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span>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sāo),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zī)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lěi sì)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span> 明正德三年(1508年)會試,武英殿大學士王鏊(ào)為主考。在試院的大門已經上鎖,正準備考試時,宦官劉瑾用張小紙條寫了50人的姓名,要王鏊錄取他們。王鏊心里雖不情愿卻也沒有辦法,礙于劉瑾的地位只得答應下來??墒峭踔骺家膊辉妇痛擞绊懫渌忌那巴荆谑蔷驮谶@科的錄取中多加了50個名額,這樣本科進士竟、達349人之多,當然劉瑾走后門的50人全被錄取,而且名次很靠前。事后,劉瑾對這50人逐一越級提拔。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這批人才被清除出朝廷。 劉瑾帶領眾多太監(jiān)一路送葬,恰好途經淶水縣。沿途各州縣大多數官員為了巴結、討好劉瑾,大擺場面,大獻殷勤。只有王勛遲遲不現身,許多同僚出于好意勸他:“朝廷元老,三公九卿哪一個不是惟劉瑾馬首是瞻,畢恭畢敬,你一個小小縣令,有什么擔待,敢開罪劉瑾?”在同僚勸說下,為了不勞民傷財,又不失禮節(jié),王勛就自己花錢,簡單置備一些祭奠用品,擺放在道路邊的案桌上,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做準備。 王勛這般做法惹怒了劉瑾。回宮后,劉瑾立即召集錦衣衛(wèi)和東廠、西廠以及內行廠特務,密室謀劃,一番周密部署后,兵分數路,大張旗鼓調查王勛罪證。 特務們來到淶水縣署衙,室中除辦公桌椅、公文用具、衣袋掛壁,徒有四壁。王勛家中,妻子正帶著兒子在紡車前紡線,妻子既沒有頭飾,也沒有耳飾。兒子穿的也是粗布衣服。 劉瑾帶領眾親信,反復調查王勛罪證。怎奈,王勛為官干干凈凈,沒有絲毫污點,劉瑾最終一無所獲。為了給朝廷一個交代,不得已,劉瑾只得承認王勛確實清廉,并犒賞肉食和綢緞。 做官一身正氣,自然沒有人能把你怎么樣,凡事由道而行,即使在遇到災難時,也都有足夠的底氣抵御之。 “學而優(yōu)則仕”,出仕當然是古代知識分子立志福澤萬民的主要途徑,對于有著高度獨立人格的君子來說,他們出仕也一定要是通過正道出仕的,一定是無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出仕的,枉尺直尋他們不干,枉尋直尺他們也不干,他們有自己的道德信仰,正如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孟子說:“做。《傳》上說:'孔子如果三個月沒有做官,就會惶惶不安,如果要離開此地,必然要帶上去另一個國家見國君時所需的見面禮?!怨艜r候的人三個月沒有君主委任他做官,就會有人去慰問他?!?/span> 周霄說:“三個月沒有君主委任他做官,就得去安慰他,不是太急了嗎?” 孟子說:“知識分子如果失去了官位,猶如諸侯失去國家?!抖Y》書上說:'諸侯耕種藉田以供給祭祀用品,他們的夫人養(yǎng)蠶繅(sāo)絲以制作祭祀用衣服。祭祀用的牲畜不肥壯,祭祀用的谷物不潔凈,衣服不完備,就不敢用來祭祀。惟有知識分子沒有田土,則可以不祭祀。’牲畜、器皿、衣服不完備,不敢舉行祭禮,就更不敢舉行宴會,難道這還不足于去慰問嗎?” 周霄又問:“離開一個國家,一定要帶上見面禮,送給其他國家的國君,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知識分子出來做官,就好象農夫耕地一樣;農夫離開自己的國家,怎么會不帶上自己的農具呢?” 周霄說:“晉國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可以做官的國家,但沒有聽說做官有如此急迫的。出來做官如此急迫,君子卻不輕易做官,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男孩生下來就希望為他找到妻室,女孩生下來就希望為她找到夫家,父母的這種心情,是人人都有的。但要是沒有父母的許可,沒有媒人的介紹,就鉆洞偷看,爬墻相愛,那么父母、國人都會看不起他們。古時候的人不是不想出來做官,但討厭不通過正道。不通過正道而做官的,就跟鉆洞爬墻相類似?!?/span> 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鲀x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span> 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潔,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鼩⑵髅笠路粋?,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鉆穴隙之類也?!?/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