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方證 | | | | | | |
一、太陽陽明病方證 | | | | | | |
| 方證 | 病機 | 適應(yīng)癥及辨證要點 | 治法 | 方劑組成 | 應(yīng)用 |
1 | 大青龍湯方證 | 風寒外束,表實無汗,里有郁熱。 | 發(fā)熱惡寒,身痛,肌膚粟起,無汗,煩躁,脈浮緊。溢飲有屬于陽明實證者,宜大青龍湯治之;有屬于陰虛寒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治之。細審無少陰證,即排除陰寒表證。辨證要點:麻黃湯證和越婢湯證并見者。 | 解表清里發(fā)汗利水退熱除煩 | 麻黃18g桂枝10g炙甘草3g杏仁6g生姜10g大棗4枚生石膏45g倉術(shù)12g | 本方為麻黃湯加石膏、姜,棗而成,乃麻黃湯證加見內(nèi)熱煩躁,臨床上流感、流腦、肺炎、急性腎炎等病可見此方證。此方為麻黃湯和越婢湯的合方。臨床常見于急慢性疾病,如各種感染發(fā)熱,如感冒、鼻炎、肺炎、腎炎、腦炎、風濕等,凡見腫脹、喘滿、小便不利而煩躁者,本方有捷效。此方治腎炎水腫適證,用之良效。 |
2 |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證 | 太陽陽明合病的濕熱痹癥。風濕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 | 汗出當風,欲出之汗被風寒所卻,瘀滯體表,久而成濕,流注關(guān)節(jié)因致炎癥之變,表里濕熱可用本方。辨證要點:周身關(guān)節(jié)痛、發(fā)熱、身重或腫者。 | 疏風散邪除濕溫經(jīng)解表祛濕 | 麻黃去節(jié),湯泡10g杏仁6g,去皮尖炒6g甘草,炙6g薏苡仁18g倉術(shù)15g | 本方與麻黃加術(shù)湯都治風濕,且都是發(fā)汗利濕而治濕痹,但麻黃加術(shù)湯偏于治寒,故用溫性的白術(shù),而本方偏于治熱,故用性寒的薏苡仁,并且去桂枝。本方治療風濕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劑。 |
3 | 麻杏石甘湯方證 | 風熱或風寒化熱,邪熱迫肺,肺氣壅遏。太陽陽明合病。 | 發(fā)熱,口渴,咳嗽,氣喘,脈浮數(shù)或洪大滑數(shù)。惡寒身痛,咳喘咽干,白痰,口干思飲,苔白,舌尖紅,脈滑數(shù),證屬外寒里熱。辨證要點:汗出而喘、口干、煩滿而不惡風者。喘而汗出,身無大熱,為本方應(yīng)用的主證。 | 疏表宣肺平喘散熱解表清里 | 麻黃18g杏仁10g炙甘草10g石膏45g | 治汗出有熱,喘而急迫者,解陽明內(nèi)外之證。本方是治療肺系熱證的辛涼重劑,常用于支氣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蕁麻疹等。此外,有人根據(jù)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用本方治療痔瘡取得療效。 |
4 | 越婢湯方證 | 太陽陽明合病的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水飲內(nèi)停、外邪郁表、郁久化熱。 | 外邪內(nèi)飲出現(xiàn)的水腫,稱為風水。惡風、脈浮為外邪;一身盡腫為水氣??诓豢?。水腫、舌苔白、脈沉細。辨證要點:周身水腫、脈浮、惡風者。 | 發(fā)汗利水 | 麻黃12g生石膏45g生姜10g大棗4枚炙甘草6g | 本方現(xiàn)代可用于治療急性腎炎、流行性出血熱(發(fā)作期)、腎孟腎炎初期、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不明原因之水腫、過敏性皮膚病等屬上述證機者。本方為治療風水而肺胃有郁熱之主要方劑。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腎炎。 |
5 | 越婢加術(shù)湯方證 | 外寒里飲。 | 溢飲有熱者。口渴。頭面及四肢水腫,頭痛發(fā)熱,小便少,甚則一日一行,苔白膩,脈沉滑。辨證要點:越婢湯證見小便不利或濕痹疼痛者。 | 疏風泄熱發(fā)汗利水 | 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姜3兩、甘草2、白術(shù)4兩、大棗15枚 | 本方所主水腫證,以腎功能障礙為多見。臨床所見,一身面目黃腫,細辨越婢加術(shù)湯證,用之多取良效。 |
6 | 越婢加半夏湯方證 | 外邪內(nèi)熱內(nèi)飲者,氣上逆。 | 主證:咳嗽喘促,咳唾痰涎,痰黃或白,口渴喜飲,胸膈脹滿,身形如腫,甚則目如脫狀,惡寒無汗,發(fā)熱或無大熱,苔薄黃或黃膩,舌質(zhì)紅,脈浮大而滑或滑數(shù)。副證:頭痛,痰鳴,口干不渴,神情緊張,氣粗聲高息涌。辨證要點:越婢湯證兼見咳逆上氣,兩目發(fā)脹或頭痛者。 | 宣肺泄熱止咳平喘 | 麻黃15g石膏25g生姜9g大棗5枚甘草6g半夏9g上6味,以水600ral,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煎取200ml,分2次溫服。 | 本方證常見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與肺心病等,主要依據(jù)是咳逆喘急、目突如脫特點,再審屬外邪內(nèi)熱、內(nèi)飲者。咽痛、咳喘、兩眼發(fā)脹、頭痛自感呼吸不暢,苔白膩,脈浮弦。 |
7 |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證 | 太陽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熱。太陽陽明合病。 | 寒熱如瘧,熱多寒少,或見煩渴而喘,汗出不暢,脈浮滑而數(shù)。汗出惡風、口干、煩躁者。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 | 解表清里表里雙解 | 桂枝9g白芍9g麻黃3g炙甘草3g大棗3枚生姜4g生石膏15g | 本方為表里雙解之輕劑,用于表寒里熱之輕證。感冒、流感及熱病初起見該方證者可用此方治療。水腫患者表現(xiàn)出桂枝湯方證明顯,而感煩躁口干者,可試用本方。 |
8 | 文蛤湯方證 | 本方為麻杏石甘湯和越婢湯合方。太陽陽明合病。 | 主證:吐后,口渴欲飲,身熱惡風,頭痛身重,舌質(zhì)紅,苔白,脈浮數(shù)而有力。脈緊頭痛副證:或頭身微腫,或咳喘胸悶,煩躁不安。 | 清熱止渴宣散風水 | 文蛤15g麻黃9g生姜9g石膏15g杏仁50個大棗12枚以水1.2升,煎取400毫升,溫服200毫升,汗出即愈。 | 在臨床實踐中,曾使用治療消渴病。經(jīng)治療7例病人效果頗佳。但在使用文蛤湯治療糖尿病時,要特別注意各藥的用量。文蛤,生石膏相比之下,量要大,以清熱生津;麻黃、杏仁,量要小,取其宣發(fā)肺氣之力,肺氣宣發(fā),津液方能輸布全身;姜棗量更宜小,取其溫脾化津之性。另外還要根據(jù)病情輕重,病程長短,體質(zhì)強弱而隨證加減。 |
