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引語】 人生路漫漫,經(jīng)典常相伴。內(nèi)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間。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道們:大家晚上好! 今天能有幸和各位師友們一起研習《道德經(jīng)》,倍感榮幸,由于本人才疏學淺,如有不到之處,還望各位師友賜教指正。 五千言《道德經(jīng)》,是一部曠世奇書,是一部哲學巨著,是宇宙生命的天籟之音,通篇圍繞一個“道”字,為我們破除人生的終極密碼,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的生命使用手冊。 今天我與大家共同研習《道德經(jīng)》第四章、第五章,本次研習主要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溫故而知新;二是本章主題和分層;三是逐層解析;四是譯文及品悟,五是現(xiàn)實意義。下面開始今天的研習,首先我們進行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溫故而知新。 【溫故而知新】 在第一章中,老子一是拋出了“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概念,進行綜述。第二提出了“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返觀、內(nèi)觀的方法論去感悟,第一章是“道”的總論,是全書總綱,重點在于論道。 第二章中,老子通過對美惡、善與不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等一系列社會和自然現(xiàn)象的相反相成,又相互轉(zhuǎn)化的辯證分析,闡述了“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社會法理,展示了其深刻的辯證思想和對事物的洞察能力。 第三章提出了“常使民無知無欲”的政治主張和“為無為,則無不治”的政治推論。 第四章主題是什么?老子又提出了什么思想呢?在本章里,老子指出道“虛空、深邃、用之不竭”的特點,闡發(fā)無為而治,也是重在論道。首先讓我們通過“沖、淵、湛”三個字看到“道”的客觀存在,然后提出修道的方法:那就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簡單來說就是“和光同塵”。學習本章我們抱著兩個問題去學,第一個問題:老子通過哪三個字來闡述“道”的特征?“沖、淵、湛”。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用道,即修道的四字方法是什么?“和光同塵”。 《道德經(jīng)》吟誦旋律優(yōu)美、空靈大氣、意韻悠長,去年,靈寶市吟誦愛好者選用普通話吟誦調(diào),完成了《道德經(jīng)》81章吟誦,并全部在學習強國推送展示。 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道德經(jīng)》第四章的吟誦。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分層】 本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本層論道體沖而不盈之妙,論道是萬物之根源。) 第二層: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 似或存。(本層論道的客觀存在,“道”雖然不被看見,混同于塵世,但又客觀實存。并告訴我們修道四字方法“和光同塵”) 第三層: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本層論道無根 源、無始源,即不能說出他是誰的子嗣后代,是先于天帝而存在,在時間上可以說是無始之始,因此,道從無始之始便已存在。) 本章重點理解三個字的意思:1、沖;2、淵;3、湛 【逐層解析】 首先來看第一層:“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span> 譯文: “道”是虛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淵深??!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根源。 沖:第一種解釋:通盅(zhong),器物虛空,引申為空虛,不足,有發(fā)展空間,道沖,指“道”是虛空而沒有形體。這是老子的基本觀點,這個“道”是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根本,它本身就是如第14章開頭描述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無形、無象、不可捉摸。如第45章中“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币馑际亲畛溆臇|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第二種解釋為沖刷滌蕩的意思,這里用來形容道對萬事萬物的影響,就像平常說的沖刷、沖鋒、沖上去。第三種解釋為:《説文解字》:沖,從水,水向上涌流,涌搖。后來“涌”引申為沖撞沖擊氣體或者其他,像水那樣向上涌動翻滾的形態(tài),如第42章中所說的“沖氣以為和”,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風起云涌、涌泉相報,比如溫泉泉眼中水向上涌出來,但又不溢出來等。我個人傾向于第一種解釋。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用之”,指宇宙萬物都在使用“道”(宇宙萬物由它生成、運動和變化);或:語氣詞,用于否定句中加強否定意義。 