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大道至簡與老子哲學(xué)

 老玉米棒 2015-01-27

蔣麗梅

北京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講師、博士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結(jié)合者老子《道德經(jīng)》,來跟大家講一講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以及大道至簡的問題。

那么首先我們介紹一下,老子和他《道德經(jīng)》的關(guān)系,我們之所以說大道至簡,是因為道德經(jīng)上下只有五千預(yù)言,大概5千多個字,但是,卻包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非常精深的治國道理,那么老子是春秋時期的楚苦縣的厲鄉(xiāng)曲仁里人,盡管關(guān)于老子的說法比較多,但是根據(jù)司馬遷的記載,我們大部分人的一般認為,老子是李聃,他曾經(jīng)當過周朝的一個使館,叫周守藏室之官也,那么這位使館,通過觀察世代的興衰和時局的變化,從中提煉出非常精深的人生智慧,在最后呢,在出入函谷關(guān)的時候,在關(guān)令尹喜得那個要求下,寫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經(jīng)》,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道德經(jīng)》,那么在《道德經(jīng)》的這樣一本書,雖然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寫成的,但是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期間,有非常多的先圣賢哲,在閱讀其中《道德經(jīng)》思想的其中,產(chǎn)生了非常多的感嘆,我們今天,摘取了三位近代的名人對于《道德經(jīng)》的一個基本的看法。

首先我們介紹的是現(xiàn)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他說在中國形而上學(xué)之天地之中,道家高懷遠贏,可以說最孤獨之人物,他的智慧俊敏呢,又往往難得得解,而行有知音,那么唐先生,是就這道家而言的,而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表的老子思想呢,也具有同樣的一個特征,那就是說非常多的人生智慧,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加以體會的,只有孤獨的心靈,才能有知音之感。

那么接下來,我們介紹的是林語堂先生,林語堂先生說道家哲學(xué),是中國思想當中的浪漫派,而孔教折為思想當中的經(jīng)典派,確實,他說,道家至始至終是羅曼斯,那么林語堂先生,是將儒家和道家放在一個對比的角度里面來說,中國的道家思想,甚至說老子的思想,都是非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那么這種浪漫主義色彩到底體現(xiàn)在哪里,跟唐君毅這種孤獨的心靈相對照,我們將會看到道家當中非常活潑的,非常有特色的這種活潑心靈的一個創(chuàng)造。

那么接下來我們介紹的是李約瑟,是英國的一個科學(xué)家,哲學(xué)家,他說,中國人性格當中呢,有需要最吸引人的因素呢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會是一顆某些生根已經(jīng)爛掉的大樹,那么李約瑟先生借著這個所謂的大樹的比喻,給大家講述了老子或者是道家思想,給中國人的心靈當中帶來一種非常具有強烈特征的這中能夠安穩(wěn)人心的這種作用。

那么通過這三位近代思想家的這種表述的,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只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jīng)》,但是,它在塑造中國人的性格,培養(yǎng)中國人的情緒,包括提升中國人的思想的高度上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接下來,我們將會從兩個角度來介紹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學(xué)派當中的道家思想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那就是老子的一個基本思想,那么一般來說,老子,我們經(jīng)常被認為是一個君仁南面之術(shù)的一本書,也就是說,它是對著統(tǒng)治者,對著這個管理者,或者對著國軍來講的一本書,那么事實上,如果我們作為個人來閱讀,這個《道德經(jīng)》的時候,可能還會有另外一種體會,那就是說,它是對著我們每個個人來講的。所以,今天,我們將會從這樣兩個角度來跟大家講述一下,大道至簡的問題,那么一個就是所謂的治身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跟我們每個個體的心靈來發(fā)揮一些影響,第二個講治國的問題,那就是說。老子的思想對于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發(fā)生什么樣的作用,那么統(tǒng)而言之,就是老子這本書,或者是《道德經(jīng)》這本書,他就是講的一個所謂的至道的問題,是如何來治身,如何來治國的問題。

一、老子的治身之道

那么我們首先是從治身之道開始講起,那么再講治身之道的時候,剛才我說過,它是對著每一個個體來講的,也就是說對著每個個人來說,老子《道德經(jīng)》會對我們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那么在講治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多人會有一個誤會,或者是受現(xiàn)在社會風氣的影響,會有一種習(xí)慣性的思維,就是覺得,老子經(jīng)常是這個如何來養(yǎng)生的,但是治身與養(yǎng)生之間會有一些小小的區(qū)別,我們會從一下三個方面全面的向大家介紹一下,老子的治身之道。我們將會從第一個有與無的關(guān)系,第二個是講無欲,第三是講無知。

