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首閱該《仲景全書》分類條文系列篇,可直接躍至下插圖處開始閱讀。 為便于理解,茲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按“六病”之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類別進行整理并附以敝人理解,分為無方證條文和方證條文。 陽明病為里熱病證,病邪已攻入人體極里部位。所謂極里部位,是指胃腸腹腔內、心肺胸腔內、大腦顱腔內,其內有人體最高指揮部(大腦)、兵員及戰(zhàn)略基地(胃腸消化運化功能)、外交樞紐要害(胸腔內心肺擔負人體與自然界交換動能的功能),因而,病變反應呈現多樣性。在陽明病,病邪雖攻入內城,戰(zhàn)埸全面開戰(zhàn),但我方戰(zhàn)力充沛,整體態(tài)勢是積極的,(部分危證,可參閱拙作《<傷寒論>體系危證淺論》),可有全身性之白虎湯證系、虛熱之百合地黃湯證系,同時,按人體上、中、下三焦定位,可有“慍慍欲吐”之瓜蒂散證、“虛煩不得眠”之梔子豉湯證系、結胸證系、肺癰證系、瀉心湯證系、發(fā)黃證系、下利證系、承氣湯證系、豬苓湯證系、下瘀血湯證系等。 對于極里部位的定義,目前國內權威的經方家,如胡馮學說及其再傳馬鮑等人以及其它支持胡馮學說的經方代表人物均定義為胃腸消化道內,而我之定義似乎是另類,方證分類也與諸大家有所不同,僅供隨閱者參考。至于為什么?此僅述一端——若極里部位僅限于胃腸消化道內,那么,承氣湯證之譫語為人體高極中樞反應,何以解釋?我們說任一科學理論務必是閉環(huán)理論,站在生理病理角度,腦膜炎發(fā)展到極期,也可有類似于陽明病表現但卻無胃腸道病變,這又如何解釋?我之求學觀點,是建立在最基礎理論上的“相信科學,不迷信權威”,希望從讀諸君亦有如是觀點。吾論是不是閉環(huán),諸君不妨討論,能存疑并擊穿吾論者,堪為吾師。五行生克制化妙論,同樣是閉環(huán)理論,但那僅僅是站在哲學高度的理論,指導臨床有點太高,牛刀宰蚊,蚊已不知去向矣。 該篇僅敘陽明病證,并未盡陽明病與它“病”合并病之變。要點是,疾病證型雖復雜多樣,但基礎證型務必掌握,如此,才能作到全面正確的診斷。 分述如下。 一、白虎湯證系 A①白虎湯證 白虎湯 知母六兩(15g),石膏一斤(40g),炙甘草二兩(5g),粳米六合(25g),上四味,以水一斗(1000ml),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200mⅠ),日三服。 176、傷寒,脈浮滑(為陽明病,浮主表主熱,滑主熱主實),此表(外證)有熱,里有寒(相較于外證,內無積滯之實),白虎湯主之。 219、三陽合?。ㄌ枴⑸訇?、陽明同時發(fā)?。?,(癥見:)腹?jié)M(陽明病,里熱彌漫),身重(太陽病,表濕),難以轉側(太陽病,表濕),口不仁(陽明病,口舌干燥,不知五味),面垢(少陽病,郁熱上沖),譫語(陽明病,熱郁里實),遺尿(陽明病,熱迫所致)。(若)發(fā)汗(單治太陽)則譫語(內熱愈盛,里實必成),(若)下之(單治陽明)則額上生汗(孤陽上越),手足逆冷(津液內耗更甚)。若自汗岀者(三陽合病大多治從少陽,但該證表濕里熱,濕溫之象,“自汗出”者,濕有岀處而熱不解,宜從清熱之法),白虎湯主之。 350、傷寒脈滑(為陽明病,滑主熱主實)而厥(手足逆冷)者,里有熱(此里熱閉郁而實,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不得“戢然汗出”,但卻又未成大便干結之里實證),白虎湯主之。 A②白虎加人參湯證 白虎湯加人參湯 于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10~15g)。上五味,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二、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8、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0、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從上述諸條可見,白虎湯乃為清全身性向外蒸騰之里熱而設,高熱、惡熱、手足濈然汗岀、口干口渴是主要癥狀,而人參乃直補津液之品。今人之謂“人參補氣”,雖說法不同,但其理則一。蓋氣血津液相互依存,補氣即是添津,然“氣短即氣虛,必用參芪補氣”非正論,往往誤人。夫氣短者,乃胸腹腔壓失衡所致,要深究病機,方可施治。 B①文蛤散證 文蛤散 文蛤五兩。右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2g)。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6條、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B②瓜蔞牡蠣散證 瓜蔞牡蠣散 瓜蔞根、牡蠣(熬),等份。右為細末,飲服方寸匕(2g),日三服。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7條、百合病,渴不瘥者,瓜蔞牡蠣散主之。 瓜蔞,苦寒,小陷胸湯中用以清透陷入上焦之邪熱;牡蠣,海產品,咸寒沉降;兩味合用,既清熱透邪又能潛降浮陽并有一定的強壯作用,故厥陰病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中用之配合辛涼除結氣的柴胡以解上焦消渴。部分現代糖尿病人可借鑒此義。 二、虛熱證系 A①百合地黃湯證 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枚,生地黃汁一升,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岀,出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內陸黃汁,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東漢時代,藥物修制尚未形成市場規(guī)范,僅為各方家自行制備,所以該方劑中百合、生地均為鮮品,鮮百合七枚約100g,生地黃汁200mⅠ亦須至少2kg鮮生地榨取,其取鮮品者,取其入胃后能更快速被胃肝等消代系統(tǒng)溶解合成轉化吸收,以補充津液因發(fā)熱而導致的消耗,即虛熱得平。今人為方便起見,而予干百合飲片20~30g、干生地50g濃煎取汁頓服或泡飲頻服,該劑量僅作百合證系臨床參考?!按蟊惝斎缙嵴摺蹦说攸S之藥驗,古人亦認為柏油便是潛血,故“中病,勿更服”,是為下血不宜過多,應“中病即止”。而實質上,此“潛血”是熱傷血液后之瘀血,瘀血阻滯在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循環(huán)不暢而出現諸如恍惚、疑神疑鬼一系列神志不正常現象,即百合病。現代研究證實,百合、地黃乃藥食同源之品,均味甘性涼,若無胃腑平素寒涼之虞,可常服間服。