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古詩四帖》 懷素《自敘帖》 從我們的老祖先發(fā)明文字開始,漢字就一直不斷地演化。從秦漢到魏晉,從象形的甲骨文、篆書到充滿意象的草書,使?jié)h字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貌與體系。魏晉以后,真書、行書、草書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王羲之、王獻之等名家為主要影響的書法體系,對書法的速度與結構、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連帶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書法發(fā)展到唐代時,楷行草書體都到達了一個歷史高峰,尤其以楷書和草書為最。草書方面,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書家將草書的發(fā)展推到一個至高境界——狂草。 懷素《自敘帖》局部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如果仔細觀察歷代書跡,從東晉到盛唐,用筆基本上沒有過于嚴格強調中鋒,然而自盛唐以后,中鋒用筆的實踐和論述越來越多,書法以筆頭逆入,筆鋒處于筆畫的正中,接近于篆隸的用筆,體現(xiàn)了唐朝書家是在魏晉以來的書法成果基礎上又復古借鑒了秦漢的篆隸用筆,所謂“篆籀筆意”應該有這么一層意思。像唐人提出的“錐畫沙”“屋漏痕”等觀念,皆有一層強調中鋒用筆的意思。這樣的用筆方式在張旭和懷素的草書中都有體現(xiàn)。這是他們的共同點。 其次是二位的草書都被稱為“狂草”,書壇把他們并稱為“顛張醉素”,一方面是他們的狂草同是書法史上草書的制高點,兩座巔峰;另一方面,二位都喜歡喝酒,特別是喜歡醉后寫字,可以說他們不但是書法家,也是書壇最早的行為藝術家了。但他們的狂很大程度是在書法的規(guī)則之下進行發(fā)揮的,無論是草法還是筆法都是非常規(guī)矩的,雖然狂,但不是亂寫亂畫,在變化之中始終遵循書法體系里不變的元素,在用筆、點畫、結字方面、章法方面都是有跡可循的。歷史上張旭是顏真卿的老師,而懷素也曾向顏真卿請教過書法,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互有借鑒。這都是他們的共同點。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懷素《自敘帖》局部 然而我們比較一下張旭的《古詩四帖》和懷素的《自敘帖》,二者也有很多區(qū)別。首先兩者雖然都是中鋒用筆很明顯,但張旭的草書偶有明顯的中側鋒的轉換,而懷素的整個篇幅基本是以中鋒為主,很少看到側鋒的運用。其次,二者在書寫時毛筆提按的幅度和墨色濃枯的變化方面,張旭的狂草變化較大,而懷素《自敘帖》在整個篇幅線條粗細變化不是太明顯,略顯瘦硬之風。張旭的更豐滿,懷素的更瘦勁。再者,在書寫過程中的變化方面,張旭在書寫的快慢,點畫的大小長短的變化,結字的變化,用筆的中側互用的變化等方面更加豐富,狂意更足,線條的表現(xiàn)更加靈活。懷素的狂草相對來說略顯含蓄,在對線條粗細、提按變化、用墨濃枯、點畫及結構變化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對整個結構和點畫精到的把控更加明顯,瘦勁有力,顯示的是另一種精神面貌。 懷素《自敘帖》局部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另據(jù)唐朝名家顏真卿所記載,張旭在用筆上的轉折處既有暗轉,也有頓折明顯的地方。頓折的運用給人以更突出視覺效果。這些用筆使書家的狂草作品表現(xiàn)力更強。而懷素的用筆,頓折處多運用暗轉,更加圓潤一些,然金畫銀鉤、自然流暢、瘦勁之風躍然紙上。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 懷素《自敘帖》局部 草書更多的是動態(tài)之美,特別是狂草,更多體現(xiàn)的是書家在肆意揮灑的過程中又不失整體的美感,而不像正楷書的中規(guī)中矩追求的是一種靜態(tài)之美。所謂“因勢造型”在狂草書中表現(xiàn)的更加淋漓盡致。因此在書寫時不必過于追求單字結構的完美,而是通過點畫、提按、墨色、結體、章法方面的變化來實現(xiàn)通篇的氣勢。從這方面來說張旭和懷素通過不同的展現(xiàn)手法都達到了相應的藝術高度。至于誰高誰低,書壇早有定論,二位并稱顛張醉素,實為狂草領域很難超越的兩座高峰。作為一位書法愛好者,很難去評說,應該說二位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個人喜好也不同,書友們,關于張旭和懷素,他們還有哪些區(qū)別,你更喜歡誰的風格呢,歡迎大家發(fā)表意見。 附:張旭《古詩四帖》全篇 懷素《自敘帖》全篇 《張旭古詩四帖》 張旭《古詩四帖》 張旭《古詩四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懷素《自敘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