那么我們首先來講有與無的關(guān)系,那么有和無,說起來比較的抽象,但是,我們事實上在觀察世間萬物的時候,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一個體會,那就是什么東西是現(xiàn)實存在的,什么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么以上這兩個定義來區(qū)分有和無,是我們常見的日常思維,那么在老子那里,有和無。會從現(xiàn)實的我們可以觀察的或者觀察不到的這樣的區(qū)別,上升到更高的一個角度,我們經(jīng)常因為看的見摸得著,所以認為這個東西是非常的跟我們息息相關(guān)的,而忽略了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與我們的作用,那么老子就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那么在第十一章的這個內(nèi)容里面,他說,我們不僅要看到有形的事物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作用,更要看到無形的事物對我們的作用,比如說這樣一個空蕩蕩的房子,正是因為,我們把整個固形給掏空了,所以我們才能在其中加以居住,那么器物,正是因為其中有可以容納的空間,所以我們才能夠用來盛放,同樣的我們借用剛才李約瑟先生的這個大樹的比喻,如果,我們是僅僅看到一顆大樹枝繁葉茂,花開花落,而看不到生埋于地下的這種樹木的根系,所提供出來的營養(yǎng),所提供出來的水分,我們就無法看到這顆大樹的整體,所以,老子借用這些非常生動的比喻,跟大家說明,就是事物具有現(xiàn)象出來的一面,也有隱藏的一面,那么所謂的現(xiàn)象出來,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的一面,而所謂的隱藏的一面,就是所謂的無的一面,那么事物,除了顯和隱以外,還有所謂的表層和深層,就是我剛才說的大樹的比喻,我們只看到事物的現(xiàn)象而忽視了事物的本質(zhì),那么這個本質(zhì),才是那個深埋于地下的深層的結(jié)構(gòu),所以,他提示我們在觀察事物的物象的時候呢,不能夠留意片面,而應(yīng)該要全面的深入的去看待一個問題。

那么在老子的第二章里面,他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那么在這里面他有提示我們要注意到事物的另外一個角度,那這個角度,就是事物的有和無,經(jīng)常是互相依存,互相轉(zhuǎn)化的,如果我們不知道什么是,我們都認為沒有美的話,就沒有丑,沒有善的話,也就沒有惡,所以事物的這種相互依存,才相互補充,才真正的發(fā)揮出事物的全面的作用,所以在有和無的關(guān)系上面,真是因為有和無的相互補充,才正是我們看到事物的全體,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的全體。

那么在講完有和無的時候,老子又跟大家強調(diào)了,無其實還有很多可以發(fā)揮在個體上面的作用,那么我們經(jīng)??吹剑说暮芏嗪芏嗟挠?,看到人對事物產(chǎn)生的各種各樣的興趣,比如說,老子在第十二章里面說,五色、五音、五味,他說這些東西會讓人目盲,耳聾,口爽,讓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讓人行妨,但是,這些欲望,我們看到了這些欲望對人的這種不停地占有,所帶來的影響,他說啊,真正的應(yīng)該要看到,說真正的欲望是什么,欲望產(chǎn)生了對道本自然的一個遮蔽,人們追求的不應(yīng)該是對自然欲望的滿足,而應(yīng)該去這種去找尋真正的這種事物的大道。那么所以他說,圣人為腹不為目,所有的欲望只不過就是滿足個體的一個衣食,穿暖的這種需要,而并不是這種過分的欲望,反而會導(dǎo)致人的這種對大道的偏離。所以他提出少私寡欲,我們盡管是以無欲作為標題來講訴老子的這種思想,但是,老子更提出人可能不能一下子做到不能去除所有的過分的,過多的欲望,而至少應(yīng)該做到,我可以少一點對這種事物過分的欲望。

所以,他在第二十九章里面說,圣人應(yīng)該去甚,去奢,去泰,正去除了對人來說,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呢,使人偏離了大道的一個正路。

那么在去除多余的欲望的過程當中,人們可以觀察到道的奧妙,那么所以他說,常欲自然之欲,才可以看到道德端倪,正是在這個寡欲,無欲的過程當中,人才能夠觀察到大道的奧妙。

那么第三個老子提出來,應(yīng)該要無知,這跟我們常見的這種思維,又形成了一個對照,那么所謂的無知,并不是讓人什么都不學(xué),而是說,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知識對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nèi)耸菓?yīng)該追尋的是什么,他在第四十八章里面提出,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那么所謂的為學(xué)日益,就是說你,通過知識的積累,你的知見,也就日益的增加,顯得學(xué)時的淵博,但是,他說為道日損,那么你真正的要體驗大道,去跟知識的積累這條路是不一樣的,他需要人,去去除掉知識的遮蔽,能夠去不斷地損益自己,那么他說,如果說為學(xué)是一種是探求外物的一種知識性的活動,那么獲得的是對外物的經(jīng)驗,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知識當然是愈累積愈多。但是為道,卻是對宇宙萬物做一種根源性、整體性的一種體認,需要個體能夠摒除偏見,減損自己的一些成見、偏見以及在這個過程當中所可能產(chǎn)生的這種情欲,能夠不斷地開闊自己的心胸。所以“為學(xué)”是一種知識的積累過程,而“為道”,確實使大家在這個當中獲得一種精神境界。

