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一度的武夷山正巖茶采制,正在火熱進行中。 這可是重頭戲。 怎么重呢? 夸張一點說,那就是,全武夷山的高端巖茶,都要仰仗后續(xù)這些天的打磨。 打磨好了,便是美玉;萬一失手,則只能賣玉渣了。 昨天剛巧有茶友來聊天,說起武夷山的茶季,剛好戳中了武夷山正巖茶的痛點。 同他聊完天,村姑陳的內(nèi)心也起了不小的波瀾。 他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老套,大致便是: 一個南方人,不久前與一位北方茶友結下高山流水般的友誼,時不時互相分享一下武夷巖茶。 有一次,對方想要嘗嘗武夷山最厲害的茶,并且愿意付費品嘗。 他便把武夷山的人脈資源在腦海里梳理了一遍,順利收集到了兩款核心正巖茶——九龍窠肉桂和金交椅肉桂。 這兩款肉桂的出身山場雖沒有在三坑兩澗里出現(xiàn),可其山場的價值完全不遜于它們。 一個是母樹大紅袍的所在地,另一個緊挨著牛欄坑,被稱作小牛肉。 從正規(guī)的關系渠道獲取,茶的來路很正,茶友收到茶后,馬上寄給對方。 對方也在興致勃勃地等著好茶駕到,為此準備了好水,名貴的器皿,特意燒炭煮水,格外珍視。 《2》 學過中文的人都知道,但凡文學創(chuàng)作,令人發(fā)省深思的劇情中一定埋有強大的沖突與矛盾。 是以,聽到這個故事的開頭,我們便能預測到,對方喝完后,反饋并不好。 如同賦予了高期望,結果是大大的失望。 對方評價這兩泡肉桂,說是茶喝起來純凈度不夠,好像有一種青沒作死的感覺。 他向對方解釋說,這兩款茶的山場是一等一地好,茶葉內(nèi)質(zhì)豐富,茶勁足,絕不是普通山場可以與之媲美的。 他建議對方需要把品鑒的精力集中放在茶的滋味、韻感和后勁上。 可對方反駁了一句,這兩款茶是比他平時喝得要厚,滋味感要強勁,他已經(jīng)感受了茶葉內(nèi)質(zhì)的不一般。 但這又又如何? 茶葉沖泡后香氣很濁,仍舊是不夠好喝啊。 對于這個意料之外的結果,茶友極為心有不甘。 可以理解。 誰費盡心力找茶以期一展身手,被啪啪打臉后還會覺得舒爽呢? 《3》 為這個委屈,茶友絮絮叨叨說了很久。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村姑陳迅速提煉了一下其中的核心問題:山場與工藝的失衡。 理解那個北方茶友的感受,畢竟我也不止一次在對正巖茶發(fā)出“恨鐵不成鋼”的惋惜和呼吁。 這種工藝配不上山場的正巖茶,真有種讓人使不上勁的感覺。 它們都有明顯的缺陷,就是前面幾水不好喝。 這是因為,工藝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前面幾水,比如做青不熟,焙火過急,正巖茶內(nèi)質(zhì)厚,無形間放大這些工藝產(chǎn)生的毛病。 苦澀水沒走透的,只會比其他茶更苦,青澀淤積于茶葉內(nèi)部的,只會是麻澀感更明顯。 在品嘗這些工藝有瑕疵的正巖茶時,你得硬著頭皮把前幾水喝完,耐心等待四五水后慢慢展現(xiàn)其山場的韻味和風姿。 就像走過一段暗黑的遂道,方才能迎來曙光。 可是,這樣先苦后甜般的喝茶過程,是應該出現(xiàn)的么? 當然不。 前三水的精華,卻因為工藝問題令其香不純味不正,要讓人去容忍,而不是享受! 對于沒有耐心的人,他們可能等不到茶葉泡熟泡開、味道轉正的時候,就已經(jīng)棄茶了。 《4》 當下,消費者越來越懂巖茶。 很正常,在交付了巨額學費、投入了大量精力后,人總要學著慢慢成長。 譬如開頭所提到的,北方茶友說的“青沒做死”,雖不是專業(yè)上的準確表達,卻很形象。 他懂得這是做青時沒有做透的表現(xiàn)。 青沒做透,導致茶湯里有一股夾生味,熟里面透著青味,香氣渾濁,故有北方茶友說的“純凈度不高”。 而且他懂這種山場茶的價值,他把這兩款茶與平日里常喝的巖茶對比,能明顯喝出山場巖茶的內(nèi)質(zhì)飽滿厚實。 只是開頭幾道水的表現(xiàn)讓人印象不好。 對于喝茶的人而言,可以接受巖茶山場的好,卻不能接受工藝上出現(xiàn)的巨大失誤。 當山場與工藝嚴重失衡的時候,消費者是不會為這樣的正巖茶買單的。 《5》 又是一年做茶季,那些該提高的技術,是時候要精進了。 放在五年前,正巖茶農(nóng)家門檻可能會被來尋茶的人踩破。 彼時一泡難求,自然門庭若市。 只需守在老宅,便能富從天降。 然,孟老先生說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這種備受茶人寵愛、錢財?shù)脕聿毁M勁的日子過久了,便容易對制茶技術的要求越來越低。 就連制茶比武大賽,大多數(shù)時候也關起門來、自娛自樂的熱鬧。 平日里,正巖茶村的茶農(nóng)行程排滿,接待慕名而來的茶客,彼時,外村的人正在用心琢磨著如何提高技藝。 正如北方茶友表達出來的看法,手握高端茶青,零售價高出別人幾倍、幾十倍的茶廠,其制茶技術,自然是要與茶青匹配的。 一些工薪階層,每個月省出些喝茶錢,攢上幾個月才舍得買兩泡好山場的巖茶解解饞。 若是技術不到位、敷衍做茶,對得起這些一門心思熱愛巖茶的人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