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Scarlet fever, Scarlatina)是一種以滲出性咽炎、播散性斑丘疹為常見表現(xiàn)的感染性疾病。多累及學齡期及青少年兒童。 1 流行病學 該病易于在教室、幼兒園內(nèi)傳播。 鏈球菌性喉炎約占5-15歲兒童所有喉炎患者的15%-30%,在成人該比例則為5%-15%。 與學齡兒童接觸的非學齡兒童亦有發(fā)病風險。 全年齡組均可受累,但主要累及3-8歲兒童,故而遇到該年齡組兒童就診時需格外警覺。 男性發(fā)病率通常高于女性,亦有報道示無明顯性別差異。 冬季與夏季為發(fā)病高峰。 既往數(shù)年來,猩紅熱發(fā)病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近年來全球報道病例數(shù)漸增。2009年,越南報道超23000例,中國大陸報道超100000例。美國及加拿大均有小范圍暴發(fā)報道英國自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共報道約12906例。 2 病因?qū)W及發(fā)病機制 致病菌為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該菌呈格蘭陽性,可產(chǎn)生內(nèi)毒素??芍氯毎麥p少。該菌亦可導致鏈球菌性喉炎、膿皰瘡、丹毒、蜂窩織炎、壞死性筋膜炎。 該病最常見與化膿性鏈球菌所致細菌性咽炎、鏈球菌性喉炎相關。伴化膿性鏈球菌感染的創(chuàng)傷、燒傷亦可導致猩紅熱。 內(nèi)毒素可在皮膚誘發(fā)局部炎癥反應,故其又被成為“紅疹毒素”(erythrogenic toxins)。 該菌主要棲息在人類口咽部,亦可定植于皮膚。 該菌具有高度傳染性,可通過直接接觸、飛沫傳播、間接接觸等途徑傳播。 3典型表現(xiàn) 通??梢姼邿?、急性咽炎(咽喉紅痛)、草莓舌、砂紙樣皮疹。 急性咽炎表現(xiàn):發(fā)熱、咽痛、吞咽痛、頸部淋巴結腫大。若無咽炎時,感染或源自創(chuàng)傷、燒傷感染化膿性鏈球菌。可伴疲倦。 皮疹呈紅色丘疹,皮疹相互不融合,故常被描述為“砂紙樣”皮疹??砂榧t斑、水腫,無水泡、膿皰。皮疹在感染后2-3天內(nèi)發(fā)生,但亦可延遲至第7天時。軀干、腋窩及腹股溝常首先受累,在7-10天時皮疹逐漸蔓延至四肢。掌跖常豁免,但亦有受累報道??谥軈^(qū)亦?;砻?,而呈蒼白圈樣表現(xiàn)。皮疹消退時開始出現(xiàn)脫屑。有報道示,脫屑亦可僅見于掌跖部位,而不累及軀干。脫屑可持續(xù)約2周。 (脫屑期) 皮疹無特異性組織學表現(xiàn),偶可見嗜中性海綿水腫、角化不全等。 舌乳頭肥大而致“草莓舌”。舌背紅斑、腫脹等亦可見。 頸部、肘窩、腹股溝等皮膚褶皺處可見Pastia線,即指丘疹沿壓力點呈線狀排列。 腹痛、嘔吐、黏膜干燥、頸前淋巴結腫大也很常見。 4 合并癥 化膿性合并癥:扁桃體周圍/咽喉膿腫、中耳炎、鼻竇炎、壞死性筋膜炎、鏈球菌血癥、腦膜炎、腦膿腫、頸靜脈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等。 非化膿性合并癥:急性風濕熱、關節(jié)炎、中毒性休克綜合征、腎小球腎炎、心內(nèi)膜炎、自身免疫性神經(jīng)精神疾病等。 5 診斷 猩紅熱診斷屬于臨床診斷,需綜合病史及相應檢查等。 一旦疑診,可考慮行扁桃體涂片、咽喉分泌物培養(yǎng)、快速鏈球菌檢測。 Centor評分(Mclsaac評分修訂版)可輔助診斷。Centor評分共包括4項臨床癥狀及體征,可用以評估A組鏈球菌咽炎的可能性。 猩紅熱病情譜系非常寬,使得難以實現(xiàn)早期診斷。 注意:體格檢查時,除掌跖脫屑外,還應關注軀干及肘內(nèi)側(cè)播散性皮疹;頸前淋巴結腫大亦可見,伴高熱;另需關注草莓舌、軟腭紫癜。 鑒別診斷:需與麻風、風疹、EBV、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鑒別。 6 治療 治療原則:減輕癥狀,預防并發(fā)癥,控制傳播風險。 早診斷、早治療可規(guī)避相應合并癥風險。 一旦診斷,需隔離患者,做好患者手衛(wèi)生等。 治療首選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為一線用藥,對青霉素過敏者可考慮1代頭孢類、克林霉素、紅霉素。 青霉素治療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療效優(yōu)于頭孢類、大環(huán)內(nèi)酯類(阿奇霉素)。 因藥物濫用,目前對于大環(huán)內(nèi)酯類耐藥的報道漸多。 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補液等亦可用于對癥治療。 7 預后 預后極好,及時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后,發(fā)熱多可在24小時后消退。但治療不及時,預后會變差。既往有死亡報道。 參考文獻 [1] Pardo, S and TB Perera, Scarlet Fever, in StatPearls. 2023, StatPearls Publishing Copyright ? 2023, StatPearls Publishing LLC.: Treasure Island (FL). [2] Matsubara, VH, J Christoforou, and L Samaranayake, Recrudescence of Scarlet Fev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ntal Professionals[J]. Int Dent J, 2023. 73(3): 331-336.DOI: 10.1016/j.identj.2023.03.009. [3] Managing scarlet fever[J]. Bmj, 2018. 362: k3005.DOI: 10.1136/bmj.k3005. [4] Basetti, S, J Hodgson, TM Rawson, et al., Scarlet fever: a guid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J]. London J Prim Care (Abingdon), 2017. 9(5): 77-79.DOI: 10.1080/17571472.2017.1365677. [5] Scarlet fever[J]. Nurs Stand, 2016. 30(35): 17.DOI: 10.7748/ns.30.35.17.s20. [6] Scarlet fever[J]. Nurs Stand, 2014. 28(37): 20.DOI: 10.7748/ns.28.37.20.s21. [7] Hübner, J and A Jansson, [Scarlet fever][J]. MMW Fortschr Med, 2012. 154(18): 57-8.DOI: 10.1007/s15006-012-1281-y. [8] Cleland, JB, Scarlet fever[J]. Br Med J, 1971. 2(5755): 224-5.DOI: 10.1136/bmj.2.5755.224-b. (本文僅作為科普與學術交流,增進了解,引起重視,有相關臨床癥狀者,建議及時就醫(yī)?。。。?/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