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種。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表現(xiàn)出 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 從山水畫的發(fā)展歷程看,魏晉南北朝是萌芽期,隋唐五代是成熟期,兩宋元代是高潮期,明清是衰落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畫是中國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種繪畫風格。這個時期,由于玄學盛行,所以對整個藝術思想的形成帶來極大影響,在審美方面,文人們都追求自然山水,把大自然中的美當做一種心靈的對象,由山水出發(fā),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氣質(zhì)。 他們不僅熱愛自然,投身于自然,而且把自然景色、壯美山川當做自己的審美主體,通過自然的陶冶達到情趣上的提升。 這個時期是中國繪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老莊玄學的盛行和山水畫的萌芽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何山水畫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萌芽呢?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審美意識的愉悅,這個時期的文人們的審美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這就把畫家們的視野轉向了山水,使山水畫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對象。 二是老莊玄學的發(fā)展,老莊玄學主張投身自然,隱入山林,斷絕與外界的交往,通過與自然的融合讓精神得到凈化和超脫,領悟道的本質(zhì)以及生命的本真,這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促進了山水畫的興起。 三是江南山水秀麗,這從客觀上激發(fā)了畫家的繪畫激情,為他們的精神帶來了客觀的載體。 魏晉南北朝時期,藝術家開始覺醒,四百年戰(zhàn)亂弄得民眾苦不堪言,人們的心理都想逃避外界,讓自己的內(nèi)在安靜下來,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孔子的仁和禮無法滿足人們的文化心理,為了排解生命的苦悶和恐懼,道家的虛靜和恬淡就成為了人們精神的出口,靈魂的依靠,寄情山水,喝酒吟詩,空談玄學,自然成為文化的主流 。 這個時期,受道家歸隱思想影響,形成了隱士階層,他們厭煩世事,回歸自然,通過對自然山水的體悟達到“澄懷道觀”的精神境界,進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理想,這為山水畫的出現(xiàn)提供了文化土壤。 隨著審美的轉向和深入,文人雅士們把自己喜愛的題材體現(xiàn)在畫中或詩里,山水畫以較完備的表現(xiàn)技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顧愷之、宗炳、王微等畫家開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之先河,為后來中國山水畫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另外,山水畫的興起還跟社會發(fā)展有關。魏晉南北朝之前,一直是儒家獨大,尤其是漢代,董仲舒提出了獨尊儒術,其他思想流派被壓制或舍棄。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開放自由,文人雅士要求解放精神,追求人格和心靈上的獨立,這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就表現(xiàn)為貼近自然,遠離儒家的教化,人物畫雖然還存在,但已經(jīng)無法滿足當時文人畫家對精神的渴求。于是,他們走出家庭,面向自然,使山水畫得以呈現(xiàn)。 山水畫的出現(xiàn),擴大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題材,中國傳統(tǒng)繪畫從此進入到一個全新階段。這一時期的畫家不再單純地以人物為對象,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他們在精神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獨立,一大批山水畫宗師開始出現(xiàn),他們在審美和技法方面創(chuàng)新突破,給中國山水畫注入了新鮮與活力。 文人士大夫眷戀山水,除了游玩、陶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領略玄學趣味、體會圣人之道。南朝畫家兼隱士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曾說過“觀山水以觀道”的觀點,同時宗炳用精湛的山水藝術作品充分肯定了山水畫藝術的美感享受作用。 而王微提出的“山水畫不同于圖經(jīng)”,也是強調(diào)山水傳神的作用,他們都強調(diào)主體與客體的交融。宗炳、王微的山水畫傳神論打破了以前只有人物畫才能傳神的觀念,對后世畫論中提出的萬物皆要傳神的理論有很大的影響。 山水畫的出現(xiàn)和興起是一種歷史必然和時代趨勢,因為畫家借助它不僅可以表達主觀情感,還可以避開外界的戰(zhàn)爭禍亂。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方面,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宗炳提出“萬物有靈”,范縝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都強調(diào)形神的統(tǒng)一。