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衡陽王東海
罾事物語
2024-04-07 06:30
作者:王東海 王孟英醫(yī)案淺注(58)肝郁暑瘧案 季杰弟簉室之瘧,日輕夜重,少腹覺有塊,上沖則嘔嗽并作,杳不進谷。余游禾歸,已交八日矣。脈軟以澀,是肝郁于內(nèi),暑侵其外也。用芩、夏、翹、滑、菖、蛤、蘇、連、旋、橘、絲瓜絡,服六帖,諸恙霍然,隨與清養(yǎng)善后。 仲秋二十八日,余游濮院歸。是夜又陡患霍亂,腹痛異常。余起診其脈,細數(shù)而弦,肢冷畏寒,蓋覆甚厚,詢其口不渴,而瀉亦不熱,惟小溲全無,吐者極苦,舌色甚赤,乃新涼束暑也。玉樞丹、絳雪灌之皆不受,瀉至四、五次,始覺漸熱而口大渴,仍不受飲,語言微謇。 余令搗生藕汁徐灌之,漸能受,隨以芩、連、苡、楝、梔、斛、桑葉煎服,痛即減,吐瀉亦止,次日知饑,略受食,神憊已極,筋絡痠疼,與清養(yǎng)法而痊。 注:此類病例,從臟腑辯治來分析,總離不開肝熱脾濕;從辨病邪角度分析,離不開暑與濕熱。濕與熱兼,后期多致傷陰虧津液,與濕寒傷陽的情況,迥然不同。 陰虛間瘧案 秋杪山妻懷孕已七月,又患瘧,醫(yī)從清解不應,半月后轉(zhuǎn)為間作。時余臥病省垣,家人恐添憂慮,初不我聞。延至匝月,病漸瀕危。錢君意山、管君芝山,放棹迎余,扶病歸來。 診脈軟滑,而尺帶虛弦,凡瘧至一時之先,必大渴、背麻、脘悶,既熱則頭疼、腿足腫脹,寒不過一時,而熱有七、八時之久,骨瘦如豺,肌膚甲錯,便堅溲澀,心悸無眠,目不見人,舌光無液。乃真陰素虧,水不涵木,風陽內(nèi)熾,耗血傷津,兼挾勞傷而吸秋熱,熱茗頻啜,米飲惡沾,腰痛而胎動不安,勢已十分險惡。 遂與西洋參、元參、知、薇、蒿、菊、菖、麥、梔、甘、桑葉、竹瀝,兩劑嗽痰甚多,渴悶稍減。去桑、菊、梔、蒿,加橘紅八分,蘇葉五分,蔥白兩莖,又兩劑,瘧止,吐痰更多,舌色漸潤。 去元參、知、薇,加冬瓜子、茯苓、蛤殼,一劑嗽雖減,而左脅時疼,乃用北沙參、熟地、麥冬、蔞仁、楝實、石菖蒲、絲瓜絡、十大功勞、藕,以養(yǎng)陰柔木而清痰熱,服之甚妥。 然目雖能視,而早晨必昏臥如迷,遂增熟地,加白薇、歸身,一帖寒熱陡作,面赤氣沖,或咎補早瘧復。余曰:非也,此不耐歸身之竄動耳。即去此一味,加蔥白、蒲桃干,服之果愈。 隨去蔥白,加甘草、石斛,兩帖嗽大減,胃漸和,更衣較潤,惟手心如烙,兩足不溫;乃易沙參以西洋參,去蔞、楝而加生牡蠣一兩,鹽水炒橘紅一錢,二帖足漸溫,痰漸濃,而腰痛、脅痛未已。又加酒炒知母一錢,兩帖痰出極多,昏臥始減,惟納食如噎,火降即饑,舌辣腭干,小溲尚熱。 改用西洋參、二地、二冬、二至、知、柏、牡蠣、十大功勞,少佐砂仁為劑,服六帖各恙皆已,能起榻而腿軟腭干,神猶貿(mào)貿(mào)。即以此方加白芍、木瓜、石菖蒲熬膏,服至冬至后,神氣始爽而痊。 注:據(jù)本人所見,凡素日陰虛津虧之人,體內(nèi)代謝所產(chǎn)生的濁物多不容易排出體外。因為從現(xiàn)代生理學角度來看:無論營養(yǎng)物質(zhì)、能量還是新陳代謝產(chǎn)生的廢物、病濁之物,都需要借助水液作為媒介傳導運輸。治療對證,有時候會有病濁之物就近借痰、或者借黏汗、或者借濁穢的大便為出路,皆為排病之兆。所以《傷寒論》有“脾家實,腐濁當自去”的明訓。正氣歸位,譬如君子滿堂,屑小不能自做停留奪門而出。養(yǎng)陰清熱之藥,對于陰虛有熱之人就是伐強扶弱,原來不能代謝出去的濁物,自然不能再滯留體內(nèi)。所以,服藥后但凡出現(xiàn)多屁、大便濁臭、原來痰不易出現(xiàn)在痰松動易出等此類現(xiàn)象,別無不適感覺,基本上可以判斷為服藥有效的好現(xiàn)象。聲明:本公眾號不推薦任何醫(yī)生,所有調(diào)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diào)治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概不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