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生百?。?/span>一個字來形容最近的天氣,就是濕濕濕... 回南天傷不起啊,我家墻壁上都冒水珠了。 連帶著人也濕氣纏身,天天沒精神、犯困、嘴里粘膩沒胃口、臉泛油光+頭發(fā)油、大便拉不太出來.... 你也深受濕氣困擾嗎?在這個濕漉漉的春天里,跟著我一起來'祛濕'吧。
我推薦過不少祛濕的方法,但你是不是也疑惑: '明明吃了不少食養(yǎng)方,濕氣重的表現(xiàn),卻一個也不落!' '是不是吃的量不夠,或者是哪里出了問題了?' 為何一邊祛濕,一邊濕氣反復呢?只因你忽視了1個關鍵原因:就是濕氣分寒與熱。 今天分享4個方法,幫你解決濕熱和寒濕,喚醒年輕活力,重塑美麗健康。 當然,覺得文章不錯的話,也歡迎你【分享】出去,為有需要的朋友解燃眉之急~
一朝濕熱纏身,顏值受損,健康不再!可以是說,成為辣媽路上的'頭號公敵'。 先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這5大癥狀:(文末領取禮物,別忘了) 早上起床打不起精神,感覺很累,沒睡醒。身體就像穿了一件濕衣服,感覺粘粘的不舒服。中醫(yī)有個詞叫'上蒙清陽',簡單來說就是,濕熱抑制了陽氣的升發(fā),會導致頭痛頭昏,有種頭重腳輕的感覺。體內(nèi)有濕熱,必然會傷害到脾胃。所以,從大便上也能看出你是不是有濕熱?如果排便費力,大便粘馬桶很難沖掉,味道很臭;或者想拉便便但是死活拉不出來。尤其夏天,分分鐘都在感覺自己的臉在冒油,恨不得一天洗3次臉。而且臉發(fā)黃、發(fā)暗...照照鏡子,妥妥的'黃臉婆'。還有頭發(fā),一天不洗就油膩膩的,多半都是濕熱!'舌為脾之外候',舌苔、舌質(zhì)的變化,最能反映脾胃的好壞。濕熱體質(zhì)的人,受熱邪的影響,舌質(zhì)偏紅,舌尖偏紅,舌苔黃厚。現(xiàn)在不妨照照鏡子,看看你的舌苔是啥樣?另外,濕熱體質(zhì)的人,早上起床會感覺嘴里發(fā)苦,還有口臭...脾被濕熱所困的話,食欲和消化能力都會下降,這就是很多人天一熱,沒有胃口的原因之一。到了吃飯的點,卻沒有胃口,味同嚼蠟;感覺很餓,但是吃一點點東西,就吃不下了;說完了濕熱的表現(xiàn),接著說說寒濕,再給你講講調(diào)理方法。想直接看方法的,你也可以去下一段。 寒濕:簡單來說就是寒+濕。(文末領取禮物,別忘了)平時你老說自己宮寒、體寒,有想過寒氣是怎么悄無聲息的,進入你身體的嗎?比如,春天不注意防寒保暖、夏天空調(diào)飲料冰西瓜,洗冷水、頭發(fā)不吹干...平時經(jīng)常吃生冷寒涼的食物。都會讓寒氣堆積在體內(nèi),與濕氣纏纏綿綿,傷害五臟六腑。比如:你經(jīng)常手腳冰涼,怕冷,嚴重的加了衣服也得不到緩解。不容易出汗,尤其是夏天,出汗少但心里又很煩熱。臉上容易油光滿面、眼睛水腫、身上贅肉多。因為寒濕在肌肉的地方停久了,會把氣血變成垃圾,堆積起來變成贅肉。像后背和大腿,因為經(jīng)常暴露在空調(diào)下,贅肉會更多哦。寒主收引,濕邪重滯,就像一條結(jié)了冰的河水流不動,長期停在五臟六腑,就會傷害到陽氣,阻礙經(jīng)絡的氣血運行。像:痛經(jīng)、白帶異常、經(jīng)常拉肚子、雙腿容易沒力氣,隱約還感覺到酸酸麻麻。中醫(yī)講:'寒傷陽、濕難去',寒濕比濕熱更傷身體,如果你是寒濕體質(zhì),可得引起重視,趕緊調(diào)理起來啦。對付濕熱,給你推薦一個食養(yǎng)方+一個小動作,一學即會,跟著我做起來。(文末領取禮物,別忘了)四豆飲,出自《圓運動的古方中醫(yī)》。四豆分別是:赤小豆、黑豆、綠豆、白扁豆。赤小豆:健脾祛濕,且性平,不傷體質(zhì),適合大部分人黑豆:補腎,二者合力,可補充津液,不至于祛濕太過度綠豆:清肝火、和胃氣,還清肺熱白扁豆:健脾燥濕,堪稱一絕怎么做呢?