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孫綽《游天臺山賦》曰:“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臺。”《游天臺山賦》也揭示了天臺山名的奧秘:“蔭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span style="">天臺越境,故是牛宿。牛宿,二十八宿之一也。〔唐〕徐靈府《天臺山記》曰:“按《真誥》,天臺山高一萬八千丈,周廻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牛斗之分,以其上應臺宿,光輔紫宸,故名天臺,亦曰桐柏?!?span style="">這不是《真誥》原文,《真誥》原文:“桐柏山,高萬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視之如一。”“當牛斗之分,以其上應臺宿,光輔紫宸,故名天臺,亦曰桐柏?!?span style="">是徐靈府之語。〔唐〕徐靈府《天臺山記》又曰:“棲山陶隱居《登真隱訣》云,大小臺處五縣中央(即余姚、臨海、唐興、句章、剡縣是)。”注有誤,南北朝時,不是唐興,而是始豐,今為天臺。句章大致是今鄞州、奉化區(qū)域,臨海大致是今臨海、寧海、三門區(qū)域,剡縣是今嵊州、新昌區(qū)域。據《輿地志》記載,天臺山有三處桐柏山,歷代輿地家稱司馬承禎桐柏山為中桐柏,剡縣大湖山(金庭山)為西桐柏,寧海梁皇山為東桐柏。 唐興縣更名為天臺縣后,志書對天臺山的解讀卻產生了混亂,常把古籍中涉及的有關“天臺”的人或事,牽強附會,張冠李戴。特別是近代,有的用誤解“天臺”的觀點,去引證“天臺”為“天臺縣”,實為大繆也。其實,“天臺”山名,則比天臺縣名早得多?,F(xiàn)在的天臺縣,始自三國吳初立縣,稱南始平縣(或作始平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始豐,唐代又改名唐興,直到五代末年(960),始以天臺名縣,蓋因天臺山而名,后世皆沿襲之。為此,我們對古籍中的“天臺”切不可誤讀為“天臺縣”,不應該把“天臺山”誤解為僅是天臺縣的山。 古代的天臺山,就是今天的天臺山脈。 天臺山脈,為大盤山脈的分支,從王會山起脈,主脈線經關嶺、萬年山、華頂山、菩提峰、牛坪崗、蝦脖尖、望海崗、耐煩嶺、座溪崗、黃柏尖、界牌嶺、飛天蜈蚣望海崗、氣桐山、旗巖山與天臺連四明的 金庭山(大湖山)相接,主峰華頂山在天臺縣境內,海拔1098米。天臺山脈最高峰蒼山,海拔1113米,也在天臺縣境內。 天臺山脈涉及天臺、新昌、嵊州、臨海、三門、寧海、象山、奉化、鄞州、鎮(zhèn)海、北侖等縣市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