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兩天,8月22日,便是農(nóng)歷七月十五了。這可是個不簡單的日子??!在我看來,它就像影視劇中的“多面佳人”一般,擁有很多不同的身份。七月十五,首先是我們民間俗稱的“七月半”,是秋天豐收時節(jié)祭祀祖先的日子。按節(jié)日主題去看,這天也是中國三個“鬼節(jié)”之一——這三個“鬼節(jié)”分別是: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寒衣節(jié)。祭祖的人們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這天返回家中探望自己的子孫,又恰值新一年秋收,所以需要以新收的農(nóng)產(chǎn)祭祖、祈求來年也有好收成。華夏民族感德祖先的文化傳統(tǒng),在這里顯現(xiàn)。因此,我們會在許多描寫這天的詩作中,看到“鬼”的存在,也看到對祭祀活動的書寫。而民間一度最流行的節(jié)日活動,莫過于在水面放荷花燈以渡亡魂。像唐代殷堯藩(780年-855年,唐代詩人,與白居易、李紳、劉禹錫有交往,還與韋應(yīng)物十分投契。喜好山水,曾游歷天下。著詩集一卷,載于《新唐書藝文志》)的《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就寫到了鬼神: 兀都開秘錄,白石禮先生。 上界秋光凈,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 玉洞花長發(fā),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 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而清朝詩人龐塏(1657年-1725年,字霽公,號雪崖,清康熙年間文人。曾修《明史》,官至福建建寧府知府,政尚清簡。留有《叢碧山房文集》、《雜著》、《翰苑稿》)則記錄了當(dāng)時荷花燈的流行: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也有人好奇,為什么一年要設(shè)三個鬼節(jié)呢?七月十五的鬼和清明節(jié)的鬼有什么不一樣嘛?當(dāng)然是有不一樣的,清明節(jié)的“鬼”主要為自家先人,七月十五的“鬼”就不限于此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有“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之說,這“地官赦罪”的“中元”,正是七月半這天。七月十五,是道家的中元節(jié),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也許有人以為它倆是一個節(jié)日的不同名稱。其實不是,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只不過恰好都在這個日期過而已!于是便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同樣是七月十五,有人過的是中元節(jié),有人過的則是盂蘭盆節(jié)。對于過中元節(jié)的人來說,道教尊崇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七月十五這天,就是地官赦罪的日子,道家的修行者們就要舉行相應(yīng)的法事,超度孤魂野鬼。道教的三官是何來歷?我看到的資料說,這跟一個傳說有關(guān)。相傳有一書生與龍王的三公主結(jié)為了夫婦,他們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這三人得道后分掌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之事,于是就成為了道教信徒們所崇拜的三官。比如,唐朝盧拱(唐朝詩人,擅長律詩,曾與白居易、元稹、王建唱和。曾隱居,后曾任申州刺史。白居易在《酬盧秘書二十韻》中曾稱贊他“詩成錦繡堆”)的《中元日觀法事詩》寫: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宮。 壇滴黃花露,香飄柏子風(fēng)。 羽衣凌縹渺,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習(xí)蓼蟲。 青囊如可授,從此訪鴻蒙。 從“章奏玉皇宮”、“壇滴黃花露”、“羽衣凌縹渺”等句,我們不難看到一個道觀里開設(shè)法壇、大行法事的場面。詩人在詩的末尾表達了自己對修道生活的羨慕,想著“如果我能被授予青囊絕技,那我也修道周游去了”。 再如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唐朝宰相、文學(xué)家。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留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編有《元和御覽詩》)的《中元日贈張尊師》中寫: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閑。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與以上兩首詩相比,清朝弘歷(即乾隆帝)的《中元日觀法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今夕何夕乃中元,盂蘭勝會梵吹繁。 獅王法座七寶裝,祗園優(yōu)樹千珠懸。 誰撐寶筏中流處,聞有觀音司其渡。 人能如彼觀音心,東土西天無來去。 萬點河燈照水明,無枝蓮朵紛亭亭。 疑是女夷惜秾艷,故放奇葩殿晚榮。 ……
滿人信佛,乾隆皇帝這詩中的“盂蘭勝會”、“觀音”、“河燈”等意象,也都來自佛教。在佛教看來,這個要舉行“盂蘭勝會”的日子,正是盂蘭盆節(jié)。從歷史上看,在中元節(jié)形成之前,七月十五就已被佛教“征用”了。佛教中的七月,原本是一個“歡喜月”而不是鬼月。因為在每年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段時間里,僧人都要定居寺院安心參悟不得外出,這閉關(guān)一般的日程,到了七月十五剛好結(jié)束。很多僧人都得以出門來,也有的和尚就此修行圓滿了。佛陀看到了這一切就十分歡喜,所以稱為“佛歡喜日”。而在這樣一個佛陀歡喜的日子,佛教徒們舉行盂蘭盆法會,還與“目蓮救母”的故事有關(guān)。相傳,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蓮尊者,在出家前原本生活在一個很有錢的家庭,但他的母親卻很吝嗇貪心。因在世時她的貪心不足造成了惡業(yè),她去世后就墮入了餓鬼道地獄。目蓮自己很是孝順,他出家后修行獲得了神通,就專程去探望母親的靈魂。當(dāng)他看見母親在餓鬼之中無法緩解饑餓,餓得只剩皮包骨頭,就想拿食物給母親吃;但是,食物一到他母親手里就化為灰燼了,他根本幫不上任何忙。目蓮心疼母親,就去求教佛祖。佛祖表示:她自己罪孽深重,旁人無法相救。于是目蓮另想辦法,最終在“佛歡喜日”這天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為餓鬼裝來食物的“盂蘭盆”,借助眾僧侶之力讓母親這樣的餓鬼也可吃到食物、緩解饑餓。此后,僧侶們?yōu)榱思o念目蓮這段故事,就在每個七月十五都舉行“盂蘭盆會”,這天也就成了盂蘭盆節(jié)。除了前面提到的弘歷,其他詩人也有不少作品寫到了盂蘭盆節(jié),比如:明朝朱曰藩(字子價,號射陂,父親為朱應(yīng)登。約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前后在世。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曾任九江府知府。留有《山帶閣集》,載于《四庫總目》)的《中元日齋中作》: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臥雨冥冥。 輞川舊擬施為寺,內(nèi)史新邀寫得經(jīng)。 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 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愿醒。 清末王凱泰(1823年-1875年,初名敦敏,字幼徇、幼軒、補帆,號補園主人,清末文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曾被授編修;太平天國期間,曾為平亂在籍襄辦江北團練;后追隨李鴻章。歷任浙江督糧道、浙江按察使,在山陰、會稽、蕭山三縣興修水道)的《中元節(jié)有感》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若是各位有興趣,不妨以“盂蘭”為關(guān)鍵詞,自己再去搜羅一波,想必會收獲頗豐!不過,話說回來,在我眼里,不管七月十五這個“多面佳人”使用以上哪種“身份”,它的終極思想都指向了“善”;在這天的各種活動,目的也都是促人為善。所以,我會一直喜歡這個日子的。最后,預(yù)祝各位七月半、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如意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