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成年人的世界,也太難了吧?!?/p> 后臺有位女生朋友說,一直以來,她都告誡自己: 不能亂發(fā)脾氣,要做個成熟的、情緒穩(wěn)定的成年人。 于是在工作中,即使心里已經千萬句不爽和委屈,在和上級、同事溝通時,她也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得體。 在戀愛中也一樣是個悶瓜,很多時候對男朋友的行為不滿意了,她也不知道該怎么表達,索性就都不說。 她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情緒穩(wěn)定,但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自己“內耗嚴重”: 總是在睡前想起自己在工作里的委屈,然后越想越睡不著; 總是通過男朋友的行為,質疑對方是否還愛自己,然后越想越難過…… 對此,熊真的想勸這位女生,以及大家一句: “別生悶氣了,真的會'死’!” 熊真的不是在嚇唬大家噢。 古醫(yī)書上都寫著:“百病之生于氣也”,“怒傷肝,憂傷肺”; 現(xiàn)代醫(yī)學更是有多項數(shù)據(jù)表明,很多結節(jié)、病癥都與生悶氣有關。 詳細數(shù)據(jù)熊今天就不過多贅述啦,生悶氣傷身,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但熊今天其實想補充的是,長期生悶氣,不僅對身體有害; 它還是一種心理折磨,一種精神內耗! 如果我們一直生悶氣,控制壓抑著自己的負面情緒,最終只會覺得心累、生活無趣; 只有和它交朋友,了解情緒背后我們內心的需求、想法,我們才能夠讓自己不斷成長,真正做到“情緒穩(wěn)定”。 這些觀點呢,其實來自熊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情緒價值》。 書的作者,是日本一位知名的心理咨詢師、曾獲日本厚生勞動省認證的“創(chuàng)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石原加受子。 石原加受子說: “負面情緒是在'你自己不愛自己’的時候,才會感受到的情緒?!?/p> 換句話說: “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潛意識為了保護自己,或者說是為了愛自己,向我們發(fā)出的求救信號?!?/p> 也就是說,生悶氣=不愛自己=精神內耗=心累(心死)。 因此,在這本書中,石原加受子為我們分析了一些常見的負面情緒的“求救信號”; 熊今天,就把它們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再也不要逃避、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了噢~ 生悶氣、發(fā)火,是內心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你不重視自己的內心,你不愛自己。” “不能生氣?!薄ⅰ鞍l(fā)火是不對的?!?/p>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壓制自己的情緒,克制自己的憤怒。 而作者說,憤怒,既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控制。 相反地,“壓抑憤怒,才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strong> 她認為,我們之所以憤怒、生氣,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感受。 “產生憤怒,是因為比起自我認可,人們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渴望得到'他人認可’,是將自己的認可和評價都托付于他人?!?/p> 這樣一來,我們當然會在意他人的反應,就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傾注到他人的言行和周圍的事情上。 也就是說,因為不愛惜自己,不重視自己,才會憤怒。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憤怒是潛意識里發(fā)出的“我們不愛自己”的信號。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壓抑或無視它,要正視自己的情緒,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還必須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除此之外,還要采取及時的行動來排解負面情緒,比如: 去跑跑步,吃一頓好吃的,跟朋友吐槽吐槽…… 而這,也是我們愛護自己身心的一種方式噢。 一直忍耐,是內心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自己被粗暴對待了?!?/strong>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似乎都把“忍耐”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不忍耐,就無法與別人和睦相處?!?/p> “如果不忍耐,就無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p> “現(xiàn)在忍耐著工作下去,老了就能幸福?!?/p> 于是,我們給自己的為人處世的信條是: “必須忍耐著去配合他人?!?/p> “必須忍耐著適應社會?!?/p> “不能給大家添麻煩?!?/p> “必須和大家好好相處。” 而這個社會的準則也變成:忍耐力強,意味著抗打擊能力強。 