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次,我和一家供應商的銷售經理開會,雙方討論合作過程中的一系列話題。 在講到預測的時候,銷售經理說我們提供的預測信息不是很準確。我接著就問是哪些物料的預測數據不準確?偏差幅度又是在多少? 可惜的是,銷售經理拿不出數據,只說是他手下的人告訴他的,然后就沒有下文了。 我聽到這話有點失望,本想當面指出對方工作方式上的不嚴謹,但這位仁兄也算是公司銷售部門的一把手,礙于情面,我也就不好意思說得太多。 我只能建議銷售經理在會后把有疑問的物料號發(fā)郵件給我,我調查清楚后回復供應商關于預測數據的問題。 會開完了以后,我心里有一種不可描述的感覺,似乎感覺我和銷售經理的思維方式不在一個頻道上面。 有點像武林高手之間過招,我發(fā)出了一招,但是對手不接招,卻用了一種瀟灑的姿勢避開了。 可能銷售部門老大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做商業(yè)布局,如何為營銷造勢,如何來打開市場。至于預測數據哪里不準確,這種太過于技術方面的問題,是不值得他進行深入研究的。 想到這里,我也就慢慢開始釋懷了。回過頭再看看我自己的思維方式,其實也是有”局限性”的。 這種“局限性”可能來源于長期從事供應鏈管理工作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對于數字方面比較敏感,分析問題喜歡刨根問底,實施方案前總會前思后想。 我的這種思維方式說不上好與不好,從結果來看,還是挺適合做目前的工作的。 當思維方式一旦成為一種定勢時,就會變得固化,從而演變成一種工作上的價值觀。 我和工作中結識的小伙伴們只要交談幾句,就基本能夠分辨出這位是不是和我說同一種語言的人,溝通是不是在同一個頻道上。這些都是根據工作價值觀做出的判斷。 那么供應鏈從業(yè)者應該具有怎樣的工作價值觀呢? 馬云曾經說過,”管理是一門科學,領導是一門藝術”。 供應鏈管理既然是科學,那就是要講究嚴謹和客觀,具體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流程。 由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制造商和終端客戶組成的復雜供應鏈過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流程,SCOR -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就是這方面的最佳實踐。 如果用一句大白話來解釋什么是流程,那就是把我做事的過程寫下來,然后我也是嚴格按照我所寫的過程執(zhí)行的。 另一個反映供應鏈管理特征的是數據分析,供應鏈所有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上的。 比如說我要給供應商下一個采購訂單,具體要訂多少數量的原材料,這絕不是拍腦袋或是根據經驗得出來的。下單的數量要既不會產生過量庫存,也不能造成生產線缺料,只有通過嚴謹的數據分析后,才能做出一張合理的采購訂單。 供應鏈從業(yè)者應該有的工作價值觀可以總結為這四個字”客觀、求實”。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基礎。沒有花里胡哨的吹噓,只有樸實無華的努力。 供應鏈從業(yè)者該如何來實踐這套客觀唯物的價值觀呢?我向大家介紹一套起源于日本的制造業(yè)的方法“三現主義”(San Gen Shugi)。 所謂“三現”,指的是現場(Gen-ba)、現物(Gen-butsu)和現實(Gen-jitsu),以及相關的證據和數據。 三現主義可以理解為:了解真實發(fā)生了什么,去到它發(fā)生的現場,檢查真正的原因。 三現主義是從日本制造業(yè)中推廣開的,就讓我們舉一個生產過程中的例子。 車間生產線上發(fā)現了不合格品,如果運用三現主義去分析,具體的方法是用 5W2H分析法。 What:缺陷是什么?需要好件和壞件的對比 Who:誰發(fā)現這個缺陷?一般是生產線上的操作工 When:什么時候發(fā)現缺陷?精確到幾點幾分。 Where:哪里發(fā)現缺陷?在哪條生產線,哪個工位上發(fā)現的。 Why:為什么它會發(fā)生或未被察覺? How many:多少缺陷件? How:怎么發(fā)現的?眼睛看到的,還是其他方式? 實施三現主義的一些關鍵要點: 現場:搜尋并觀察所有可能造成問題的因素,與問題被發(fā)現時在現場的人員進行直接交流。 現物:不相信未經核查的任何信息,看到實物之前懷疑每一件事情??吹綄嵨镆院螅拍苓M一步討論問題。 現實:知道問題在哪里,是怎樣發(fā)生,什么時候發(fā)生,搞清楚這些是為了避免問題的重復發(fā)生。 在供應鏈管理中也同樣可以運用三現主義來解決實際的問題。讓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這次的場景是客戶訂單交貨。 想象一下,眼看著提貨的卡車馬上就要來取貨了,但是倉庫里還沒有足夠的成品可以發(fā)貨。這個時候銷售客服就要出場了,他將使用三現主義找到問題的癥結。 現場:第一個現場是成品倉庫,檢查是否有未包裝入庫或者未打好托盤的貨物。如果都沒有的話,說明產品還沒有做出來,那就需要上生產線來調查情況。銷售客服必須很清楚產品是在哪一條生產線上制造的。 現物:在生產線上詢問操作工人為什么訂單數量仍未完成的原因,核對產線是否在按照原定計劃進行生產。 現實:如果產線沒有按照計劃在做,或是生產效率低于標準目標。銷售客服就要了解問題到底是出在哪里?主要的原因可能有這幾種,原材料短缺、設備故障、操作工人不足等等。找到問題根本原因以后,立即通知相關負責人采取行動,盡快完成生產,滿足訂單發(fā)貨的需求。 三現主義是一個很經典的方法論,提供了尋找和解決問題的一攬子方案。它可以直戳我們企業(yè)管理中的痛點,避免了人為主觀因素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干擾。 現在有很多關于日本制造的負面新聞,包括了神戶制鋼所的造假門風波,高田氣囊缺陷導致的大規(guī)模汽車召回,三菱汽車篡改燃油經濟性測試數據等等。日本制造原有的高品質光環(huán)瞬時黯淡了不少,引以為傲的工匠精神人設崩塌。 我的看法是這樣,理念沒問題,人出了問題。比如豐田提出的精益生產理念,或是在上文中談到的三現主義,這些都是經過了很多公司在很多的國家驗證過的方法論。 如果說在執(zhí)行過程中出了些問題,很有可能是具體負責操作的人沒有嚴格按照流程在做事,人為的因素可能性更大一點。 至于這些日本問題企業(yè),為什么要偽造篡改數據,我不得而知,此話題也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 在供應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如何進一步實踐三現主義?我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和大家進行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