9 |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 | 證屬外寒內(nèi)飲而熱雍于上,治以解表化飲兼清熱除煩。 | 肺脹咳喘,惡寒發(fā)熱,無汗,痰多清稀,微有煩躁,心下有水氣,舌苔白,脈浮??却又?,吐白痰多,頭痛惡寒,時胸悶心煩,口干不思飲,苔白根膩,脈浮弦。辨證要點:小青龍湯證兼煩躁者。 | 解表化飲清熱除煩 | 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半夏10g,干姜6g,細辛6g,五味子10g,生石膏45g,杏仁10g,炙甘草6g | 咳喘脈浮,此為心下有水氣而表不解的小青龍湯證。所不同者,只多上氣煩躁之證,故以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
10 | 風引湯方證 | 肝熱生風或風火內(nèi)生,風痰上逆、痰熱亢盛逆塞靈竅。 | 癲癇、風癱。突然仆臥倒地,筋脈拘急,兩目上視,喉中痰鳴,神志不清,舌紅苔黃膩,脈滑者。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 清熱熄風鎮(zhèn)驚安神滌痰開竅 | 桂枝10g甘草、牡蠣各6g大黃、干姜、龍骨各12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18g | 主要用來治療癲癇、風癱。運用本方加減治療小兒急驚、癲癥、癇癥、中風后遺癥等近百余例,其中治愈者十之八九。應(yīng)用風引湯辨治高血壓病、帕金森病、敵敵畏農(nóng)藥中毒后遺癥所致肢體強直等。注意,虛寒證者不可用此方。 |
11 | 麻黃連翹赤小豆方證 | 寒邪外束,濕熱內(nèi)蘊,表實發(fā)黃。 | 發(fā)熱,惡寒,無汗,心煩,身目俱黃,脈浮弦或浮數(shù),弦數(shù)。治表實無汗、瘀熱在里的太陽陽明合病而發(fā)黃。辨證要點:表實無汗而里熱明顯者或身黃、目黃、或身癢者。 | 解表散邪清利濕熱 | 麻黃6g連翹10g杏仁10g赤小豆30g大棗4枚桑白皮10g生姜10g炙甘草6g | 本方用于濕熱發(fā)黃兼表實證者。于臨床凡內(nèi)有濕熱外有表證,皆可化裁應(yīng)用,如瘡毒內(nèi)攻、肝炎初起、急性腎炎、蕁麻疹等。本方對濕疹、瘙癢,適證應(yīng)用也有良效。 |
12 | 升麻鱉甲湯方證 | 疫毒蘊于血脈之陰陽毒證。太陽陽明合病的咽喉痛而有癰膿或瘀血之變者。 |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陽毒:陽明熱盛而有表證兼夾淤血者,因見喉嚨痛而吐膿血者。辨證要點:急性瘟疫紅腫癰膿或咽喉痛者。 | 散邪解毒活血祛瘀 | 升麻20g,雄黃o.5g(沖),鱉甲12g,當歸12g,川椒5g,赤芍15g,甘草10g,雙花30g,木瓜30g。 | 急性傳染病,古人稱時疫、瘟疫,易用本方。治療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之“陽毒”癥狀;或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之“陰毒”癥狀。急性白血病在不同的病變階段分別具有“陽毒”和“陰毒”的病機和臨床特點,提出從陰陽毒論治,采用升麻鱉甲湯治療,并在臨床上得到了驗證。運用本方加減治療毒瘀互結(jié)、血分熱盛的原發(fā)性肝癌引起的高熱效如桴鼓。 |
13 |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湯方證 | 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是治療“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的方劑。 | 陰毒是感于外界邪氣而發(fā)的一種疾病。陰毒不易汗。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 解毒清熱涼血化瘀 | 去蜀椒無解表,去雄黃無唾膿血。妊娠癮疹:升麻9g當歸6g甘草6g鱉甲10g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0g藿香6g佩蘭10g砂仁(沖)5g | 本方主治咽喉腫痛、身痛明顯而表證不明顯者。 |
14 |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證 | 表證不解,熱陷陽明,可由太陽病誤下而致。熱雍內(nèi)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 | 發(fā)熱惡寒,自汗而喘,下利不止,或見口于而渴,發(fā)熱不惡寒,脈滑數(shù)。心煩汗出、腹瀉,苔白膩。辨證要點:下利、汗出、不惡寒、寸脈獨浮。 | 解表清熱止利 | 葛根24g黃芩10g黃連6g炙甘草6g | 本方以清熱為主,用于熱入陽明發(fā)熱下利,喘而汗出,表證解與未解不是關(guān)鍵。常見于腸胃型感冒或痢疾初期。內(nèi)外皆熱之下利。 |
15 | 白虎加桂枝湯方證 | 身無寒但熱,為熱在里;骨節(jié)疼煩,時嘔,為邪在表。本方為表里兩解。太陽陽明合病 |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煩,時嘔,風濕熱痹,壯熱汗出,氣粗煩躁,關(guān)節(jié)腫痛,口渴苔白,脈弦數(shù)。清熱生津,解表和營。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白虎湯證。 | 清熱通絡(luò)止痛 | 生石膏50g(先煎)知母20g粳米6g炙甘草6g桂枝9g上5味,加水1000ml,煎取150~200ml,去滓,分2次溫服。 | 常見于急慢性關(guān)節(jié)炎、感冒、瘧疾等病。桂枝白虎湯加減治療急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病人均有明顯的游走性關(guān)節(jié)酸痛癥狀,其中伴有低熱,中等度發(fā)熱,自汗出,皮膚出現(xiàn)環(huán)形紅斑,舌質(zhì)紅,或淡紅,舌苔黃、黃膩或薄白。脈象滑數(shù)或弦或數(shù)。白虎加桂枝湯加味治療風濕熱、成人期異位皮炎。 |
16 | 竹葉石膏湯方證 | 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氣陰兩傷。 | 汗多,心煩,氣短,口干喜飲,氣逆欲吐,嗆咳,舌干少津,脈虛數(shù),或脈大而數(shù)。身熱、自汗、盜汗、惡心、嘔吐、食入即吐,苔白,脈細數(shù)。津液大虛,養(yǎng)胃驅(qū)邪。辨證要點:虛羸少氣,煩渴者。 |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 竹葉12g石膏45g半夏12g麥門冬15g黨參10g炙甘草6g粳米15g生姜10g棗仁15g | 用于熱病瘥后,余熱未清,氣陰未復(fù)之證。 |
17 | 竹皮大丸方證 | 陰血不足,氣陰兩虛,心肝火旺,即“本虛標實” | 婦人產(chǎn)后虛熱,心煩不安,惡心嘔吐。產(chǎn)后嘔逆、心煩、大便不難者。陽明里實熱或有痙發(fā)生者,則不能用本方。 | 清熱止嘔安中益氣 | 生竹茹15g石膏15g桂枝7.5g甘草18g白薇7.5g上五味,為末,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1丸,日三夜二服。 | 該方在《金匱》中是治療產(chǎn)后哺乳期間表現(xiàn)為“煩亂、嘔逆”等癥狀的患者。既“煩”又“亂”,較一般虛煩不寧的程度要嚴重,是煩躁焦慮,坐立不安,涉及到“神”和“形”兩方面的表現(xiàn);“嘔逆”則是惡心、嘔吐,較之一般的惡心、干噦要嚴重。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癥狀,不僅是由于產(chǎn)后血虛,以及哺乳期間氣血消耗,同時也心肝火旺,擾及于胃,以致胃氣上逆有關(guān)。 |
