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道家福地 浙江天臺山

 八王書屋 2013-08-30
道家福地  浙江天臺山
八王書屋2013年8月30日收集整理
**************************************
天臺山既是佛教天臺宗的發(fā)祥地,又是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故有“佛窟仙源”美稱。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為宗旨,這里成為他們理想的修煉之地。道教傳入天臺的時間,也在三國吳赤烏元年(238),時著名的道家葛玄曾在桐柏山煉丹。傳說華頂有葛玄茶圃,桐柏有葛玄丹灶。其后道教在天臺山緩慢發(fā)展,直至明萬歷后,呈衰退趨勢。天臺山道人中最為著名的有葛洪,陶弘景司馬承禎等人。
葛洪(284—364),東晉道士和道教理論家、醫(yī)學(xué)家。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曾在天臺赤城、桐柏?zé)挼?。著《抱樸子》,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養(yǎng)生為內(nèi),儒術(shù)應(yīng)世為外,對道教理論有一定的發(fā)展。還著有《金匱藥方》及《神仙傳》等。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道士和道教思想家、醫(yī)學(xué)家。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曾任齊朝左衛(wèi)殿中將軍,梁代隱居句曲山,后遍游名山。齊武帝永明九年(491),住天臺山煉丹。其思想脫胎于老莊哲學(xué)和葛洪的神仙理論,并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diǎn),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著作有《真誥》、《登真隱訣》、《陶氏效驗方》、《補(bǔ)闕肘后百一方》、《藥總訣》,還整理《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著《本草經(jīng)集注》。他為天臺山道教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chǔ)。
司馬承禎(647—735),唐代道士,天臺山道藏的創(chuàng)建者。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nèi)溫(今屬河南)人。21歲入道,后隱天臺桐柏,自號天臺白云子。主張“收心去欲”。同唐王朝關(guān)系密切,曾先后被武則天、睿宗、玄宗召入宮,備受禮遇。睿宗還為他在天臺山建桐柏觀,并置有藏經(jīng)殿。著有《修真秘旨》、《坐忘論》、《上清天宮地府圖經(jīng)》、《上清含象劍鑒圖》、《道體論》等。這些著作及整理的其他經(jīng)文皆置藏經(jīng)殿中,“桐柏道藏”初步形成。
道教在天臺山最主要的道場要數(shù)桐柏觀了。桐柏觀在臥龍、玉女、紫霄等九峰回環(huán)中,道家稱“金庭洞天”。吳赤烏元年,葛玄煉丹于此,建法輪院。唐睿宗于景云二年為司馬承禎在此復(fù)置觀,名桐柏觀,規(guī)模宏大,為天臺第一道觀、道家東南祖庭。此地環(huán)境清幽,歷代碑刻、吟詠甚多。唐代詩人孟浩然至此不愿離去,他在《宿桐柏觀》詩中表示“愿言解纓綬,從此去煩惱。高步陵回壁,元蹤得三老。紛吾遠(yuǎn)游意,學(xué)彼長生道。日夕望三江,云濤空浩浩”。
天臺山除宗教文化蔚然發(fā)展外,儒家文化,特別是其中的理學(xué)在此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理學(xué)大師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十年(1183),三至臺州,從釋、道二教汲取營養(yǎng),豐富了理學(xué)內(nèi)容。同時朱熹在此地廣收弟子,使臺州理學(xué)勃興,車若水、方教儒等著名學(xué)者輩出。另外,許多儒士以同釋、道交游為時尚,而許多僧人、道士本身就出身于儒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天臺山的詩僧寒山子就是一位較典型的人物。他生活在唐代,其詩內(nèi)容豐富,而且包含禪機(jī)。一些詩飄逸優(yōu)美超凡脫俗,而一些詩則能反映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故得到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流傳至今。他的詩“一例書巖石”,寄情于山水之間。后人集之成卷,名《寒山子詩集》,共收詩300余首。
釋、道、儒長期并存互相融溶,成為天臺山文化的又一顯著特點(diǎn)。唐宋之際,“三教”相互影響加深,其代表人物都先后表示出寬容的態(tài)度。宋孝宗曾提出“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身,以儒治世”的主張。宋初天臺宗十七祖知禮提出“凡立身行道,世之大務(wù),雖儒釋殊途,安能有異?必須先務(wù)立身,次謀行道……”明確表示出向儒學(xué)的靠攏。釋道二教也相互吸收,日趨融合。《佛祖統(tǒng)紀(jì)》中記載:“天臺張平叔,少得混元之道?!莱?,著《悟真篇》傳于世,嘗遍參禪門,大有省發(fā)?!闭f明北宋初年已有道士參禪的風(fēng)氣。其實早在唐代,司馬承禎已引佛入道,創(chuàng)立三戒、五漸、七階煉養(yǎng)理論,被稱為“佛道雙修”學(xué)說。三教融合還基于共同的認(rèn)識,即都重內(nèi)在的修養(yǎng)——“修心”。另外“三教”的互補(bǔ)性也是它們長期共存的重要條件。“儒”作為經(jīng)世之學(xué),注重調(diào)節(jié)人與人的關(guān)系,“道”重在調(diào)節(jié)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釋”則重在調(diào)節(jié)人與“天”的關(guān)系。人們同時需要“三教”,而三教也因此長期依存。


