 0克  丹參12克炙甘草6克

加減法

1.頭暈:加川芎9克。

2.胸悶:加郁金1 0克、降香9克(后入)。

3.心悸甚:加生龍骨1 8克、生牡蠣18克(均先煎)。

4.阻虛明顯:桂枝改用肉桂4.5克(后入)。

5.陰虛明顯:去桂枝,黨參改用太子參,加五味子3克、北沙參12克。

6.昏厥時(shí)搶救:先服蘇合香丸1粒(化服),隨用參附湯濃煎灌服。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杞子、炙甘草益心氣、養(yǎng)心血;桂枝、附子溫經(jīng)脈、振心陽(yáng);丹參活血祛瘀,配伍麥冬養(yǎng)陰液以制桂、附之溫燥。

參考

1.本病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或多種疾病引起心臟虧損,氣血不和,陰陽(yáng)失調(diào);或挾氣虛生痰,血滯成瘀而致。竇性心動(dòng)過速系屬心脾勞損,氣血虧虛,陰不勝陽(yáng),脈來太過,虛火妄動(dòng),擾亂心神;竇性心動(dòng)過緩則為陽(yáng)不勝陰,脈來不及;過早搏動(dòng)責(zé)在氣陰不足,血脈失和,虛熱內(nèi)生,肝陽(yáng)上擾;房室傳導(dǎo)阻滯多由氣血不和,又挾痰瘀痹阻;心房顫動(dòng)多屬心營(yíng)不足,氣血失暢,心神不寧;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癥多由心陽(yáng)不足,脈絡(luò)瘀滯。病雖在心,但與肝、脾、腎密切相關(guān)。治宜補(bǔ)養(yǎng)氣血,調(diào)和陰陽(yáng)為主,兼用化痰濁,袪瘀滯以宣通脈絡(luò)。

急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方

桂枝9克 干姜6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白術(shù)12克 紅花9克 葶藶子30 茯苓15克 紅參6克(另煎沖入)

加減法

1. 汗多:加龍骨30克 牡蠣30克(均先煎)。

2. 氣促:加黑錫丹9克(分吞)。

3. 陰虛:加附子、干姜,紅參改用生曬參9克,加麥冬12克 、五味子4.5克。

4.紫紺:加丹參15克、當(dāng)歸l 0克。

方義

基本方用紅參、附子,干姜益氣溫陽(yáng);紅花、桂枝活血通絡(luò);白術(shù)、茯苓、葶藶子健脾利水。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

1.典型癥狀:心力衰竭,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咳嗽,肺郁血重者有咯血,紫紺,頸靜脈充盈,肝腫大,下垂性水腫,甚者有胸水、腹水。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靜脈壓增高,重壓肝臟1/2~1分鐘后上升1~2厘米以上;X線示心影擴(kuò)大、肺門郁血、肺紋陰影加深;心電圖異常。

3.本病屬中醫(yī)“怔忡”、“驚悸”、“痰飲”、“水腫”、“心痹”、“虛勞”等范疇。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葶藶予l 5克  熟附片9克(先煎)黨參12克  丹參12克  益母草15克  炙甘草4.5克

加減法

1.尿少:加車前子3 0克(包煎),或?qū)④姼煞?克(分吞)。

2.浮腫:加炒白術(shù)1 2克、茯苓1 2克。

3.心悸:加紫石英15克(先煎)、琥珀末l.5克。

4.氣喘:加蛤蚧粉6克(腎虛用,分吞)、桑白皮1 2克(肺實(shí)用)。

5.胸悶痛:加降香9克(后入)。

6.陰虛明顯:加肉桂3克(后入)、補(bǔ)骨脂9克。

7.陰虛明顯:去附片,加麥冬12克、五味子3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黃芪益氣;熟附片、炙甘草溫腎、健牌、益心氣;丹參、益母草活血祛瘀;葶藶子瀉水定喘。

參考

1.本病多由心氣虧虛,心陰、心陽(yáng)不足,血脈運(yùn)行不暢而成,終至肺、脾,腎三臟均受影響。治法以養(yǎng)心益氣,溫腎通陽(yáng),活血祛瘀為主,兼用健脾、利水等藥,并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方法搶救。