18 | 木防己湯方證 | 誤汗傷表,誤下傷里心下停飲,郁而化熱,痰阻滯經(jīng)絡(luò), | 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復(fù)誤汗傷表,誤下傷里,渴思涼飲,得飲反停,脅脹胸痛,面赤舌絳。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10日,醫(yī)吐下之不愈,屬虛者。辨證要點:喘滿心下痞堅煩渴者。 | 兩開表里補虛散飲 | 木防己12g,石膏45g,桂枝6g,人參12g生龍牡各15g | 本方證很似久咳喘出現(xiàn)的肺心病而見肝脾腫大癥。又適用于心臟病胸悶、心悸無面色黧黑,心下痞堅者。對水飲引起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也有效。 |
19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證 | 利水滲濕 | 痰飲喘滿,心下痞堅,短氣咳逆,大便燥結(jié),舌質(zhì)淡紅或苔薄而潤,脈沉滑。辨證要點:木防己湯方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者。 | 行水化飲散結(jié)消痞補虛清熱 | 防己6g;桂枝6g;人參12g;芒硝10g;茯苓12g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下芒硝,再微煎,分2次溫服。 | 痰飲之所生,乃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所致,氣津病久入血分,木防己湯及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乃氣血津同治之法。豬苓湯,主治水熱互結(jié)傷陰,病在下焦為主。白術(shù)附子湯,仲景用來治療寒濕痹癥,以痛癥為主;木防己湯,方證重在津與血之表現(xiàn)。 |
20 | 厚樸七物湯方證 | 解表散邪和腸胃,臨證加減在變通。太陽陽明合病 | 外感表證未罷,里實已成。腹?jié)M,大便不通,發(fā)熱,脈浮而數(shù)。辨證要點:發(fā)熱、脈浮、腹?jié)M,大便干結(jié)者。 | 解肌發(fā)表行氣通便 | 厚樸24g甘草9g大黃9g大棗10枚枳實5枚(12g)桂枝6g生姜15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 病在三陽,需要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治。此案太陽與陽明合病,以陽明氣結(jié)為主,所以需要清瀉下氣為主,而兼表不解需要不忘救表。 |
21 | 厚樸麻黃湯方證 | 外邪內(nèi)飲,咳逆喘滿,而里實滿者。 | 咳而脈浮者。證見咳嗽喘逆,胸滿煩躁,咽喉不利,痰聲漉漉,苔白滑。辨證要點:小青龍加石膏湯見胸滿、短氣者。 | 宣肺降逆化飲止咳 | 厚樸25g麻黃20g石膏20g杏仁20g半夏半升20g五味子10g | 治療哮病發(fā)作期寒包熱哮證,應(yīng)首選的方劑是厚樸麻黃湯??榷}浮,為病在表;喘滿、短氣為里熱實證。 |
22 | 土瓜根散方證 | 治脾黃,偏身如金色,目眼俱黃,唇口生瘡,口吟或詠,有時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澀,名土瓜根散。 | 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過期而至,或一月再行,經(jīng)行不暢,月經(jīng)量少,色紫有塊,少腹?jié)M痛,按之不減或拒按,或少腹按之有硬塊,舌質(zhì)紫暗,脈沉或澀。辨證要點:腹?jié)M痛、痛有定處而有熱者。 | 破瘀通經(jīng) | 土瓜根9g芍藥9g桂枝9g廑蟲9g上4味,共為細末,每日3次,每次4g,黃酒送服。 | 婦人經(jīng)血不調(diào),多熱者提前,多寒者延后。本方宜多熱者。1、若血寒者,加炮姜、吳茱萸、制附子以加強溫寒之力。2、若兼血熱者,加赤芍、丹皮以增活血涼血之力。3、若兼血虛者,加當歸、熟地、生芪以補氣養(yǎng)血。 |
23 | 桂枝加大黃湯方證 | 太陽病,邪陷陽明,營衛(wèi)不和,脾胃失調(diào)。 | 發(fā)熱惡寒,腹?jié)M實痛(有燥屎留滯),脈浮弦或沉弦有力。腹?jié)M時痛或大實痛,拒按。通陽益脾,活血和絡(luò),瀉實導(dǎo)滯。辨證要點:太陽中風又見陽明里實證者。 | 解肌通結(jié)表里雙解 | 桂枝10g大黃6g白芍18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棗4枚 | 本方可用于腸痙攣、腸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適用于消除痢疾、腸炎里急后重的癥狀。腹痛是臨床常見癥狀,可發(fā)于急慢性腸胃炎、潰瘍病、肝膽病、腹部手術(shù)后遺癥等,凡腹痛大便不通里實明顯,外見桂枝湯證者,感冒常見本方證。 |
二、少陽陽明病方證 | | | | | | |
| 方證 | 病機 | 適應(yīng)癥及辨證要點 | 治法 | 方劑組成 | 應(yīng)用 |
1 | 大柴胡湯方證 | 按之心下痛且滿,此為半表半里證的里實,宜以大柴胡湯下之。主治少陽陽明合病 |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為表里雙解劑,具有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之功效。辨證要點:胸肋苦滿、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實者。 | 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 | 柴胡12g,黃芩、白芍、半夏、枳實各9g,生姜15g,大棗4枚,大黃6g | 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心中痞硬、滿痛、皆心下急的一類,為應(yīng)用本方的要證,宜記。 |
2 | 柴胡加芒硝湯方證 | 少陽未解,兼陽明實熱,但中氣已虛,可由少陽證誤下而致。少陽陽明并病 | 胸脅滿而嘔,潮熱,微利熱臭稀水,可見腹部痛,按之有硬塊,舌干苔黃,脈沉弦有力。左胸灼熱,憋氣,時頭脹,寒熱往來,口腔上部腫痛,心下痞滿,口苦咽干,納差,大便干結(jié),失眠、苔黃,脈弦細。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里有熱而大便難者。 | 和解少陽,兼輕下里實 | 柴胡18g黃芩10g黨參10g炙甘草6g生姜10g半夏15g大棗4枚芒硝15g(分沖)梔子10g | 凡小柴胡湯證兼有大便燥結(jié),腹中堅,潮熱者即可選用此方。胸脅滿而嘔為少陽病。臨床常見于感冒、胃腸病,也可用于冠心病。 |