盈:滿,引申為盡,窮盡,窮竭。不盈,就是不滿,一直不會滿,不會窮盡,一直都用不完。老子認為道是一個無限的存在,永恒的絕對體。 淵:指有水的深谷,幽深,遙遠。這有三層含義:一是有水;第二是深;第三是谷。所以,淵在這里有虛空、清澈、寧靜、神秘的意思。老子用“淵”比喻道不僅具有“沖”的特性,像水一樣永遠都是流動的,并且它還是那么清、那么深,比喻道無名無形而又深不可測。淵兮的兮,古代詩歌之語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氣詞“呀,啊”。 宗:祖宗,祖先,根源。 這一段的譯文是:道是虛空的,如果用道去作用事物,那么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為它就好像是萬物的本源一樣,擁有源源不斷的活力和生機。這就像第四十一章最后 說的:夫 唯 道 , 善 貸且 成 。也就是只有去尊道辦事,才能把事辦成。 這里的“道”是老子所說的形而上的“道”,那如何認知“形而上”的道? 老子從第一章開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講述了道具有不可言說性。但是《道德經(jīng)》不說“道”和“德”,能叫《道德經(jīng)》嗎?于是老子用了猶疑和不確定的描述方式來說“道”,看似缺陷,其實是智慧。本章用“或”“似”推測的口氣,用“沖”“淵”“湛”三個關(guān)于水的意象來描述“道”的特征,展示道的開放性和多種可能性,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同時,也體現(xiàn)了老子謙虛謹慎、胸懷博大的一面。 嚴復說:“此章專形容道體,當玩'或’字與兩個'似’字方為得之。蓋道之為物,本無從形容也?!币馑际谴苏聦P稳莸荔w,應(yīng)當玩味“似或存”的“或”字,還有“似或存”、“似萬物之宗”的兩個“似”字方能得到體悟。因為道什么東西,本來是沒法形容的。 那在本章中老子怎么形容“道”,老子真不愧是一位語言大師,他把“道”比喻為一只肚內(nèi)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老子對道的這種不拘常規(guī)的描述方式,給予后來道家人物自由奔放的思想和行為以先導和啟迪意義。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層原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span> 譯文:消磨它的銳氣,消除它的紛擾,調(diào)和它的光輝,混同于塵世。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 銼其銳:銼(cuo):消磨,摧折,折去。銳,銳利、鋒利,銳氣,引申為過多的聰明才智,能力。銼其銳就是消磨掉它的銳氣。 解其紛:解,排解,消解;紛,糾紛,紛雜。其:自身。解其紛就是消解掉它的糾紛。 和其光:和,調(diào)和;光,光芒,榮光,引申為榮譽權(quán)威。和其光就是調(diào)和隱蔽它的光芒。 同其塵:同,混同;塵,塵俗,塵世,塵埃。同其塵就是把自己混同于塵俗塵世。 這四個短語,都是說明道如何沖虛而為用,道在現(xiàn)象界的作用,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道性。 “銳”就是鋒芒畢露的利刃,銳利之意。道雖然創(chuàng)生萬物,但卻“利而不害(第八十一章)”,“綿綿若存(第六章)”。創(chuàng)物主有無上的權(quán)威,既能生,也能殺,主宰生命。道只是賦予萬物生生的原理,萬物順道則生,逆道則亡。(挫其銳對人來說就是磨礪心性,凡是過于剛強的事物,都有棱角,容易傷人,是不符合道性的。我們經(jīng)常說某某人是好心人,就是脾氣不好,刀子嘴,豆腐心,就是這種人還要當領(lǐng)導的不能靠發(fā)威刷自己的存在。) “紛”就是紛紜復雜的意思?!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蕓蕓眾生、五彩繽紛的世界,都是道運作的結(jié)果。道雖然和萬物的紛紜復雜打交道,但仍然保持它的純一不雜。道之所以成為永恒存在,就是因為“道常無名樸”,永遠單純質(zhì)樸、本色不變。(比如我們經(jīng)常說,人心不古,人貴在社會發(fā)展中永葆初心,世道在變,人心不變,也就是不忘初心。) 同其塵:沒有蹤跡,自藏隱形,大同無己。在道的視域中,萬物等同于一,萬物一體。 這四句話,體現(xiàn)了形而上的道的品格:一是圓潤柔軟,沒有棱角;二是純潔單一,沒有任何紛亂;三是質(zhì)樸無華,不露光芒;四是身藏隱形,毫無蹤跡。正是因為道具有這四個品格,道存在萬物之中,不能為人所覺察。 重點講一下湛字。湛(zhàn):沉,深,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形容“道”無形無象,深邃通透的狀態(tài)。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于冥暗之中,不見形跡,隱而無形。 另一釋義:湛,水之甚也,最為清澈,幾乎完全透明。比如咱們常說的你看今天的天空湛藍湛藍、水湛清湛清,“湛”字隱含有深邃、清澈、透明、靜謐、安寧的意思。老子說道是清澈而透明的,清澈到幾乎看不到他的存在。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再一次闡述了道無形無名的樣子。 似或存: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連同上文“湛兮”,都是形容“道”若無若存。 這一層說,“道”雖然視之不見,混同于塵世,但又客觀存在。這里重點強調(diào)一下,挫其銳的消磨銳氣,是指消磨掉過分的銳氣,像年輕人還要保持一定的銳氣,這樣才能積極向上。這一層說,道是無處不在的,而且能夠解決人們的紛爭,還能協(xié)調(diào)人們因為自滿即將形成的傲慢。