食譜準備好啦~保存到手機,隨時做起來吧。煮爛的豆子,可以不用吃,咱喝湯就行。一天喝3次,千萬別過夜。堅持喝,你能感受到身體的變化。會發(fā)現(xiàn)人不犯困了,身體輕松了,找回年輕活力,帶娃不累,工作也高效。髀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胯,這里暗藏祛濕熱的秘密。髀窩,是人體內(nèi)最大的十字路口,脾經(jīng)和胃經(jīng)都從這經(jīng)過,整個盆腔的淋巴液也都聚集于此。經(jīng)常拍打它,能促進盆腔淋巴循環(huán)和氣血運行,來健脾養(yǎng)胃,和頑固濕熱說拜拜~每天拍打2-3次,每次100下,你會感受到兩胯之間,伴有微微的灼熱和刺痛感,還會發(fā)癢。只是簡單地拍打兩胯,就能拍出清爽動人、拍出一身輕松,這好處真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祛寒濕,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文末領取禮物,別忘了)一是,艾灸的溫熱作用于穴位、經(jīng)脈,能抽絲剝繭般的從體內(nèi)排寒+祛濕。二是,艾為純陽之物,能快速為人體補充陽氣,調(diào)和全身氣血。當我們身體被寒濕所困而生病時,證明陽氣受損比較嚴重了。可以按順序艾灸大椎穴、神闕穴、足三里、中脘穴、豐隆穴,來驅(qū)寒+健脾+燥濕。《素問·氣府論》說:“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大椎穴,全身陽經(jīng)匯聚在此處,稱得上是'人體的小太陽'。艾灸大椎穴,就像我們冬日里戴圍巾取暖一樣,阻擋寒氣從大椎進入體內(nèi)。神闕,足三里、中脘,這3個穴位,都有健脾養(yǎng)胃,補中益氣的作用。陽氣主要靠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脾胃強壯,陽氣就有充足的來源和動力,抵擋寒濕。艾灸這3個穴位,健脾胃的同時,就是在間接養(yǎng)陽氣。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jīng)》曾說過:'痰多需向豐隆瀉'。脾為生痰之源,濕氣停留在體內(nèi)久了,就會凝結(jié)成痰液。'肺為儲痰之器',便會讓你咳嗽、咳喘、咳痰...所以,我們要及時祛痰濕!豐隆穴,位置也很好找,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踝尖上8寸處。當然,也要注意:吃飯前后、洗澡前后半小時不要艾灸,晚上9點以后不要艾灸哦~你可能會問:'我不會艾灸怎么辦?還有其他方法嗎?'。不會艾灸,可以改為按揉這5個穴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排寒濕哦~最后,再介紹一個食養(yǎng)方給大家,艾葉紅棗煮雞蛋,你絕對能用上。方法貴在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可是不行滴~你會發(fā)現(xiàn):寒濕沒了,脾胃變好,吃嘛嘛香!氣血回來,面若桃花! 最后,再給你介紹1個超簡單的祛濕法,也無需分寒熱,簡單到什么程度呢?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姐妹們,記住這些祛濕的方法了嗎?我真誠希望,你看完以后實操起來,為自己的健康加“雙重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