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門(攢竹) 位置:兩眉中至前發(fā)際線成一條直線、 操作:醫(yī)者用兩拇指自眉心向額上交替直推至天庭,稱推攢竹,此操作法又稱開天門。 次數: 30~50次 作用:祛風散寒,醒腦,明目。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神萎靡,驚惕不安等。 臨床應用:開天門能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zhèn)靜安神,外感內傷均宜。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等癥,多與推太陽,推坎宮等合用;若驚惕不安,煩躁不寧,多與清肝經,按揉百會等配伍應用。對體質虛弱出汗較多,佝僂病患者慎用。 坎宮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條直線 操作:醫(yī)者用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或推眉弓,亦稱分頭陰陽。 次數: 30~50次。 作用:醒腦,明目,散風寒,止頭痛。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 臨床應用:推坎宮能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多與推攢竹揉太陽合用;若用于治療目赤痛,多和清肝經,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用掐案法,以增強療法。 太陽 位置:眉后凹陷處。 操作:醫(yī)者用兩拇指橈側自眼向耳直推,稱推太陽。用中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向眼方向揉運為補,向耳方向揉運為瀉。 次數:直推約30次,揉30~50次,運約30次 作用:祛風散寒,明目。 主治:感冒發(fā)熱,有汗無汗頭痛,目赤痛。 臨床應用:推揉太陽能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推太陽主要用于外感發(fā)熱。若外感表實頭痛用瀉法,若外感表虛,內傷頭痛用補法。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發(fā)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醫(yī)者用兩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稱按揉耳后高骨?;蛴闷?、運法。 次數:揉30次,運30次,拿、掐各3~5次。 作用:清熱熄風,鎮(zhèn)靜安神。 主治:感冒、頭痛、驚風、痰涎、煩操不安。 臨床應用:揉耳后高骨能疏風解表,治感冒頭痛,多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亦能安神除煩,治療神昏煩躁等癥。 印堂(眉心) 位置:兩眉連線之中間點。該穴為經外奇穴。 操作:醫(yī)者用拇指甲掐法或用指端作揉法。 次數:掐3~5次,揉20~30次。 作用:醒腦,提神,祛風通竅。 主治:昏厥抽搐,慢驚風,感冒,頭痛。 臨床應用:治療驚厥用掐法,多與掐人中,掐十宣合用;治療感冒和頭痛均用推法,常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配伍應用。印堂穴亦可作為望診用。 迎 香(寶瓶)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稱揉迎香。 次數:按3~5次,揉20~30次。 作用:通鼻竅。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 臨床應用:鼻為肺竅,穴居兩側,揉之能宣肺氣,通鼻竅。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效果較好,多與清肺經,拿風池等合用。 黃蜂入洞 位置:在兩鼻孔。 操作:醫(yī)者醫(yī)者以左手扶患兒頭部,右手食指、中指分別入患兒鼻孔揉之。 次數:掐3~5次,揉20~30次。 功效:能通氣、祛風寒。主大熱、發(fā)汗。 臨床應用:臨床上多用于鼻塞不通及鼻炎日常保健。 百會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之交點。 操作:醫(yī)者用指端按或揉,稱按百會或揉百會。 次數:按30~50次;揉100~200次。 作用:升陽舉陷,鎮(zhèn)靜安神,開竅明目。 主治:頭痛、驚風、目眩、驚癇、脫肛、遺尿、慢性腹瀉痢疾等癥,常與補脾經 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臨床應用:百會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督脈),按揉之能鎮(zhèn)靜安神、升陽舉陷。治療驚風、驚癇、煩躁等癥,多與清肝經,清心經,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遺尿、脫肛等癥,常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天柱骨 位置:頸后發(fā)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醫(yī)者用拇指或食、中兩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又稱推天柱。亦可用酒盅或湯匙邊蘸水自上向下刮,稱刮天柱骨。 次數: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 作用:順氣降逆,清熱祛痛。 主治:后頭痛、項強痛、發(fā)熱,嘔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