所以,我們看到第五十六章的時候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說真正的大道的智慧,并不是學(xué)識,或者是知識的積累,所能獲得的,當然,我們并不是說為學(xué)和為道就是一種相互對立的一種關(guān)系,事實上知識的積累,可以幫助人提升自己的這種開闊自己的心胸,提升自己的境界,也有助于幫助道德一個提任。

那么剛才我們曾經(jīng)介紹過新儒家唐君毅先生,是如何看待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他在這個《原始儒家道家哲學(xué)》 一本書里面,他說啊,他說,就老子來說,他認為哲學(xué)的智能與尋常的知識是兩回事。在知識方面一定要累積起來,那么現(xiàn)在的知識去超越過去,將來的知識來超越現(xiàn)在。但是從哲學(xué)的智慧看來說,那么這許多累積的知識都只是相對的知識。在相對的知識里,斷定某物是真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它的錯誤就已經(jīng)潛伏在里面。剛才我們說那個善惡,是非,美丑,高下等等,那么相互依存的這個過程已經(jīng)積累在這里面了,所以他說這個“損”,不是破壞,不是像我們所說的把這個給毀壞掉,而是說要去“提煉”,去“提煉”一切累積起來的知識,從價值上面衡量,看出它們這是一種相對的知識,在“真”的里面還夾雜著錯誤,在“美”的里面還夾雜著丑惡。

那么通過以上三個角度,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第一個有和無的關(guān)系,第二個無欲的關(guān)系,第三個無知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從每個個體來說,我們需要進行的是怎樣的一個智慧之路,他說,我們首先應(yīng)該看到有形的和無形的,還要看到我們在這個占有有形的這個過程當中所產(chǎn)生的這種過分的欲望,更要看到,人們在這種欲望的進行過程當中所伴隨的這種知識累計過程,本身和大道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在這樣一個治身至道的認識當中人們體會到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那么這種情感是什么,我們可以保持住自己安穩(wěn)的內(nèi)心,去追尋所謂的高懷遠贏的大道,在追尋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更可以看到表面背后所蘊藏的深厚的,本根性的東西,那么對這種本根性的、根源性的認識,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根本的大道,除了所說的對個體而言,老子更強調(diào)這種智慧對于國家而言的重要的意義。

二、老子的治國之道

所以我們從第二來講治國之道的問題,在治國之道里面,我們也分三個內(nèi)容來給大家介紹,第一個是所謂上德的問題,第二是無為的問題,第三是柔弱處下的問題。那么所謂的治國之道,更多的是對社會管理、社會治理來說,當然一方面是可能是對國君來說,第二方面也是對于處于管理地位的人來說的。

(一)老子的“上德”思想

那么我們首先來看的是上德的問題,老子,他提出這個思想的時候,他是有一個針對性的,這種針對的對象,就是曾經(jīng)向他問禮的孔子為代表的這種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一個治國的理念,這種治國理念呢,就所謂的去用仁義禮智的方法,通過禮的外在的約束以及人的內(nèi)心的開發(fā),來成立的一種或者成就的一種社會治理的方法,就是教化的方法,上教下化,那么針對這樣一種社會治理的方法,老子提出認為說,說這種方法固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他認為還有比這更高明的方法,那就是他提出來的所謂的上德的問題,以及太上的問題,在第十七章,十八章以及第三十八章,他都提出了相關(guān)的這種代表性的論述,在第十七章里面,他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那么我們就這段話好好來講解一下,所謂的太上,不知有之,更高的治理方法是什么,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每天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去行為,但是,他不知道在他的生活和行為上面,還有一個更高的哲理者在那里,那么他說這是一種,特別理想的,他所追尋的這種社會治理的方法。

而在這種境界之下,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什么,我對我的管理者,非常的親近,我覺得這個管理者非常的好,那么就是親而譽之的層次,這個層次,我們曾經(jīng)在過去的歷史記載當中看到,堯舜禹這種非常經(jīng)典的記錄,這就是體現(xiàn)了所謂親而譽之的這種層次。

那么其次,是畏之,所謂的畏之,是先秦諸子百家當中法家提出的一種思想,他說,我可以通過法律,使老百姓得以畏懼,通過嚴刑峻法,使老百姓不為惡,不為法律規(guī)定之外的一些事情,那么,他通過這種敬畏,通過嚴刑峻法,使百姓產(chǎn)生對這種社會管理者的一種敬畏之心,所以,他說這種管理方法比起之前所提到的太上和其次的這種層次,要更低一次。

而在下面的一種方法或者是我們認為的最不好的這種方法就是去侮之,去侮辱你的下屬,他說這種方法,就是所謂的通過這種暴君的治理方法,來使百姓能夠依存它的意愿去生活。在這里面,老子提出的,這幾個層次,我們都能看到一種集體性的一種,他說,侮之是最下的,畏之是其次的,親而譽之是第三的,最好的方法還是說,不知有之的這種層次。