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里面全都是對自然山川的描寫,即便穿插一些人物,也是那種道家風骨。這個時期的文人追求精神的灑脫和自由,提倡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逍遙快樂,通過個性的發(fā)揚避開現(xiàn)實的煩惱和痛苦。 再者,隱士的出現(xiàn)為山水畫的出現(xiàn)提供了人文的條件,在眾多隱士中,嵇康和陶淵明最為著名。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何會出現(xiàn)隱士呢?從經(jīng)濟生產(chǎn)角度看,這個時期的名士已經(jīng)從繁瑣的勞動中解脫,他們有的家庭條件優(yōu)越,不需要為了生計而奔忙。 為了躲避戰(zhàn)亂,他們生活在大山深處或自然田園,遠離了社會權利斗爭的中心,整日沉浸于自我的幻想和藝術表達之中。這種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使得他們不可能過多地入世作為,而會選擇保全生命,保持自由人格。 在跟隨老莊玄學方面,嵇康做的最為徹底。他風流倜儻,不修邊幅,拒絕為官,精神上追求恬靜寡欲,一生都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莊子一樣,他非常討厭官場,對功名利祿絲毫沒有興趣。死之前,還沉浸于音樂世界。 魏晉后期,陶淵明降生,他的為人處世的風格比嵇康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中國自然主義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田園詩般的生活,陶淵明同樣不愿意做官,他自己種地種菜,吃飽了就彈琴、作詩,發(fā)展自己的自然天性,對人生有著一種天然的豁達和瀟灑。無論是嵇康,還是陶淵明,都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他們活出了自我,也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不一樣的內(nèi)容。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中國文人自古就對山水有著特有的情感,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禮教崩塌,社會動蕩劇烈,各路豪強征戰(zhàn)殺伐,弄得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民眾受苦久矣。 至十六國,階級矛盾加劇,社會更加動蕩,政治處于四分五裂之中。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下,道家的虛靜自然成為修心的必須,老莊之學蔚然成風,后來何晏、王弼又提出了玄學,大家都對塵世的吵雜和混戰(zhàn)很反感,于是主動從朝廷的體制中逃出,用實際行動踐行虛靜。 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人們普遍想找到一種能讓自己安靜下來的生活,這就給山水畫的出現(xiàn)提供了精神契機和文化土壤。而儒學是經(jīng)世之學,要不斷地做事作為,而這種人生理想顯然無法滿足當時文人們對內(nèi)在精神的渴望。于是,山水成為他們最心儀的客體對象。澄懷觀道,揉情于景,以表現(xiàn)自然景色為主題的山水畫應運而生。 這個時期,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相對之美和逍遙游,指向的客體都是山水,而文人畫家們在得到道家的思想滋養(yǎng)后,對山水的體悟達到了一個超高的層次。因此,他們畫出的作品,不僅審美布局好看,而且審美境界空遠,帶有極強的時代色彩和文化特質(zhì)。 道家喜歡沉入山水,而玄學家同樣如此,他們不僅欣賞山水之美,還主動把自己的精神映照其中,以山林為樂土,衣食住行都遵從自然之法。 玄學之所以親近自然,其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培養(yǎng)超拔的人格,希望借助自由獨立的人格,獲得一種對自然的純凈理解,于是乎,縱情山水,成為當時社會的最熱話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出現(xiàn)了山水畫,而且出現(xiàn)有田園詩、山水詩,最著名的就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這首詩表達出的自然恬靜的生活,是所有當時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和心靈追求。 在魏晉之前,人們沉迷于人事,對自然山川認識不足。此時的自然山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或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相對立的存在,這種情況下,人不可能舍棄功利,投入于對自然的審美中。 老莊的玄學興起后,自然山川成為文人們內(nèi)心關照的對象,他們的精神影射在自然中,所謂澄懷道觀,就是用道的澄明精神去關照自然,這種藝術觀念確立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基本走向,為中國山水畫制定了基本格調(diào)。 結語老莊玄學、審美轉變、避世和歸隱心理、經(jīng)濟文化的進步等等,諸多因素摻雜在一起,促成了山水畫的萌芽和形成。 魏晉南北朝的山水畫為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開辟了新的審美,開拓了新的技法,提高了繪畫品質(zhì),同時也加速了多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覺醒提供了思想典范。 |
|
來自: llljjgg > 《工筆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