敝人認為,“病從口(含鼻)入”者十之八九,宜“寒無滄滄,熱無灼灼”,不可無病造病,這也是藥食雖同源但先人們仍分“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而藥亦分上、中、下三品之積驗真經。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5條、百合病,不經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該條大意是,熱性病好像并未出現諸如白虎湯證、承氣湯證、瓜蒂散證等進展性表現,卻出現神志障礙之系列癥狀,而且這種以神志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系列癥狀一直沒有變化,這是熱病恢復期表現,熱邪入血而傷了血,雖是恢復期但若不治療是不會自愈的,針對該證治療用百合地黃湯。 A②百合知母湯證 百合知母湯 百合七枚,知母三兩,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別以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陰毒病第2條、百合病,發(fā)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該條大意是,熱性病進入恢復期,出現以神志障礙為主的百合病且仍有發(fā)熱現象,試著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微汗法或桂枝湯解肌法后,仍不愈的,這是熱傷津液且里熱尚存,用百合知母湯主治。 敝人主張自診自療并建立家庭藥柜,然畢竟家庭藥柜有限,難與市場大藥房比擬。應用時若藥物不足選,百合、麥冬、石斛、玉竹、生地、知母、玄參、山藥、黃精等雖可權宜互相替代,但本質上卻有大相徑庭的不可替代之處。就拿知母、生地來說吧,生地、知母雖均甘涼,但生地以入血治血為主,而知母以清熱養(yǎng)津為主,“津液汗血”固然同源而其用畢竟有細微差別,這在今人應該好理解,比如關節(jié)腔潤滑液與內臟器官組織間液雖同屬陰性有形之品而畢竟成份及功用是有不同的。 易水學派創(chuàng)始人劉元素之首倡議藥物歸經大概即源于此,然敝人反對初學者就入“潔古珍珠囊”門。入此門者,非六經八綱了然無誤者莫入;若入,有“高山仰止”之感,中醫(yī)太難學矣,會喪失信心。竊以為,掌握《神農本草經》之寒熱溫涼平之“五氣”與辛甘酸苦咸淡之“六味”就足堪家庭應用。其高深的學問嘛,當由“術業(yè)有專攻”的碩博們去鉆研修習,而平常百姓以近期療效為當下追求,至于遠期療效則騎驢看唱本。 衛(wèi)健大法,心態(tài)平和,未病即防,病而防變。 心態(tài)平和者,一切皆是利我而來,吾何樂不從?就算有不如意者,亦是上天在琢磨我這塊頑石成器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千里路云和月,終歸清白在人間;心路即是人生。 未病即防者,防病從口鼻而入及注意生活起居(包括生活習慣和衣著)。 病而防變者,小洞即補,何來爛衫? 所以,每一個人,特別是一家之主、婦,要學會“自治”,更要擅“預防”。面對洶涌澎湃的時代大潮,“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同時,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早已作古萬代,倒是萬里長城今猶在;人生自古誰無死,充實快樂、利人悅己才是人生真諦。保爾.柯察金怎么講的?當我們回首往事之時,沒有為自己的碌碌無為而悔恨則此生足矣。 但做善事,莫問前程;一切皆是既定安排,當死神到來之時,生已盡力,死亦坦然。 A③滑石代赭湯證 滑石代赭湯 百合七枚,滑石三兩,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別以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綿裹,碎)取一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300ml,分溫服。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3條、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該條大意是,熱性病進入恢復期,岀現百合病癥狀,試著用緩下或潤下之法并不見好轉,當改用利尿清熱(滑石)和潔腑(代赭石亦稱“小大黃”)之法,從百合病治療。三路驅邪則邪去正復。 A④百合雞子湯證 百合雞子湯 百合七枚,雞子黃一枚,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4條、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雞子湯主之。 該條大意是,熱性病進入恢復期,岀現百合病癥狀,因為病人有神志障礙,對病情描述不準確,甚至是錯話,顛三倒四之語,問他吐不吐,回答說“總想吐”,于是據此用吐法,比方說用食鹽或器具或手指探吐或瓜蒂散藥物催吐后,仍不愈的,這是百合病,因用吐法或已傷了胃陰,可用百合雞子湯法主治。 有關雞子的用法,仲景書上還有黃連阿膠湯,均是取雞子黃沖服。由此可知,作為食品之雞子的服用法是大有學問的。我們說物物皆太極,從小雞孵化過程可知,雞子黃是小雞胸腹的原生物,而雞子白是頭骨四肢的原生物,同時,若無公雞交配亦不成孕,故雞子黃具陰性成份較大且按“取象類比”理念推理,人若服之以養(yǎng)胃陰的可能性更大。先人們這種原始樸素的認識難道不正確嗎?以之放大到人身上,又何嘗不是遺傳及遺傳病學之啟蒙? 日常維護性功能最簡便之法,即是性生活后以啤酒沖服雞子,能快速補充前列腺液;此一驗,若僅以“蛋白質論”恐難全說。一般來講,食品的煎烤油炸只是為了調味,而其營養(yǎng)成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雞子亦如是。 A⑤百合洗方證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十升,漬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6條、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該條大意是,熱性病恢復期,出現百合病癥狀,而且遷延至一個月不見好轉,并且出現消渴、皮膚干燥癥狀,要用百合洗方外治法主治;若僅僅是百合病伴消渴癥狀而無皮膚干燥癥狀,用瓜蔞牡蠣散主治。 A⑥百合滑石散證 百合滑石散 百合一兩,滑石三兩,為散,飲服方寸匕(2∽3g),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8條、百合病變發(fā)熱者(一作發(fā)寒熱),百合滑石散主之。 該條大意是,熱性病恢復期,岀現神志障礙的百合病,同時雖發(fā)熱顯著但并是諸如白虎湯證、承氣湯證等癥狀,相較而言,對溫度敏感且以畏熱稍甚,這是熱邪傷了津液鏈的泌尿環(huán)節(jié),因余熱未清,且百合病是主癥,可予百合滑石散之散劑綿綿修復泌尿環(huán)節(jié)。 