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多年的璀璨歷史的文明古國,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創(chuàng)造過無數(shù)不朽的傳奇。江山代有才人出,歷史上涌現(xiàn)出的英雄豪杰,他們的名字刻在青史之上,熠熠生輝。 其實,我們家喻戶曉的許多歷史人物和故事,在史書上并沒有過多記載。“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這句千古名句,他的作者因為年代過于久遠,早已無從考證。 與之相同,歷史中的許多人物也隨著時間的沖刷淡化了他們的名字,后世人們?yōu)榱思耐凶约旱乃寄钪?,將他們寫在典籍上,編入戲曲中。久而久之,這些經過史家潤色的虛構人物便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他們的名字口口相傳,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給人形成一種固有印象,可歷史真的如此嗎?實則不然。 閉月之姿中國古代美貌之首,莫過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四個意象所指代的四位美女了,而其中被人們論道最多的,則要數(shù)擁有“閉月之姿”的貂蟬。 小說《三國演義》中,貂蟬為了報答養(yǎng)父王允的養(yǎng)育之恩,甘愿獻身董卓,巧使連環(huán)之計,使呂布、董卓二人反目成仇,最終借呂布之手鏟除國賊董卓,貂蟬這一形象也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其實,貂蟬最早出自于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一書,在此書中,作者就給貂蟬設定了以美人計來離間董卓、呂布的任務。關于她是否有歷史原型,就目前的探索來說并沒有直接證據(jù)能夠予以證明。 在《三國志平話》中,貂蟬自述:“妾本任姓,小字貂蟬”,由此可知,在元人編撰的故事中,貂蟬原姓“任”。在之后的元曲《連環(huán)計》中,也沿用了這一情節(jié),將她編為任昂之女,因在皇宮中管理貂蟬帽冠,因此得名為“貂蟬”。 明代的《三國演義》中,貂蟬的身世得到進一步潤色,羅貫中為了突出矛盾,制造戲劇化,將貂蟬編撰為司徒王允之養(yǎng)女,沒有姓氏。 正史《后漢書》有載:“卓因私與傅婢情通,蓋不自安”。董卓因呂布與自己的婢女私通,在亭中與之發(fā)生爭執(zhí),最終轉向了刀兵相見,步履常常因此心懷不安。 這段記載中的婢女就是兩人矛盾的導火索,在整個故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這件事之前,董卓、呂布二人就有很深的矛盾,此事以后,王允才抓住了這一點,挑唆呂布,從而離間二人。最終呂布在其慫恿下手刃董卓。 故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婢女,之后再沒有出現(xiàn)過,比較主流的說法是成為了呂布的妾。在民間野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說呂布殞命白門樓后,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 關羽暫居曹營時,曹操為了籠絡關羽,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身在其中。當關羽得知貂蟬也在其中后,感慨當年她的膽識,將其裁去,二人都知道對方有保全名節(jié)之意,默默無語。 回到房后,貂蟬便懸于房梁之上,經后人口口相傳,便有了戲曲中“關公月下斬貂蟬”的典故。 關于貂蟬這個人的記載,史書中并沒有提及,她的歷史原型也是非常模糊的,不只是出生和結局,人們對她的名字也一無所知。 只知道歷史中的確有這么一個女子,她曾在漢宮中管理帽冠,身份為婢女,她的故事與董卓、呂布、王允都有著聯(lián)系,在那個刀光劍影的年代留下一片刻的倩倩身影…… 弓腰美姬孫尚香,作為《三國演義》中吳蜀兩勢力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在正史上卻對其沒有過多記載。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是為漢昭烈帝,史書對于劉備的后宮,無論是皇后還是嬪妃都沒有記載過孫權之妹孫氏。 “孫尚香”這個名字,追頭溯源出自于京劇《甘露寺》中,正史中則為吳侯孫權之妹?!度龂尽分杏涊d其:“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闡明了孫尚香此人的特點——豪爽、機智,像她的哥哥孫策、孫權一樣。 陳壽還記載了孫尚香喜愛刀槍,她的百名侍女都佩戴兵器。在關于三國的民間故事和演義中,劉備與孫尚香雖為政治聯(lián)姻,但兩人的感情極為要好。 正史中,卻并不如此。正因為劉備和孫氏兩人是政治聯(lián)姻,加上雙方年齡跨度太大,婚后的二人生活并不美滿?!度龂尽飞踔劣羞^劉備畏懼孫夫人的記載,將她形容為“肘腋之變”。 根據(jù)之后的一些史料來看,歷史上的孫氏由于出生望門,從小受盡寵溺,長大刁蠻無理,不遵法度,劉備為了遠離她在孱陵建了一座小城用以安置,每次去探望的時候,劉備都抱著面對政客的心情,兩個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 公元214年,劉備納益州吳懿之美為正室,由此可見劉備與孫氏的夫妻基本無名無實了。對于孫氏的結局,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編撰了一個悲傷的結局——孫劉兩家因夷陵之戰(zhàn)徹底決裂,心力憔悴的孫氏不愿看到丈夫與兄長廝殺,投江而死。 正史中對于孫氏的記載,實則早就停留在劉備奪取益州之時。一個鮮活的面容,史家的幾句話便得以概括一生。至于結局,正史并沒有給出結論,說來哀傷也并非如此。歷史的魅力,并非白紙黑字的記載,而是懸而未決的自由想象…… 沙場魅影要說我們中國小孩接觸到歷史上的第一個女性,那非花木蘭莫屬了,她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向世界弘揚,也讓她成為了世界女性的榜樣。 可花木蘭的故事只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傳說罷了,花木蘭本人的原型根本無從考證。對于這個名字,最早的記載來源于北朝民歌《木蘭辭》,每個能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必有強硬的歷史背景作為依靠。 在故事中,花木蘭是一個生活在農民家庭中,為了代替年邁的父親應征入伍花木蘭選擇了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在之后數(shù)十年時間里,木蘭跋山涉水,東征西討,最終以卓越的軍功得到皇帝的接見。直到榮歸故里時,人們才知道這個英雄的戰(zhàn)士是個女兒身。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的一個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鮮卑族有著濃厚的尚武習俗,可以確定的是花木蘭生活在戰(zhàn)爭時期的北魏。 這一時期無論男女,都從小被父母培養(yǎng)射箭、騎馬的技能,花木蘭極有可能是作者根據(jù)當時的民間風氣編撰的一個英雄角色。 到了唐朝時期,盛唐的開放與包容促進了多民族的融合與統(tǒng)一,唐人對木蘭的故事進行改進和充實,給木蘭這位代表著分裂時代的女性賦予了“忠君”、“報國”、“孝敬”的古代君子思想。 也正因后人的潤色,使得花木蘭這個形象愈加的飽滿,成為千年來中國女性的代表,她的影響也逐漸滲透到中華文化意識之中。到了明清時期,“小說”這一文學體系逐漸成熟,木蘭的故事便再一次被人們拿出來加以改編。 至此,木蘭替父從軍從一個普通的歌謠,演化為中國最偉大的寓言故事之一,一些雕像和繪畫中時常能看到她的身影,隨著時代的進步,晚清時期一些留洋學生將有關文學作品待到海外,花木蘭忠孝、英勇的形象逐漸登上世界舞臺。 加上科技的加持,花木蘭的故事也被搬到銀幕之上,為世界所熟知。嚴格意義上來說,花木蘭不僅僅代表著一種人,她已經成為一種女性文化的象征,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散發(fā)著超越男性的光芒。 |
|
來自: 笑看人生96qgt5 > 《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