3 |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證 | 邪氣散漫于表里上下,擾亂神明,可由誤下而致。 | 胸滿煩驚,狂躁譫語,二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或見臍腹動悸,往來寒熱,舌苔黃厚粘膩,脈弦細而數(shù)。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見氣沖心悸、二便不利,煩驚不安者。 | 和解清熱鎮(zhèn)驚安神 | 柴胡12g黃芩10g生姜6g黨參6g桂枝6g茯苓10g半夏10g大黃6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生鐵落15g(先煎)大棗3枚 | 神經(jīng)官能癥、小舞蹈病,用治癲癇,亦治小兒內(nèi)傷食滯,外感風寒,痰熱搏結(jié)中脘以致發(fā)生驚癰,食厥,熱厥。本方常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 |
三、正陽陽明病方證 | | | | | | |
| 方證 | 病機 | 適應(yīng)癥及辨證要點 | 治法 | 方劑組成 | 應(yīng)用 |
1 | 瓜蒂散方證 | 痰涎阻塞胸中,或宿食停于上脘,壅阻氣機。里飲雍于胃上的里實證。胃家實,邪實在上的陽明病。 | 心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關(guān)尺脈沉辨證要點:胸脘滿悶、欲吐而不能吐者。 | 涌吐食痰 | 瓜蒂、赤小豆等分,搗篩和勻,每次3~6g煎服,可與豆豉同煎。 | 本方又可療黃疸。涌吐劑,具有涌吐痰涎宿食之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暴飲暴食之胃擴張、誤食毒物、精神分裂癥、精神抑郁癥等屬于痰食壅滯胸脘證者。虛有寒飲,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湯溫之。 |
2 | 一物瓜蒂湯方證 | 《溫病條辨》:此熱少濕多,陽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濕俱解,而清陽復(fù)辟矣。 |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身面四肢浮腫。辨證要點:身痛、身重、身熱、脈微弱者。 | 利濕消腫 | 瓜蒂20個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頓服。 | 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依,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瓜蒂治身面浮腫,散皮中水氣,苦以泄之耳。 |
3 | 白虎湯方證 | 傷寒,邪及陽明,從熱而化;或溫病邪在氣分之證。 | 壯熱,汗出,不惡寒,但發(fā)熱,煩躁不安,渴欲飲冷或身熱手足厥冷(熱厥),脈洪大或滑數(shù)。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清熱劑,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之功效。苔薄少,舌紅絳。津液大傷。辨證要點:陽明病,自汗出,脈滑數(shù)者。 | 清熱生津除煩 | 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臨床常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牙齦炎、以及小兒夏季熱、牙齦炎等屬氣分熱盛者。還可用于時氣瘟疫雜病,中暑,或胃熱發(fā)斑而見陽明經(jīng)證者。本方是治熱用寒而不為寒傷的良法。 |
4 | 白虎加人參湯方證 | 陽明經(jīng)熱熾盛,氣津兩傷或中暑,傷氣耗陰。 | 白虎湯證而又見口干舌燥,渴飲不止,倦怠,心煩,背微惡寒,脈洪大或大而無力。脈洪大為熱盛津虛。津液不能復(fù)生,則口渴不除,唯有用人參補胃,胃氣健津液才能生。辨證要點:白虎湯證見口渴明顯者。 | 清熱瀉火益氣生津 | 石膏6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30g黨參9g(或西洋參3~6g)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 用于白虎湯證見氣津傷耗者。熱盛津液耗損較甚,以致渴欲飲水,加人參安中養(yǎng)胃以滋液。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若表不解,為麻黃湯證;若渴欲飲水,并確知其無表證者,則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下之后,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熱不除之證,故宜豬苓湯主之。 |
5 | 調(diào)胃承氣湯方證 | 積熱在腸,胃氣不和,或積熱與宿食結(jié)于大腸。瀉下類。 | 大便秘結(jié),不惡寒,蒸蒸發(fā)熱,汗出,心煩,或譫語,或少腹脹滿,苔黃而干,脈滑數(shù)。辨證要點:陽明病,見腹實證,心煩,或譫語、發(fā)熱者。 | 泄熱和胃緩下熱結(jié) | 大黃10g(酒洗)炙甘草6g芒硝12g(沖服)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diào)胃氣。 | 熱結(jié)便秘或大便溏,但身熱腹?jié)M脈實。還可用于胃熱發(fā)斑,胃熱齒痛,胃熱消渴,多食善饑,熱發(fā)瘡瘍 |
6 | 小承氣湯方證 | 腸中宿食積滯與熱邪相搏,不得排出,氣機痞塞,但大便燥堅未甚。 | 潮熱,汗出,胸腹脹滿而痛,煩躁譫語,便秘或下利,尿黃面赤,舌苔黃厚而干,脈滑而疾或沉而有力。潮熱:其熱如潮;身重:濕郁于體表;短氣:心下有微飲;腹?jié)M而喘:為里實滿上壓胸膈致呼吸困難。脈遲為不及脈,常主寒主虛。辨證要點:陽明病,大便硬而無潮熱者。 | 輕下熱結(jié)除滿消痞 | 大黃12g(酒洗)炙厚樸6g炙枳實6g上藥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 痞滿便秘,但大便尚未至燥堅程度,或下利熱甚,心下痞塞堅硬。大黃瀉下通便明顯,但個體差異很大;尤其對于燥結(jié)較重者,必用芒硝軟堅。因此,本方適用腹脹、大便不通不久者。 |