所以他在第十八章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是因為大道荒廢,所以,我們才會提出用仁義,用理智,用這種孝慈,用忠誠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里邊他提出了一種跟儒家治理方法之上的一個社會管理方法,就是說,順應(yīng)百姓的自然去生活的一個方法。

所以他在,在第三十八章里面非常尖銳的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所以他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他說禮啊,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所以他說,在“道”、“德”、“仁”、“義”、“禮”逐漸下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際關(guān)系在這個過程當中顯得越來越外在化,人的內(nèi)在精神被斫傷了,只能通過這種外在的這種約束方法,去使人,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或者一定的行為,被拘束在一定的框架里面去生活,在這個框架里面,人的這種自發(fā)自主的精神逐漸消失了,所以,他認為這種社會治理的方法,從德」「仁」「義」「禮」逐漸下降的這種過程當中,事實上,是對人本身的一個強化,那么從整個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說,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他也是喪失了這種自發(fā)自主的一種精神,從被治理的角度來說,它是不愿意遵從這種為師本性的這種管理方法,所以,老子在這里面提出了,儒家,法家,以及其他各家學(xué)說當中,在社會管理方法上面的一種問題。那么他在這里面提出來的所謂的太上,大道,在這幾章內(nèi)容里面,他并沒有加以完整的表述。

(二)老子的“無為”思想

那么到底什么樣是可以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什么樣的方法可以不戕滅每個個體的這種自然本性的,老子提出了應(yīng)該用無為的方法,來去管理這個社會。那么所謂的無為,我們從字面的意義上就是不要去作為,但事實上并不是這個意思,無為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不要去有所作為,那么這個不要去有所作為是什么,不要去妄為,這個才是無為的根本含義,所謂的不要去妄為,就是不要去過多的去干涉每個個體的一個行為的規(guī)范,行為的模式,那么老子說,只有通過這種無為的方法,最后才實現(xiàn)無為而不為的這種效果,就是說,你不去做什么,反而什么事情都做成了。

在第二章里面他對這個無為做了非常詳細的表述,他說,作為一個社會管理者來說,應(yīng)該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過這種默的。沉默的這種方法無為和不嚴的方法,來實行這種社會的教化。他說啊,所謂的無為應(yīng)該是什么,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所謂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我們先通過一個社會關(guān)系當中非常熟悉的一個,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來加以介紹,那么我們子女,是有父母所生育的,所撫養(yǎng)的,成長上面所培養(yǎng)出來的,那么最后子女的成功跟父母有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那么在這種社會倫理關(guān)系當中,老子提出我們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一個養(yǎng)育子女的一個理念,他說應(yīng)該是,你雖然生養(yǎng)了他,但你并沒有不該去占有他的權(quán)力,你雖然可以給他有所作為,但是你不能去獨斷的意志,去讓他遵循你所有的意志,你雖然去培養(yǎng)他,但是你并不能主宰他,最后,孩子的成功,他并不跟你有必然的關(guān)系,所以,你并不能以此來作為自己的一個控制他的一個根本,根據(jù)。

那么通過這種社會的倫理關(guān)系的比喻,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是一個小小的比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就是所謂的“不有”、“不恃”、“不宰”、“不居”都是無為的一個表達,就是說不要去怎么樣,不要去怎么樣,那么這根我們之前所說的在治身角度里面來講,無的作用是非常有關(guān)系的,他的意思是說,“不有”、“不恃”、“不宰”、,是說人在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衣養(yǎng)萬物的同時不可去伸展你自己占有的這種沖動。老子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它所處的這種亂世當中,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這種占有的沖動太強烈了,所以干預(yù)的太多,最后造成的是百姓無法得以生存,所以他總結(jié)出來說,這是社會治理的一個根本的一個問題。

所以他說人類社會種種爭端的一個根源,就在于每個人都要擴張自己一己的占有欲,所以呢老子要強調(diào)說應(yīng)該要依順自然,去輔養(yǎng)萬物,應(yīng)該任憑萬物自己生命的開展。所以,我們之前第一個問題里面所講的,治身至道其實他有一部分也是對著統(tǒng)治者來講的,統(tǒng)治者更應(yīng)該克制自己的欲望,來寡欲,來不干涉百姓的這種日用,做到自己的真正的為道之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為的思想,它是非常深邃的。

那么我們這里借用張岱年先生,是中國非常知名的一個思想家,他說,無為是怎么樣的一個思想,他說無為的思想,是包含一種矛盾在里面。因為人都是有思慮,有知識,有作為的,那么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為呢本來是人類生活當中非常自然的一個趨勢,人都要去思慮、去知識、去情欲、去作為,那么老子要求呢去人去返回原始的自然,他說,這是跟人類現(xiàn)實的生活的自然趨勢相違背的。那么,所以認為是自然,而去人為是返于自然,卻正是真正的反自然。那么返于過去的自然狀態(tài),正是不自然。所以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禍福、毀譽、窮達來擾亂自己的心靈,那么是教人脫除名利的思想,那么他說,如果你能夠依此修養(yǎng),可得到一種精神的解脫。

