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和道家老子一樣牛的人,說出了《易經(jīng)》太極之轉(zhuǎn)化法則——大白網(wǎng)上轉(zhuǎn)來鬻[yù]子,也叫鬻熊,商周時(shí)代的人?!读凶印酚涊d說,鬻熊語文王(周文王),然每與老聃同列。1、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鬻子曰:運(yùn)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生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jìn),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亦如人自生至老,貌色智態(tài),亡日不異;皮膚爪發(fā),隨生隨落,非嬰孩時(shí)有停而不易也。間不可覺,俟至后知。這段話,我反復(fù)讀了好幾遍,道家思想的精髓都包含其中。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边@種辯證思想,和“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是一致的。一個人,如果能悟到這種二元轉(zhuǎn)化,就會擁抱“一”,抱樸歸真,守住一心,為得道已。 打個比方:人都喜歡成功和勝利,可是,成功就意味著有失敗在墊底,勝利的歡呼中,一定有失敗者的眼淚。所以,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 能看清這種兩極對立的人,就會跳出二元思維,不再執(zhí)著于勝利,也不為失敗而患得患失,守住一心。2、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qiáng),必以弱保之。 鬻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qiáng),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qiáng)。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xiāng)。強(qiáng)勝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剛。弱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舉個例子: 我解讀《易經(jīng)》訟卦,說人遇到糾紛,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有人批判我,說天行健,君子要自強(qiáng)不息,怎么能教人退呢? 我說,你只知進(jìn),不知退,只知陽,不知陰。 易有陰陽,該奮進(jìn)則奮進(jìn),該忍讓就要退,在坤卦中,是以退為進(jìn)。 我忍讓你,退讓一步,并不是怕你,而是為了把事情圓滿解決,沒有智謀,貿(mào)然前進(jìn),容易損兵折將。 鬻子說,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qiáng),必以弱保之。這就是陰陽之力的使用法則,亦是太極之轉(zhuǎn)化法則。3、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
鬻熊語文王(周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算之所亡若何?
自長非所增,自己夸自己厲害,你的實(shí)力不會增加;
自短非所損,自己說自己不行,你的實(shí)力也不會真的減弱。4、去名者無憂。
鬻子曰:去名者無憂。
不追逐名利,人是無憂的。5、不肖者見與行,愚者見于言。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而不肖見于行,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
愚者不自謂愚,而愚見于言,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6、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智者,非一日之志。積功累業(yè),行道不倦,以成其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