赤城山

赤城景區(qū)位于天臺縣城北郊2公里處的赤城山上,景區(qū)面積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名“燒山”,高306.5米,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巖、礫巖層疊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城山孤峰卓立,“土色皆赤、狀如云霞,望之如雉堞”,與四周諸山迥異,有“不與眾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之譽(yù)。舊時,臺州稱“赤城郡”,天臺縣稱“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臺州和天臺的標(biāo)志性名山,李白曾在《天臺曉望》中寫到“門標(biāo)赤城霞”,東晉文學(xué)家孫綽也有名句:“赤城霞起以建標(biāo)”,都點(diǎn)出了這層含義。赤城山上多巖洞,其中有名稱的就有18個。諸洞之名大多帶有“云”字和“霞”字,如紫云洞、白云洞、香云洞、棲霞洞、瑞霞洞、餐霞洞等,大概因“赤城霞”和“赤城潮”而命名。這些巖洞均留有佛教、道教勝跡,漢高道葛玄、茅盈于此煉丹,晉高僧曇猷于此建寺,唐天臺宗九祖湛然居此講經(jīng),宋活佛濟(jì)公居此讀書,因而,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雙棲的仙山,這在全國也不多見的。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聞華夏。晉孫綽《游天臺山賦》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標(biāo)”的千古名句。無數(shù)文人墨客慕名來此游覽,如唐許渾、劉禹錫,宋陸游、洪適、元楊維楨、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齊周華等,留下了浩如煙海、彌足珍貴的詩詞曲賦和山水游記,為名山增輝。北京頤和園澄爽齋南城樓,至今仍高懸著古匾額“赤城霞起”,可見赤城山早已名揚(yáng)京城。

 
 
 
 

 
 
 
紫云洞位于赤城山麓,俗稱下巖。洞口鐫刻“赤城霞”三字,字徑80厘米,為明萬歷年間遺墨。洞高、深各10米,寬30米。洞頂危巖,凌虛而出,勢欲下墜,實則安如磐石;巖唇滴水,如雪消融,終年不絕,飲之清心凈塵。晉興寧年間(363——365),敦煌高僧曇猷不遠(yuǎn)萬里云游至此,并在此依洞結(jié)屋建造中巖寺,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歷史。傳說當(dāng)年曇猷在此坐禪,虎怪、蛇精屢欲侵犯,但終為曇猷佛法所困而不敢動,最后遠(yuǎn)遁他鄉(xiāng)。宋夏竦唐時達(dá)鼎盛,天臺宗六祖章安、九祖湛然都曾在此講經(jīng)說法?,F(xiàn)在有十?dāng)?shù)間二層樓房,為浙江省著名的尼姑庵。黃墻青瓦,掩映于古柏蒼松修竹之中,肅穆、幽靜。紫云洞山門朝東而開,門上懸掛龍飛鳳舞的“紫云洞”匾額。

 
 
 
 
 
 

 
梁妃塔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系南朝梁岳陽王蕭察為王妃所建,比國清寺隋塔要早半個多世紀(jì)。蕭察是我國最早詩文總匯《昭明文選》主編蕭統(tǒng)(昭明太子)的第三子,“好學(xué)善屬文,尤長佛義?!贝笸ㄖ蟹庠狸柾酰瑸闁|揚(yáng)州(轄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刺史。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詔滅佛,拆毀天下寺院4.6萬余所,史稱“會昌法難”。梁妃塔、國清寺均未能幸免而遭敕廢。唐咸通六年(865),僧宗立勸募修復(fù),三塔僅留其一。五代周顯德七年(960),國韶禪師重修此塔,從舊塔中取出舍利子49顆,21顆安放他寺,28顆仍埋在梁妃塔下。


 

瓊臺仙谷
瓊臺仙谷景區(qū)面積7.3平方公里,是一處比較典型的花崗巖地質(zhì)地貌景觀。靈溪為該景區(qū)的主景線。沿溪北行,兩旁山壁對峙,山勢崢嶸峻峭,奇峰紛呈,怪石錯列,且愈入愈奇。著名的有“李白題詩巖”、“仙人聚會”、“雙女峰”、“元寶石”、“佛手峰”等景。 靈溪百丈坑有瀑如龍,下注成潭,潭水晶瑩如黛,名“龍?zhí)丁薄?/div>

 
 
 
 
 
 
 
 
 
 

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潭旁一峰拔地而起,迥然卓立,即為瓊臺峰。峰上有石形似椅,傳說鐵拐李每逢中秋節(jié)之夜,來此坐椅賞明月,故名“仙人座”。瓊臺前一山,兩峰對峙,頂部平坦,頗似皇宮前兩側(cè)的樓閣,故稱“雙闕”。在明月當(dāng)空的夜晚,坐在石椅上望月下群山,恍入仙境夢鄉(xiāng),“瓊臺夜月”即得名于此。瓊臺峰上還有“臺岳奇觀”、“秀甲臺山”、“蓬萊仙境”等摩崖石刻。