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張岱年先生在講這個無為的時候,他更多的還是從對個體來說,說你,去不停地去作用于萬物的時候,是跟你,順應(yīng)你的自然地本性去作為的,但是骨子里面是干涉到你的本心的,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五色、五音、五味等等對人造成的干擾,那么我們在返回到無為的時候,無為是跟自然是非常相應(yīng)的,所謂的自然,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所說的自然界。當然,老子思想有這種保護自然,有環(huán)保的意識,但是我們更多的是從思想或者價值觀念上來講自然,是說人應(yīng)該要保持一種天生的,自然地,純真的,素樸的本心。

(三)老子的“柔弱處下”思想

那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三個柔弱處下的問題。老子提示人們說,我們經(jīng)??吹降氖且环N剛強之力,要求人進取,要求人自信,要求人去擴張這樣等等的一些價值觀念,他卻提出了一種與這種我們傳統(tǒng)價值觀念不太一樣的觀念,那就是說,要除柔弱,要處下,所以他說,在第三十六章明確說柔弱勝剛強,反而有的時候柔弱的力量能戰(zhàn)勝剛強的力量,那么他提出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他說這就是謂“微明”。什么意思呢?就是當我們要把一個箭射出去,我們首先要做的事張弓,那么張弓的過程是要想使箭射出去,首先要把這個箭靶往自己身邊拉近,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你要想射出去,首先要先往后退,要想去削弱,首先要使他強,如果他不強的話,你怎么去削弱他呢,所以柔弱勝剛強的意思是說,在剛強和柔弱的對峙當中,老子說,我們應(yīng)該要居于柔弱的一端。

那么我們事實上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觀察到這樣的現(xiàn)象,天下莫柔于水,我們看到水是非常非常的柔軟的,但是水滴石穿,一個非常柔軟的水,可以使得堅硬的大石,能夠穿透堅硬的大石,所以,他說,老子在對人事與物性做了非常深入而普遍的觀察以后,他提出柔軟勝剛強的道理,“勢強必弱”的道理,就是說表面上看起來很剛強的東西,由于它的彰顯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而那些看起來非常柔弱的東西,由于它的含藏內(nèi)斂,往往非常具有韌性。所以我們經(jīng)常聽到說「狂風吹不斷柳絲」「齒落而舌長存」,這樣的典故,就是說這個柔弱的道理在其中體現(xiàn)出來,所以老子標識一種守柔的一種人格心態(tài),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這種發(fā)展歷程,也是跟這個守柔的那個非常的相似,中國的知識分子也是如此,我們經(jīng)管經(jīng)歷了非常多的風雨飄零,但是正是這種中國人的這種柔弱,獨特的精神面貌,才凝聚出中華民族性格當中非常堅韌的一面。

所以在第八章里面,他說上善若水。我們剛才講過上德,他說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我們說水都是受外有引力的作用,都是一直往下流的,總是處在最低的,從高往下的一個過程當中。

那么“上善若水”,根據(jù)《道德經(jīng)》的非常有名的注解,漢代的一個河上公注,他說「上善之人,如水之性」。就是真正具有最高品德的人啊,具有好像是水的性格,那么水的性格是什么樣的性格呢?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印度、西方以及其他一些東亞文化當中都可以看到水的一個比喻,那么陳榮捷先生就說啊,初期的印度人將水和創(chuàng)造鏈接在一起;希臘人也說水是萬物之源,說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本源性的東西;那么古代的哲學(xué)家,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老子說逝者如斯夫,那是在觀察水的過程當中得到的感慨,都是從中獲得了非常多的訓(xùn)示。

那么老子從中觀察水當中,水具有非常重要的兩個品格,一個就說我們剛才所說的非常的柔弱,柔順,第二個就是他,剛才所說的這種處下的這種品格,他說。這兩種品格,是非常具有道性的,就是說非常具有道的一種特種的東西,而且,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性格利萬物而不爭的性格,它是我們平時,好像每天都需要的,但是他并沒有寫出,彰顯出自己的特性的,所以,這三個非常重要的特性,老子都從中吸取,作為一個不管是統(tǒng)治者也好,還是個體也好,他都提出,作為統(tǒng)治者都應(yīng)該像水一樣去追尋,屬下的意見,追尋百姓的意見,那么同樣呢,去治理百姓的時候呢,也要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百姓日用而不知,同時,作為統(tǒng)治者,不應(yīng)該高高在上,而應(yīng)該去表達謙遜而除下的態(tài)度,那么他說,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這樣的話,這樣的統(tǒng)治者,才勉強接近于道性的一個統(tǒng)治者。