7 | 大承氣湯方證 | 宿食積滯與熱邪搏結(jié)腸中,熱傷津液,氣機痞塞,大便燥結(jié)。陽明腑實證的攻下峻劑。本方用于陽明臟腑實證的基礎(chǔ)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痞、滿、燥、實四癥,及舌紅苔黃,脈沉實為辨證要點。 | 大便不通,頻轉(zhuǎn)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熱結(jié)旁流證,下利清谷,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辨證要點:里實熱大便難者。 | 峻下熱積消痞除滿 | 大黃12g(酒洗)炙厚樸18g炙枳實12g元明粉9g(沖服)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現(xiàn)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樸、枳實,大黃后下,芒硝溶服) | 本方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呼吸窘迫綜合癥、擠壓綜合征、急性闌尾炎等。本方可用于多種原因所致的腸梗阻,急性胰腺炎,闌尾炎,急性痢疾,以及精神病等。汗出多則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結(jié),譫語即里有燥屎的確證。陽明病不怕證實,最慮津虛。 |
臨床要注意:三承氣湯,雖均屬陽明病的瀉下劑,但調(diào)胃承氣湯長于下熱,而治滿不足;小承氣湯長于治滿,而下熱不足;大承氣湯既下熱又除滿。 | | | | | | |
8 | 厚樸三物(厚樸大黃湯)湯方證 | 實熱內(nèi)積,氣滯不行,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 | 本方即小承氣湯增厚樸、枳實的用量,故治小承氣湯證而脹滿較劇者。本方證與小承氣湯證近似,大便不通腹脹明顯者用本方。辨證要點:胸腹脹滿而痛、大便閉結(jié)者。 | 行氣除滿去積通便 | 厚樸24克大黃12克枳實9克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樸、枳實二味,取500毫升,納大黃,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以利為度。 | 小承氣湯意在蕩積攻實,故以大黃為君;本方意在行氣泄?jié)M,則以厚樸為主。方中厚樸行氣消滿;大黃、枳實瀉熱導(dǎo)滯。三藥相合,使氣滯通暢,實積消除,腑氣得以通暢,則諸證自解。厚樸三物湯用于里實氣滯,脹重積輕;小承氣湯用于里實氣滯,積脹俱輕。 |
9 | 大黃甘草湯方證 | 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jié)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 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本方即調(diào)胃承氣湯去芒硝而成。胃熱上沖,食已即吐。大黃以下胃熱,降逆氣,甘草以和胃氣致津液,使胃氣和而吐止。辨證要點:陽明病,大便難見嘔逆者。 | 通便止嘔 | 大黃12克甘草6克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 以嘔吐為主癥的疾病。如賁門痙攣、妊娠惡阻、急慢性胃炎、幽門水腫、急性食管炎、神經(jīng)性嘔吐、先天性賁門擴張癥。對于習慣性便秘不宜久用。大黃久服可致肝硬變、大腸黑變及電解質(zhì)紊亂等不良反應(yīng)。所治療的上部病癥,多伴面紅目赤、舌紅有刺、心煩口苦、腹脹便秘、脈實有力之里熱證。所治之法乃上病下取,故大便以通暢為度。若腹?jié)M脹甚,疼痛拒按者當選承氣類方。急慢性腸胃炎、發(fā)熱,出現(xiàn)嘔吐、大便不暢者,可適證本方。 |
10 | 麻子仁丸方證 | 胃強熱結(jié),脾弱陰虧。瀉下劑,潤下,具有潤腸瀉熱,行氣通便之功效。 | 大便秘結(jié),小便多,可見脘腹脹滿,苔厚而干,脈細澀或浮澀。主治腸胃燥熱,脾約便秘證。大便干結(jié),小便頻數(shù),苔微黃少津。辨證要點:經(jīng)常便秘而無所苦者。 | 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 麻子仁15g芍藥9g炙枳實9g大黃6g炙厚樸9g杏仁9g | 本方有成藥,可用于習慣性便秘。本方臨床常用于治療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產(chǎn)后便秘、痔瘡術(shù)后便秘等胃腸燥熱者。習慣性或老人便秘,虛人里有積滯而屬里實熱者可適證服用。 |
11 | 下淤血湯方證 | 產(chǎn)婦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滯,經(jīng)水不利,腹中癥塊等。 | 病人如有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宜下瘀血湯。產(chǎn)后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必腹中有瘀血著臍下也,下瘀血湯主之。辨證要點:少腹痛、硬滿,大便干結(jié)者。 | 緩中破結(jié)活血破瘀通經(jīng)止痛 | 大黃9克桃仁20枚蟅蟲(熬,去足)20枚,上藥三味為末,煉蜜和為4丸。以酒200毫升,煎1丸,取160毫升,頓服之。 | 用于治療產(chǎn)后瘀血內(nèi)結(jié)腹痛。該方加味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附件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療效滿意。 |
12 | 桃核承氣湯方證 | 太陽表邪入腑,熱與血相搏而成蓄血證。理血劑,具有逐瘀瀉熱之功效。主治下焦蓄血證。 | 少腹急結(jié),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譫語,或有身熱夜甚,頭脹且痛,目赤,煩躁等癥;以及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脈沉實而澀者。本方是調(diào)胃承氣湯加祛瘀的桃仁,和治氣沖的桂枝,故治調(diào)胃承氣湯證氣上沖而有淤血。證見其人如狂,少腹急結(jié)。辨證要點:調(diào)胃承氣湯證見腹痛有定處,氣上沖者。 | 活血化瘀瀉熱 | 桃仁10g大黃9g桂枝6g芒硝6g(沖服)炙甘草6g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前4味,芒硝沖服。 | 本方可用于瘀熱在上的頭痛,腦脹,目赤,齒齦腫痛,鼻衄,也可用于月經(jīng)困難,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它如更年期綜合征、不孕癥、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癥有瘀熱在下焦者,均可選用此方。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附件炎、腸梗阻、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急性腦出血等屬瘀熱互結(jié)下焦者。 |
13 | 大黃牡丹皮湯方證 | 縮足腸癰(闌尾炎)專方 | 癥見腹痛、腹瀉,大便日數(shù)次,伴里急后重。辨證要點:右腹痛拒按,里實熱者。 | 瀉熱破瘀散結(jié)消腫 | 大黃12g牡丹皮9g桃仁12g冬瓜子30g芒硝9g前四味藥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芒硝,再煎數(shù)沸。沒有化膿,用上述五味藥;化膿者,在此方之上加,薏苡仁、炮山甲、紅藤和敗醬草。 | 主治增生性結(jié)腸炎。 |
