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是供人們休閑娛樂用的游戲用品,我們通常玩的撲克牌是中國紙牌中的一種。無論上至元首下到百姓,大到耋耄之年小到幼童,幾乎沒有人不會玩牌。目前社會上人們熟悉的是由54張牌所組成的撲克牌,但在偏遠地區(qū)一些年紀較老的人群,他們玩的還是紙牌。利用紙牌進行娛樂的方式,在我國司空見慣。我們常??梢栽诖蠼中∠镏锌吹饺宄扇旱娜嗽谕媾啤iЫy(tǒng)計,撲克牌的玩法有千種以上,國際上流行的不下兩百多種(其中“橋牌”已成為國際上正規(guī)的競賽項目)。我國現(xiàn)在流行的撲克牌玩法,有“雙摳”、“升級”、“斗地主”、“爭上游”、“釣魚”、“算命”、“鋤大D”、“摸兩張”以及“接龍”等等”……一直到橋牌、塔羅牌、殺人游戲”。但紙牌的玩法也有多種,有“馬掌”、“飄胡”;西部的瞻榆、開通以及內(nèi)蒙古東部的突泉等多玩“咀胡”。玩“咀胡”,4人上場,3人抓牌,輪流有l(wèi)人歇莊。牌分兩種,一種叫“白牌”,一種叫“一 (幺)牌”…………。
娛樂紙牌,最早產(chǎn)生于唐代,稱為“葉子戲”。明朝天啟年間稱“馬吊牌”(由40葉紙牌組成,定型為4門40張,由4人玩)混江牌、默和牌等。后來“馬吊牌”順著絲綢之路和海路傳到歐洲,(歐洲人將其演化為“撲克牌”)。在我國,清中葉“馬吊牌”演化為“默和牌”,“默和”諧音“摸胡”牌張改為3門120張,成為現(xiàn)代“麻將”的雛型。 紙牌用圖板紙印制,規(guī)格長20公分,寬約4公分。其3門120張包括一至九萬、一至九條、一至九并及紅中、老千、白花,各4張。紙牌兩端印有獨特的標記圖案,不識字的人一看圖案就知這張牌是幾萬、幾條、幾并。經(jīng)過時間的沖刷,唐代的葉子戲到北宋時便逐漸失傳,而新的葉子戲又不斷問世,其形制,花樣也不斷翻新,流傳至今的尚有不少.著名的如明代陳老蓮的《水滸葉子》和《博古葉子》,這種酒令葉子又稱為葉子酒牌。有的牌印有《歷代仕女》《花鳥》、《山水》等圖像。在《金瓶梅》、《紅樓夢》、等古典小說和流傳至今的清代年畫中,我們常??梢钥吹缴鷦拥牟蚣埮茍雒?,參于此中的人員也十分廣泛,上至老太太、老爺、太太,下至家丁、仆婦、丫鬟,似乎都十分熱衷于這類游戲。 紙牌又叫“葉子”,斗紙牌又稱“葉子戲”或“斗葉”據(jù)清人趙翼《陔余叢考》考證:唐同昌公主會韋氏族于廣化里,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又引馬令《南唐書》云:李后主妃周氏主編《金葉子格》,謂葉子“即今之紙牌也”。另一種葉子戲就是用葉子來進行的博戲,這類葉子可以叫做博戲葉子。一九零五年,德國學(xué)者馮?柯克博士在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古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博戲葉子,這張已知存世最古老的博戲葉子現(xiàn)收藏在柏林一博物館中,據(jù)考證,它產(chǎn)生的年代不會晚于公元十一世紀,也就是北宋前期。按吐魯番遠離中原社會,博戲葉子流傳到此,決不會是在它最初產(chǎn)生的時代。它必然要經(jīng)過一段相當長的流行過程,得到比較廣泛的接受之后,才有可能離開中原社會向西流傳。由此,我們可以做如下的推測:葉子博戲開始流行的時代,最遲不會晚于公元十世紀,也就是唐末五代時期。北宋中期以后,葉子博戲在漢人中漸漸絕跡了。李清照在《打馬圖序》就說:“長行、葉子、博塞、彈棋,世無傳者?!比欢诒狈降倪|國,葉子戲卻得到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大眾的喜愛而廣為流行。據(jù)《遼史》記載:(應(yīng)歷)十九年春正月,甲午,(遼穆宗)與群臣為中格戲。自遼以后,葉子在北方民間甚為流行,金、元時期更甚。據(jù)顧炎武《日知錄》記載,元世祖時曾一度加以禁止,規(guī)定“犯者流之北地”。但是此禁令的效果皆微。葉子戲繼續(xù)流行,終于在明清時期成為社會上最為盛行的博戲。 