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爐為陶制,未施釉。由爐蓋、爐身和底座三部分組成。蓋身形似籠,口外立沿,鼓腹,上半部鏤雕三排三角形排氣孔。蓋體下半部以平緩弧度收至爐身,底座似缽形,深而廣。紋飾簡潔,線條流暢,以此單一色彩營造出上古之風。魏晉南北朝時期,香爐造型主要朝著兩種形式發(fā)生變化:一種是形制簡化了的博山爐;另一種是有鏤孔的爐身和底盤組成。同時這一時期,熏香在文人貴族階層也更為普遍,其熏衣之風更盛。《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熏籠二,又大被熏籠三,衣熏籠三?!北饼R文學家、教育學家顏子推《顏氏家訓》云:“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晉代陶薰爐 爐徑:12厘米 高:15厘米 此爐為晉代青銅博山熏爐,爐上有幾何紋蓋,頂部有山形,鏤空蓋可開合,有手柄可執(zhí),做工精巧。足為三只“鼎足”,足底接折口承盤,爐膛內尚存當年燃香灰燼。博山爐發(fā)展至晉代,仙山神秘之氣全無,這與魏晉時期文人率直任誕、特立獨行的行為風格有很大關系,魏晉名士任性、自負,普遍崇尚飲酒、清談、縱情山水,在思想上已跳出漢代拘謹的政治氛圍與神秘崇拜的桎梏。阮籍詩云:“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 晉代青銅薰爐 爐徑:8厘米 高:10厘米 此爐通身黑釉,由爐體和底座兩部分組成。爐體似籠,口大無沿,鼓腹,爐體上部鏤刻兩排均勻三角孔,下接闊口承盤,立沿。熏爐的出現,南方要早于北方。因南方潮濕,人們需席地而坐,最好的辦法即是熏香,最先用熏香祛除濕氣、凈化空氣,而后將熏香逐漸演化為一種賞心悅目、有文化內涵的風流雅事。《熏爐銘》有載:“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此爐為熏衣用爐,古人衣料一般為絲、麻、葛、布等,易遭蟲蛀,因此熏香不僅滿足社交禮儀生香爽身,而且注重實用功能熏香驅蟲。 晉代黑釉瓷薰爐 爐徑:11厘米 高:14厘米 博山爐是漢、晉時期民間最常見的焚香器具。此爐為晉代褐釉瓷博山爐,通體施褐色釉,由爐身和承盤兩部分組成,爐身呈山形,頂部臥有一尊待翱的香鳥。上半部有鏤雕三角形排氣孔;下半部有一鏤空心形孔,應為通風排煙之用。爐身下接承盤,海上升仙的意趣仍比較明顯。晉代熏爐造型、線條簡約明快,呈現了瓷質和釉色之美,更是魏晉崇尚恬淡悠然的審美取向使然。魏晉時期雖時局動蕩,但思想文化界卻是開了清新之風,它孕育了魏晉人覺醒的主體意識和自由主義審美取向。不由得暢想“鄴下放歌”、“南山采菊”、“竹林暢飲”、“曲水流觴”的一幕幕場景。 晉代褐釉瓷薰爐 爐徑:11厘米 高:21.5厘米 此爐為晉代,質地青釉瓷,釉汁瑩潤。晉代出土的博山爐有逐步向佛道藝術滲透的趨勢,仍舊由爐蓋、爐身、爐盤三部分組成,爐蓋與爐身子母口咬合相扣,爐蓋自上而下有刀刻花瓣形紋飾,蓋身布有透氣孔。爐盤深似缽形,托起爐座。晉代開始出土的博山爐雖仍稱之為“博山爐”,但其在形制和材質都已和漢代風靡一時的味道大相徑庭,爐蓋的造型意蘊已經不再似山,更不見了隱于山中的人獸追逐的動態(tài)場景,取而代之的是靜態(tài)的待放蓮苞的造型。從一件器物裝飾母題意蘊的變化我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魏晉以后社會思潮的流變。漢代中央集權的瓦解,為具有個人化思辨色彩的玄學開始盛行提供了自由的土壤。魏晉社會進一步繼承了先秦道家宇宙觀的基本思想,吸收外來佛教思想,突破了漢代沉悶的經學風氣。這蓮苞待放的意象不正是由仙境崇拜到佛教崇拜的標志嗎? 魏晉青釉瓷博山爐 爐徑:8.2厘米 高:18厘米 此件薰爐褐釉斑駁處露出灰胎,年代久遠。