2.溫腎陽(yáng)藥如坎炁、仙茅、仙靈脾,養(yǎng)腎陰藥如北沙參、玉竹、天冬,養(yǎng)心寧神藥如熟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淮小麥、靈芝,活血祛瘀藥如雞血藤、澤蘭葉、土牛膝,健脾利水藥如山藥、澤瀉等均可選用。

3.常用方有真武湯(溫腎散寒、健脾利水),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腎氣丸(溫補(bǔ)腎陽(yáng)),參附湯(回陽(yáng)益氣),苓桂術(shù)甘湯(健脾,溫化痰濕),桃仁四物湯(活血、補(bǔ)血、祛瘀),四逆湯(網(wǎng)陽(yáng)救逆)等。

4.據(jù)報(bào)道蟾酥、夾竹桃葉(有毒)、萬年青(有毒)、刺五加、白頭翁、麝香、鹿茸、黃芪、葶藶子、木通、五味子、制首烏、靈芝、補(bǔ)骨脂、仙茅、益智仁、玉竹、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女貞子、三七、桂枝、山楂、蘇木、牛黃、犀角、夏枯草、紫草、仙鶴草、連翹、浮萍、炙甘草、鹿含草、人參、附子等均有強(qiáng)心作用。

高血壓病

1.典型癥狀:頭痛、頭暈、失眠、記}乙力減退、煩悶、乏力、心悸,甚者左心室肥大兼有勞損,心律失常、高血壓腦病、腎毒癥等。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舒張壓超過12.7kPa(9.5毫米汞柱),收縮壓高于30.7kPa(160毫米汞柱),二者有一項(xiàng)即可確診,甚者出現(xiàn)尿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增高,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厚,酚紅試驗(yàn)異常,

眼底屬Ⅱ~Ⅲ級(jí),血脂增高。

3.本病屬中醫(yī)“眩暈”、“頭痛”、“肝火”、“肝陽(yáng)”、“肝風(fēng)”等范疇。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夏枯草l 5克 鉤藤15克(后入)  山羊角30克(先煎)  淮牛膝12克 廣地龍1 2克 車前子1 5克(包煎)

加減法

1.項(xiàng)強(qiáng):加葛根6克。

2.目糊:加菊花l 0克、草決明12克。

3.火盛:加黃芩9克、炒山梔9克,或龍膽草9克

4.失眠:加熟棗仁l 0 克。

5.便秘:加制川軍9克,體虛用肉蓯蓉12克。

6。心悸:加磁石18克一3 0克(先煎)。

7.嗜睡;加石菖蒲12克。

8.痰多:加瓜萎皮1 2克、川貝粉3克(吞)(熱痰用),干竹茹9克、炒山梔(痰火用),制南星9克,蒼術(shù)9克(濕痰用)。

9.心火旺:加炒川連3克,或蓮子心9克。

10.腎陰虛:加山萸肉1 0克、炒黃柏9克,或生地12克、熟女貞12克。

11.腎陽(yáng)虛:加仙靈脾12克,鹿含草1 5克。

12.膽固醇高:加生山楂1 0克,澤瀉12克。

13.高心病史:加丹參1 2克、紅花6克。

14.目衄鼻衄:加槐花12克、白茅根3 0克。

15.腦動(dòng)脈硬化:加川芎6克、海藻I 5克。

16.經(jīng)前血壓高:加茺蔚子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夏枯草、鉤藤平肝潛陽(yáng);淮牛膝引火下行;車前子、地龍干清肝利尿,舒通經(jīng)絡(luò)。