14 | 抵當湯方證 | 太陽之邪隨經(jīng)入腑,熱與血互結(jié)于下焦。 | 少腹硬結(jié),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其人或躁狂,或喜忘,或默默不語若癡者,脈沉結(jié),弦澀或沉弦有力。壯熱舌赤,里有熱也;少腹悶滿,病在于下也;小便自利,其人發(fā)狂,血證諦也;脈沉而微,重按疾急,淤熱內(nèi)結(jié)也。此蓄血重證,當下淤血,宜服抵當湯。本案識證準確,敘理甚明,果斷用藥而不拖泥帶水,正中其病,故療效非凡,一劑競愈。辨證要點:少腹硬,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 清熱化瘀 | 水蛭15條虻蟲15只(去翅足)桃仁9g大黃9g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 本方為破血逐瘀之峻劑,可冶瘀血經(jīng)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精神分裂癥,癲癇等病癥而見此方證者。淤血致病很是廣泛,抵當湯證的出現(xiàn)多為急癥,可見于黃疸發(fā)熱,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還多見于精神疾患,其人如狂、喜忘,為淤血的要證。久淤血其來也漸,新淤血其來也暴,故令其狂。故新者易攻,桃仁承氣湯輩即能治之;久者難拔,勢須抵當湯或丸,方能克之。由此悟出,瘋狂、癲狂等腦系疾病,用祛淤法能治之。 |
15 | 抵當丸方證 | 小腹?jié)M,蓄水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 治“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北孀C要點:抵當湯證較輕者。 | 破血逐瘀 | 大黃(三兩)水蛭(20個,熬)虻蟲(20個,去翅足,熬)桃仁(25個,去皮尖)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 里有蓄水或蓄血,均可致表熱不除而脈浮數(shù),并且二者均有少腹?jié)M;其主要鑒別點,則在小便不利或自利。本條所述的蓄血證,既不發(fā)狂也不喜忘,故不宜抵擋湯重劑猛攻,而宜本方輕劑緩下。 |
16 | 大黃蟄蟲丸方證 | 瘀血內(nèi)停,腹部腫塊,肌膚甲錯,目眶黯黑,潮熱羸瘦,經(jīng)閉不行。 | 本方證常見于內(nèi)分泌引起的色素沉著。醫(yī)案:診斷為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兩肋痛悶,左側(cè)尤甚,倦怠乏力,四肢皮膚甲錯色紫黯黑,二便如常,苔白,舌有瘀斑,脈弦細。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辨證要點:虛勞證見面目黝黑、瘀斑、肌膚甲錯者。 | 活血破瘀通經(jīng)消痞 | 證屬虛勞夾瘀,治以緩中補虛,活血祛瘀,與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減,兼服大黃蟄蟲丸:柴胡12g白芍12g枳實10g炙甘草6g桂枝10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茵陳15g丹參20g王不留行10g。大黃蟄蟲丸每早一丸。 | 用于瘀血內(nèi)停所致的癥瘕、閉經(jīng),盆腔包塊、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繼發(fā)性不孕癥,癥見腹部腫塊、肌膚甲錯、面色黯黑、潮熱羸瘦、經(jīng)閉不行。大黃蟄蟲丸臨床應(yīng)用于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乳腺增生癥、腦梗塞、鶴膝風藥。藥理作用主要有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集,抗動脈粥樣硬化,防治腸粘連,保護慢性肝損傷,促進體內(nèi)血決的吸收,減少血栓重量等。 |
17 | 大陷胸湯方證 | 大結(jié)胸,水熱互結(jié),病位在膈下。 | 心下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結(jié),脈沉緊,或沉遲有力。本方證治療陽明里熱并與水結(jié)于胃上胸肋者。脈浮主風邪,脈數(shù)主熱,脈動主痛。誤下則表邪內(nèi)陷,變動數(shù)脈為遲。胃因誤下而虛,客邪遂得進犯而動隔,正邪交爭,則膈內(nèi)拒痛。心下有飲則短氣,里復(fù)有熱則煩躁,心中懊。飲熱相結(jié)心下因硬,則為結(jié)胸。辨證要點:心下結(jié)硬、滿痛拒按而煩躁者。 | 瀉熱逐水破結(jié) | 大黃4.5g元明粉4.5g制甘遂0.9g(沖服)前后進3劑(藥量增加大黃6g元明粉6g制甘遂1.5g),續(xù)與甘寒生津之劑告愈。 | 本方證較大陷胸丸證病位靠下,由胸脅下迫少腹?jié)M痛。臨床急性腸梗阻,胰腺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可見本方證。但本方為瀉熱逐水之峻劑,唯體格壯實者方可應(yīng)用。胸腹膜炎、胰腺炎、癌腫等病,也見于腦膜炎。 |
18 | 大陷胸丸方證 | 結(jié)胸患者,因邪充實胸膈,不但心下硬滿,而且也現(xiàn)項背強急,如柔痙狀者。宜大陷胸丸下之使和。 | 發(fā)熱,渴不欲飲,頭上汗出,抹之津津然,呼吸不利,項背頸稍強,5日未大便,從心下至少腹,滿而脹,微痛,自覺心煩,舌質(zhì)紅苔黃白厚膩,脈沉而緊,此結(jié)胸證。辨證要點:心下結(jié)硬、疼痛較輕而項背強急者。 | 瀉熱開結(jié)化飲通便 | 大黃25克葶藶子17克(熬)芒消17克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1枚;別搗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為效。 | 結(jié)胸有大小,邪結(jié)有高下。本證是數(shù)大結(jié)胸,邪偏于高位者。邪結(jié)偏高,能仰不能俯,故曰'如柔痙狀'',邪偏上者宜緩,邪偏下者宜速,本證邪偏于上,故宜丸不宜湯,以大陷胸丸下之則和。方能與邪相當,而結(jié)自解。 |
19 | 十棗湯方證 | 水飲停聚于胸脅脘腹 | 懸飲,胸脅支滿,呼吸困難,咳嗽時脅下掣痛,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干嘔,氣短,汗出,不惡寒,脈沉弦。脈沉主里飲,弦主痛,故脈沉而弦主懸飲內(nèi)痛。辨證要點:咳而胸悶肋痛,心下痞硬滿,脈脈沉弦者。 | 攻逐水飲 | 大棗500g芫花9g甘遂9g大戟9g大棗煎湯,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棗湯沖服一日4-5次,每服一匙,得快下,停后服。 | 本方可治癥堅積聚,大腹水腫而體格尚壯實者。芫花、甘遂、大戟,三物均屬下水峻藥,重用大棗,制其猛烈,并兼養(yǎng)正,此用毒攻病的要法。 |
