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取名字的由來和含義,上海取名字的由來歷史,上海取名字由來簡介 (1)上海之名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又稱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戲滬劇亦稱申曲; 相傳上海一帶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宰相黃歇的封邑,黃歇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并稱,傳說黃浦江是由春申君黃歇所開鑿,故稱黃歇浦,又稱春申江。 今上海市郊龍華塔及市內(nèi)靜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建筑物,相傳是三國時吳帝孫權赤烏年間(公元238-250年)建造,龍華塔原名報恩塔,是孫權所建十三塔之一,孫權因母親信佛,所以建寺建塔以報母恩,靜安寺初名重玄寺,在吳淞江側(cè)滬瀆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名,南宋嘉定中遷市內(nèi)。 上海的簡稱滬,與滬直接有關的是“滬瀆壘”古跡,滬即是一種捕魚的工具籪(duan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shù)厝擞么瞬迦虢V校眮沓翛],潮退又露出,魚隨潮而來,被竹子攔住,故海稱滬海,江稱滬瀆。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稱:“松江之下,號曰滬瀆”,《太平寰宇記》也記載:“松江東瀉海曰滬海,亦曰滬瀆,”古人稱松江下游為滬瀆,但古人指的松江下游是指今距蘇州城不到百里的一段吳淞江,而滬瀆壘在青浦縣東北舊青浦西滬瀆村,從廣義來說,滬瀆統(tǒng)稱松江下游;唐宋以來松江下游已伸展到上海境內(nèi),故上海又稱滬。 (2)上海的形成 龍華塔和靜安寺的建筑年代證明,至少古跡所在地在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陸,上海城區(qū)至遲在九世紀已成陸; 唐開元初興建的第一條海塘——舊瀚塘,對上海形成具有決定意義,從此,海塘內(nèi)土地免除海潮的侵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一定的保證,當時屬昆山縣土地日見遼闊,戶口日增,于是三十多年后的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劃昆山南部、嘉興東部、海鹽北部設華亭縣,即今松江縣,華亭縣的范圍很大,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記載:“天寶……置華亭縣,其東北為華亭?!保巳A亭沿海海面,由于近海,則是天然的鹽場,土地含鹵量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不發(fā)達,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開發(fā),到了宋朝,隨著東南沿海貿(mào)易日益發(fā)展,華亭以東海灘不僅是重要鹽場,而且是個重要的??冢鯇幤吣?公元1075年)已是“人煙浩穰,海舶輻輳”的對外貿(mào)易重地,引起了宋朝廷的注目。于是北宋末在此設立舶提舉司和榷貨場,以管理諸蕃貿(mào)易,并設立上海鎮(zhèn),在唐天寶年間青龍鎮(zhèn)是吳淞江下游海運中心;到宋朝,由于吳淞江上游日益淤淺,下流也隨之狹窄,海船已不能直接進入青龍鎮(zhèn),故宋末設上海鎮(zhèn),在今上海舊城。 元代,上海繼續(xù)迅速發(fā)展,市場貿(mào)易日益茂盛,戶口驟增,“民物富庶”,到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5年)據(jù)嘉慶上海縣志記載,已是“一切解運權衡特達不與他府埒(等)”說明上海的經(jīng)濟力量已超過其他城鎮(zhèn),也說明上海與內(nèi)陸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此時已形成了以上海鎮(zhèn)為中心的經(jīng)濟區(qū)域了,于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華亭縣東北的長人、高昌、新江、海隅五鄉(xiāng)始置上??h,縣治即今舊城,這時上??h轄境較大,包括今青浦、南匯、川沙三縣,南北四十八里,東西達百里。 明代的上??h更為繁華。