老子在這里為我們提出了修道做人的原則,那就是和光同塵。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的口頭禪竟然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彼坏湃A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他卻非常低調(diào)謙虛,每當人們贊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虛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span> “力學之父”-----牛頓也是一個和光同塵的人。 牛頓從一個掉落的蘋果竟然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虛。對于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說我成功,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span> (“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看來,我不過就像是海邊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fā)現(xiàn)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鵝卵石,或者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于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fā)現(xiàn)?!保?/span> 這也體現(xiàn)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會順應(yīng)大道,永懷敬畏之心,不露鋒芒,遠離紛擾,和光同塵,與周圍和諧一起,共同生存,最后獲得一個自由自在的人生。 【第三層】原文:“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span> 譯文: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子嗣后代,但他在天帝之前就出現(xiàn)了。 象:一是“像”的本義,好像、似乎,比喻,比擬,又說可釋為“命名”,稱呼,二是另一說為形象之義,指萬物的初始形象,雛形。 第21章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35章有“執(zhí)大象”里的象就是形象,形狀,雛形的意思。大象引申為大道的雛形形象。元代杰出的理學家、經(jīng)學家、教育家吳澄,對象、物的解釋是“形之可見者為物,氣之可見者為象”。象指的是道初始的那種混沌的狀態(tài),已經(jīng)隱隱可見,此時的“象”蘊含了萬事萬物的雛形。 帝:上帝,天帝,先帝。先:前面,在......的前面。也有另一種解釋,祖先,祖宗,如咱們所說的“先人,老先人”我個人傾向于第一種解釋:前面。 大家來看看老子這句話:“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是不是說的石破天驚?在老子之前,中國以往只信奉天或天帝,認為有一個超自然的神在主宰天地宇宙,還有西方人信仰的上帝都是憑空想象出來的。(皇帝稱為天子,天之子。) 所以這點特別重要,怎么重要呢?就是老子告訴世界,道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道是在天帝的之前就出現(xiàn)了。從老子開始,中國人開始信仰道家、老子、八仙等,中國人所信仰的,這些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 老子一字正乾坤,人類文明一大步。以此為鑒,中國人不再是信奉神的民族,而是講“道”的哲學民族。 這是老子哲學高于先秦其他諸子的地方,也是高于其他哲學思維的地方。這也是老子《道德經(jīng)》之所以能成為“萬經(jīng)之王”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孟笕f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diào)和它的光輝,混同于俗世。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子嗣后代,但他在天帝之前就出現(xiàn)了。 【品析】 道的作用形式 道的具體畫像 本章中客觀描述了道作用于萬物的四種形式,哪四種形式呢?①道是虛空的,是無影無形的,是廣袤無際的; ②道是運動的,其作用和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③道是不露鋒芒的,可以生發(fā)萬物,又隱含于萬物之中的; ④道是客觀的,是天地萬物的祖宗,是先于天帝和神存在的。 我們來詳細看一下,首先來看第一種: ①道是虛空的,是無影無形的,是廣袤無際的; 所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其中的“沖”、“淵”、“湛”,都是在形容“道”的實際存在形態(tài)。沖乃空, 淵乃遠, 湛乃深,皆在表達“道”之本體及其在時空上的空虛、廣袤(廣:東西的距離,指橫寬;袤:南北的距離,指縱長)和久遠,也就是說,“道”作為一種先于天地、先于神人的客觀存在,其本原和本質(zhì)狀態(tài)就是“虛空”或“無”。