20 | 甘遂半夏湯方證 | 以主治大腸飲結(jié)證為基礎(chǔ)方,以主治胸中水結(jié)證為臨床擴大應(yīng)用。 | 治留飲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雖自覺輕快,但心下仍然堅滿者。辨證要點:心下堅滿,腹攣急者。 | 攻逐水飲潔凈腸腑 | 甘遂3g半夏9g(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藥15g甘草6g(炙)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以蜜100毫升和藥汁,煎取200毫升,頓服之。 | 脾胃虛弱證,慎用本方。無論是治療消化疾病,還是治療泌尿疾病等,都必須符合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甘遂半夏湯治療西醫(yī)疾病還可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腎積水,慢性腎炎等。 |
21 | 大黃甘遂湯方證 | 婦人產(chǎn)后,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少腹?jié)M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jié)M痛者。婦人少腹?jié)M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jié)在血室也。 | 經(jīng)水不調(diào),男女癃閉,小腹?jié)M痛者;淋毒沉滯,梅淋小腹?jié)M痛不可忍,尿膿血者。膨脹,瘀血內(nèi)阻,水氣內(nèi)停,腹大堅滿,脈絡(luò)怒張,脅腹攻痛,大便難,小便澀,口不渴,舌暗苔白者。辨證要點:少腹?jié)M通,小便不利,大便不暢者。 | 攻逐瘀水養(yǎng)血扶正 | 大黃12g,甘遂6g,阿膠6g以水3升,煮取1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 此方雖治水與血結(jié)與血室,但以治水為主治血為客,凡少腹?jié)M或痛,二便閉塞者,無論男女,均可用之。 |
22 | 己椒藶黃丸方證 | 本方病證以水飲內(nèi)停,郁而化熱,積聚腸間為主要病機。 | 水飲積聚脘腹,腸間有聲,腹?jié)M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脈沉弦。辨證要點:腹?jié)M腸鳴便干者。 | 瀉熱逐水通利二便 | 防己10g椒目10g葶藶子(炒)10g大黃6g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收呒用⑾醢雰?。 | 本方不但治療腹水亦治療胸水,凡見二便不利的胸腹水證,有用本方的機會。 |
23 | 小陷胸湯方證 | 痰熱互結(jié)心下之小結(jié)胸證,可由傷寒誤下而致。 | 心下痞硬,按之則痛,舌紅苔黃,脈浮滑。辨證要點:胸膈滿悶、心煩、按之心下痛者。 |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 | 黃連3g半夏6g瓜蔞15~30g | 本方治急慢性胃病有是方證者,又治痰熱在膈上,痰涎多,咳嗽面赤,氣喘而悶。本方證在臨床較常見,凡胸膈滿悶、痰咳煩熱、按之心下有結(jié)痛感者,即可用之。 |
24 |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證 | 痰飲雍逆于肺。 | 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胸滿者。辨證要點:咳喘、吐黃膿痰偏實熱證者。 | 瀉肺去痰利水平喘 |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12枚。先以水3升,煮棗取2升,去棗,納葶藶煮取1升,頓服。 | 可見于痰實熱、胸膜炎等癥。用葶藶破水瀉肺,大棗護脾通津,乃瀉肺而不傷脾之法,保全母氣以為向后復(fù)長肺葉之根本。然肺胃素虛者,葶藶亦難輕試,不可不慎。 |
25 | 瀉心湯方證 | 積熱喉閉,舌腫口瘡邪火內(nèi)熾,里熱上犯,迫血妄行,吐血。 | 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濕熱內(nèi)蘊而成黃疸,胸痞煩熱;三焦積熱,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外證瘡瘍,心胸煩悶,大便秘緒;濕熱黃疸,胸中煩熱痞滿,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實者。辨證要點:心煩吐衄,大便干者。 | 瀉火解毒燥濕泄熱 | 大黃10g、黃連、黃芩各5g,上藥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而成。 | 方中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大黃瀉下焦火。三焦實火大便實者,誠為允當。由于三黃之性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對濕熱內(nèi)蘊而發(fā)的黃疸,也能主治。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氣不定即心悸煩、精神不安的樣子,容易出現(xiàn)失眠驚狂、癲癇以及其它神經(jīng)癥等,這種心氣不定也有用本方的機會。 |
26 |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證 | 邪熱內(nèi)陷,壅滯中焦而作痞,可由誤下而致。 | 心下痞,按之濡,可見心煩,舌紅,脈關(guān)上浮或滑數(shù)。辨證要點:心煩,心下痞者。 | 瀉熱消痞 | 大黃9g黃連3g黃芩3g | 治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不可下,宜此藥攻其痞。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瘡,目赤,便秘,發(fā)斑,發(fā)黃。 |
27 | 附子瀉心湯方證 | 傷寒誤治,邪熱有余而正陽不足,胃腸熱壅而衛(wèi)陽不固。 | 心下痞,惡寒,自汗出,四肢冷,脈沉細無力或細微、沉微。辨證要點:心下痞,惡寒汗出者。 | 扶陽固表清熱消痞 | 大黃6g黃連3g黃芩3g炮附子4.5g | 在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基礎(chǔ)上出現(xiàn)汗出惡寒,四肢厥冷,又治老人食厥。 |