永樂時又鑿通范家浜,交通便利,北方的商人到上海販運布匹,南方的商人則運糖到上海,把棉花運回南方,到這時期棉花已成為上海的主要經(jīng)濟作物,而織布則是農(nóng)民的主要副業(yè),據(jù)《弘治上??h志》記載,此時的上海已是“人物之盛,財賦之伙,蓋可當江北數(shù)郡,蔚然為江南名邑”。 明代中葉,我國沿海倭寇侵擾日益嚴重,為了抵御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年)始筑城郭,城周九里,高八尺,開設東、南、西、北、小東、小南六門,城周開城壕,即今上海舊城(上海城垣于公元1912年后拆除,舊城垣遺址在今人民路),明代的上海不僅是東南一經(jīng)濟中心,政治作用也日益加強,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城市,這時上海轄境南北九十里,東西達一百六十余里,面積達二千平方里。 由于上海經(jīng)濟發(fā)達,戶口日增,沿海土地猛漲,明末清初陸續(xù)在上??h境內(nèi)設立三縣。嘉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劃上海西部三鄉(xiāng)為青浦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在上海南部設南匯縣。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劃浦東高昌一帶設立川沙縣。 (3)上海河道的變遷 黃浦江和吳淞江穿上海市區(qū)而過,今天吳淞江(即蘇州河)自太湖經(jīng)吳山、昆山、青浦、嘉定入上海,過外自渡橋入黃浦江,黃浦江源于淀山湖,自松江過閔行鎮(zhèn)轉(zhuǎn)向北流,在陸家咀與吳淞江相匯,轉(zhuǎn)東北流至吳淞口入海。今天黃浦江水量豐富,江面大,吳淞江只是黃浦江的一支流,這種情況正與歷史情況相反。古代黃浦江是吳淞江的一支流,故至今黃浦江入長江之口仍稱吳淞口,而不“黃浦口”。 歷史上的吳淞江流量大,江面寬,唐代江面最寬處達二十米吳淞江口有個小島,由于吳淞江的流量大,一直擴展不大,但到了宋代,由于水源減束,河道彎曲,河床變窄,河面寬度迅速變小,造成吳淞江下游經(jīng)常淤塞,而吳淞江口的小島迅速擴大,這時的上海早已成陸。到了元代這種情況更加劇,吳淞江下游經(jīng)常發(fā)生水患。而江口小島因江流海潮夾帶混沙加速了沉積,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發(fā)展,竟與南岸相連,吳淞江被迫向西北入海,即成今吳淞江的流向。 這時靠上海縣治最近的有一范家浜,北入?yún)卿两辖狱S浦水。至明代,情況更嚴重,吳淞江上游逐漸淤塞,太湖水無法宣泄,通吳淞江的黃浦水也日益縮小。 永樂時期(公元1403-1425年)由戶部尚書夏原吉治理,他采用分吳淞江水,使其從白茆瀏河直接入海,以分其勢;同時開浚范家浜,讓其上接黃浦以達泖湖的水,從此,吳淞江逐漸淤塞,吳淞江的水通過目前的河道注入范家浜。范家浜由于水源充沛,下流日益闊深,而昊淞江下游日益萎縮,目前僅存虬江遺跡,自吳淞江流入范家浜后,遂稱黃浦江,至于浦東一帶舊黃浦江就逐漸成為了平陸。 關于黃浦江,南宋以前文獻,都沒有記載,到了元朝才出現(xiàn)關于黃浦的記載,但不稱黃浦江,黃浦逐漸成為太湖下游的重要泄水道是元代以后的事,故黃浦江由戰(zhàn)國春申君黃歇所鑿之說,是元朝以后文人附會而成的,龍華塔據(jù)宋《紹熙云間志》記載,建于五代時吳越國錢俶時期(公元947-978年),而靜安寺?lián)纤巍遁浀丶o勝》記載,建于吳越國寶正元年(公元926年),故龍華塔與靜安寺屬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 (4)上海于清代聞名世界 清代的上海不僅是東南沿海的經(jīng)濟中心,也是貿(mào)易中心。 上海地處濱海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早已引起英國商人的注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東印度公司向英國政府建議,要以上海為北方通商樞紐。此后又多次派人窺視上海要求通商,都遭到拒絕。 公元1842年,英國用炮艦攻打吳淞口,迫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從此上海被迫開為商埠,法美日等國接踵而來,他們在上海劃定租界,使租界面積達四十六平方公里,成為全國大城市租界面積最大的一個城市。在劃租界的同時,帝國主義攫取各種筑路、駐扎軍隊、領事裁判等權。他們還開銀行,傾銷商品,開設工廠榨取大量的高額利潤,把上海變?yōu)榈蹏髁x侵略中國的基地,從此上海以“冒險家的樂園”而聞名于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