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沈陽路三段的萃生里,是因為此地原來有一個萃升書院而得名。古代的書院,有如現(xiàn)今之大學,是學子求學之所、名儒授業(yè)之地。在東北,沈陽的萃升書院同鐵嶺的銀岡書院、遼陽的襄平書院,并稱“盛京三大書院”。萃升書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時任奉天府丞創(chuàng)建。乾隆初年,工部侍郎李永紹在德勝門(今大南門)學宮右面建立義學,不久改為沈陽書院,在國庫撥款、官紳募捐擴建之后聲名遠揚。乾隆二十七年即1762年,時任奉天府尹歐陽瑾取“萃聚英才、升揚文化”之意,題寫“萃升書院”四字楷書匾額,懸掛于書院的儀門之上。從此,沈陽書院正式命名為萃升書院。萃升書院的歷任山長由紳董公薦產(chǎn)生,非德高望重之士莫屬,且多為學界名人。尤其是嘉慶四年,官至大理寺少卿、文壓三江的王爾烈因為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遼東,掌教萃升書院,使萃升書院更加名聲大振,名儒學子趨之若鶩??上У搅?900年,俄軍占據(jù)院舍,辟為軍營與馬棚,萃升書院從此人去屋空,荒蕪頹廢。雖然在1928年,張學良出資兩萬大洋,購買典籍,聘請名師,修葺院落,重建了萃升書院,但重新興盛起來的景象很快就消散了。九一八事變后,書院被迫關(guān)閉,學員流亡關(guān)內(nèi),萃升書院徹底廢矣。直到今天,萃升書院再也沒能重建起來。 萃升書院其實并沒有被人忘記,即便它遭受過各種各樣的折騰,甚至在地面上的建筑都被折騰沒了,但是它依然被用來命名道路里巷,于是有了雖然不起眼卻依然頑強存在著的萃生里,還被用作小區(qū)的名字,于是有了朝陽街東側(cè)、大帥府對面的翠生小區(qū)。畢竟,真實存在過的歷史誰都無法抹去。 當年的萃升書院位于現(xiàn)在沈陽市沈河區(qū)沈陽路三段的萃生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位置,是因為旁邊的文廟,而現(xiàn)在與萃生里毗鄰,并同屬于沈河區(qū)沈陽路三段的文廟里也是因為文廟才如此命名。民國時期出版的《沈陽旅游指南》寫道:“省城之文廟(孔子廟)位于大南城門里,清(后金)天聰三年(1629年),首建圣殿、三楹戟門、欞星門,至康熙五年(1666年),學宮增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筑造東西兩廟,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明倫堂及東西齋房竣工,而大門儀門及東西兩角門、學署六間相繼建設,至道光時代于圣廟西南隅萃升書院之南側(cè)增設孝子節(jié)婦二祠,并于春秋兩季執(zhí)行祭孔之舉……”據(jù)《清史稿》記載,明崇禎二年,后金天聰三年,即公元1629年時,皇太極“建廟盛京,遣大學士范文程致祭”。顯然,清朝在入關(guān)以前早已打定主意要漢化。順治繼位第二年就給孔子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孔子”,于是,順治年間所有孔廟的孔子牌位均由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以后的“圣先師孔子”改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孔子”,定了文廟謚號。此后,各地孔廟開始統(tǒng)稱文廟,即“文宣先師廟”。清順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封孔子第六十六代孫為衍圣公??滴鮿偧次痪腿ヌ珜W祭奠孔子;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又省去了“大成”“文宣”四字,直接叫“至圣先師孔子”。此后全國各地孔廟的孔子牌位均沿用此制。清代皇帝們送給孔子最大的禮物其實是兩塊匾,也就是現(xiàn)在依然被廣泛使用的兩個榮譽稱號,一個叫“萬世師表”,一個是“生民未有”。康熙二十三年,即公元1684年,康熙去山東曲阜孔廟祭孔,聽孔尚任講完《大學》首章以后,特書“萬世師表”四字懸額殿中,隨后又將這塊匾額內(nèi)容頒發(fā)給全國各地的孔廟,刻匾恭懸。