28 | 大黃硝石湯方證 | 實熱在里,小便不利。 | 黃疸色鮮,身熱口渴,自汗出,心中煩熱,腹?jié)M拒按,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舌苔黃厚津不足,脈滑數(shù)。辨證要點:實熱黃疸、大便干、小便黃少者。 | 瀉熱通腑兼以利尿 | 大黃12g黃柏12g硝石12g梔子15g上4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再下硝石,更煮取100ml,頓服。 | 深度黃染,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脈沉而實,舌苔焦黃或焦黑而起芒刺者,本方去硝石大黃量適當增加并,加芒硝,以攻下陽明實熱,取芒硝軟堅瀉熱,以達急下存陰,勿用硝石破血化瘀。急慢性肝膽病,出現(xiàn)實熱證有用本方的機會。 |
29 | 茵陳蒿湯方證 | 陽明郁熱在里之陽黃。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少陽陽明合病。 | 身黃如橘子色,身無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難,腹?jié)M,目弦,煩躁,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或濡數(shù)。辨證要點:陽黃見大便干,小便不利者。 | 清熱利濕退黃 | 柴胡12g,黃芩10g,茵陳24g,枳實10g,白芍10g,生姜10g,半夏12g大黃10g山梔子10g | 本方用于濕熱里實之病證,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重癥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縮等出現(xiàn)本方證者。常見于急性黃疸肝炎,本方合大柴胡湯,即柴胡茵陳蒿湯。 |
30 | 梔子豉湯方證 | 病后余熱未清,郁結(jié)胸膈。結(jié)胸則熱結(jié)于里,而外無大熱;梔子豉湯則外有熱,手足溫。 | 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悶,心中結(jié)痛,舌苔黃,脈數(shù)。辨證要點:胸中窒塞而煩悶者。 | 清熱除煩和胃 | 山梔子9g香豉9g以水400毫升,先煮梔子,得250毫升,納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 | 本方治陽明經(jīng)熱之輕癥,或在病之初期,或在病之后期。熱在上焦,故用梔子豉湯;熱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參湯;熱在下焦,故用豬苓湯。 |
31 | 梔子甘草豉湯方證 | 熱邪郁結(jié)胸膈,熱傷正氣。梔子豉湯用于胃胸里熱,而本方證較虛怯少氣。 | 虛煩不眠,懊憹,氣短,脈數(shù)。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虛怯少氣者。 | 清熱除煩補益中氣 | 山梔子9g香豉9g炙甘草6g | 用治梔子豉湯證而兼(虛怯)急迫少氣者。 |
32 | 梔子生姜豉湯方證 | 邪熱郁結(jié)胸膈,胃氣逆上。 | 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嘔吐,舌苔黃,脈數(shù)。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而嘔者。 | 清熱除煩散飲止嘔 | 山梔子9g香豉9g生姜9g | 用治梔子豉湯證而兼嘔吐者。梔子豉湯以里熱為主,胃氣失降則嘔,因加生姜降逆止嘔。故本方證常見于胃、食管病變。 |
33 | 枳實梔子豉湯方證 | 大病后勞復(fù)。 | 勞復(fù)發(fā)熱,口渴,心煩懊儂,心下痞塞或胸脘脹滿,或大便硬結(jié),脈滑或數(shù)。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而心下脹滿者。 | 調(diào)中化滯除煩 | 炙枳實9g山梔子9g香豉15g | 本方應(yīng)用不拘于勞復(fù),病前病后凡見此方證者均可選用,又可治濕熱發(fā)黃,有便秘宿食者加大黃6g。主要見于胃腸有熱的脹滿?;蛴捎陲嬍碂o節(jié)所致外無寒熱,而心中懊惱。 |
34 | 梔子大黃湯方證 | 同枳實梔子豉湯方證傷寒懊憹,又兼心下熱痛,發(fā)黃。 | 凡病黃疸,若心中懊憹或灼熱痛者,為里有素食,宜梔子大黃湯主之。食厚味而高熱,心煩、口渴、腹脹、大便干、苔白而干、脈細數(shù)。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而腹脹滿、大便難者。 | 蕩滌實熱破結(jié)逐停 | 淡豆豉18g大黃6g枳實10g梔子10g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溫服。 | 此與梔子豉湯加枳實、大黃,當治梔子豉湯證而腹脹滿、大便難者。腸胃炎、肝膽病出現(xiàn)陽明里實證而見煩悶、大便難時,可考慮用本方。 |
35 | 梔子厚樸湯方證 | 熱擾胸膈,腑氣不通。誤下傷津,邪熱內(nèi)陷,因致心煩熱,臥起不安,腹脹滿。 | 心中煩熱,臥起不安,腹?jié)M,脈數(shù)。辨證要點:心煩熱和腹脹滿者。 | 清熱除煩寬中消滿 | 梔子12g姜厚樸9g(炙,去皮)枳實9g(水浸,炙令黃)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本方苦辛通降,用于腹?jié)M,消化不良,心煩,舌紅苔膩。此腹脹屬虛滿,即未至陽明腑實證的脹滿,但與太陰病的腹脹有寒熱之別。 |
36 | 梔子柏皮湯方證 | 濕熱郁滯三焦(熱重濕輕)。 | 身熱,面目發(fā)黃,小便不利,脈弦數(shù)或弦大滑實。傷寒身黃發(fā)熱。甘草培土養(yǎng)中焦之氣,梔子,柏皮,泄?jié)穸灞頍帷瑵駸嵊粲诩”?,身熱發(fā)黃者加茵陳。辨證要點:黃疸病,發(fā)熱心煩者。 | 清泄?jié)駸?/td> | 肥梔子12g黃柏9g炙甘草3g以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 本方用于陽黃而無腑實便秘者,又可治身熱心煩,目赤吐衄。治黃疸證煩熱而急迫者。黃疸病發(fā)煩熱而不可下者,宜本方。 |
37 | 梔子干姜湯方證 | 上熱下寒,虛實錯雜。 | 身熱,微煩,腹痛,腸鳴下利,脈弦數(shù)。舌質(zhì)紅、苔白、脈浮。辨證要點:身熱微煩而嘔逆或下利者。 | 清上溫中 | 山梔子9g干姜4.5g以水4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治梔子豉湯證煩熱較輕而有嘔逆或下利者。本方證多見于誤治或慢性腸胃疾患。 |
38 | 黃連阿膠湯方證 | 少陰陰虛火旺 | 心中煩,不得眠,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诳嗨硷?、苔黃舌紅、咽干口燥,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形體消瘦,頭昏目眩辨證要點:虛煩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熱或下利便膿血者。 | 育陰清熱滋陰降火 | 黃連12g黃芩6g芍藥6g雞子黃2枚阿膠12g(烊化) | 用于陰虛火旺之神經(jīng)官能癥、失眠。又用于邪熱未凈而陰虛液少之久痢,腹痛下膿血,心中煩,舌紅,脈弦細而數(shù),見陰虛內(nèi)熱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