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學6 第三章 常用穴位 小兒推拿按摩除利用十四經(jīng)穴及經(jīng)外奇穴外,還有諸多特定的穴位。這些穴位散布在全身各部,尤以兩掌為多。穴位的形狀不但有"點",況且還有"線"和"面",詳見圖1圖2圖3。 第一節(jié)頭面部 1、攢竹(天門) 位子:兩眉中點至前發(fā)際成始終線。 操縱: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 次斷:30~5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力頹廢,驚惕不安等。 臨床利用】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定安神,外感內(nèi)傷均宜。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多與推太陽、推坎宮等合用;若驚惕不安、焦躁不寧,多與清肝經(jīng)、按揉百會等配伍利用。 2、坎宮 位子:眉心至眉梢成一橫線。 操縱: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稱推坎宮,亦稱分頭陰陽。 次數(shù):30~5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等。 臨床利用: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多與開天門,揉太陽等合用;若治療目赤痛,多與清肝經(jīng)、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3、太陽 位子:眉梢與外眼角中點,向后約1寸塌陷處。 操縱:兩拇指撓側自前向后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揉運為補,向耳方向揉運為瀉。 次數(shù):30~5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目赤痛等。 臨床利用:推太陽首要用于外感發(fā)熱;揉運太陽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 4、山根 位子:印堂之下,兩目內(nèi)眥之間。 操縱:用拇指指甲掐,稱掐山根。 次數(shù):3~5次。 主治:驚風,抽搐。 臨床利用:掐山根有開竅醒腦、安神的作用,對驚風昏厥、抽搐等癥,多與掐人中、掐老龍等合用。本穴除用于治療疾病外,還能夠幫助診斷,如山根色青為驚為痛等。 5、人中 位子:人中溝上l/3與下1/3交界處。 操縱:用拇指指甲掐,稱掐人中。 次數(shù):3~5次,或醒即止。 主治:驚風,抽搐、暈厥,唇動。 臨床利用:掐人中能醒神開竅,首要用于搶救,對人事不省、驚厥、抽搐掐之頂事,多與掐十宣、掐老龍等合用。 6、迎香 位子: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 操縱:用食、中二指按揉,稱揉迎香。 次數(shù):按3~5次,揉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傾斜。 臨床利用:揉迎香能宣肺氣、通鼻竅。對于感冒等緣故惹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結果較好。 7、囟門(百會) 位子:前發(fā)際當中上2寸,百會前塌陷中。 操縱:兩手四指扶患兒頭部,兩拇指自前發(fā)際向該穴交替推之(囟門未合者,僅推至邊際),稱推囟門;拇指端輕揉本穴,稱揉囟門。 次數(shù):50~100次。 主治:頭痛、驚風、鼻塞、衄血、神昏焦躁等。 臨床利用:推、揉囟門能鎮(zhèn)定安神、通竅,多用于頭痛、驚風、鼻塞等癥。正常前囟在12至18月之前閉合,故操縱時需留神,不可用力按壓。 8、百會 位子:頭頂當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 操縱:用指端或掌心按揉,稱按揉百會。 次數(shù):30~50次。 主治:頭痛、驚風、目眩、驚痛、脫肛、遺尿、慢性腹瀉等。 臨床利用: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本穴能鎮(zhèn)定安神、升陽舉陷。 9、耳后高骨 位子:耳后入發(fā)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塌陷中。 操縱: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按揉耳后高骨。 次數(shù):30~50次。 主治:感冒、頭痛、驚風、煩操不安。 臨床利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風解表,常用于治療感冒,多與推攢竹、推坎宮、推太陽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煩,治療神昏焦躁等癥。 10、風池 位子:頸后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三角塌陷中。 操縱: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法。 次數(shù):5~1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頸項強痛。 臨床利用:拿風池能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且發(fā)汗結果較佳,時常立見汗出,常用于治療感露頭痛、發(fā)熱無汗,若合作推攢竹、掐揉二扇門,則發(fā)汗解表力更強。 11、天柱骨 位子:頸后發(fā)際當中至大椎穴成始終線。 操縱:用拇指或食、中兩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亦可用湯匙邊蘸水自上向下刮,稱刮天柱骨。 次數(shù):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 主治:發(fā)熱,嘔吐,頸項痛。 臨床利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嘔、祛風散寒,首要用于治療嘔吐、厭惡和外感發(fā)熱、項強等癥。治療嘔惡多與橫紋推向板門、揉中脘等合用,單用本法亦頂事,但次數(shù)宜多;治外感發(fā)熱、頸項強痛多與拿風地、掐揉二扇門相同用;用刮法亦可治暑熱發(fā)痧癥。 12、橋弓 位子:頸部兩側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 操縱:用拇指或食、中、環(huán)三指揉、或用拇、食兩指提拿,或用拇指抹。 次數(shù):揉50~100次,提拿3~5次,抹3~5分鐘。 主治:斜頸,項強。 臨床利用:揉、抹、提拿橋弓,能舒筋活血、解痙止痛,首要用于治療小兒肌性斜頸,項強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