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人賴以生存的生機,就像萬物賴以溫煦的太陽?!盎稹痹谡顟B(tài)下就是我們常說的元氣、陽氣。人體的陽氣在生理狀態(tài)下,具有溫煦、推動和興奮的作用,就像煮飯需要火一樣,我們的脾胃之火就是腐熟食物運化營養(yǎng)的動力,保證著身體各種機能的正常運轉。如果人體陰陽失衡,使陽氣過于亢盛,超過生理水平,則會使身體處于火熱相對亢盛的狀態(tài),進而產生病理之火。 “少火生氣,壯火食氣”,語出中醫(y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歷代醫(yī)家對此雖然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認為“少火”是溫和的陽氣,屬生理之火;“壯火”是亢烈之陽邪,屬病理之火。生理之火,人身不可須臾失之,是生命原動力和活力的象征;病理之火則必然戕害人體,消耗正氣,是疾病活動的表現(xiàn)。 門診上,時常聽到患者說自己“上火”了,要求開一些清火藥。還見到一些患者,家中經常備著三黃片之類的“降火藥”,時不時地吃上兩片。其實,中醫(yī)并不提倡見火就降。因為按照中醫(yī)理論,火是人的生命本源,不能隨意降火;而且就“上火”而言,有內外虛實之分,實火可降,而虛火不可降。 究竟什么是“火”,如何認識“上火”,下面就與大家簡單談談這些問題。 何為“上火”?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可以從中醫(yī)理論解釋,屬于中醫(yī)熱證范疇。中醫(y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癥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xiàn)的內熱證候,具體癥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吧匣稹痹诟稍餁夂蚣斑B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fā)生。 從中醫(yī)理論看,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就會出現(xiàn)陽盛陰衰的熱證證候?!盎稹笔莻€中醫(yī)概念,具體點說,凡是疼痛、發(fā)熱、出血之類的讓人有“火”的感覺的癥候,就屬于這一范疇。 “火”的由來 “上火”(熱證)的病因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從中醫(yī)的不同辨證角度來看,根據人體之火的來源,可以把火分為“外火”“內火”“五臟火”“六郁火”“七情火”等。 1、內火和外火區(qū)別在于邪之來源。外火多由感受溫熱之邪或風寒暑濕燥五氣化火所致,臨床上有比較明顯的外感病演變過程。內火則為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五志化火而致,其病變通過各臟腑的病理變化反映出來,無明顯外感病史。但外火和內火又相互影響,內生之火可招致外火。如平素陰虛火旺或陽熱亢盛者,感受六淫之后,內外交迫,常致五氣從火而化;而外火亦可引動內火,如外火灼傷津血、引動肝陽、化火生風等。 2、陰陽火為陰陽失衡所致。如陽盛化火(陽氣過剩)、陰虛化火(陰液精血虧虛),多為內生,故分虛實之因。實火用瀉,虛火當補。治療時,實火可用清熱降火的藥物,虛火可用六味地黃丸補腎而退火。 3、五臟火為五臟六腑之火。如心與小腸、肝膽、脾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三焦,乃定部位之別。臟腑不同,上火臨床表現(xiàn)亦不同。如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xiàn)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實火表現(xiàn)為反復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肺火主要表現(xiàn)為干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胃火也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xiàn)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xiàn)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黃膩。肝火,常稱一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為“肝火大”。其實,一般俗稱“肝火大”的體質通常還有下列癥狀,如口干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干、睡眠不穩(wěn)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腎火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fā)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4、六郁火為邪郁化火。一是外感六淫、疫氣,在病變過程中,皆能郁滯化火化熱,如風寒暑濕燥火各種邪氣皆可郁而化熱;二是機體病理產物(痰飲、瘀血、結石)和食積、寄生蟲等,亦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機理,主要是這些因素導致機體陽氣郁滯,氣郁則生熱生火,形成濕熱內結之證。對于外感所致,風寒暑濕燥火都可從外而內,病邪逐漸深入,在治療時應當考慮在邪淺時疏邪于外,邪氣內入時等同于內生邪氣,化邪于內。不論內生外生,總歸為邪氣所致,故邪氣不解,火熱不降。 5、七情火為情志過極而引起的。中醫(yī)稱為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志過極皆可化火”,五志歸于五臟,所以治療上多數(shù)不離開臟腑辯證,如心在志為喜,心主神明,主精神活動;范進中舉得了失心瘋,從中醫(yī)論治當以清心火,鎮(zhèn)心安神,這在很多癲癇患者中更能體現(xiàn)。肝在志為怒,故煩躁易怒多用疏肝解郁法,如女子月經期煩躁易怒多與肝血不足肝火上亢有關。而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脾肺主氣,容易抑郁憂思的人多是中醫(yī)氣虛體質。 實火和虛火的分型 一般認為實火(實熱)多由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過度刺激、臟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實火內盛。虛火(虛熱)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臟腑失調、陰血虛損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實火以肝膽、胃腸實火為多見。臨床表現(xiàn)為面紅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出血、耳鳴耳聾、癤瘡乍起、身熱煩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紅苔黃,脈數(shù)。常用中成藥有三黃片、黃連上清丸、牛黃清胃丸、清熱解毒口服液等。 虛火多因內傷勞損所致,根據病機不同,一般將虛火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氣虛內熱)兩種證型。陰虛火旺多表現(xiàn)為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躁動不安,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氣虛火旺常見癥狀有全身低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脈大無力,舌淡苔薄。陰虛火旺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氣虛火旺者常用中成藥主要是補中益氣丸等。 |
|
來自: 非親似親fhf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