從瓊臺向東南行2公里便是桐柏宮。桐柏建水庫后,原桐柏宮沉于水底。現(xiàn)為原鳴鶴觀改建,桐柏宮為中國道教東南圣地,道書稱桐柏宮為“金庭洞天”,屬七十二福地之一。

北宋時,道教南宗紫陽派祖師張紫陽就居此修道,撰寫著名的《悟真篇》。 瓊臺仙谷景區(qū)口為天臺桐柏抽水蓄能電站(正在建設(shè)中)。“龍游麗水,仙居天臺”。神仙棲居在“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天臺山中,最喜歡的仙境便是奇險清幽的瓊臺仙谷了。

車子緩緩上山,來到景區(qū)下入口廣場,一下車,迎面峭崖壁立、奇峰插天,“瓊臺仙谷”四個摩崖大字,龍飛鳳舞,迎面奪目。這使我聯(lián)想起黃山巨幅摩崖:“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意境氣勢極為酷似。摩崖下方一道凌空飛掛的瀑布高20多米寬約30多米,如巨幅絹綃飄飄灑灑,十分秀麗。等中午返程經(jīng)過飛瀑時,陽光照耀下瀑布霧雨間騰飛一道彩虹,絢麗紛呈,令人拍掌叫絕!站在飛瀑彩虹旁的壩端細(xì)細(xì)打量,原來這是一座雙曲薄拱壩,形成了一個九峰環(huán)抱、翠壁倒影、碧波澄澈的八仙湖。

走在沿湖棧道上,仿佛碧池游龍托起一顆綠透了的心。晉孫綽賦云:“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于心胸”。靈溪化成了一湖翠黛,那么清純,那么潔凈,淺處卵石可見,深處綠得黛碧,兩岸翠峰連綿,峭崖嶙峋,仿佛置身仙境,蕩滌了一切塵凡俗慮。山靜、水靜、心靜,神清氣爽,如醉如癡。

難怪詩仙李白直呼:“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臺去!”就在我們陶醉贊嘆仙谷湖光中,忽然瞥見遠(yuǎn)處湖上有人在展姿,一女梳妝迎客,一僧似濟(jì)公放蕩。漸漸走近,濟(jì)公卻變換幻化似翁似醉、旁邊還有神黿探首張望,形態(tài)逼真。

據(jù)老縣長范昌運(yùn)介紹,這些肖形奇石,都是峽谷中的天然巨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貴在審美創(chuàng)意,匠心獨(dú)運(yùn),才有這一組迎客群像,妙趣橫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漫步在八仙湖畔,細(xì)細(xì)品味山魂水魄的天然渾合幽雅境界,誰能料到這勝似天山天池的仙境瑤池,是人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

更為奇妙的是八仙湖尾有一孔明“八陣圖”式的平臺,中間是黑白卵石砌成的“太極陰陽圖”,四周有八塊立石對著遠(yuǎn)處八峰,寓意為八仙會聚瓊臺八峰之巔,傳仙道諦訣于天臺山張伯端,遂成道教南宗之創(chuàng)立者。置身這八仙平臺,神馳唐宗宋祖,鐵馬金戈,烽火戰(zhàn)塵,而瓊臺雙闕峽谷峭崖間卻八仙談玄,仙境太虛,留下氤氳仙氣。天機(jī)玄妙,令人遐想無窮!

八仙平臺旁有“懸空廊”。早聞山西和建德大慈巖等地有“懸空寺”,瓊臺仙谷出現(xiàn)“懸空廊”,飛檐屋蓋如浮云飄依,仙人造化,凌空奇跡。巖壁上一古銅幣狀摩崖,中間是銅幣的方“口”形,四周配以“隹、五、矢、”,均依方“口”,成“唯吾知足”四字。禪意哲理,人生韻味,于妙處感悟,心境豁然。

出“懸空廊”,峽谷清流上一古色古香拱橋如虹、蒼蒼古樸,令滬上客人嘆為千年古橋遺跡,名“望仙橋”。站在“望仙橋”向上看,瓊臺頂上“神鷹”欲飛,仙人座上“軒轅黃帝”依祥云、品瓊漿,似隱似現(xiàn);向外看八仙諸峰、祥瑞仙氣,真有望仙意過“望仙橋”,緩步來到“悟真臺”,百丈靈溪與蓮花溪如兩條銀龍在此交匯。

峽谷峭壁間,水花噴濺,激湍追逐,似高山知音、流水鳴琴。小憩臺上,品味紫陽真人“悟真”境界,觀瞻“秀谷隱仙”百態(tài)圖卷、觀音大士妙相,氣爽神清的我也仿佛位列仙班了。

再前行,有“碧玉連環(huán)”、碧玉苑,有金庭洞、鎖龍洞、百丈龍?zhí)洞笃俨?。瀑布如滾滾蛟龍于百丈懸崖中奪路而飛,貫雷震耳,煙霧漫空,真有詩仙李白描寫的“日照香爐生紫煙”態(tài)勢。瀑瀉龍?zhí)?,一碧如黛,波蕩崖滑,令我心驚魄動。

