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今天的實用性詩學探索,我們會拋開“陌生化”的一些已知理論學說,力爭用最通俗的語言,來對其展開相關的探索性研討,目的只是希望為讀者的詩歌創(chuàng)作,起到一些實質性的參考。 “陌生化”的文學理論,最早是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究其意思,我們大概可以把“陌生化”在文學(作品)中的狀態(tài)理解為:“一種表面互不相關而內里存在聯(lián)系、沖突和對立的文體形式”。 當然,這里的“表面”,實際上只是一種基于“形”的直觀感(指直觀狀態(tài)下的文本形式),而“內里”卻是一種基于“意”的關聯(lián)關系(指意象的構建關系),因此,什克洛夫斯基所謂的“陌生化”,簡單來說,也就是一種不拘于“形式”(文本表象)的“隱性關聯(lián)”表現(xiàn)手法。 所謂“詩歌的陌生化”是指詩歌語言表達在形式上(表象)打破了常規(guī)思維方式,使本來具有邏輯關聯(lián)、容易理解的普通句式結構(語句運用)變得異常、驚奇和不易理解。[簡單點說,也就是讓本來簡潔明了(直白)、通俗易懂的語言變得極具朦朧和抽象,使容易理解的意象變得不易理解,或加大理解的難度。——事實上,口語(口水)、抒情、事實敘述等詩體形式,幾乎都是一種“無陌生化”語言的表達方式,它們(無陌生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形與意”具有一目了然的直觀性、即視感,無波動、無跳躍,純屬是一種低(無)詩化語言狀態(tài)。] 從上述的例詩對比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詩歌的陌生化”的確只是一種“語言形式的理解難度”,簡單來說,也就是“語言表達不易理解,且又存在打破常規(guī)思維與邏輯上的阻礙效果(理解難度)。” 而這種所謂的“阻礙效果”,實際上也是一種思維上的停頓和延時性(此處表示為:文本的感知度),不僅可以使讀者產生出理解上的茫然、彷徨和臆想,而且,還能使本來淺顯的表達變得極具深度化和繁雜感。 事實上,“陌生化手法”相比其他的表現(xiàn)手法而言,它有著絕對的“藝術”感知優(yōu)勢,因為,其文體的“錯綜、復雜”,無論是直觀,還是心理,都很容易給讀者造成一定的“審美影響”(指意識上的對撞感與沖擊力,甚至悖論式的想象力)。[其實,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些表現(xiàn)得“突兀、另類、新奇、反差、矛盾、復雜”等不易理解、甚至難以理解的文本形態(tài),我們都是可以統(tǒng)稱為“一種陌生化手法”的運用。] 當然,要想真正寫好一首(指凸顯的問題比較少)具有“陌生化”特質的詩歌,其實,也并不是想象中的簡單。——因為,忽略了“合理的建構”原則,即使文本形態(tài)表現(xiàn)得“玄乎其乎、高深莫測”,其“表象”(語言形式)與“內在”(畫面的藝術效果與情思氛圍),也是絕不可能會產生出具有“戲劇性色彩”的“沖突感和可塑性”……。[“合理建構”是指一個“合理程度”,具體表現(xiàn)為文本構建與讀者感知的合理性上。尤其是不能以“過度晦澀、夸張”的方式去表達和呈現(xiàn),也不能毫無邊際感的脫離了“詩歌主旨”去堆砌組合。]作者簡介:無槍的將軍,本名:何天軍,籍貫:重慶萬州,當代詩學解讀平臺【評詩論道】主筆,獨立批評家、評論人、實用性詩學理論研究者;推崇:“以詩養(yǎng)性,以評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