爐蓋與爐身嚴絲合縫,渾然一體。爐蓋造型如含苞欲放的花型,也像爐火中燃起的火焰,爐蓋中部浮雕有火形紋,爐柄造型已完全消失,爐身接直口承盤。時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自由奔放,這一時期文人雅士的詩文尤為豐富,其中不乏有贊詠博山爐的佳作。這些辭藻華麗的詩文不僅佐證了實物,也映襯了當時的個人現實風景。這同一題材之下的詩文,有時也映襯了不同的心境,出身優(yōu)渥,仕途一帆風順通常無專注于華麗的辭藻,無更多寄寓,如梁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詩》“范金誠可則,思必良工;凝芳俊朱燎,先鑄首山銅。瑰姿信巖,倚態(tài)實珍瓏;峰瞪互相拒,巖岫杳無窮。赤松游其上,斂足御輕鴻;蛟璃盤其下,驟首曾穹。嶺側多奇樹,或孤或復叢;巖間有佚女,垂袂似含風。飛若未已,虎視郁余雄;登山起重障,左右引絲桐。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如彼崇朝氣,觸石繞華嵩”;而出身貧寒,仕途坎坷者則往往托物寄情,哀嘆際遇難測。如梁吳均《行路難·五》“君不見上林苑中客,冰羅霧毅象牙席。盡是得意忘言者,探腸見膽無所惜。白酒鉗鹽甘如乳,綠筋皎鏡華如碧。少年持名不肯嘗,安知白駒應過隙。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逶迤好氣佳容貌,經過青瑣歷紫房。已入中山馮后帳,復上皇帝班姬床。班姬失寵顏不開,奉帚供養(yǎng)長信臺。日暮耿耿不能寐,秋風切切四面來。玉階行路生細草,金爐香炭變成灰。得意失意須臾頃,非君方寸逆所裁?!?/span> 南朝褐釉瓷博山爐 爐徑:10厘米 高:15.5厘米
南朝博山爐,皆保持著博山的基本造型,爐蓋造型復雜,占整個爐的三分之一,爐蓋作群山、樹林、人物、龜、獸等動物雕刻造型,人物造型尤其夸張,表情故作乖戾,爐頂停立一只展翅欲飛的香鳥。爐蓋與爐身相扣處留有一梯形口作爐門。爐身造型簡約,下接承盤。此爐呈多層結構,在制作工藝上相當繁復,需要用到拉坯、捏塑、堆塑、鏤雕等方法。到了南朝時期,爐蓋上的造型又逐漸演變?yōu)椤叭榧鉅睢?。這件青釉瓷博山爐通高34.7厘米,體量遠大于同時期的青瓷博山爐。這個爐子的氣韻和制作用材,都是貴族風范的體現,應為漢代神仙博山敬仰的延續(xù)。 南朝青釉瓷博山爐 爐徑:12.2厘米 高:34.7厘米 ▍執(zhí)筆:汪靜 ▍圖片選自《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藏品選》之天邊的彩云 博藏 · 精研 · 教化 · 傳承 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以實物展示目前國內外最完整的“硯臺發(fā)展史”和“香熏爐發(fā)展史”,揭示硯文化、香文化的流變軌跡及其原理,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詩書禮儀等“國學”和琴棋書畫詩茶花香禪等“國藝學”。 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下設東方翰典文化書院,設琴堂、棋堂、書堂、畫堂、詩堂、茶堂、花堂、香堂、禪堂,致力于傳承以宋代士人為代表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將以“點茶、掛畫、插花、焚香”四般雅事為代表的行為舉止傳承于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 了解更多的香薰爐收藏知識 ■ 了解更多的硯臺收藏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