那么我們在回過頭來看,我們通過了三個點來介紹了老子所表針的這種的治國之道的內(nèi)容,那么第一個內(nèi)容,是所謂的上德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無為的問題,第三個是柔弱、處下的問題,那么通過上德,老子提出統(tǒng)治者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一個統(tǒng)治的道路,就是順應(yīng)百姓之自然地一個道路,那么通過無為的方法提出我們?nèi)绾巫尠傩眨幌麥缱约旱谋拘?,那么第三個態(tài)度是柔弱、處下的態(tài)度,我們盡管是從治國之道上來講柔弱處下,但是這一點,同樣可以貫穿于每個人的治身之道來講的,所以通過上德,通過無為,通過柔弱處下,那么作為統(tǒng)治者來說,獲得了一種接近于道的一種治國的方法。

三、道法自然

那么這種不管是從只身的角度來講,還是治國的角度來講,最后,大道至簡,如果我們來用一句話來概括,老子的大道是什么,那么就是道法自然的問題,在第二十五章里面,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那么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經(jīng)常說,天地之大,非常的遼闊、非常的廣大,但他說,天地之大跟道、跟人一樣的龐大,也就是說,道和人,具有了跟天地之廣大一樣的性質(zhì),所以,在這個四大當中,老子將神驅(qū)逐出一個非常神圣的一個理想的園地,另外一方面他把人提升到和人、和道,與天與地相并齊的地位,被視作四大之一。那么如此突出人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思想史當中非常罕見。

他說,人道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道,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事實上就是說,人法天地之自然法道,那么,人法天地進而到法道的過程,就是人,從一個人的生命境界,應(yīng)該從天地的境界提升到一種到無限性的宇宙精神的一個進程。我們在這個道法自然的過程當中看到的是一個什么,人在道法自然的過程當中,如何從一個懵懂的、素樸的這種,或者是這樣一種人,人的一個過程或者是從一個五色、五音、五味等等,這種被迷失的這種人進程當中,如何把自己從這樣一個境界當中不斷提升、不斷凝練,最后達到與道相合一的層次,那么在這樣的一個進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獲得了一種超越于時間,超越于空間的一種無限性,所以正是在這種無限性當中,人的自然生命得以擴展,人的心胸,因此也獲得了更為廣大,更為龐大的一個過程,所以,道法自然是將每個個體從一個拘束的,現(xiàn)實的規(guī)則中的人抽離出來,成為一種自由的,自發(fā)的,自然地一個人,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人獲得了一種永恒性,或者人獲得了一種非常機制的精神體驗,那么這就是,大道的一個體驗。

接下來,我們給大家講一些關(guān)于老子的無的例子,我們這里選取的是齊白石先生在83歲畫的一幅非常有名的一個蝦的一個畫,那么在這個畫作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蝦的尾部的透明感,就是通過墨色和這種留白共同構(gòu)成了這種,這種虛實相間的一個,非常透明有質(zhì)感的一個蝦的整體,這是中國傳統(tǒng)規(guī)劃當中,非常有名的一個留白的揮發(fā),那么齊白石先生的這個畫,是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所以說是,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正是在這種有和無之間,蝦的透明感顯示出來了,而且這種空間感也彰顯出來了,所以,這是在有和無的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無的作用,也就是白,留白的那個作用。

那么宗白華就說,畫的空白在畫的整個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之靈氣之往來,生命流動之處,所以,他說,虛實相生,不畫出皆成妙計。

那么這里面我們看的一幅畫,八大山人的一幅畫作,在八大山人的這里面,我們看到留白對于整個的墨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渲染作用,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的一個作用在藝術(shù)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達,那么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有和無,在這種有無相生的過程當中人們的一種對照的一種情緒。

我們借著王藉的一首詩來體會一下,這首詩叫《入若耶溪》,那么他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那么在這句話里面,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山林的清幽,正是通過蟬的這種噪聲以及鳥的鳴聲,更能凸現(xiàn)出來,所以,有和無的妙處,正是在這種有無的相生這種過程當中,才能顯示出來。

那么我們再借另外一首詩來看一下,這首詩是王維的《終南別業(yè)》,他說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那么所謂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跟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相似的,就是說,我們在這種行到水窮處,看似無路的時候,突然,有一種更多的心境,這種呢是,人生歷練之后的恬淡安然,能夠看盡浮華喧囂,這種浮華喧囂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無音,無色,無味,看繁華落盡,卻能夠仍有最初的這種從容淡定,而這種境界是不能領(lǐng)略的。

那么這種有無相生的這種,或者是有無的這種例子,事實上我們還能在老子的這種,社會理想當中,能夠表現(xiàn)出來,老子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一個理論就是所謂的小國寡民的學(xué)說,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當中非常少見的,因為我們一般來說都是一種大國的理念,或者是一種,這種社區(qū)的理念,那么老子理想呢,就是小國寡民這種在這個社會當中呢,雞犬相聞,但是,老死不相往來,那么盡管我們看到這種所謂的小國寡民,在現(xiàn)實當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但是,我們看一看老子是如何來構(gòu)建他的社會理想的,或者他的社會理想對于我們現(xiàn)實的這種社會有一種怎樣的反省,我們很顯然都會知道小國寡民是一種現(xiàn)實的,是一種理想主義,那么弗洛姆在社會里面他就說人人都是理想社會主義者,人人都無法不當社會理想主義者,但同時,脫離了文化常規(guī)的人,與順應(yīng)文化的同胞一樣,都是為了尋求某種解答,那么他得到的解答,或者好些,或者壞些,那么但對于人類生存,某個基本來說都是一種解答,也就是說,老子本身探索的是一種,人如何能更好的生活在這個社會,那么這種社會,不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形式構(gòu)造,而應(yīng)該順應(yīng)人的本性去構(gòu)成。

