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規(guī)手法A、每次保健推拿前開始五大手法:1)開天門 【位置】 天門穴,兩眉中間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操作手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次數(shù)】 推50~100次。 【功用】 發(fā)汗解表、開竅醒神 【主治】 頭面諸疾,感冒,頭痛,驚風等癥。 【臨床應用】 如感冒出現(xiàn)的頭重、頭痛、鼻塞、流涕等?!伴_天門”還能疏風、解表、開竅,治療風邪外感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出汗、無汗等,風寒風熱均可配伍運用。 2)推坎宮 【位置】兩眉頭至眉梢成兩橫線。 【操作方法】分推法:以兩拇指面自兩眉頭向兩眉梢分推,稱分推眉弓(分推坎宮)。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解表,止頭痛,兼醒腦明目。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神志異常,目赤痛,近視眼等。 【臨床應用】推眉弓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他三法(推攢竹、揉太陽、揉耳后高骨)合用。 位置:坎宮穴,自眉頭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橫線。 手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稱“推坎宮”。推50~1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jié)律,頻率大約每分鐘200~300次。 3)運太陽 【位置】兩眉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揉法:以兩中指或拇指端揉,稱揉太陽。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解表,止頭痛,兼清熱明目。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近視眼等。 【臨床應用】揉太陽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余三法(推攢竹,推眉弓,揉耳后高骨)合用。 4)掐總筋 【位置】手掌面,掌后腕橫紋中點。 【操作手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稱揉總筋。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總筋。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 【功用】清心瀉熱,散結止痙。 【主治】驚風,抽搐,夜啼,口舌生瘡,發(fā)熱煩躁,潮熱,牙痛等。 【臨床應用】用本穴治療熱性病時,多用揉法,可配以清心經、清天河水、清小腸等;用之治療神志異常時,多用掐法,可配以掐十宣、揉百會、搗魚際交等。 5)分手陰陽 【位置】手掌面,掌后橫紋處,近拇指端為陽池,近小指端為陰池。 【操作方法】推法:用兩手拇指面自總筋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平衡陰陽,調理氣血,行滯消食,化痰散結。 【主治】寒熱往來,久病不愈,發(fā)病有定時,腹瀉,腹脹,痢疾,嘔吐,食積,煩躁不安,痰涎壅盛等。 【臨床應用】治療實熱證時,陰池宜重分,或獨取陰池;治療虛寒證時,陽池宜重分,或獨取陽池。合陰陽能化痰散結,多用于治療咳喘諸證。 B、每次推拿結束時手法拿肩井穴 【位置】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方法】 1.拿法: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拿肩部筋肉,稱拿肩井。 2.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肩井。 【次數(shù)】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宣通氣血,發(fā)汗解表。 【主治】感冒,發(fā)熱,驚厥,上肢活動不利,頸項強痛。 【臨床應用】拿肩井多于治療結束時運用,作為結束手法,稱總收法;治療感冒發(fā)熱時,常與拿風池,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了解更多《小兒推拿》健康資訊, 敬請關注本人的頭條號——老中醫(yī)周攻謀(廣東省工傷康復醫(yī)院) “弘揚中醫(yī)藥文化,傳播健康正能量,同享養(yǎng)生大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