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與朋友談?wù)撛娫~,朋友說,宋詞之后,就沒有多少出彩的旋律和值得點贊的詞境了。 對于這種觀點,小話詩詞是不大認(rèn)同的,宋詞之后橫空出世的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不就是很有代表性的旋律和經(jīng)典嗎? “滾滾長江東逝水”出自《臨江仙》一詞,這首詞的作者是明代第一才子、文學(xué)家楊慎。這是一首經(jīng)典的詞作,也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詞作。 之所以說它家喻戶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94版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播出,因為電視劇的片頭主題曲就是這首《臨江仙》。 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原型就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而這首《臨江仙》就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那么,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一下,既然小說《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那為何這首詞的作者卻是楊慎呢?況且楊慎是羅貫中去世八十多年后才出生的。 原來將《臨江仙》作為《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始作俑者是明清之際的文學(xué)家毛宗崗。毛宗崗父子在點評《三國演義》時,將這首《臨江仙》放進(jìn)了《三國演義》篇首。 這看似無心插柳的行為,卻造就“無縫鏈接”的藝術(shù)效果。其結(jié)果就是“柳成蔭”。 《臨江仙》成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后,這種珠聯(lián)璧合的藝術(shù)效果被最大程度上被激發(fā)了出來,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完美的組合體,成為契合度最高的藝術(shù)精品。 換句話說,《三國演義》缺少了這首開篇詞,就缺少了一種提綱挈領(lǐng)的氣勢。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的映襯,《臨江仙》或許就只是一首在詞壇上平淡無奇的作品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毛宗崗父子移花接木的行為,讓《臨江仙》成為了閱讀小說《三國演義》的“靈魂佐料”。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時空語境中,一闋《臨江仙》奪得了解讀小說《三國演義》的話語權(quán)。 楊慎其人 那么楊慎是在何時寫下這首《臨江仙》的?又該如何解讀《臨江仙》這首詞作蘊(yùn)含的深意呢? 正所謂“知人論世”,從詞人的人生際遇的心路歷程入手,去看待這首詞作的話,答案往往是不言自喻的。 楊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楊慎出生在一個世奉儒業(yè)的書香門第,他是宰相楊廷和的兒子。 楊慎少年聰穎,從小飽讀詩書,23歲那樣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當(dāng)年的新科狀元。 楊慎蟾宮折桂,本想著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可是在36歲那年,因為“大禮議”事件而觸怒嘉靖,被杖責(zé)罷官,貶到云南。 嘉靖三十八年,楊慎在昆明病逝,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楊慎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的人生座右銘勉勵后人。 楊慎在貶謫云南的三十多年的漫長時光里,并未因仕途沉浮消極頹廢,也沒有因為人生坎坷而自怨自艾,更沒有因為生活而放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楊慎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這首《臨江仙》就是楊慎晚年在云南創(chuàng)作的,原詞如下:
根據(jù)時空背景來把握楊慎的人生和情感,是理解《臨江仙》所蘊(yùn)含的深意的必要前提。 以上對楊慎的人生足跡的簡要介紹,就可以知道,這首詞是楊慎經(jīng)歷了人生滄桑之后的心理歷程的寫照,更是詞人在人生暮年時對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開篇句“滾滾長江東逝水”,詞人用“滾滾”兩個字來形容奔涌東流的長江,是非常傳神的一筆,這個疊詞將長江水浩浩蕩蕩奔涌東流、一去不返的氣象與意境營造得淋漓盡致。 站在長江邊上,看著滾滾東流之水,不由得讓人望洋興嘆;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轉(zhuǎn)瞬即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細(xì)品開篇句,行文氣勢磅礴,猶如長江水一樣滔滔不絕;詞境大開大合,豪氣干云,統(tǒng)領(lǐng)全篇。 從開篇句的氣勢也能看出,這是一首比肩宋代豪放詞的精品佳作。 詞人面對永恒的天地、自然和無盡的歲月的時空背景下,個體生命的短暫和死亡帶來的虛無,世俗的名利追求又有多少意義和價值呢?成為英雄又怎樣?成就了功業(yè)又如何? 于是,詞人脫口而出“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這一句的腔調(diào)豪邁、悲壯,既蘊(yùn)含著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 這一句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jīng)漸漸沒了宣泄的必要。 接下來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兩句,大意是說,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 這一切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不會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滄海橫流,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是超凡脫俗的豁達(dá),是順應(yīng)自然的閑適。 