但這塊匾現(xiàn)在不在曲阜,而是在北京的孔廟和國子監(jiān)博物館。“生民未有”四字比“萬世師表”夸得還厲害,《詩經(jīng)·大雅·生民》里有“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睹献印す珜O丑》里有“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說,自有生民以來,從來沒有像孔子一樣至高無上的圣賢,世上只出現(xiàn)了這一位圣人。乾隆三年,頒“與天地參”匾額;乾隆八年,頒“先覺斯民”匾額;嘉慶五年,頒“圣集大成”匾額;道光三年,頒“圣協(xié)時中”匾額;咸豐二年,頒“德齊幬載”匾額;同治三年,頒“圣神天縱”匾額;光緒二年,頒“斯文在茲”匾額;宣統(tǒng)元年,頒“位育中和”匾額。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清朝甚至把祭孔典禮升格為大祀,崇圣祠供祭太牢。太牢是祭祀禮儀的最高規(guī)格,一般只有皇陵才能使用。最開始只用于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祭品要求牛、羊、豕(豬)三牲齊備。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要先飼養(yǎng)于牢,所以這類犧牲就稱為牢,根據(jù)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又有太牢和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 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中,有一份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十二月二十日盛京禮部的奏折,奏折中向光緒皇帝奏請將奉天文廟與太廟、天壇、地壇同等規(guī)制,即將文廟所覆青瓦全部換成黃瓦,將文廟所用器皿飾金、飾玉、飾黃色云紋。此奏得到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的批準,于是,奉天文廟的規(guī)制提升了一大截,與太廟、天壇、地壇等禮遇相同。此后,奉天文廟不僅各殿之瓦換成黃瓦,就連那圈200丈的圍墻也覆上了皇家專用建材——黃瓦。 清亡之后,袁世凱登上民國總統(tǒng)之位,定孔教為國教,提倡尊孔讀經(jīng)。各地文廟也借著“皇上”的威風,拿到了撥款,維持著正常運作。奉天文廟也算頗受重視,此間制定了祀孔典禮的規(guī)程,增置了祭祀的法器,把文廟的名稱改為孔子廟。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由于資金匱乏,各地文廟紛紛敗落,奉天文廟也未能幸免。1918年沈陽縣公署的一份檔案中寫道:“文廟之大成殿之脊及東西兩面宮墻年年剝落,均有損壞之處,而廟內(nèi)殿上蔓草叢生,幾無隙地,是皆歲修無款以致有些現(xiàn)相……”后來奉天文廟西院學宮又長期被縣教育會勸農(nóng)所占用,文廟已毫無儒學氛圍,漸漸被人淡忘。 文廟的旁邊不僅建立了萃升書院,在1905年還建立了一所公立小學,先后稱為“中央兩等(初等、高等)模范小學?!薄胺钐焓〕枪倭⒌谒某醯?、高等小學?!?,具體位置就是現(xiàn)在的沈河區(qū)朝陽一校。這所公立小學在1949年更名為“沈河區(qū)文廟小學”,1954年文廟被拆除,平整成了現(xiàn)在朝陽一校的操場,而學宮也改為了住宅。至此,活了300多歲的奉天文廟,和萃升書院一樣灰飛煙滅,只留下了和“萃生里”殊途同歸的紀念性地名——文廟里。 其實,遼寧歷史上書院和文廟的數(shù)量還真不少,截止清末,有39處文廟和18處書院。由于各種各樣難以盡述的原因,遼寧現(xiàn)在完整的文廟僅存1處,就是興城文廟。完整的書院僅剩3處,即鐵嶺銀岡書院、瓦房店橫山書院和遼陽襄平書院。真正的歷史,鐫刻在這些經(jīng)歷歲月滄桑而僥幸存活下來的建筑中,也凝聚在“萃生里”“文廟里”這般簡短而文雅雋永的文字中,等待著人們仔細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