百合地黃湯證系列,為熱性病恢復期方證,現代腦膜炎后遺癥可借鑒,也會有消渴癥狀,部分現代糖尿病人可借鑒,但其與瓜蔞牡蠣湯證是有細微區(qū)別的,百合地黃系列取味甘養(yǎng)脾(胰島素依賴型?),首屆國醫(yī)大師朱良春之治糖尿病名方“斛烏合劑”即宗此義,民國時期“京城四大名醫(yī)”之一施今墨高足祝諶予先生(現亦為國醫(yī)大師)治糖尿病亦宗此義。 其實,白虎湯證系、大黃黃連瀉心湯證系與百合地黃湯證系皆可酌治糖尿病,由此可見,凡一遇病變即強行將現代病癥與傳統(tǒng)病證類比是明顯誤區(qū)。中醫(yī),必須按照中醫(yī)學術特點去發(fā)展,一旦學術內核丟了,便是“四不像”,終是笑話。 B①麥門冬湯證 麥門冬湯 麥冬七升(50g),半夏一升(8g),人參、炙甘草各二兩(5g),粳米三合(45g),大棗12枚(2枚)。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0條、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臨床上,有許多藥味務必量大方效顯,如麥冬、瓜蔞、葛根等;還有些藥味,劑量變化則療效迴異,如半夏8~15克僅調燮陰陽,樞機之用,而30~50g則安眠,其它如黃芪、杜仲……像這樣的例子太多,并不是現代藥典及教科書所載籠統(tǒng)框約之言,那是書呆子們的“成果”。因而,我們學習方劑,一定要深究其劑量玄機,多一味少一味、加量減量,都是有法度的。敝人不會整篇講此機要,但會零散隨意敘及,同好者或有偶得。 B②竹葉石膏湯證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10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8g),麥冬一斤(50g),人參、炙甘草二兩(5g),粳米半斤(45g)。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397、傷寒解后(熱性病恢復期),虛贏少氣(熱傷元氣、津液不足),氣逆(虛熱上越)欲吐(胃虛不和),竹葉石膏湯主之。 B③酸棗仁湯證 酸棗仁湯 酸棗仁二升(50g),炙甘草一兩(5g),知母、茯苓、川芎各二兩(10g)。右五味,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7條、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仲景之言“不得眠”,有熱實里證之承氣湯證、有“虛煩(為下后里不實之里熱)不得眠”之梔子豉湯證、有“心中煩,不得臥”之黃連阿膠湯證、有“胸滿,煩驚”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有“虛勞虛煩不得眠”之該酸棗仁湯證,大概已盡“不寐”之變。其黃連阿膠湯證為少陽病上熱下虛證、柴胡加龍牡湯證為少陽陽明合并病證、梔子豉湯和承氣湯(實熱)及酸棗仁湯(虛熱)為陽明病證,諸證有隨著病程次第順逆演變之勢。之所以“不得眠”是因為熱擾,能平息此熱即寧,或從實而瀉、或從虛而清、或清而兼潛(參閱拙作《不寐證的中醫(yī)治療》)。 諸虛熱證系,多系熱病恢復期病證,與臟腑經絡辨證之“滋陰清熱”有交集或合集,本質是熱而兼虛,這種熱只宜清兼強壯而不能瀉,故苦寒、咸寒慎用,宜用酸涼、甘寒、辛涼之品。 三、上焦證系 A①瓜蒂散證 瓜蒂散 瓜蒂(熬黃)、赤小豆(香豉熱湯合之)各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3g);另以香豉一合,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蓋人腑氣以下通為順,而吐最傷人元氣,尤以亡血虛家為甚,故)不可與瓜蒂散(若果病勢非吐而不解者,則輕量試服,中病即止)。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飲)也,(熱邪上陷,與寒飲相激,病有從吐而解的趨勢)宜瓜蒂散。 324、(形似)少陰?。ㄊ质秦世洳粶?,乏神),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慍慍欲吐,復不能吐(病勢欲從吐而解,然正氣又無力支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邪實)遲(寒)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該條是讓我們辨別“欲吐”之機。同樣是“欲吐”,不但要分別虛實,而且還要認清機體驅邪趨勢,治療時因勢利導,奏“四兩撥千斤”之效。 該條大意是講,形似少陰病手足厥冷,無論飲食寒熱,飲食入口即吐,并且稍吐點會有所緩解,同時脈弦遲,這個是陷入上焦的寒實之邪,不是寒虛之邪,宜吐而不可下、更不可溫。若手足厥冷,干嘔、泛酸吐寒水并不會因嘔或吐有所緩解,喜溫、或得溫有所緩解,尿清長,這個則是寒虛證,宜溫而不可吐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邪實)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熱擾),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第24條、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A②一物瓜蒂湯證 一物瓜蒂湯 瓜蒂二七個。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又治諸黃。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7條、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這個一物瓜蒂湯治中暑和“又治諸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很不理解,因為都說瓜蒂散是涌吐劑,而中暑又豈能用涌吐法呢?通過長期摸索,似乎有點眉目了,但苦于沒有實驗,何敢妄言。所謂眉目,就是有關中暑的機制,茲分享岀來,供高明者斧正。中暑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人受暑熱薰蒸所致,那么,主要邪性特點是熱和濕,即暑必夾濕。熱邪,顯而易見,且能傷津液耗這個易于理解;濕邪,是暑熱蒸水成汽形成,不明顯,同時濕性重滯易傷人陽氣,而且濕熱合邪有極強的穿透殺傷力。搞懂了這兩個邪性特點,那么就易于理解中暑后為什么病人有短暫的惡寒感(太陽?。?、繼之畏熱口渴(陽明?。⑦M而昏厥(陽極似陰)、甚而脈濡而長期乏力纏綿之一派熱傷元氣(陽明病濕熱合邪)現象。 瓜蒂,即甜瓜蒂,苦寒,單味、輕量、湯劑則祛濕利水;祛濕者,即去熱之源;利水者,即利留滯之邪熱。瓜蒂與赤小豆配伍催吐,而豆豉是和胃的,并不催吐,諸方書言其催吐乃妄言,此乃胡希恕老經驗之談。瓜蒂散中三物配合是催吐的同時盡量護著胃氣。仲景大法以時刻顧護胃氣為第一要點。 