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發(fā)展,一些老行當消失,曾經(jīng)的大街上的“吆喝聲”已離我們遠去。以前很多物件壞了還要拿去修理;過去的時代,過去的人,過去的東西很實在。這些傳統(tǒng)的手工藝匠人隨著時代變遷很多沒了傳人。我們這些老年人還有點兒時記憶。在我的老家生產(chǎn)隊時還用白麻的纖維串麻繩,人工熟皮革,用羊毛拈成繩打的毛口袋。木匠打耬具。這些手工藝人老去了,失傳了。也被高科技取代了。唉?。。∮行┦炙嚪浅S杏玫?,別失傳了!這可是老祖宗的智慧和精華,一個民族傳承幾百年的東西到今天失傳是件非常巨大的遺憾……民間正在消失的25個老行當,您都經(jīng)歷過哪些? 1、修理雨傘 還有修理雨傘.旱傘的手藝人也沒有了!修洋傘的好像不太看得到了。家里雨傘壞了就扔,有點可惜!現(xiàn)在需要傳承下去。這是民族的傳統(tǒng),需要繼承。 2、剃頭匠 剃頭匠那種老式的,剃頭指的是,挑著擔子。帶著暖壺洗臉盆,走街串巷的那種?,F(xiàn)在大街上都是那些都稱之為理發(fā)師,這種老式理發(fā)店很少了。正兒八經(jīng)的剃頭匠真會消失,留下來的叫理發(fā)師,剃頭匠會的,他們已經(jīng)不會了,比如採耳,修面,脫臼。走街串巷的剃頭師傅,左手里拿一鋼叉,右手拿一撥子,邊走邊撥鋼叉,憑鋼叉的彈撥聲招攬顧客?,F(xiàn)在真的沒有了。現(xiàn)在理發(fā)跟以前差太遠。 3、修鋼筆的師傅 記得用鋼筆相同牌子的很多,金星,華孚,關勒銘等,怕遺失能找回,就在學校門口不遠處的攤頭上請人刻上自己的大名,記得每字三分錢,刻好用金粉一抹,既美觀,又漂亮,愛不釋手!79年小學門口有手藝人坐個馬扎,在鋼筆桿兒上刻字,刻畫,技藝嫻熟,出神入化,每天放學就在旁邊看,雕刻一個1毛左右,雕刻完涂上金色粉末,漂亮 我小時候用的鋼筆不是自來水的鋼筆,是蘸水筆,上學還得拎著一瓶鋼筆水瓶,里面裝著藍色的鋼筆水,是一小塊染料沖的,上學時時刻都加小心很怕弄撒了,如果不小心撒了那就慘了。弄得哪哪都是,桌子地上到處都是,還得還得挨老師批評,課也上不好了。弄的衣服上,手上都是還洗不掉,回家就等著挨打吧。寫字時那叫一個麻煩,寫幾下就得蘸一下。那時也有自來水鋼筆,不過那可是金貴的東西,要是有一支可美死了。小時就這樣度過的,難吧?和現(xiàn)在比起來真是天上地下。 4、崩爆米花 孩提時,最受歡迎的是爆米花,只要聽到爆米花響了,隨即'嘭'的一聲響,立刻哄上去,主人家會棒一把給你介饞。 5、替他人寫書信 那就是有點文化字還寫得好一點的腦力勞動者,他們在街頭或郵局營業(yè)廳角落放一桌子,桌上有筆墨、紙和信封及郵票漿糊,收費為他人寫書信和其它文書者。在我的記憶里60年代初期,我上中學時還能在街上、郵局看到這種行業(yè)?,F(xiàn)在全國不知那個城市中還有這種行當?這幾十年過去很多行當都消失了,說明社會發(fā)展與科技發(fā)展進步,行業(yè)的生存也是再與時俱進 6、剪窗花 剪窗花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四處游走得沒有了,可年前年后集市上都能買到成品的窗花,好像印制的,剪窗花已經(jīng)產(chǎn)業(yè)化了。 7、鋦匠 我們小時候的補碗匠(六七十年代)當年的碗打碎了就找補碗匠修補,將碗鉆上洞用鐵釘粘上后涼幾小時就可以用了。