低血壓癥

當(dāng)歸10克 川芎9克 炙升麻9克 炙黃芪15克 麻黃6克 白芷9克

加減法

1. 陰虛:加桑椹子12克 或杞子12克。

2. 陽(yáng)虛:加補(bǔ)骨脂12克 或鹿角粉3克(吞服)。

方義

基本方用當(dāng)歸、川芎養(yǎng)血行血;麻黃、炙升麻、白芷祛風(fēng)升陽(yáng);炙黃芪補(bǔ)氣。

參考

1.本病多由氣血不足,清陽(yáng)不升所致。治以養(yǎng)血、益氣、升陽(yáng)為主,佐以補(bǔ)虛、助陽(yáng)。

2.養(yǎng)血藥如熟地、雞血藤、制首烏,益氣藥如黨參、太子參、白術(shù)、炙甘草、黃精、山藥,升陽(yáng)藥如桂枝,荊芥等均可選用。痰多者亦可酌用制半夏、陳皮、茯苓等藥。

高脂血癥

1.典型癥狀:腦力、體力衰退,眩暈、頭痛,消化不良,便秘與腹痛。

2.實(shí)驗(yàn)室檢查: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脂蛋白電泳圖異常。

基本方

桑寄生15克 制首鳥l 2克  生山楂1 2克 茵陳3 0克  生麥芽1 2克  澤瀉1 8克 槐米18克

加減法

1.濕盛:加生米仁15克、陳皮9克。

2.火盛:加炒山梔9克、菊花9克。

3.氣滯;加莪術(shù)12克、郁金9克。

4.血瘀:加茺蔚子9克、三七末2.1克(吞服)。

5.氣虛:加黨參12克、炙黃芪1 2克。

6.血虛:加當(dāng)歸9克。

7.腎陰虛:加楮實(shí)子12克、杞子l 0克。

8.腎陽(yáng)虛;加補(bǔ)骨脂1 2克、仙茅1 0克。

9.肝陽(yáng)上亢:加珍珠母3 0克(先煎)、鉤藤12克(后入)。

方義

基本方用桑寄生、制首烏益腎;生麥芽健脾;山楂袪瘀;茵陳、澤瀉、槐米清利肝膽濕熱。

[B]腦溢血

基本方

生石決30克 地龍干12克 鉤藤18克?。ê笕耄?nbsp; 淮牛膝1 2克  全瓜蔞12克  陳膽星10克  石菖蒲1 2克

加減法

1.抽搐:加僵蠶12克、全蝎粉3克(調(diào)灌)。

2.痰多:加竹瀝油3 0 克(熱痰用);或制半夏1 0克、橘紅9克(痰濕用)。

3.便秘:加生川軍9克(后入)、玄明粉12克(沖服)。

4.血壓高:加羚羊角粉3克(調(diào)灌)。

5.心肝火旺。加炒川連3克、龍膽草9克。

6.昏迷較深。閉證用至寶丹一粒(研細(xì)沖入煎藥內(nèi)服)。脫證用蘇合香丸一粒(服法同上),內(nèi)閉外脫加獨(dú)參湯(人參9-12克)灌救。

方義

基本方用生石決、鉤藤平肝熄風(fēng);全瓜萎,陳膽星,石菖蒲,淮牛膝平補(bǔ)肝腎,活曉祛瘀,地龍遙絡(luò)。

二、腦溢血后遺癥

(一)半身不遂偏重

基本方

生黃芪l 5克  紅花9克  地龍干1 2克  丹參15克  桃仁9克  川芎9克 赤芍1 2克

加減法

1. 血壓偏高:加豨薟草30克。

2. 口眼歪斜: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一日二次,每次2.1克,或沖入煎劑中服。

3. 肢體麻木:加制南星9克、制半夏9克、陳皮9克。

4. 肢體拘攣:加水蛭、全蝎等分(研粉,一日二次,每次2.1-3克)。

5. 陰虛明顯:加生地15克,麥冬10克。

6. 陽(yáng)虛明顯:加仙靈脾12克、熟附片9克(先煎)。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地龍益氣通絡(luò),熄風(fēng)止痙;川芎活血行氣,丹參、紅花、桃仁、赤芍活血祛瘀。

(二)語(yǔ)言不利偏重

基本方

羌活9克 石菖蒲12克 遠(yuǎn)志6克 白附子4.5克 制南星9克 僵蠶12克

加減法

1.口角流涎:加炒白術(shù)12克 芡實(shí)1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白附子、制南星祛風(fēng)痰之流竄;遠(yuǎn)志、僵蠶、石菖蒲豁痰、熄風(fēng)、宣竅;羌活勝濕止痛。