B①葶藶大棗瀉肺湯證 葶藶大棗湯肺湯 葶藶子(熬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大棗12枚。右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1條、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5條、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7條、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既稱“瀉”,必有實。實者,肺熱之病理產物,有類于“痰”以及郁積在整個肺臟系統(tǒng)的未能氣化或及時排出的垃圾。該證多伴呼吸困難,其要與腹實上逆的呼吸困難和氣上沖顯桂枝證的呼吸困難予以鑒別。 B②千金葦莖湯證 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升(30g)、(冬)瓜瓣半升(30g),薏苡仁半升(15g),桃仁五十枚(10g)。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可以蘆根替代),得五升,去渣,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膿。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附方六:《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C①梔子豉湯證 C②梔子甘草豉湯證 C③梔子生姜豉湯證 梔子豉湯 肥梔子14個(10g),香鼓四合(20g)。上二味,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后,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 于梔子豉湯內加炙甘草二兩(15g)。煎服法同梔子豉湯。 梔子生姜豉湯 于梔子豉湯內加生姜五兩(40g)。煎服法同梔子豉湯。 76、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77、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痓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81、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惱,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惱,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375、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C④枳實梔子豉湯證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20g),梔子十四枚(10g),豉一升(50g)。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梔,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8~10g),服之愈。 393、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C⑤梔子厚樸湯證 梔子厚樸湯 梔子十四枚(10g),厚樸四兩(30g),枳實四枚(25~30g)。上三味,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后,止后服。 79、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比較C④和C⑤,能從中窺見厚樸與枳實之用。厚樸苦溫,寬中助脾化痰飲;枳實苦寒,下氣助胃通腑氣;合之,蕩滌胃腸;若配上咸寒之芒硝,雖熱結之堅亦解,若再配上苦寒之大黃,積垢可一舉而下。 D①小陷胸湯證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5g),半夏半升(15g),瓜蔞大者一枚(20~30g)。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渣,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138、小結胸(熱邪內陷,痰熱互結于心下)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D②大陷胸丸證 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24g),葶藶子半升(18g),芒硝半升(30g),杏仁半升(18g)。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一錢匕(3g),白蜜二合(40ml),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131、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病雖是大結胸,但不甚急,非急下所宜,宜緩攻)。 D③大陷胸湯證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渣,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4、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岀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此陽證表未解應該解表,而)醫(y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熱邪內陷,水熱互結于心下),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參閱下文諸黃機理)。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136、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尚處于少陽陽明合并病期),與大柴胡湯;但結胸(胸脅石硬滿而痛并拒按),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或兼小便不利但不發(fā)黃,亦為邪無出路而成水熱互結之證),大陷胸湯主之。 137、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此為戰(zhàn)汗)。