詞人用繪畫的手法為人們呈現(xiàn)了一幅永恒靜穆的青山和永不消沉的夕陽的畫面,這進(jìn)一步襯托了生命的短暫和逝去的虛無,讀來卻沒有一絲悲涼與傷感,詞人展示給讀者的是一種生命的從容與優(yōu)雅的氣度。 詞的下闋,楊慎以一個置身事外的“白發(fā)漁樵”的形象,直接抒發(fā)了他的人生態(tài)度。 此時的楊慎將自己化身為一個已經(jīng)步入晚年的老人,一個棲身在林泉之下的隱者。 “慣看秋月春風(fēng)”顯示的是這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曾經(jīng)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有過遠(yuǎn)大的理想,有過成功的榮耀,也有過失敗的屈辱和生命的磨難。 詞人以旁觀者的心境,看季節(jié)的變化,看時代的更迭,頓覺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罷,四季照樣變化,朝代照樣更迭,生命照樣老去。 面對短短的人生,我們又何必一定要去強(qiáng)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雖然無奈但又何等的灑脫。 置身事外,相忘于江湖不就是一種極高的境界嗎?這樣不是就更加客觀一些了嗎? 是的,這樣不但境界極高,而且客觀,不會有失偏頗,不會有過多的感情色彩摻雜在里面,才能御風(fēng)于事外。 人的一生,你窮也好,達(dá)也罷,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時煙消云散了嗎。所以,只要有一壺濁酒,有幾個知己,就應(yīng)該很滿足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由一闋《臨江仙》為靈魂指引的《三國演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為了老少皆宜的枕邊與案頭書籍。品讀經(jīng)典文學(xué),感悟人生智慧,不同年齡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身份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認(rèn)識。 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名著默默地給我們帶來了歷史的記憶,也偷偷地帶走了我們的淚水??傊?,一切都付笑談中。 楊慎這首詞有著深深的人生反思構(gòu)成的思想內(nèi)涵,所以能產(chǎn)生強(qiáng)烈的情感共鳴和藝術(shù)感染力。 實際上,除了這首《臨江仙》之外,楊慎在《廿一史彈詞》里所寫的詠史詞與懷古詞,無一不露出“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的人生哲理,這些人生哲理中充滿了詞人洞徹是非的人生觀和歷史觀。 如楊慎《西江月》一詞中的“千古風(fēng)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斗漫 再如《點絳唇》一詞中的“昨日今朝,鏡里容顏老。千年調(diào)。一場談笑。幾個人知道”。如此種種,詞義也就不言自明。 在這些詞作中,楊慎都是以一個置身事外的“白發(fā)漁樵江渚上”的老者、抑或說是隱者形象,他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古往今來的朝代更替與興衰成敗,并對此一笑置之,表現(xiàn)了詞人對世俗化的人間榮華富貴的深刻參悟。 楊慎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也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他身上有著鮮明的士大夫標(biāo)簽與士大夫情懷,他的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放棄對儒家入世理念的追求。 他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艱難徘徊,躊躇不定。他在困惑中,會將這種情感付諸文字,所以他的這種情感在詩詞作品中是顯而易見的。而《臨江仙》無疑是楊慎的人生觀和歷史觀的高度融合。 從全詞看,基調(diào)慷慨悲壯,意味無窮,讀來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無限感慨。 這首詞讓讀者感受到蒼涼悲壯的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并且折射出高遠(yuǎn)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不得不說,這就是這首詞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小話詩詞 楊慎這首詞是楊慎在追溯歷史、抒發(fā)個人情志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對儒家“齊家治國”理想的追求。 楊慎不是一味地尋求精神上的超脫,他否定的是在歷史的星空下與歷史的長河中如浪花般消逝的眾生百態(tài)。 楊慎之所以在諸如《臨江仙》這樣的懷古詞中表現(xiàn)出如此達(dá)觀而超脫的道家心態(tài),只不過是傳統(tǒng)的古代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這樣一種儒家信念的支撐罷了。 楊慎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淀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 所以這首《臨江仙》的弦外之音就寄寓了詞人的歷史興衰之感與人生沉浮之慨,體現(xiàn)出一種高潔的情操與曠達(dá)的胸懷。 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仿佛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那泛黃的、甚至塵封的歷史往事。 在追尋字里行間的文字密碼時,仿佛傾聽到詞人那一聲跨越時空的歷史嘆息。于是,在這嘆息聲中,讀者會追尋著楊慎的文字去尋覓、體悟生命永恒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