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yī)書友會第180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最近和脾胃科的同道研究了胃痞,研究脾胃,就必然繞不開李東垣,而研究痞證,就更加少不了枳術湯。從仲景的一個經(jīng)典湯藥變成了易水學派的一個丸藥,可不僅僅是劑型的變化。細讀文章,您仔細去品評東垣是如何摸透了仲景,又如何靈活運用好枳術丸的吧,肯定大有收獲。(編輯/青立) 從枳術湯到枳術丸 作者/高建忠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中有枳術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枳術湯方:枳實七枚,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span>
病位在心下,病癥為痞積如盤,病機為飲停氣滯。治療以枳實苦瀉消痞,降氣破積為主,合以白術健脾化飲。
枳術丸出自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易水張先生枳術丸:治痞,消食,強胃。白術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穰)一兩。右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蓖鹾霉旁凇蛾幾C略例》中指出:“枳術丸:本仲景湯也,易老改丸。治老幼虛弱,食不消,臟腑耎?!鼻宕t(yī)家張璐在《張氏醫(yī)通》中指出:“東垣枳術丸,本仲景枳術湯,至晚年道講,用荷葉燒飯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無曰:金匱治水腫心下如盤,故用湯以蕩滌之;東垣治脾不健運,故用丸以緩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span>
可以肯定,枳術丸源于枳術湯。但二方的主治己全然不同。仲景的枳術湯治飲、治氣、治積,而易老的枳術丸治虛、治食、治痞。
李東垣立論,從“論陰證陽證”開始,提出臨證當明辨內傷、外感,“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可不詳辨乎?”進一步接以“飲食勞倦論”,指出內傷病的發(fā)生是因于飲食、勞倦損傷胃氣,陰火內生:“茍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勞役過度,而損耗元氣。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則一負。”內傷病的治療當以補中、升陽、瀉陰火為大法:“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方藥接以補中益氣湯及“四時用藥加減法”。(見《內外傷辨惑論》)
補中益氣湯為治療內傷脾胃的代表方劑。
讀《丹溪心法》,至“內傷五十三”,開篇即言“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倍鸸P者注意的是“附方”中附以兩方:補中益氣湯和枳術丸。
內傷之下附以補中益氣湯當在意料之中。而在補中益氣湯之外,既沒有選用清暑益氣湯、升陽益氣湯、沉香溫胃丸,也沒有選用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散火湯、葛花解酲湯等方,而單單選用了枳術丸方。為什么?補中益氣湯側重于治療勞倦內傷,枳術丸側重于治療飲食內傷。枳術丸與補中益氣湯共同構建起李東垣內傷脾胃學說的方藥體系。 丹溪可謂知東垣者。
李東垣活用枳術丸 作者/高建忠
李東垣目睹時醫(yī)治療內傷飲食,或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大便通下而重傷元氣,轉為虛損,“暗里折人壽數(shù)”,提出治療內傷飲食,當根據(jù)所傷之物,分經(jīng)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蓖瑫r,“更加升發(fā)之藥,令其元氣上升”,治療的結果是“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
基于“指迷辨惑”之用心,李東垣以枳術丸為主方,“隨證立方”為我們示范了臨證如何活用枳術丸治療內傷飲食。 枳術丸加橘皮為橘皮枳術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并指出:“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人不復致傷也”。 枳術丸加神曲、大麥蘗為曲蘗枳術丸,“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jié)M悶不快”。 枳術丸加木香為木香枳術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枳術丸加半夏為半夏枳術丸,“治因冷食內傷”。 枳術丸加黃芩、黃連、大黃、神曲、橘皮為三黃枳術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枳術丸加神曲、黃芩、蘿卜子、紅花、白術減半,為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面,心腹?jié)M悶,肢體沉重”。 枳術丸加大黃、神曲、茯苓、黃芩、黃連、澤瀉,白術減量,為枳實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 枳術丸加半夏、神曲、橘皮、黃芩、白礬,白術減量,為白術丸,“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尚有只用枳實而不用白術之木香化滯湯、草豆蔻丸、枳實梔子大黃湯等方。
筆者讀《內外傷辨惑論》,在讀到這一部分內容時,每每嘆服金元“易水學派”立方之講究、用藥之細膩。內傷飲食,也許在許多醫(yī)生筆下僅僅是簡單的消食與導滯,而在李東垣筆下竟能變出如此多的方藥與證治。枳術丸可加消食藥,加理氣藥,加溫中化痰藥,加清熱燥濕藥,加苦寒瀉下藥,甚至加活血藥等等。枳術丸或用原方,或白術減量,或不用白術,當然也有不用枳術丸者。
在陳修園著作中,我們讀到了傳承,讀到了規(guī)矩;在李東垣著作中,我們讀到了革新,讀到了方圓。 |
|
來自: 山東中醫(yī)竹林 > 《佛天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