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條闡明少陽陽明合并病之大柴胡證、厥陰病之半夏瀉心湯證與陽明病之大陷胸湯證之鑒別。首先,病位雖不同但病變反應位置卻同是在“心下”(可放射至兩脅下及少腹)故而疑似有鑒別的必要。大陷胸主癥是痛而拒按、石硬、滿,三者缺一,則未可定性;而大柴胡湯證是或滿而痛而不拒按、不石硬;半夏瀉心湯證是痞滿而不痛不硬,并具陰性的不及表現。 D④十棗湯證 十棗湯 芫花、甘遂、大戟,大棗十枚先煮。上三味等份,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大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3g),羸人服半錢(1.5~2g),溫服之,平旦(空腹)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1.5g),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152、太陽中風(始為陽證),下利(熱利),嘔逆(中上二焦實邪),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縶縶汗出(里熱),發(fā)作有時(隨熱甚而作),頭痛(熱邪上攻),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為實為水),干嘔(同“發(fā)作有時”隨熱而作),短氣(下腹虛而中上實),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逐水重劑)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21: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22: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33: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附:結胸之證論: 一、結胸的成因與本質 二、結胸與藏結的區(qū)別 三、結胸和藏結與現代癌癥的類比 在此只列提綱,擇期展開專項討論。 四、中焦證系 A①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15g),黃連一兩(5~8g,麻沸湯過濾絞之)。上二味,以麻沸湯(此燒開水時,觀察壺底有小水泡冒起,已有水將沸前之聲響,即臨開而未開之水,謂之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已重傷津液),心下痞(似有物阻塞而觸之無物,乃無形濕氣爾),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陽證施治,先表后里;陰證施治,先里后表;總之,救急為要)。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既言“攻痞”則痞必為邪,此邪性又是什么呢?為熱。邪熱內陷,居脅下而又非少陽之熱,故柴芩升清輩不中與之。該熱既阻塞中上二焦交通,又妨礙腑氣下通,故用黃連消痞熱(濕熱之一類),大黃通腑氣;然其熱又未成實,只藥用其氣而不用其味,麻沸湯宜。 A②瀉心湯證 瀉心湯 大黃、黃芩、黃連各一兩(15g)。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17: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7:婦人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B①梔子柏皮湯證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10~12g),炙甘草一兩(5~8g),黃柏二兩(15g)。上三味,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261、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B②茵陳蒿湯證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25~30g),梔子十四枚(5~8g),大黃二兩(6~8g)。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236、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該條闡明因熱致黃的機理,即熱郁于內,邪無去路則發(fā)黃。何以斷為里熱?——雖或不惡熱但必不惡寒,同時“渴引水漿”。汗出、小便利為邪有出路,必不發(fā)黃。若汗出不暢(僅頭汗出,到頸部以下就無汗了)兼小便不利,此熱郁于內,必發(fā)黃。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該條是闡明建立在因熱致黃機理之上的更顯著的發(fā)黃證的治療。病程“傷寒七八日”是約略之語,即“七八日”該是病變進入內熱階段了?!吧睃S”包括膚黃、面黃、眼鞏膜黃、尿短而黃,“如橘子色”鮮亮而黃?!案刮M”說明濕熱漸積為患的程度有加深之態(tài),提示可酌加大黃的量;6克以下利尿或通身半血脈,6∽8克通祛熱,8克以上通便,15克以上慎用。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3條、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該條闡明“谷疸”的病機病理,即谷疸是因熱致黃?!肮瑞阒疄椴 迸c“太陽之為病”是并列關系,之所以另立病名,與“為溫病”一樣,是因為該類雖主治法皆在“六病”之內,但表現卻不完全在“六病”之列。此谷疸有寒熱現象,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等雖與上述發(fā)熱、僅頭汗出、小便不利之發(fā)黃臨床表現不同,但因熱致黃的機理相同,亦是茵陳蒿湯所主治之病。 B③梔子大黃湯證 梔子大黃湯 梔子十四枚(7~10g),大黃一兩(8~10g),枳實五枚(20∽25g),豉一升(30~50g)。右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393、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金匱要略》黃疸病15、酒黃疸,心中懊惱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B④大黃硝石湯證 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20~30g),梔子15枚(10g)。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內消,更煮取一升,頓服。 