詩仙李白在《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古風(fēng)中極寫其絕景:百丈素崖裂,四周丹壁開。龍?zhí)吨袊娚?,晝夜生風(fēng)雷。但見瀑泉落……龍?zhí)镀俨紪|側(cè)有周靈王太子晉王喬修煉之金庭洞,伴王喬之長壽神龜,依然靜伏洞中。洞上有飛鶴亭,紀(jì)念王喬跨鶴飛升。

亭北有“通天”花崗巖牌坊,新建浙江一絕之“凌云棧道”,高達(dá)300米,真有“徐徐送客上青天”之意境。瓊臺上有黃帝祭壇、軒轅祠、瓊臺觀、仙人座等勝跡。坐上天然“仙人座”,足下白云繚繞,似聞仙樂縹緲,真有飄飄欲仙之感。游天臺山瓊臺仙谷,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人生最純凈圣潔的境界、靈異神奇的仙境,都匯聚在瓊臺仙谷中。

 
 
 
 
 
 

中華民族5000年本土蘊(yùn)涵創(chuàng)造的仙道文化,軒轅、黃帝、王喬、葛仙翁、司馬承禎、八仙等中國仙道代表,都在這里遺存勝跡。春夏之交,去瓊臺仙谷與神仙作伴,是一種最佳的休閑享受。

 
 皇帝祭天壇


 
 皇帝祭天壇

 
 皇帝祭天壇

桐柏山

桐柏山在縣城西北二十公里處。原有桐柏觀,道書稱“金庭洞天”,為七十二福地之一。系唐代景云二年道士司馬承禎所建。北宋熙寧年間張紫陽(張?zhí)鞄煟┰诖诵薜馈?/span>桐柏山眾峰擁簇,有玉女、紫霄、華琳、臥龍、蓮花、翠微、玉泉、香琳、玉霄等九峰。女梭溪流經(jīng)觀前,劍印兩巖分列左右,平疇曠衍,風(fēng)景佳美?,F(xiàn)今建有桐柏水庫,輕波蕩漾,波光盈目,水色山光,天然一色。

《道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道教經(jīng)書的總集,包括經(jīng)戒、科儀、符圖、煉養(yǎng)等經(jīng)書,以及諸子百家文籍。道家經(jīng)書出現(xiàn)于東漢末年,而道經(jīng)的匯集則始于南北朝和隋唐,盛于宋。唐玄宗曾命崇玄館道士編成《三洞瓊綱》(通稱《開元道藏》),但不久即毀于戰(zhàn)亂。宋真宗命王欽若主編道教經(jīng)典《寶文統(tǒng)錄》,凡4359卷。六年后,張君房增修為4565卷,按三洞四輔分類,名曰《大宋天宮寶藏》。后又擇要編成《云笈七簽》122卷。在上述幾部中國古代內(nèi)容最全面豐富的《道藏》中,都收錄了天臺桐柏山的藏經(jīng),并占有很大的篇幅??梢娡┌厣降啦卦谥袊兜啦亍沸纬珊桶l(fā)展的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xiàn)。

自三國至中唐,是天臺桐柏山道藏的形成時期。據(jù)《天臺山全志》記載:三國吳赤烏元年(238),高道葛玄在此結(jié)庵修道,感真人降授以《貞一勸戒法輪妙經(jīng)》,遂建臺曰降真臺(后改名法輪院)。次年,又在降真臺東建仙壇院(后改名妙東院,又名鳴鶴觀)。殿前有石泉名醴泉。泉四周建有上真亭、太子庵、朔斗壇、吹簫臺(傳為王喬吹簫引鳳之處)等??傊?,這里是充滿神奇色彩的神話世界。正如晉孫綽(314-371《天臺山賦》中所說“皆玄圣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因此,魏晉六朝至中唐,許多高道如許邁、葛洪、羊愔、夏馥、王元甫、諸伯玉、徐則、陶弘景、王遠(yuǎn)知、司馬承禎、夏侯隱、葉法善、吳筠等,皆慕名前來隱居。他們在此著書立說,留下不少著作,對天臺桐柏山道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葛洪、陶弘景和司馬承禎。

葛洪(284-364),字稚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其從祖葛玄以煉丹秘術(shù)授弟子鄭隱。洪從鄭隱學(xué),悉得其法。后煉丹于天臺赤城、桐柏。著《抱樸子》,凡116篇。又著碑諫、詩賦及神仙、隱逸、集異等傳,并百家言方技雜事與金匱藥方等書,共100余卷,皆藏于天臺桐柏山。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秣陵(今南京)人。嘗居寧海閬風(fēng)里,與張少霞煉丹,夢神告云:“山在后,海在前,金芨、玉笥居兩邊,是中可以藏汝丹”1。于是,他便來到“金芨玉笥居兩邊”的天臺山煉丹,并從事著述寫成《真誥》、《登真隱訣》、《陶氏效驗方》、《補(bǔ)闕肘后百一方》以及《藥總訣》等近100卷,藏之天臺山中。

