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中》全詩原文、注釋、翻譯和賞析2018-09-30可可詩詞網(wǎng)-名詩賞析 https://www. 【解題】 此詩作年不詳。題一作“闕題”。詩中描寫初冬時的山中景色。前二句是特寫鏡頭,溪水淺而白石出,天氣寒而紅葉少;后二句則是全景,山中一路都是濃密的青松翠柏,人行空明的翠色中,似乎有細(xì)雨濕衣之感。以幻覺寫實(shí)感,形容松柏蒼翠欲滴,生動傳神,得自然天趣。全詩形象鮮明,色彩斑斕,極富詩情畫意。 【全詩】 《山中》 .[唐].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注釋】①荊溪:又名長水、浐水,源出陜西藍(lán)田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 灞水。②元:通“原”,本來的意思。 【譯】 奪目的白石,突兀挺出 在清澄的荊溪。 如火的紅葉,由于天寒, 越來越難尋覓。 你可知?山間小徑 并沒有濛濛細(xì)雨, 是濃翠的山色 染濕了你的征衣。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初冬山景空明秀美的詩,寫得極富詩情畫意。首句寫山溪: 天寒水落,溪水淙淙,嶙嶙白石,凸出水面。聆潺潺流淌溪聲,看清清蜿蜒淺流,內(nèi)心是 何等愉悅! 次句寫紅葉:秋山紅葉,絢爛一片,逢寒飄落,然仍有一些留守枝頭,依依不 肯離去。留守“紅葉”,耀人眼目,驅(qū)逐寒冷,使人頓失凋零、蕭索之感。前二句所見局部 山色,明亮秀麗,可令人忘餐矣。后二句更為奇妙。人走在山路上,一片空明,原本無 雨,衣服怎么會潤濕呢?其意境全由“空翠”二字出之。秦嶺山中,翠柏蒼松,蔥郁森森, 濃綠化而不開,人行其間,猶如被翠色的霧氣籠罩浸漬,便覺微雨濕人衣矣。張旭有句 云:“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山中留客》)此實(shí)寫“晴明無雨色”而云霧 “沾衣”,與王維的錯覺“濕衣”,真是同工異曲,各盡其妙。王維此詩將“白石”“紅葉”和 “翠”色組合,使山中冬景顯得色彩斑斕,空明秀美,令人賞心悅目,是極富神韻之作。 【賞析】 這首詩寫終南山深秋景色。 詩中“荊溪”, 一名浐水, 源出陜西 蘭田縣,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蘭田煙雨圖》中,說王維“詩 中有畫”,便引這首詩作為例證。的確,這首詩只有二十個字,卻描 繪出了一幅絢麗、幽深的秋山圖。 詩的前兩句,詩人用工筆細(xì)描。他先畫一條蜿蜒曲折、似與游人 作伴的山溪。溪中露出了磷磷白石,可見天寒水淺,溪水顯得特別清 澄可愛。我們仿佛還能聽到它那潺潺流淌的聲音。接著,詩人便繪山 中楓林。因?yàn)樯钋锾旌?,紅葉變得稀少了。但它們點(diǎn)綴在清溪、白石、 寒山之間,反而更紅艷如火,鮮麗奪目。這一聯(lián),已可見出王維作為 詩人兼畫家,對大自然的色彩感受極敏銳,對景物的空間層次把握極 準(zhǔn)確。他毫不著力。便呈現(xiàn)出近景清溪、白石和中景山徑、霜林,畫 面上已富于色彩感和空間感。 三、四兩句,詩人轉(zhuǎn)而運(yùn)用潑彩大寫意的手法,展現(xiàn)終南山廣袤、 幽深的全景。他給整幅畫面,涂染和渲染出大片濕潤、濃翠的底色。 在深山中行走的詩人,忽然覺得衣裳濕了,以為下雨,細(xì)看并未有雨, 原來是幽深的山林之中,彌漫著空明的、蒼翠欲滴的山嵐。就象一片 翠霧,把人都籠罩住了。詩人整個身心都被浸潤了,頓時產(chǎn)生一種細(xì) 雨濕衣似的涼意。這無邊的濃翠山色作為遠(yuǎn)景,同近景、中景的清溪、 白石、紅葉相互映襯,更顯得色彩繽紛。細(xì)細(xì)品味,詩人已把他的視 覺和心靈的美感與快感,都滲透到景物之中。整幅畫,既有逼真、細(xì) 致的細(xì)部描摹,又有總的印象和感受,顯得似真似幻,空靈超妙,顯 示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jī),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詩人王維,真不愧是 丹青妙手。 其實(shí),“詩中有畫” 尚不足以概括這首小詩的奇妙。丹青手很難 在畫幅上表現(xiàn)出視覺以外的各種感官印象。而王維在這里卻同時寫了 視覺、觸覺、錯覺、幻覺、感覺。更妙的是,他還運(yùn)用美學(xué)上的所謂 “通感”手法,借用了能感知冷暖、干濕的觸覺來表現(xiàn)本應(yīng)由視覺感 知的“空翠”之色。張旭《山中留客》也有“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 處亦沾衣”之句,二者在表現(xiàn)的境界和手法都很相似。但比較起來, 王維寫得更精煉,色彩也更為鮮明。 【評】 此詩如一幅絕妙丹青,有山石溪水,犖確山路,紅葉綠樹等,更妙處,在于詩人寫出了主體感受,甚至幻覺感受:“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句詩堪稱由六朝時期對山水外物的描繪轉(zhuǎn)向唐宋突出主體感受的標(biāo)志。蘇東坡評王摩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從此詩感發(fā)而來,良有以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