《金匱要略》黃疸病19、黃疸,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B⑤硝石礬石散證 硝石礬石散 硝石、礬石等份為散。以大麥粥和服方寸匕(2g),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金匱要略》黃疸2:趺陽脈(足背處)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摶,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此一大句解釋谷疸機理為熱郁所致,與該《金匱要略》黃疸第13條“茵陳蒿湯主之”呼應)。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fā),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惱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B⑥豬膏發(fā)煎證 豬膏發(fā)煎方 豬膏半斤,亂發(fā)如雞子大三枚。右二味,和膏中煎之,發(fā)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豬膏即豬油,甘咸涼,傳統(tǒng)鐵匠鋪用之祛暑,入血清熱;亂發(fā),亦稱“血余炭”,甘咸溫,入血止血;二味和合,涼溫兼施,入血調血,清熱利尿除黃。 《金匱要略》黃疸病17:諸黃,豬膏發(fā)煎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22: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豬膏發(fā)煎導之。 什么是陰吹?是指女人陰戶會莫名其妙的矢氣(應該是指已婚婦女,若是未婚及未成年女子不會出現陰吹而會出現諸如痛經或非經期莫名腹痛諸證)。那么該矢氣的源頭是“谷氣之實”、“胃氣不泄”,即營血不和、不按常道所致,治宜和血調營,用豬膏發(fā)煎之溫潤清和兼利之品。 上述發(fā)黃諸證皆因熱郁而致,與疸相關者有谷疸、女勞疸、酒疸。黃,因熱而致,未傷血分,易治;疸,可因寒因熱因房室因疫,已傷血分,難治。 上述諸黃之治,皆苦寒之品,專為清熱除濕利黃而設,茵陳蒿是代表藥物,其次是梔子、黃柏、黃連等,藥驗均為尿黃。劑之最重者,莫過大黃硝石湯之峻下(量大且是頓服);劑之最輕者,莫過豬膏發(fā)煎之緩利;劑之兼入血分者,莫如硝石礬石散之潤澀利兼施。 疸證,古亦稱“癉”,雖證象單純,可類比現代諸肝炎癥治,但卻令人忌憚,甚是難治。愚意,“黃”非皆“疸”,而“疸”必兼“黃”;“疸”證有陰陽,仍從“六病”以“血分”、“濕”、“或兼熱郁”為宜。 C己椒藶黃丸證 己椒藶黃丸 防己、椒目、葶藶、大棗各一兩(15g)。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收撸用⑾醢雰桑?~8g)。 參考:若改為湯劑,四味均宜10g,芒硝5g。 五、下焦證系 A①白頭翁湯證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15g),黃柏、黃連、秦皮各三兩(20g)。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371、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的特點:“下重”或兼有“口渴?!跋轮亍?,即便后不爽,有肛門灼熱及下墜而欲利之感、若再如廁卻又無物可下或下五色膿汁?!翱诳省?,乃里熱而欲自救之象。兩條互釋,用苦寒之品,清熱燥濕兼斂可愈。 A②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證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白頭翁二兩(10g),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15g),甘草、阿膠各二兩(10g)。右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烊盡,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11:產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這個“產后下利”應該是熱利,因“寒人”多致不孕,今為“產后”,必非“寒人”。同時,產后多瘀多虛,而瘀久則兼熱,故減輕白頭翁劑量并加入血養(yǎng)血之甘草阿膠湯祛瘀而清熱兼施。 B①蜜煎導證 B②大豬膽汁證 大豬膽汁 大豬膽一枚。上一物,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液,雖硬不可攻之;當欲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B③大黃甘草湯證 大黃甘草湯 大黃四兩(15~20g),甘草一兩(8~10g)。右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17: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B④麻子仁丸證 麻子仁丸 麻仁二升(160g),芍藥半斤(120g),枳實半斤(120g),大黃一斤(250g),厚樸一尺(30g),杏仁一升(80g)。上六味,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B⑤調胃承氣湯證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15~20g),炙甘草二兩(10~12g),芒硝半升(15g)。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70、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105、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yī)以丸藥(巴豆溫下劑)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23、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慍慍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瓜蒂散法)下(巴豆溫下劑)也(本是調胃承氣湯證,醫(yī)誤用吐、下,現調胃承氣湯證仍在)。