到了中唐,司馬承禎(647-735)是天臺山《道藏》的創(chuàng)建者。他字子微,號道隱,河內(nèi)溫(今屬河南)人。二十一歲入道,師事潘師正。后隱于天臺桐柏,自號天臺白云子。傳“主靜玄欲”說,弘揚(yáng)正一道,聲顯海內(nèi)。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城,親聽其說道。承禎還山時,則天命李嶠餞行于洛橋之東。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召承禎入宮,問以陰陽術(shù)數(shù)之事,承禎以《道德經(jīng)》之旨對之。及還,御賜寶琴,霞紋帳等。朝中公卿數(shù)百人,皆贈詩以送。當(dāng)年十月,睿宗為承禎在天臺山建桐柏觀,并置藏經(jīng)殿。這時,司馬承禎著手整理歷代天臺山道士留下的著作,并將自己數(shù)十年來編纂的道經(jīng),請人謄抄。內(nèi)容有:《修真秘旨》、《修真秘旨事目歷》、《坐忘論》、《修生養(yǎng)氣訣》、《服氣真義論》、《采服松葉等法》、《洞玄靈寶五岳名山朝儀經(jīng)》、《上清天地宮府圖》、《登真系》、《天隱子》、《太上升玄經(jīng)注》、《太上升玄消災(zāi)護(hù)命妙經(jīng)頌》、《上清含象劍鑒圖》、《上清侍帝晨桐真人真圖贊》、《道體論》等著作130余卷。抄成后,皆置藏經(jīng)殿中。至此,桐柏道藏已初步形成,約藏經(jīng)300余卷。

開元初年,唐玄宗下詔搜羅天下道教經(jīng)書,編纂道經(jīng)總集,稱《三洞瓊綱》(即《開元道藏》)。司馬承禎于開元九年(721)奉詔入京,并將桐柏道經(jīng)運(yùn)載至京,以供修纂,受到唐玄宗的高度贊賞,將其留于內(nèi)殿,親受法箓。《三洞瓊綱》共收全國道經(jīng)3744卷,內(nèi)錄有天臺桐柏道藏300余卷,約占百分之十二左右。事后,唐玄宗親撰《桐柏觀碑記》,對司馬承禎極為尊崇。大書法家韓擇木為書碑文,立碑于桐柏②。從此,桐柏觀名聲越來越大,開南宗祖庭之先聲。

自唐末至北宋,是桐柏道藏的發(fā)展鼎盛時期。具體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唐末。這期間來天臺山隱居著述的高道更多,有田虛應(yīng)、馮惟良、吳善經(jīng)、應(yīng)夷節(jié)、劉處靜、左元澤、閭丘方遠(yuǎn)、陳寡言、徐靈府、葉藏質(zhì)等。他們的著述有《三洞要略》、《元鑒》、《元真經(jīng)》、《天臺山記》等,共400余卷。其中整理桐柏道藏卓有貢獻(xiàn)的,當(dāng)推馮惟良和葉藏質(zhì)。

馮惟良,字云翼,著述很多,以三洞之道行于江表。唐憲宗召之,欲拜官。惟良堅辭。隱居天臺桐柏觀,建降真堂、白云亭、修閑亭、上清室等,使桐柏觀的面貌更添新彩。他酷愛道經(jīng),將桐柏觀的舊有道藏進(jìn)行整理、編目,并作了一些勘誤工作。

葉藏質(zhì),字含象,處州松陽人。高道葉法善的后裔。他詣天臺桐柏從馮惟良習(xí)三洞經(jīng)篆。后又整理桐柏藏經(jīng)。為了防火,他在桐柏宮北面的玉霄峰上,找到一座石窟,建齋藏經(jīng),號石門山居。咸通十三年(872),奏乞為玉霄宮,懿宗許之。藏質(zhì)遂將桐柏觀藏經(jīng)殿的道書,共700余卷,移藏于玉霄宮,稱《玉霄藏》。這一套珍貴的道藏,會昌年間(841-846),高道徐靈府曾閱讀過。他在《天臺山小錄》中說:“玉霄宮有經(jīng)、鐘二樓。經(jīng)皆咸通十一年(870)書。后題云:上清三洞弟子葉藏質(zhì),為妣劉氏四娘造,永鎮(zhèn)玉霄藏中。”

唐代自安史之亂后,兩京秘藏,多遭焚燒。肅宗上元年間(760-761),京都共有佛、道經(jīng)書,共6000余卷。懿宗咸通年間(860-873),重新收集,僅5000余卷,散佚不少。地處偏僻的天臺桐柏山,道書不但沒有損失,反而增至700余卷,這是極為可喜的事。

五代至北宋期間隱居天臺桐柏從事著述的高道,除了杜光庭、朱霄外、王茂端、張無夢、陳景元等外籍高道外,還有許多本籍的高道,如劉方瀛、王文果、金柔、厲歸真、張伯端等,著述越來越多。其中對桐柏道藏貢獻(xiàn)最大的是杜光庭、朱霄外和張伯端。