明清時期流行的博戲葉子有兩大類,一類很簡單,幾百年來基本沒變化,這就是印有骨牌圖案的紙牌。南宋以后,骨牌廣泛流行,但它體積較大,制做不易。后來,人們便將骨牌的圖案印在葉子上,一直流傳至今。這種紙牌西方人把它稱做“chinese domino cards ”意思為“中國多米諾紙牌”(“多米諾”是英文“骨牌”的意思)。保存至今的清代紙牌,兩頭印著相同的骨牌點子,中間的空白處印有人物或花卉圖案。這些圖案純粹是為了裝飾,與牌的內(nèi)容無聯(lián)系。每種紙牌的內(nèi)容和名稱與相應(yīng)的骨牌完全相同,如重六又叫天牌,重幺也叫地牌,重四也叫人牌等等。每種牌的張數(shù)都增加到四張,共為八十四張,較之骨牌的三十二張增加了一倍半。像骨牌一樣,它也有許多種玩法。如成都地區(qū)流行的“亂撮”,與骨牌的“打天九”很相似。另一種流行的玩法叫“斗十四”,參加者一般為四人,每人先抹十五張牌,然后依次出牌抹牌,他人出的牌,如本人手中有“對子”,可以“碰”下,稱為“坎”。如下家手中的牌可與上家出的牌點數(shù)相加為十四,則可將這張牌“吃”下,例如天牌可以吃地牌、虎頭可以吃釘子、八點可以吃六點等等。最先將手中的牌全部碰成“坎”或湊成若干副十四點為勝。其余各家將事先約定的金額付錢給贏家。 由于印刷術(shù)的廣泛使用,這種紙牌被大量制作,廣大下層市民即使無力購買骨牌,也可以擁有這種價廉的紙牌。清代后期,麻將牌風(fēng)行天下,但紙牌并未消失,同樣盛行不衰。不過,麻將牌主要流行于官僚、士大夫、商人和較富裕和市民之中,紙牌則主要流行于下層社會。因此,有人稱麻將是牌戲中的“雅士”,而紙牌則是博戲中的“俗人”。 骨牌葉子從材料來看屬于紙牌,但從內(nèi)容來看只不過是骨牌的簡單摹仿,因此,在整個牌戲發(fā)展的系統(tǒng)中并無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真正在牌戲發(fā)展中異軍突起,別開生面的是紙牌的另一個大類,也是它的主流部分,這就是馬吊牌系統(tǒng)。 所謂馬吊牌系統(tǒng),是指以馬吊牌為代表的一大類博戲,它包括馬吊牌、斗虎牌、默和牌和碰和牌,后來又融合了骨牌的形式而演變?yōu)槁閷⑴?。由此可見,這一類對于中國博戲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也是其他博戲所不及的。根據(jù)目前我國紙牌的現(xiàn)狀大致可我們可粗略分為以下幾類: 傳統(tǒng)紙牌:一般流行于北京的傳統(tǒng)紙牌、天津地區(qū)的旗牌、、各地的長牌、各種麻將紙牌等,一般118張.市面少見有售,加之受撲克牌和麻將的影響,不太常見有人娛樂玩賞(一部分老年人還有會玩的)。屬于必須要搶救和研究的范圍,我們每個撲克收藏的愛好者都有責(zé)任去了解它,掌握傳統(tǒng)紙牌的玩法,使其延續(xù)發(fā)展。 四川紙牌:在西南地區(qū)十分流行。至今已有近二千年歷史。當?shù)厝朔Q此牌為“長牌”,大致是高14.5厘米,寬 3.5厘米左右,牌面由紅、黑圓點或文字組成。花式川牌則在牌的中間, 印上圖案。傳統(tǒng)川牌一般用牛皮紙浸泡桐油制成,現(xiàn)在也用撲克用紙制造,個別用塑料制成。 每張川牌的稱謂是由牌面一端的點數(shù)多少及顏色來確定的。(大貳牌也屬其中) 湖南紙牌:一般用牛皮紙浸泡桐油制成,大致高14.5厘米,寬 3.5厘米左右,牌面多為兩邊對稱排列的橢圓紅、黑圓點或文字組成。 麻將紙牌:多帶有麻將圖案內(nèi)容(1-9條、餅、萬各四張,東、南、西、北、中、發(fā)、白各四張,梅、蘭、竹、菊各一張,春、夏、秋、冬各一張,皇四張),一般為148張。主要是用紙制品替代麻將牌來娛樂,也可做紙牌,還有的把撲克角碼印在了上面,作撲克來用的。 南通紙牌:在南通地方人們叫其為“篤子胡”或"游胡"。在南通普遍流行,它是一種長條型的紙牌,其標準尺寸為長9.9cm、寬2.1cm,比四川長牌要小,牌面花色、玩法也與川牌大為不同。紙牌共有一百二十張,分別為條、丙、萬及紅花、千字、白花,也有附加5張福、祿、壽、禧、財?shù)摹F渲袟l、丙、萬共有一百零八張,分別是一至九的條、丙、萬。