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248、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49、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B⑥小承氣湯證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15~20g),厚樸二兩(10~15g),枳實三枚(8~12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岀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瀉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3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41: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附方:《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與下文大承氣湯證藥味及劑量作比較可知,大、小承氣湯之大黃用量相當,其稱“大承氣”者,唯寬中破氣之品尤烈,且加有咸寒軟堅之芒硝。 B⑦厚樸大黃湯證 厚樸大黃湯 厚樸一尺(15g),大黃六兩(30~40g),枳實四枚(25~30g)。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26: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11: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B⑧厚樸三物湯證 厚樸三物湯 厚樸八兩(40g),大黃四兩(15~20g),枳實五枚(15~20g)。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11: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B⑨大承氣湯證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20g),厚樸半斤(40g),枳實五枚(20g),芒硝三合(15g)。上四味,以水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岀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瀉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212、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 217、汗出譫語者,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20、二陽并?。ㄌ栮柮鞑⒉。?,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戢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犬承氣湯。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哺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5、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負者,失也?;ハ嗫速\,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13: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21: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22: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23: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37: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38: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來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39: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40: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1:“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7: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fā)熱,切脈微實,再倍發(fā)熱,日晡所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 上述大承氣湯方證共29條,其中見于《傷寒論》陽明篇16條、少陰篇3條,《金匱要略》痙濕暍篇1條、腹?jié)M寒疝宿食篇3條、嘔吐噦下利篇4條、婦人產后篇2條。凡言“主之”者4條,“宜”者23條,“與”“可與”者2條。“主之”者,燥屎、譫語,大承氣湯必用;“宜”者斟酌其宜,可適當調整劑量;“與”“可與”比“宜”更有彈性操作空間。 關于大承氣湯證應用,可參閱拙作《大承氣湯方證》,于該號內搜索。 通觀調胃承氣湯證穿插于太陽病篇、大承氣湯證穿插于少陰病篇,以及這類穿插方證還有很多,足見仲景書之以“太陽病”等命名實非經絡之義。太陽病篇最長,猶如劇情展開之序幕,故所謂“太陽經證”、“太陽腑證”、“蓄水”、“蓄血”之說無從立足。當然,若有人固執(zhí)此端,在下也不力勸,各自為是而已。 C①豬苓湯證 豬苓湯 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各一兩(10∽15g),阿膠一兩(5g)。右五味,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223、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小便故也。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13: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C②豬苓散證 豬苓散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右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13: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C③當歸貝母苦參丸證 當歸貝母苦參丸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60g,男子加滑石半兩<8~10g>)。