杜光庭((850---933),字圣賓,號東瀛子,括蒼人。為時巨儒。因科場失意,遂隱居天臺山,事應(yīng)夷節(jié)。嘗謂道法科教自漢天師暨陸修靜撰集以來,歲月綿邈,幾將廢墜。遂考《真誥》始末。鄭畋薦其文于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為道門領(lǐng)袖。杜光庭勤于著述,有《道教靈驗記》、《神仙感遇傳》、《塘城集仙錄》和《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等。他晚年隨僖宗入蜀。入蜀前所撰的著作,都藏于天臺玉霄宮。

朱霄外,章安(今屬臨海市)人。隱居天臺桐柏山。善河圖秘緯,持法甚嚴(yán)。周廣順元年(951),他受吳越王錢俶的召見,賜以金、銀字道藏經(jīng)200函?;靥炫_后,特在桐柏宮(即桐柏觀,梁開平中改名)重建藏經(jīng)殿,藏御賜書及新增道經(jīng)。據(jù)宋夏疏《重建道經(jīng)藏記》云:“五代相競,中原多事。吳越忠懿王俶,為道士朱霄外新之。遂筑室于上清閣西北,藏金錄(按:據(jù)宋乾道四年曹勛《重修桐柏觀記》,錄當(dāng)作銀)字經(jīng)二百函,勤其事也”③。又據(jù)宋金允中云:“天臺桐柏崇道觀(即桐柏宮,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乃五代之末,吳越王氏所建。藏中諸經(jīng),拘集道童及僧寺行者,眾共抄錄,以實其中。碧紙銀書,悉成卷軸”④。據(jù)統(tǒng)計:當(dāng)時桐柏玉霄宮和崇道觀的道藏,共有1000多卷。近人陳國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認(rèn)為:“五季重建道藏,其可考者一在蜀中,杜光庭建;一在天臺桐柏宮,吳越忠懿王建”5。足見當(dāng)時天臺桐柏道藏在國內(nèi)的重要地位。

到了北宋,高道張伯端成為天臺桐柏道藏的集大成者。張伯端(984-1082),字平叔,號紫陽,天臺人。他對“三教經(jīng)書,以至刑法、書算、醫(yī)卜、戰(zhàn)陣、天文、地理、吉兇、死生之術(shù),靡不留心詳究”6。宋熙寧二年(1069),入成都遇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得以成道?;靥炫_山傳授道徒,弟子云集。他開創(chuàng)了道教南宗,被尊為“紫陽真人”。南宗教義,一時風(fēng)靡全國,“學(xué)者宗之,稱天臺仙派”⑦。張伯端著作甚豐,有《悟真篇》、《青華秘文》和《金丹四百字》等,連同其弟子關(guān)于三洞四輔方面的著述,共300余卷,皆藏于天臺桐柏崇道觀。

桐柏道藏(包括玉霄宮道藏和桐柏崇道觀道藏),由于內(nèi)容豐富,又經(jīng)多次整理,因而對中國歷史上內(nèi)容最完備的《道藏》——《大宋天宮寶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xiàn)。當(dāng)時,宋真宗遍求天下道書,曾遣使來天臺山。宋夏疏在《重建<道藏>經(jīng)記》中說:“國家有成命之二十載,削平天下,列為郡縣,艫舳千里,東暨于海。有靈靜大師孟玄岳者,始越會稽,濟(jì)沃洲赤城,訪桐柏,為山門都監(jiān)。沖一天師稽常一等請掌斯藏。至雍熙二年(985),有詔悉索是經(jīng)(按:指桐柏道藏),付余杭傳本。既畢,運(yùn)使諫議大夫雷公德樣命舟載以還,從師請也”⑧??梢娪何跄觊g,曾將桐柏道藏運(yùn)往余杭傳抄,其后命徐鉉、王禹偁偁校。又命司徒王欽若總理其事,編成全國性的道藏后進(jìn)呈。于是,欽若依照舊目刊補(bǔ):編為《洞真部》620卷,《洞玄部》1013卷,《洞神部》172卷,《太玄部》1407卷,《太平部》192卷,《太清部》576卷,《正一部》370卷,共計4359卷,撰篇目上獻(xiàn),賜名《寶文統(tǒng)錄》。后來,又命著作佐郎張君房進(jìn)行補(bǔ)充、修改。君房據(jù)臺州(即指天臺桐柏)、蘇州、越州舊《道藏》本,“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⑨篇幅增至4565卷,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錄成七藏以進(jìn)呈。后又撮其精要,編為《云笈七簽》122卷。據(jù)統(tǒng)計:在4565卷的《大宋天宮寶藏》中,錄自天臺桐柏道藏的著述,有1300多卷,占四分之一強(qiáng),在122卷的《云笈七簽》中錄自天召桐柏道藏的著述,有30多卷,占四分之一左右。足見天臺桐柏道藏在這兩部巨著中的重要地位。