所謂“虛空”或“無”,不是什么也沒有,而是人們通過器官難以感知的一種物質(zhì)存在狀態(tài),它無影無形,無邊無際,卻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故而言之“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②道是運動的,其作用和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其運動的質(zhì)感和力量的恢宏巨大,彰顯無疑,從老子對“道”的整體描述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動感力量。還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都可以使人感受到“道”的運動及其所產(chǎn)生的巨大能量和強大的生命力。因此,運動可以說是“道”的一種永遠的存在方式,是“道”和天地萬物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內(nèi)生動力。正如他在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便是“道”的運動方式,也是天地萬物從無到有、負陰抱陽的生存和運動方式。正是這種無限的運動,使“道”具有了無窮無盡的源泉和活力,才有了“用之或不盈”的“道沖”之功。 ③道是不露鋒芒的,可以生發(fā)萬物,又隱含于萬物之中的; “道”的品質(zhì)是謙虛、內(nèi)斂。它滋生萬物,卻“生而不有”,它作用無限,卻“為而不恃”,它是大地萬物的宗祖,卻把自己混同于塵世。它像一個謙謙君子,消磨掉自己的銳氣,排解掉自己的糾紛,調(diào)和了自己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塵世。它無處不在,卻隱沒不見,所以老子說“湛兮似或存”。這是“道”的自然品質(zhì),也是人應(yīng)當從“道”中學習和體悟的做人品質(zhì)。 ④道是客觀的,是天地萬物的祖宗,是先于上帝和神存在的。 道是自然的、客觀的、先于天地萬物、上帝和神的存在而存在。所以說,老子是個無神論者,率先打破了神或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之說。本章中所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都是在展示“道”的自然特性和客觀存在.特別是“似萬物之宗”,“象帝之先”,從根本排除了對萬物起源的神學論解釋,顯示了其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其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更加鮮明。 道的具體畫像 在學習這一章的時候,我試圖在想象按照老子描述的道,給道畫個像。我覺得這一章老子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道的三種特征,為“道”做了具體的畫像。 三個角度: 從日常生活角度,用常見的器皿、還有水做比喻來描述道的虛空; 從視覺角度來看,一是垂直角度用“淵”來描述道的深邃,二是平面角度用“湛”來描述道的清澈、無影無形; 從時空角度來看,一是時間上,從宇宙演化的漫漫長河來說道產(chǎn)生于象帝之先;二是空間上,道是萬物的本源,擴開了萬物存在的無限空間。 三個不同角度的描述,給道畫了一個三維的、立體的畫面。 道的三個特征:沖、淵、湛。沖字,原為三點水旁,從水。這三個特征反映了道的內(nèi)涵。 老子用了三個字來形容道:沖、淵、湛, 沖—— 虛空的、運動的、用不盈滿、無窮無盡 淵—— 無名無形、深不可測、萬物的本源 湛—— 清澈寧靜、隱而不露、若存若無、似幻似真 此章老子可以說是以水喻道,可見老子的確是非常喜歡水。“沖”、“淵”、“湛”都是水的特征,“沖而不盈”,比喻大道永遠洶涌奔騰卻不滿溢泛濫;“淵兮,似萬物之宗”它回旋似泉眼、旋渦,是源頭之水;“湛兮,似或存”它明澈、平靜如“處子”,幽隱無聲既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如果說《老子》第一章是“以女喻道”的話,此章則是“以水喻道”,此章是《老子》第一次以水喻道,到第8章還要專門講“上善若水”,第66章中“江海為百谷王”、第78章中“天下莫柔弱于水”等等,都算是對道的“水性品格”在不同側(cè)面的進一步展開。 道的畫像: 道的畫像是什么呢?老子描述“道”是“無形”的,從“橫”的角度談,“道”而是無限博大,用之不盡;再從“縱”的角度談;“道”又是無限深遠,無以追溯其來歷,它好象是自然萬物的祖宗,又好象先于天帝而存在。從此說來,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萬物?!暗馈钡淖饔檬怯钪嬷粮邿o上的主宰。 老子從三個角度描述出來的道,結(jié)合道的三個特性,我們可以這樣來想象一下道的畫像: 我們可以道想象成一個很大的器皿,我們不知道它的邊界在哪里,它是虛空的,深邃的,這個器皿中有一團湛清的水 或者是如水一般清澈的混沌(非渾濁)之氣,在永不停歇的涌動、升騰、消散、聚合,神秘莫測。在這其中,蘊含著宇宙萬物的雛形,并由此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它先于天地而出現(xiàn),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宇宙之源。這就是我想象中的道。 但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奇妙的是,這幅畫我們又畫不出來,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盡情想象,傾盡我們的思維盡情去想象。這也就是《道德經(jīng)》的無窮魅力,讓我們窮盡一生去追尋,去探索。 