(三)失音不語(yǔ)

基本方

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山萸肉12克 石菖蒲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  麥冬1 0克  巴戟肉9克 五味子3克

加減法

大便干結(jié):加肉蓯蓉l 2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腎陰;熟附子、巴戟肉溫腎陽(yáng);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液;石菖蒲開竅化痰。

(四)腦動(dòng)脈血栓形成

基本方

生黃芪1 5克 川芎9克  葛根9克 當(dāng)歸1 0 赤芍12克 紅花9克  水蛭粉2克(吞服)

加減法

1.肢體麻木:加片姜黃9克 雞血藤18克。

2.心動(dòng)過緩:加紫草15克。

3.心率快、下肢腫:加熟附片9克(先煎)、豬苓15克。

方義

基本方用黃芪、葛根益廣升清;當(dāng)歸、川芎活血行血;紅花、赤芍祛瘀通絡(luò);水蛭祛瘀散結(jié)。

四、腦栓塞

基本方

桂枝9克  生黃芪1 5克  紅花9克  川芎9克  當(dāng)歸10克 仙靈脾1 2克 仙茅12克  地龍1 2克

基本方用黃芪、桂枝益氣升陽(yáng),溫通經(jīng)脈;當(dāng)歸、川芎活血補(bǔ)血,行氣祛風(fēng);仙靈脾,仙茅助腎陽(yáng);紅花消積瘀;地龍通絡(luò)。

五、腦動(dòng)脈硬化

生地1 2克 當(dāng)歸l0克 川芎9克 玉竹12克 枸杞子1 0克  石斛1 2克  五靈脂1 2克(包煎)

加減法

1.血壓高:加夏枯草1 8克。

2.膽固醇高:加草決明3 0克。

3.胸悶胸痛:加郁金1 0克、生蒲黃1 0克(包煎)。

4.大便干甚:加大黃9克(后下)。

5.大便稀溏:加馬尾蓮12克。

6.陽(yáng)虛:加黃芪3 0~9 0克。

7.陰虛:加白薇9克。

8.舌苔自膩:加佩蘭1 5克、馬尾蓮9克。

9.心動(dòng)過綏:加敗醬革1 5一30克,紫草l 5~3 0克。

10.心率快、下肢腫合并心功能不全:加附子9克(先煎),或北五加皮9克。

11.項(xiàng)頸強(qiáng)痛、頭痛明顯:加葛根3 0克、藁本9克。

12.腦血栓形成或肢體活動(dòng)障礙、麻木:加赤芍24克、紅花1 2克、絡(luò)石藤4 5克、姜黃1 2克。

13.伴冠狀動(dòng)脈供血不足或心絞痛:加蒲黃9克(包煎)、郁金1 2克、石菖蒲1 5克。

方義

基本方用生地、石斛、玉竹、杞子以涼血、滋陰、養(yǎng)液;當(dāng)歸、川芎活血行血;五靈脂散瘀解痙。

六、腦血管痙攣

基本方

珍珠母3 0克(先煎)  地龍干12克  山羊角3 0克(先煎)  鉤藤l 5克(后入)  大白芍1 5克  生甘草3克

加減法

1.血壓高:去山羊角,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

2.昏迷:加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方義

基本方用珍珠母、山羊角、鉤藤、地龍平肝潛陽(yáng),清熱鎮(zhèn)痙;白芍、甘草緩解攣急。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gòu)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又黄又爽又粗视频在线| 欧美有码黄片免费在线视频| 办公室丝袜高跟秘书国产| 午夜国产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欧美欧美欧美一区| 日韩丝袜诱惑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亚洲| 十八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欧美|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不卡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最新国产欧美精品91| 日韩无套内射免费精品| 99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最新| 国产日韩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人妻人妻人人妻人人澡| 国产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 四季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天堂午夜精品草草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美女极度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线看|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妻熟女毛片av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