從天臺桐柏山運(yùn)往余杭洞霄宮的這批道藏在編完《大宋天官寶藏》和《云笈七簽》以后,胡廷曾派人運(yùn)回天臺,都藏于桐柏崇道觀。令人惋惜的是:明初桐柏宮(明代桐柏崇道觀改名桐柏宮)遭火,道藏悉被火焚。據(jù)《天臺山方外志》記載:“桐柏宮五代吳越王所建金、銀字《道藏經(jīng)》二百函……歷代珍襲供奉。至國朔吳元年(即洪武元年,l368)遭火,化為斤墟”10。以后明永樂及清雍正年間,雖都曾重新營建桐柏宮,但藏經(jīng)的損失已無法彌補(bǔ)。所可慶幸的是,桐柏道藏大都已錄入宋代所編的兩部全國性的《道藏》巨著中。以后,明代所編的《正統(tǒng)道藏》、《萬歷續(xù)道藏》以及清代所編的《道藏輯要》等,都是以宋代的《道藏》為藍(lán)本,因而也都包容了相當(dāng)篇幅的天臺桐柏《進(jìn)藏》的內(nèi)容。

綜上所述,天臺桐柏山道藏在中國《道藏》史和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近人陳國符先生在其所著的《道藏源流考》中,以顯著的篇幅,對桐柏山道藏予以大書特書11,完全是合乎歷史事實的。

天臺山悠久的宗教歷史文化,也體現(xiàn)在道教上。桐柏山在天臺縣城西十公里,景色秀麗,古跡遍布,是道教“南宗祖庭”。又稱“金庭洞天”。有玉女、紫霄、翠微、玉泉、蓮華、臥龍、華琳、香林、玉霄九峰相繞,峰峰爭秀?!兜啦亍酚浻校骸疤炫_山之桐柏,......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號曰金庭”之句,素為道家福地。曾流傳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赴桐柏瓊臺受金漿玉液,商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九天仆射成仙神話傳說。 

相傳桐柏宮最早建于西周,周靈王太子晉嶺修道于此,故被奉為桐柏宮第一代祖師。吳赤烏二年(239)葛玄來此煉丹,建法輪院,唐景云二年(711)道士司馬承禎隱居入山,建亭、臺、樓、閣,睿宗詔敕置觀,號桐柏宮,禁封40里,桐柏日漸興盛,建成三十六宮,遣徒云集,教旨宏揚(yáng),高人薈萃,被號“仙鄉(xiāng)”,譽(yù)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北宋道士天臺人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得海蟾翕真?zhèn)?,居桐柏宮修真,著道教內(nèi)丹丹法主要經(jīng)典《吾真篇》宣揚(yáng)內(nèi)丹修煉和道教、禪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道教稱“紫陽真人”,奉其為南宗和“紫陽源”祖師,桐柏遂為中國道教東南圣地?;兆跁r,桐柏宮有道士王靈寶,善醫(yī),嘗受詔治愈皇太后病,賜游御園,請奉軒伯夷、叔齊右像,并于南宋紹興11年(1141)立詞“九天仆射祠于桐柏觀之后祀之,石像石質(zhì)如玉,內(nèi)空外潤,鏤刻基古,背鐫二人篆名。徐霞客游觀后,認(rèn)為系唐前之像,今尚殘留碎片;至清康熙年間(工662~1722),乃以臺州名賢徐竹溪、潘時舉、方孝孺、陳選、夏候、魯穆、齊旺等甘八人配享,并塑以司馬承禎像。

桐柏宮歷代珍賜翰墨、文物、碑刻、匾額甚多。唐尚書韓擇木以篆、隸,八分三體《道德經(jīng)》于巨幢,置眾妙臺上·宋太宗、真宗先后賜御書凡五十三卷,祥符中賜御衣四件,高宗賜高麗僧經(jīng)簾二幅。吳越王錢繆施舍天尊像260余童、金銀字經(jīng)二百函,畫四十軸。朱熹、陸游并曾掛銜領(lǐng)管該觀,賜額“萬法園通”,清雍正十三年御筆“敕建崇道觀碑”也樹此。記人歷代修真于天臺山桐柏宮的道士史料的也有三、四十名,著有《天隱之》、《悟真篇》、《還原廟》、《指玄篇》等傳世道書,不僅對當(dāng)時道教的教理、歷史、修持方法和醫(yī)學(xué)、養(yǎng)生學(xué)以及哲學(xué)等方面發(fā)展有重要意義,且對中國古代學(xué)術(shù)文化、宗教歷史文化、宋代理學(xué)的形成都有相當(dāng)?shù)挠绊憽?nbsp;

在桐柏宮四周,名勝古跡、游覽勝地云集,梭溪流淌宮前,劍山、印山分列左右,東北方瀛山,有元明宮故此,唐徐靈府居此;南有玉泉峰有吳赤烏二年所建妙樂院故址,西北玉霄峰,層巒迭障,松竹蔥佳,兩石對峙如門,號小桐柏,葉藏質(zhì)居此,號“石門山居”,咸通十三年奏為玉霄宮。西南有司馬悔山,在今天宮鄉(xiāng)。相傳司馬承禎曾應(yīng)武后,睿宗、玄宗之召入卞京,雖待遇優(yōu)渥,但仍思戀天臺山,故出山時至落馬橋而回轡欲返,后人改名此橋為“司馬悔橋(在今棲霞鄉(xiāng))”,其天宮山為“司馬悔山”,遂書《云芨七簽》列為第六十福地。 

