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黨參12
白術(shù)12 加減法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桂枝、茯苓通陽利水;半夏、橘紅化痰順氣;輔丹參以活血袪瘀,養(yǎng)血安神。 冠心病 丹參15 枸杞子12 制 首烏12 川芎6 紅花10 生山楂12 加減法
1
2.氣陰虛加黨參12
麥冬10
3.腎陰虛加生地12
熟地12
4.腎陽虛加熟附片6-9(先煎)
5.脈結(jié)代加磁石18-30(先煎) 炙甘草6;脈遲緩者用桂枝9
炙甘草6
6.血壓高加葛根6 珍珠母30
鉤藤15(后入)
7.膽固醇高加澤瀉12
虎杖15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杞子以補(bǔ)肝腎,益精血,緩解冠脈硬化的形成;丹參、川芎、紅花、生山楂活血祛瘀,行氣通脈。 心絞痛 丹參15 郁金12 川芎6 赤芍15 紅花10 炒玄胡12 失笑散15(包煎) 加減法
1.寒癥加桂枝9 2.熱癥加麥冬12
3.氣虛加黨參12 4.血虛加當(dāng)歸10 5.服藥前先含服蘇冰滴丸(2-4粒),或麝香保心丸(2-4粒),或冠心蘇合丸1粒;癥重者用蘇合香丸1粒含吞。 心肌梗塞 黃芪20 丹參18 麥冬15 當(dāng)歸10 三七10 五味子4.5 紅參10 炒水蛭(紅參、水蛭研粉,分3次吞服) 加減法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黃芪以補(bǔ)益元?dú)?,護(hù)陰生脈;當(dāng)歸、丹參三七活血養(yǎng)血,袪瘀定痛;炒水蛭通經(jīng)絡(luò),破瘀血,具有抗血栓作用。 高血壓性心臟病 制首烏12 郁金10 茺蔚子12 丹參15 葶藶子12 桑寄生15 廣地龍10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
炒玄胡12 2.心悸加磁石18(先煎)硃燈芯2.4
3.氣喘加水炙桑白皮12
五味子3 4.頭暈頭痛加川芎6 鉤藤15(后入) 5.面足浮腫,加白術(shù)12 赤小豆18 尿少加再加車前子30(包煎)
6.目糊頭脹,加生石決30(先煎)夏枯草12
7.舌紅心煩加生地15 麥冬12
8.肢冷畏寒加熟附片9(先煎)
仙靈脾12 9.膽固醇高加澤瀉12 茶樹根30
10.血壓較高加葛根9
草決明18 11.動脈硬化加槐米18 生山楂12 方義 基本方用制首烏、桑寄生補(bǔ)益肝腎,丹參、茺蔚子、廣地龍袪瘀通絡(luò);郁金、葶藶子理氣行水。 急性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大青葉30 銀花15 連翹12 生地15 黃連3 生甘草3 加減法
方義 基本方用大青葉、銀花、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黃連清心瀉火,配合生地以護(hù)心陰。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nèi)包炎
丹參15 加減法
方義 基本方用生脈散加生地以益心氣,養(yǎng)心陰,,丹參活血通瘀,野菊花清熱解毒。 急性病毒性心包炎 魚腥草30 桃仁12 生山梔10 板藍(lán)根30連翹12 蓮子心4.5 木通10 加減法
方義 基本方用魚腥草是、板藍(lán)根清熱解毒;山梔、連翹、蓮子心、木通清心瀉火;桃仁活血化瘀。 急性細(xì)菌性心包炎 蒲公英30 野菊花15 蚤休30 生地15 玄參15 丹皮10 景天三七30 加減法
1.喉痛加掛金燈9
山豆根9
2.聲啞加木蝴蝶4.5
3.高熱煩躁加知母12 方義 基本方用蒲公英、蚤休、野菊花清熱解毒;生地、玄參、丹皮涼心血,護(hù)心陰;景天三七養(yǎng)心袪瘀。 急性化膿性心包炎
生黃芪12 忍冬藤30 生米仁30 紫地丁30 丹參15 炮山甲12
生甘草 加減法
1.胸痛加制乳香3 2.便秘加生川軍9克(后下)
3.高熱口渴去黃芪
加水牛角30(先煎) 急性結(jié)核性心包炎 丹參15 制黃精15 葶藶子18 炙百部12 苦參片9 蜈蚣末2.1(吞) 野蕎麥根30 加減法
1.咳嗽加紫菀12
炙款冬12
2.氣喘加炙蘇子 3.低熱加銀柴胡9 青蒿9 ,體虛改用炙鱉甲12 秦艽9 4.食欲不振加炙雞內(nèi)金9 炒谷芽 炒麥芽12 方義 基本方用百部、苦參、蜈蚣抑制癆蟲;黃精益氣潤肺;野蕎麥根清肺熱,化痰祛濕;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丹參活血養(yǎng)血,涼血祛瘀。 風(fēng)濕性心包炎 桂枝9 丹參15 雞血藤15 生地18 桃仁10 威靈仙12 桑枝30 加減法
1.胸痛加雞骨香12
或制川烏9(先煎) 2.發(fā)熱加知母12 生石膏30 熱重加至60克 3.心悸加磁石30(先煎)炙甘草6 方義 基本方用桂枝、威靈仙、桑枝溫通經(jīng)脈,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雞血藤、生地舒筋活絡(luò),養(yǎng)血,涼血,行血;丹參、桃仁活血化瘀。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當(dāng)歸10
黨參12 加減法
方義 基本方用黨參益氣以帥血;當(dāng)歸、川芎、紅棗養(yǎng)血行行血;紅花、赤芍、景天三七養(yǎng)心通瘀。 (一)氣虛 典型癥狀: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語言低微,舌質(zhì)淡嫩,苔薄白,舌邊有齒痕,脈軟弱。 肺氣虛:可兼見懶言,氣短,氣促,自汗。 脾氣虛:可兼見食少、腹脹、大便時溏,或有浮腫。 兼陽虛:可見怯寒肢冷.,泄瀉清谷,腹鳴腹喜按喜溫。 基本方
黨參1
2克 加減法 3.脾氣虛:加淮山藥12 木香9 砂仁3克(后入);氣虛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font> 4.肺氣虛加炙黃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黃根9、煅牡蠣3 0克 3.兼陽虛:加熟附片9克(先煎),干姜或炮姜4.5-6克;腎陽亦虛者,選加肉桂、鹿角片、仙靈脾、仙茅、補(bǔ)骨脂、紫河車之類。 方義
(二)血
心血虛:兼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虛:兼見頭暈,驚惕,或血瘀。 兼陰虛:心煩,口干,盜汗;腎陰亦虛者,耳鳴耳聾,兩足痿弱,腰膝痠軟,咽燥虛煩。
基本方
熟地1
2克 加減法 1. 心血虛:加柏子仁l 0克、龍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遠(yuǎn)志6克、青龍齒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棗仁12克。 2. 肝血虛:加制首烏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參15克。
3。兼陰虛: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麥冬l 0克、玄參1 2克;盜汗加浮小麥3
0克、煅牡蠣30克;腎陰亦虛者,選用楮實(shí)子、女貞子,早蓮草、桑寄生、龜版、鱉甲之類。 方義 基本方用熟地滋陰補(bǔ)血;當(dāng)歸養(yǎng)血和血;白芍和營理血;川芎行氣活血;紅棗益氣補(bǔ)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