右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7: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C④滑石白魚散證 C⑤茯苓戎鹽湯證 C⑥蒲灰散證 滑石白魚散 滑石、亂發(fā)、白魚各二分(10g)。右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2g),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 茯苓半斤(30~40g),白術二兩(10g),戎鹽彈丸大一枚(5g)。右三味,先將苓術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蒲灰散 蒲灰七分(12g),滑石三分(5g)。右二味,樣為散,飲服方寸匕(2g),日三服。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C⑦葵子茯苓散證 葵子茯苓散 葵子一升(30g),茯苓三兩(15g)。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2g),日二服,小便利則愈。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8:妊娠有水氣(謂未有腫脹,無其形,但有其氣也,水氣在內,則)身重,小便不利。 (水氣在外,則)灑淅惡寒,起則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上述C證系,以小便不利為主證。夫小便者,津液之一途。仲景大法,胃氣-津-液-汗-尿之津液鏈之升降出入有常則無病,其不暢者治之即是扶正。 D①狼牙湯證 狼牙湯 狼牙四兩(60g)。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筋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21: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有關狼牙,一說是仙鶴草,亦可以狼毒替代,亦可合苦參同用,此為仲圣坐藥典范。 D②苦參湯證 苦參湯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渣,熏洗,日三。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11: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 此為仲圣外洗藥典范。 D③三物黃芩湯證 三物黃芩湯 黃芩一兩(8g),苦參二兩(10~15g),干地黃四兩(25~30g)。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附方:《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E①枳實芍藥散證 枳實芍藥散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份。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2g),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5: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E②大黃牡丹皮湯證 大黃牡丹皮湯 大黃四兩(15~20g),牡丹皮一兩(8g),桃仁五十個(15g),(冬)瓜子半升(20g),芒硝三合(8g)。右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4: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 E③桃核承氣湯證 桃核承氣湯 桃核五十個(10g),大黃四兩(15~20g),桂枝、炙甘草、芒硝各二兩(10g)。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陽證當先解外)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E④大黃蟅蟲丸證 大黃蟅蟲丸 大黃十分(40g),黃芩二兩(30g),炙甘草三兩(45g),桃仁、杏仁各一升(80g),芍藥四兩(60g),干地黃十兩(150g),干漆一兩(15g),虻蟲、蠐螬各一升(25g),水蛭百枚(25g),蟅蟲半升(25g)。右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18:五勞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wèi)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E⑤抵當丸證 抵當丸 水蛭、蟅蟲各二十個(5g),桃仁廿五個(10g),大黃三兩(30g)。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啐時當下血,若不下,更服。 126、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何余藥,宜抵當丸。 E⑥抵當湯證 抵當湯 水蛭、虻蟲各三十個(5g),桃仁20個(5g),大黃三兩(15g)。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257、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14:婦人經水不利下者,抵當湯主之。 抵當丸與抵當湯劑量總量相似,但抵當丸只取1/4,且是水煎;抵當湯用清酒煎,自是力大,然較之下瘀血湯之頓服又緩之太多矣。 E⑦下瘀血湯證 下瘀血湯 大黃二兩(30g),桃仁二十枚(10g),蟅蟲二十枚(5∽8g)。右三味,末之,煉蜜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6: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E⑧大黃甘遂湯證 大黃甘遂湯 大黃四兩(20~30g),甘遂二兩(10~15g),阿膠二兩(30g)。右三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13: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該方甘遂量大力峻,又是頓服,為誰峻之最,未敢輕用。 上述E證系,專為瘀血、瘀熱而設。其治有輕重緩急之別。夫血以載氣,血傷則氣必有滯,已傷之血為瘀血,務必去之而后快。 |
|
來自: 慶萌堂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