那么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里面他就說,文明的進化,個人的進化是有一種相似性在的,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方法,運用到這兩者當中呢,我們就會可以說文明的需要體系或者時代,甚至整個人類都在文明的趨勢壓力之下患上了神經(jīng)癥,那么所謂的神經(jīng)癥是什么,那么就是一種,如果一個文明造就出來不會選擇,不會靈機應(yīng)變,不會自主的去活動的個體,那么這種社會,或者這種社會管理方法是有問題的。所以,老子希望能夠突破這種城市化的,規(guī)定化的這種社會規(guī)則,社會治理和社會規(guī)范,能夠更大的曾度的解放每個個體,是每個個體,能夠尊循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活,所以我們看到大道是相通的。

在論語里面,也看到同樣的一個問題,在論語新鏡片里面有一個著名的一個列子,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么這是曾子所說的,夫子則感嘆這種境界說,我非常贊同曾的話。那么在這里面我們看到所謂的莫春,就是晚春啊,春服既成。那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沂水邊一起這個齊舞,那么這樣一種圖像是非常具有老子色彩的這種,道家風味的一種狀態(tài),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狀態(tài)當中每個個體不管是孔子也好,好像現(xiàn)實了一種天人合一的一種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當中每個人呢都能夠非常歡樂的非常愉悅的去生活,所以,大道至簡最后,一個非常最要的點,就在于大道是一種快樂之道,是一種自在之道,是一種逍遙之道。

那么在老子的后繼者那里,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這種表達,在《世說新語·容止》,里邊有這樣一段話,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蕭蕭肅肅,爽朗清舉,高而徐引。那么這個是形容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魏晉時期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名士叫做嵇康,他說嵇康巖巖若孤松之獨立,人格是非常的獨立,具有獨立之精誠,他能夠毅力在懸崖之邊,人能巖巖欲力,他說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但是他一旦活潑起來,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爛漫起來,那就像玉山之將崩,所以我們看到這里面是一個理性獨立之精神和自由自在之活動為一體的一個個人,所以,《世說新語》形容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高而徐引。那么正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我們可以看到,道家的這種思想就灌注在他的這種行動當中,灌注在他的思想和血液當中,我們在這里面看到了一個得道之人的一個風貌,看到了一個老子思想的一個活生生的,一個非常活躍的一個表達,那么通過這樣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道家的思想不僅是書本上的,可以落實于文字的,更重要的是可以落實我們現(xiàn)實的生活的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我們來說,總結(jié)下來,如果我們從自身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做的是什么樣的功夫呢?要想獲得這種大道的體驗,我們應(yīng)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寡欲,盡量的減少對我們外物的無為的欲望,第二是無知,認識到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你認為自己好像非常的有知識,但這些都是狹小的,非常自大的一種知識,真正知識是對大道的一種知識,那么從治國的方面來說,要求人都應(yīng)該,要求統(tǒng)治者,要求社會管理者,都要做無為,要柔弱處下,那么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從自身,還是從治國的角度來說,老子都是讓人把自己的人,一方面把人看小,另外一方面又把人看大,所謂的把人看小是什么,要提示人你不是一個自大的人,你不是一個狂妄的人,你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你是一個渺小的人,另外以方便又讓人去大起來,人可以挺立在天地之間,去為一番事業(yè),去為一個精神境界,而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來說,你不是無所不能的,你不是永遠是高高在上的,而另外一方面,又提示人你可以去影響著這個國家,通過自己的行為。

四、老子與道家

所以,我們最后來總結(jié)一下,我們今天來說的老子與道家,老子和道家,如果我們說老子作為道家的思想的代表,把孔孟與老子作為儒家的代表思想,我們來最后總結(jié)一下,老子和孔孟都在探尋這個社會的根本的大道,這種大道不僅是對于個體而言,也對于國家而言,對于社會而言,那么這個大道之間反而出現(xiàn)了一些細微的差異,剛才我們介紹過孔、孟是希望通過仁義禮這樣一些,道德德性的提升,來改變這個社會,建立起一種仁義禮致信的這樣一種溫情的社會,而老子的大道確實提升人,以一種柔弱,以一種無為,以一種自然地方法,去接近大道,那么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有所不一樣,但是從根本點上都是希望為這個社會建立起一種社會的秩序,建立起一種社會的規(guī)則,那么在這種社會的秩序,和社會的規(guī)則上面,這個社會才能避免與戰(zhàn)亂,避免與紛爭,人們才能獲得更好的人間。