鋦碗,小時候看過。那個鉆頭是細鐵絲(鋼針?)用鋼針蘸上和了油的“金鋼砂”去鉆磁器。拿鋦鍋鍋碗鋦大缸來說,這是一項非常難而又特別細致又煩瑣的手藝,一但失傳對以后文物出土和保護十分不利!為什么沒人學主要是無人重視,賺錢少工作特別乏味和窟造,所以國家應該重視民間手藝的傳承,記得撫順市有個鋦匠師傅說過只要有認真學,會毫無保留手把交你,而且送學者全套工具有很多工具都是師傅自己制作的……當時想學者由于歲數(shù)過大50來歲就沒敢去學!這位鋦匠師傅年齡也得小80上下啦。 8、釘秤 做秤是精細活兒,在“斤斤計較”之間。老一輩人都說秤桿的材料最好是俗稱的“甜瓜泥”木材,但大多是用楊木 秤桿真沒見過用楊木的,一般都是各種硬木?,F(xiàn)在電子秤普及,用木桿秤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 9、無線電修理 無線電修理已經(jīng)消失,從前張海迪還干過這個,修戲匣子,收音機是電子管晶體管二級管電阻電容組成的,不響了,收不到臺了,送去捅鼓捅鼓,又響了。后來修收錄機、修彩電,現(xiàn)在沒了,電視機永不會壞,真壞了就以舊換新,再買一臺。收音機收錄機沒有人用了。所以,沒有無線電修理的鋪子了,也買不到三級管二級管了。 10、礱匠 先說一下什么是礱,古代沒電,稻谷去殼就是用礱,做礱是用黃泥加生石灰糯米漿攪拌成三合土,用毛竹做筋和外圈形似磨盤專門用于稻谷脫殼的工具,直徑在1.2~1.5米左右,那為什么不用石磨盤而用三合土?那是因為石磨太重磨出來的稻谷變成了米粉了,用三合土做礱剛剛好能脫殼,但剛脫殼的稻谷太糙了還要去舂米房放在石臼里舂成白米,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每個l村莊都會建舂米房,大的放六個八個石臼小的放二個四個石臼,埋在地下與地面平,用水力帶動木錘舂米。從七十年代末各地水電興起,礱谷舂米已成為歷史,五十歲的人基本上都沒有記憶! 我六七歲的時候守過碓,看過礱匠釘?shù)a齒,礱盤造好后就要釘?shù)a齒,就象磨的八卦路,沒有八卦都休想磨出糙米來!都成了遙遠的回憶! 11、錫匠 老行當還有焊錫壺的把漏水旳撲把不能用的加熱化成流汁再倒入模型而成為新的。很多人都沒有見到過(錫匠)六十年代成都市附近還有錫匠主要是做錫壺,用于燙酒,燒開水,兼搭補糖磁臉盆碗,搪瓷盅等。 12、補鍋 小時候最中意響街邊睇人補鍋,整稱干,鏟刀磨鉸剪,仲有焊銅焊錫,未見過鋦碗碟工匠,但見過修理好的碗碟,瓦煲裂咗漏水都可以?,覺得好神奇,造鋸片的匠人,唉!幾十年又過去了。接犁頭和補鍋,在農(nóng)耕時代,多數(shù)農(nóng)家養(yǎng)耕牛犁田,犁是農(nóng)具,犁尖磨損多了,就要補鍋的化鐵水接犁尖。 13、皮匠 還有皮匠,皮匠分黑白兩種。黑皮匠把牛皮做成車繩線,皮條等。白皮匠把羊皮割成皮襖,皮褲,皮手套等?,F(xiàn)在也沒了。 14、補蒸籠 還有一種手藝,補蒸籠。挑個擔,里面有竹篾,手搖鉆,麻繩等物,將壞了的蒸籠用麻繩縫起來或用竹篾穿起來。 15、搟氈 農(nóng)村有走村串戶的手藝人,扛著一捆竹簾子,如果有活可以在你家里干兩三天。你猜干啥活——搟氈!還有一種季節(jié)性職業(yè)——麥客。 