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有常變之分 火之常為陽氣,平人身中之火即為陽氣。陽氣為人身之大寶,能溫養(yǎng)煦育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運行氣血,蒸津化液,抵御陰寒,為生發(fā)之根本。人身之火,要在暖臟腑而煦氣血,具有生發(fā)活潑之機,《類經(jīng)·陰陽類》說:“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火和平則氣乃壯”。 少火為身中之陽氣。少火即指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陽氣。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少火之氣壯”。又說:“少火生氣”。少火源于飲食水谷,化于氣血,因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食少火”。 火之變動為賊邪。體內陽氣之變,即是邪火,火無外火,即因于此。邪火之成,則在陽氣失其正化?!毒霸廊珪せ鹱C》說:“火為熱病是固然矣,然火得其正即為陽氣,此火之不可無亦不可衰,衰則陽氣虧虛也;火失其正是以邪熱,此火之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則真陰傷敗也。然陽以元氣言,火以病氣言”。就是說人身之火失其正則為邪,戕傷臟腑,耗傷氣血,亦即《類經(jīng)·陰陽類》所說:“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之過則氣反衰……壯火散氣”。所謂邪火,實為身中陽氣之變,《景岳全書·傳忠錄》說:“以陽氣為元氣之大主,火為病氣之變見”。總之,火有常變,而火之變?yōu)橘\邪,又與陽氣不相容,因此,臨證辨火之邪正甚為重要。 2.邪火有虛實之異 邪火名稱繁多,但俱可用虛實二字統(tǒng)之,即實火、虛火。實火,指邪熱熾盛的實證、熱證。以胃腸、心、肝膽實火最為常見。其證候表現(xiàn)為高熱、頭痛、目赤、口苦、口干、渴喜冷飲、煩躁、腹痛拒按、脅痛、便秘、溲赤、口舌生瘡、甚則吐血、衄血,或發(fā)斑、發(fā)疹,舌紅,苔黃燥或起芒刺,脈數(shù)有力等。 壯火屬實,為陽火。壯火由陽氣亢盛至極而生,故壯火屬病理學術語。它是指過亢的、能耗傷人體正氣的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壯火食氣”,“壯火散氣”。素體陽氣偏盛者,其陽熱之氣亢烈則為壯火,責在陽氣亢盛。火屬陽,火盛熾熱,治須苦寒涼瀉,故熾烈之壯火,亦稱陽火。壯火言邪甚,而陽火言火熱熾盛之勢。 虛火屬虛,由陰虛、陽虛之別。虛火是人體臟腑機能的一種虛性亢奮狀態(tài)。根據(jù)其臟腑損傷的不同而有陰虛、陽虛、氣虛之別,則虛火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陰虛之火,亦稱陰虛火旺。由陰液虧損,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亢,即陰虛火盛而產(chǎn)生的火熱征象。如兩顴潮紅,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或骨蒸勞熱,盜汗,心煩失眠,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常見于熱病后期,陰分受傷,或陰虛勞損等。五臟皆有陰陽,故陰虛之火,可遍涉五臟,隨陰虛之不同臟腑,見證亦有區(qū)別。 陰虛假熱。由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而引起的假熱。《景岳全書·火》說:“元陽衰敗,火不歸元,戴陽……”,“寒從中生,則陽氣去所依存而瀉散于外,即是虛火假熱之謂也”。 陰火,主要指氣虛發(fā)熱。(關于陰火,詳見“內火產(chǎn)生的機制”一節(jié)) 基于上述可知,火有邪正,少火言正氣,壯火言病理。病理之火,是為邪火。邪火其根本在于陽氣的充盛與否,以及陰精是否滿盈。從其產(chǎn)生的機理分類則有虛實之分,《景岳全書·火》說;“凡察火證,必須察其虛實”。邪火之虛實,是以產(chǎn)生該火時機體陽氣盛衰之狀態(tài)而言,陽氣盛,火熱熾,名曰實火;陽氣衰,中氣虛,則為虛火假熱,分別稱為虛火、陰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