但作者認為,這種一直忍耐的狀態(tài)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因為,當人們認為“自己必須去迎合這樣的社會,必須服從”,漸漸地就會畫地為牢,失去自我。 每天過著滿是任務、指標的生活,就沒有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了。 而且,到了某一個節(jié)點就會突然爆發(fā),變得情緒化、大喊大叫、喪失冷靜、富有攻擊性。 因此,一直忍耐是潛意識發(fā)出的“你在粗暴地對待自己”的信號。 所以她建議我們,如果意識到自己正在忍耐,就不要再繼續(xù)下去; 而要回歸自己的內心,試著問一問自己: “我到底想要怎么做呢?” 如作者所說,“察覺自己真實的想法”,我們就已經開始愛自己了。 每當我們問問自己的時候,“忍耐”的情緒也就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提醒我們,或許可以拒絕別人的請求,或許可以不用迎合別人的期待…… 熊想,活得更像自己一點,屬于自己的人生也才會長一點呀。 不安,是內心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你在消極地對待未來?!?/strong> 在展望未來時,我們會有很多不安感: “失敗了怎么辦?” “被否定了怎么辦?!?/p> 于是,就會產生很多消極的想法: “我就是個沒用的人?!?/p> “我很差勁吧?!?/p> 而人的消極意識一旦過強,就會看不到積極的方面,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迷霧中。 也正是因此,每當不安的情緒襲來時,我們都要提醒自己: “你正在消極地對待未來了?!?/strong> 提醒之后,該怎么做呢? 作者的建議是:行動。 在書中,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重度路癡的女生,每次第一次去某個地方時,就會非常擔心自己能夠順利到達。 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倒是還好,但是當和別人有約時,她就會十分不安。 后來,為了消除這種不安,每次去某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會提前走一遍,演練路線,確認終點。 這么一來,就能讓自己安心下來。 “行動是消除不安感的良藥。” 所以,別想那么多失敗的結果啦,做好手頭的事情,不安感就會與我們保持安全距離噠。 焦慮,是內心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達成目標,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啊。” “焦慮的人一直很焦慮,甚至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在焦慮?!?/p> 如作者所說,不管我們到底認不認為自己正在焦慮,其實現(xiàn)代人的情緒通病,一定有焦慮的身影。 作者還指出,焦慮的人的共同之處在于: 感受不到當下,總是想要“領先一步”。 比如,過馬路時,會在焦急的情緒中等待信號燈變綠; 離車站很近時,他們會看向閘機前面的自動扶梯,坐上扶梯上樓時,他們會看向進站的電車; 而在車上時,就在想等下要吃什么菜了…… 就像這樣,總是提前看向下一步,焦慮就產生了。 但是,焦慮也不完全是壞事,它是在告訴我們: “要慢慢體會,達成目標,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要活在當下,越是活在當下的人越不會焦慮?!?/strong> 比如,過馬路時,如果是紅燈就穩(wěn)穩(wěn)地停下,停下來的時候,就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你就會切實地感受到停下來的時候自己的心情是非常平靜的。 坐扶梯時,感受自己腳下站立的感覺,還能從容地環(huán)顧周圍。 只有慢慢體會眼前發(fā)生的事或正在做的事,就會產生愉悅感、充足感、滿足感等積極的情緒。 所以,感到焦慮的時候,就告訴自己: “放慢腳步,是達成目標的最短路徑?!?/strong> 熊覺得,慢慢來的人生,或許更能體會“活著”的感覺吧~ 不甘心、嫉妒,是內心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你過于在意對方的看法啦。” 在書中,作者闡釋了嫉妒情緒的產生過程: “有的人總是喜歡和人比較,并渴望在比較中獲勝,越是這樣他就會越在意對方和身邊人與事,因此好勝心也越來越強。 在意識到對方比自己優(yōu)秀的瞬間,人就會產生嫉妒?!?/p> 任誰,都有過偷偷比較,然后產生不甘、嫉妒情緒的時候吧~ 有時候,這種情緒會激勵我們變得奮發(fā)向上,使我們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 但有時候哇,這種情緒悶在心頭,會給人際關系造成一定影響: 以消極的情緒去關注對方,會在心中否定、責備,攻擊對方。 甚至是,做什么事情都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強”。 所以作者認為呀,要把這種不甘心、嫉妒的情緒,當成一種內心的求救信號。 察覺到這些情緒的時候,就要告訴自己: “你太在意對方啦?!?、“把關注點放回自己身上吧?!?/strong> 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夠關注于自己的人生,不會因為“總是在追逐他人的人生”而感到疲倦。 下次生悶氣不開心時 可以提醒自己: “別怪自己,要怪就怪別人?!?/strong> 哈哈哈 雖然是個歪理 但熊覺得 生悶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不開心了有情緒了 通過正確的途徑發(fā)泄也未嘗不可噢 各位,晚安~ |
|
來自: 新用戶3738L4CZ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