1973年,桐柏水庫建成,桐柏宮沉于水底,部份現(xiàn)宇移往鳴鶴觀。水庫壩南腳,原為水形,稱“三井”,深不可測,有“通海”之說。唐寶歷年間(825~928)遣使投金龍、白壁于此,劉禹錫有詩記其事。至梭溪水匯于三井,溢而瀉為福圣觀前之瀑布,大似垂虹,懸掛隱映于蒼崖翠壁間,數(shù)十里外可見“瀑布飛流以界道”,孫賦把它與赤城山合稱為“二奇”。元張可久描寫為“絕頂峰(扌替)雪劍,懸崖水掛冰簾”,今尚猶留水痕,旁有福勝觀,瀑布寺遺址,及“隱史”等摩巖石刻。 


桐柏宮

天臺山桐柏宮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桐柏宮在縣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九峰環(huán)抱,碧溪前流,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其鼎盛時期為唐代和宋代。那時,樓臺爭聳的宮觀有三十六處,有千僧萬道的規(guī)模。一直作為領(lǐng)頭羊的桐柏觀,成立于吳赤烏元年(238),由孫權(quán)遣葛玄開創(chuàng)。到最盛時期,僅桐柏道觀一個宮就“接客可容千眾”。它不但有接待一般香客的館舍,和相適應(yīng)的廚廩、道寮、粉磨坊,甚至還有可接高官甚至皇帝的元命殿。整個宮觀,穹樓杰閣之雄麗,云窗霧閣之高下,皆隱約于喬林翠靄之中,崇飾像麗無以加矣!壯麗無比。

三國吳赤烏元年(238),高道葛玄來此煉丹,建法輪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詔在法輪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觀,擁有一堂(黃云)、二臺(鳳軫、從妙)、三壇(元晨、朝真、朝斗及煉形室、龍章閣)嚴(yán)禁填充內(nèi)四十里不得樵獵,五里不許遷葬。元和年間(806-820),馮惟良又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閑亭、上清室。太和、咸通年間,徐靈府、葉藏岳先后重修,元稹、劉處靜作記。 五代后梁開平間(907-910),桐柏觀升為宮。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觀。

元明交替期間,因大量難民擁進(jìn)桐柏宮,發(fā)生了致命的火災(zāi),桐柏宮焚燒怠盡。后經(jīng)過艱難的掙扎,到了清初,由于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道士范青云的努力,桐柏宮又獲得了當(dāng)時全國少有的中興。先后沿中軸線建起了山門、靈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陽殿等六個層次的建筑物,雕龍畫棟,龍紋巨礎(chǔ)。東西軸線依次還有東道寮、太極殿、迎仙樓;西道寮、真君殿、眾妙臺、方丈樓等等。桐柏宮有如此輝煌的歷史,究其原因,名山的依托無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和六年(1116),在后山按照宮殿規(guī)格建玄命殿,宮內(nèi)建方丈、齋堂、云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閣、御書殿,觀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橋,橋上建會仙亭。南宋時,太尉曹勛建山門,觀中有經(jīng)藏、三元、延賓、清虛、白云、浴院等6個道院。朝廷先后任命曾幾、陸游、朱熹等領(lǐng)管。歷代御賜極為豐厚,道業(yè)大興。元明間多次修建。 新建的桐柏宮,從山門進(jìn)去依次為靈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陽樓。兩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為太極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晉。紫陽樓塑張伯端像,兩側(cè)各有三間廳屋。東西道院前后亦各有廳三間,接以回廊。宿舍、伙房均在墻外。共有殿宇百余間,置香火田八百余石,龍門派第十代宗師清昱(東籬)住持,其徒方一定(蘭否)、閔一得(懶云)等數(shù)十人協(xié)助觀事。南宗祖庭再次興盛。 近代時局不靖,桐柏道聲衰落,葉明倉、林至霞、陳到賢、袁理靜贖田修殿,香火日盛。民國以來,時宗濱、伍止淵傳道,療疾救人,受到鄉(xiāng)鄰病家的感戴。 1973年,桐柏水庫建成蓄水,桐柏宮址沉于水底,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鳴鶴觀,2010年開始重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亚洲精品国男人在线视频| 经典欧美熟女激情综合网| 都市激情小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又大| 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秋霞| 麻豆视传媒短视频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av免费| 亚洲午夜福利不卡片在线|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区一区二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免费性生活视频| 日韩在线免费看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福利| 91精品蜜臀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痴汉|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区| 欧美乱妇日本乱码特黄大片| 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传媒蜜臀| 欧美亚洲另类久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完整版|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18| 伊人久久青草地综合婷婷| 欧美日韩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色噜噜|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香蕉视频| 日韩人妻毛片中文字幕| 在线视频免费看你懂的| 国产户外勾引精品露出一区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老铁性| 视频在线播放你懂的一区|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色妞| 午夜激情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99这里只精品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