那么我們再來說,回到老子《道德經(jīng)》我們說大道至簡五千言,剛才我們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道法自然,但是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面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開張里面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第一個道是我們剛才所講的孔孟老子所共同追尋的大道,那么,可道,第二個道,是說你用語言表達,說你道出來,你說出來,那么說可道之道,非常道,說你用語言,用我們現(xiàn)在剛才所說的以上的治身治國治理,所表達出來的一些道都不是根本的大道,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通過的就是說,大道是不希望通語言,不希望借助一些文字來表達出來,所以,我們會想到老子在寫五千言《道德經(jīng)》的時候,是官吏引起說,你勉強給我斜線一些吧,老子才勉強說,強謂之到,勉強把這些五千言的子寫出來,所以,老子的大道至簡是說,是說我們所說的那個東西,最后,你還必須要在這之上在超越一層,就是說,你不能認為我已經(jīng)獲得了根本的大道了,你還是在不斷超越的層面上去接近大道,永遠不可能接近他,但是你還不停的向他去進發(fā)。

那么林語堂先生,在剛才我們所說的,他說爛漫主義色彩的《道德經(jīng)》之外,他說他自己讀《道德經(jīng)》有一中體會,他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xué)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yīng),我自己就是如此。那么我們來看第一個為什么會翻《道德經(jīng)》的時候會覺的一定會大笑呢?因為非常非常的簡單,但是我們?nèi)绻约涸谏町斨腥シ兜赖陆?jīng)》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經(jīng)常使用這些道理,只不過我們沒有把他表述出來。然后第二層,笑他自己竟然會這么笑,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nèi)沼?,熟知的那么話,原來還有一個更深的層面,原來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觀察,然后第三個說,最后會學(xué)的現(xiàn)在非常需要這種學(xué)說,為什么會覺得現(xiàn)實生活當中,非常需要道家的學(xué)說呢,因為道家不僅可以影響每個個人,更影響這個社會,那么林語堂先生說《道德經(jīng)》是可以使這么去讀的。

那么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比爾·波特,這是一位美國的一個做禪宗的一個人,他寫過一本書叫《空谷幽蘭》他說,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有一些人寧愿放棄俗世的享樂過隱居修行的生活:他們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那么比爾·波特所揭示的是另外一些追隨老子思想生活的人,那么這些人呢,是我們后來所說的隱士,那么隱士的傳統(tǒng)在中國是非常非常的悠遠的,代表了中國非常最要的一批人,這一批人是能夠拒絕社會政治,拒絕社會名利而去生活的人,那么盡管著一些人脫離社會政治,但是他標示了,或者揭示了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們盡管不可能去追隨道家思想成為這樣一些隱士,或者道家思想受老子學(xué)說所影響的成為修行者,那么至少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起接受的老子思想,是一種素樸的,去追尋大道,用無為的方法去進行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去陶冶自己的心胸,開闊自己的視野,最后,實現(xiàn)一種不斷超越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樣一種狀態(tài)。

那么對于每個個體來說,或者是對于國家來說,道家思想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我們回到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他說是中國思想的爛漫派,因為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所謂的有的層面,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去有為于這個社會,你必須要有所行為,必須要去,拓展自己的占有的沖動,才可能開拓這個社會的現(xiàn)實,但是,所謂的浪漫派的思想是說,在我們的日常當中,某一個休憩的角落,你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去用一些,換一些無的角度,去看待這個社會,看待你自己,所以,我們?nèi)绻f,老子具有的社會智慧是一種怎樣的智慧呢,是一種冷靜的智慧,是一種理智的智慧,是一種無的智慧,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那么,在回到大道至簡的上面來說,首先,我們說大道,大道是一個道可道,非常道,是一個道法自然之道,那么至簡的問題是說,需要人能夠去除掉生活當中所附屬的這種無音,無色,無味等等,這些為木耳不為負的這種生活的欲望,最后呢,回歸到一種素樸之道,那么如果大家能夠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思維,或者按照這樣的方式去生活,那么老子的思想才真正進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也是進入到社會現(xiàn)實當中,這才是老子思想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反思,或者是,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建設(shè),好,這一節(jié)課基本都到這里,謝謝大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国产又大又黄又粗又免费| 日本人妻中出在线观看| 白白操白白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久久| 日系韩系还是欧美久久| 中文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欧美不卡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一二区视频| 亚洲香艳网久久五月婷婷| 日本女人亚洲国产性高潮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东京热加勒比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久久| 综合久综合久综合久久| 91久久国产福利自产拍| 欧美极品欧美精品欧美|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99这里只精品热在线|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午夜精品视频观看| 好骚国产99在线中文| 中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中文|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丝袜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一区| 免费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 视频| 九九热视频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黑人免费观看| 熟女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性色 | 午夜福利92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欧美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一区| 加勒比系列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午夜福利| 欧美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内射在线二区一区| 中文字幕高清不卡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