16、釘馬蹄匠 幾十年前,我們這里逢大集,專門有一塊洼地,供牛馬驢羊交易,也有幾個露天的鐵匠鋪,主要的生意是釘馬掌,修馬掌,打牛鼻環(huán),豬羊等轉(zhuǎn)環(huán),牛馬車上鐵配件等,生意也很紅火。 17、木匠箍桶 木匠箍桶(木盤木桶),“箍桶噢!箍桶噢!”曾幾何時,箍桶匠意蘊悠長的吆喝聲不覺間已絕于我們耳畔。這些老行當已經(jīng)沒有立足之地,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消失。 18、賣貨郎 手搖小鼓,挑擔走街串巷的貨郎。還有一個是貨郎挑子,走街串巷賣小百貨,針頭線腦。這就是時代的進步,這些落后的手工匠遺產(chǎn)逐漸退出社會舞臺,成了歷史的見證物。 19、閹雞(閹豬)郎 就是奸豬割卵子,以前農(nóng)家各家各戶都養(yǎng)豬,如果是雄性豬仔,就把豬仔卵子割掉,如果是雌性豬仔,就在豬仔腹部開個口,把相似人類的卵巢割掉。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在豬的幼年都要剜上一刀,在傷口上摸些麻油,禁止豬起性。 20、修碾的 石磨陰陽分明,上扇石盤為陽,下扇石盤為陰,社會進步了,七零年左右在農(nóng)村還有攢磨的修碾的,打造石磨、石碾子的匠人也基本消失了。 21、打繩 在兒時的記憶中,在生產(chǎn)隊大集體時期,生產(chǎn)小隊每年都會利用零星地塊種植一些苘或麻,那時候就會用這些麻用來打繩子,到了冬季的時候,打繩匠就到各個小隊去打繩子,打繩匠打繩的時候就會用到擰車。尼龍等化纖繩索,逐漸替代了麻繩,現(xiàn)在會這門手藝的人也都年紀大了。, 22、磨刀匠 以前在大街上總能聽到,老遠就嘴里喊著:磨剪刀菜刀,刨菜板,修噴霧器。這些事情我都見過,歷歷在目。漸漸遠去的街頭巷尾的傳統(tǒng)手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成為了我們美好的記憶了。 23、絞臉 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在過去的年代,到了出嫁前的女人都會做絞臉。絞臉也叫開面、開臉等。我們老家這出嫁的新娘子頭一天都要絞臉。絞臉抹香粉?抹的是香粉,也叫樸粉,老手藝雖然技術落后,但在那個年代卻為人們的生活做了不小貢獻!人們不能忘記!我見過幾十年前母親她們那一輩的絞過,后來沒見過了 24、修理錢板 修理錢板的很多年不見了,或許許多年輕人不知道錢板為何物,其實就是洗衣裳的搓板。 應該把這些好快消失的祖?zhèn)魇炙囃ㄟ^教學的方式傳承下去。不應該讓他們逐漸地從我們的記憶里消失。進入博物館去。靜靜的讓人觀賞。應該開創(chuàng)一所藝術學校。把有傳承價值的民間小技術傳承下去。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的傳承。 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不僅是匠人,還有藝人呢。比如說書的、唱大鼓的、琴書說唱、山東快書、快板書、唱漁鼓的、一種單人操作說唱打鼓、镲、敲鑼,嘴里含著一個扁哨唱念,還有一個高過人頭的小舞臺,舞臺上演著木偶戲的俗稱“酒甌頭”的藝人。一旦開演,常常會聚攏一大群人觀看,煞是熱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