【現(xiàn)實意義】 我們學習《道德經(jīng)》,一定要與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用 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本章“道”的現(xiàn)實作用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道沖不盈---滿招損,謙受益 道沖不盈不僅論述了道的不可觸摸和廣袤無邊的形象,而且從另一角度,也在提醒我們不要追求完美和圓滿,因為完美和圓滿不能持久。日中則昃(ze),月盈則虧,既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老子教導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只有保持謙虛的姿態(tài),才能獲得不斷的進步。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比喻,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圓圈之內(nèi),就是你擁有的知識。而圓圈之外,就是未知的世界。你擁有的知識越少,你的圓圈就越小,你便會認為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很少。相反,你擁有懂的知識越多,你的圓圈就越大,你便會認為自己很無知。大家可以看下這個圖,是不是這個理?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與老子講的話有著同樣的意思。因為謙虛的人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會一如既往地汲取知識與智慧,不斷充實自己。而那些不懂得大道的驕傲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往往看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見百川而不知汪洋,耽誤了自己的進步和完善。 《傷仲永》大家都學過,王安石寫的很有名的一篇短文,講述了方仲永五歲時就寫出了震驚鄉(xiāng)里的詩篇,可謂是一個讀書的天才。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以他的天才作為賺錢的工具,不讓他繼續(xù)學習。到最后,方仲永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在現(xiàn)代物欲橫流的社會,有不少人的總是愛表現(xiàn)自己,恐怕別人不尊重自己,不欣賞自己,甚至經(jīng)常頤指氣使、嘩眾取寵,其實,這與老子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 二、和光同塵 挫其銳——去掉棱角、利而不爭——利物 解其紛——化解紛擾、公正仁愛——接物 和其光——神光內(nèi)斂、平易近人——照物 同其塵——去除我相、淳樸如塵——化物 我們偉大的周總理就是一位大道至簡,和光同塵的人,直到今天,仍深受老百姓愛戴。 周恩來總理,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lǐng)導人,他受世人崇敬,一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身為總理雖日理萬機、公務(wù)繁忙,但每到一處都要深入群眾了解情況。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疾?,與電影演員們會面,在親切交談中,有同志熱情向他建議:“總理,您給我們寫一本書吧!”可他回答說:“如果我寫書,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讓活著的人們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由此可見周總理是多么低調(diào)內(nèi)斂含蓄的一個人,他這就是和光同塵,所以深受我們愛戴。 余秋雨先生在《老子通釋》對和光同塵的感悟是:老子說,堵塞一切熱鬧通路,關(guān)閉一切騷擾門道,磨去一切逼人鋒芒,化解一切內(nèi)外糾紛,把自己融化在自然之光,天地之塵里。 和光同塵,老子的提醒,周總理的以身言教,應(yīng)該牢記在每個人心中。 三、品茶中悟道 王邦雄在《老子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解讀》這樣在品茶中悟道:“中國人喝茶,就在茶藝的美感品味間,體現(xiàn)茶道。而體道功夫,不離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心靈涵養(yǎng)?!? 挫其銳---就是要喝烏龍茶,忘掉我是一條龍,不說飛龍在天,而說人間哪里有龍? 解其紛---就是要喝武夷茶,解消武功,放下平平,就不會引來莫須有的紛擾; 和其光---就是要喝鐵觀音茶,因為觀音會放光,迫使別人張不開眼睛,所以用鐵皮遮住自己的光芒,就不會刺傷別人的眼神了; 同其塵---就是要喝普洱茶,普洱茶湯深濃如藥湯,且體性溫厚,而韻味深藏,人人可以喝,時時可以喝,不會傷胃,也不會睡不著,永遠跟眾生同在。 人生路上,在品茗中修行,從喝烏龍到喝普洱,從沒有自己到與眾生同在,不就體現(xiàn)了天道的生成原理了嗎? 我們總說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但我們卻總是為了工作而忘了生活。 人生,就像一輛馬車, 你是那匹馬, 還是坐在車里欣賞風景的乘客? 最后,我把第四章總結(jié)為一副對聯(lián),分享給大家: 大道不盈,虛空之用無窮盡; 諸神歸往,淵湛似存象帝先。 作 者 簡 介: 趙勝衛(wèi),男,河南靈寶人。業(yè)余愛好詩詞、楹聯(lián)、散文創(chuàng)作,作品散見于《中華楹聯(lián)報》《對聯(lián)中國》《函谷》《中國金城傳媒》《桃林新韻》等報刊、雜志、微信平臺。 |
|
來自: 新用戶3796in1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