老將千字、紅花、白花各四張為一十二張,基本玩法“篤子胡”與內(nèi)蒙東部的突泉等地的“咀胡”相似。南通紙牌和牌經(jīng)作為“文化活化石”被南通市納入首批保護二十項民間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 花圖:類似撲克,是朝鮮族普遍喜歡的游戲,規(guī)格比撲克小 共48張,圖案分12組,每組4張。每組圖案都以一年12個月動植物或自然景色為背景。這些牌中有24張是計分的,計240分:另24張是不計分的“皮子”。l月份稱松鶴 (一張20分、一張5分、兩個皮子)3月份稱梅花(一張10分、一張5分、兩個皮子)8月份稱明月(一張20分、一張l0分、兩個皮子)、11月稱泡桐(一張20分、三個皮子,但5人玩時,寫“福”字的一張計10分);12月份稱雨 (1一張20分、一張10分、一張5分、一張皮子)。其余3月稱櫻花,分數(shù)同一月份;4月稱青胡枝子、5月稱蘭草、6月稱牡丹、7月稱紅胡枝子、9月稱菊花、10月稱丹楓,計分都同二月份。 花圖的玩法較多,人數(shù)一般是2人以上6人以內(nèi),但最常見的是3個人一組的玩法,如果是3人玩牌,給坐莊人上牌后,坐莊人給每人分兩次7張牌,底牌掀6張。其余的牌全部扣下。出牌由坐莊人開始,然后按逆時針方向為序出牌。用自己手里的牌吃回下面掀起的與其相同的一張牌(即象征同一月份的圖案),然后從扣下的牌中掀起一張放底牌,要有同一組的圖案時也可吃回來。依此類惟,直到把牌全部吃回來為止。最后,各自所得的分數(shù),每人扣除總分數(shù)三分之一 (80分)的老本,超出的部分是贏的,不足老本的是輸?shù)摹?至6人玩,玩法都相同,只是每人牌數(shù)不同。玩法各地也不盡相同,一般玩前常講一些各自不同的條款。比如,事先規(guī)定“約短”,凡一個人吃回“蘭草約”、“丹楓約”、“雨約”各組任何一組4張牌時,每人需上供20分;凡一個人同時吃回3張寫有 “紅短”、“青短”字樣的牌時,其余人要上供30分。花圖由于多變化,玩起來更吸引人,更有興趣。 其他紙牌:湖北的漢牌,兩廣地區(qū)的客家牌和福建的四色牌。非紙質(zhì)的,如骨質(zhì),木質(zhì),塑質(zhì)的“牌九”、“麻將牌”等,以及用塑料片制作的牌都應(yīng)屬于紙牌的范疇。 中國紙牌作為賭博活動的工具已被取消,代之為健康娛樂用品。 中國紙牌,經(jīng)過幾百年逐漸的發(fā)展和演變,其造型、規(guī)格、張數(shù)的改觀,從最初的簡單畫面到現(xiàn)在以豐富多彩的“花色”作背景,逐步從娛樂的單一功能演繹成一種多功能、全方位的文化載體。這一樸實的娛樂博戲工具流傳在民間,其生命力也可見非同一般。 早在19世紀西方就有人收集撲克牌,進入80年代以來 ,我國的撲克牌集藏嫩芽初露,而到了90年代則受到許多集藏者的看好。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隨著各種藝術(shù)主題撲克牌的崛起,收集撲克牌已逐漸形成一個群體。作為紙牌,在國外已早有人在收藏。在我國的收藏隊伍里也有像李維剛、陸水平、何艷紅、王國榮等這樣的收藏大家已在搶救收集整理和研究紙牌。只是紙牌的生產(chǎn)廠家不多,造成品種較少,相對于撲克牌而言收藏的難度更高,但這樣更確立了紙牌收集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協(xié)助在這個方面有突出成效的收藏大家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工作。搶救和研究中國紙牌的歷史軌跡,擴大收集范圍,包括有歷史記載的牌戲資料書籍,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撲克文化作好基礎(chǔ)工作。 |
|
來自: 老劉tdrhg > 《五十四、休閑/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