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溫病的發(fā)病
一、發(fā)病因素
(一)人體正氣(二)自然因素(三)社會因素
二、感邪途徑
(一)邪從皮毛而入(二)邪從口鼻而入
三、發(fā)病類型
(一)新感溫病
原意:感受當令之邪,即時而發(fā)的溫病
實際:病發(fā)于表的溫病
特點:初起病多在表,以發(fā)熱、惡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苔薄白、脈浮數(shù)等衛(wèi)表證候
(二)伏邪溫病
原意:感受外邪,伏藏于體內,過時而發(fā)的溫病
實際:病發(fā)于里的一類溫病
特點:初起以灼熱、煩躁口渴、溲赤、舌紅苔黃或身熱夜甚、斑疹、舌絳等郁熱于里的證候為主要表現(xiàn)。第二章 溫病的辨證理論
第一節(jié) 衛(wèi)氣營血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理論是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創(chuàng)立的。
以氣血的狀態(tài),氣血辨證為核心。
衛(wèi)的作用是捍衛(wèi)肌表,通過衛(wèi)氣的溫養(yǎng)分肉、皮膚使肌表固密,抵御外邪入侵。不涉及臟腑功能失常,只涉及衛(wèi)表功能。
氣是臟腑生理活動的動力及整體防御機能的體現(xiàn)。
營:血中津液
血:人體物質基礎,包括成分(血少)和狀態(tài)(出血)兩個方面。
(一)衛(wèi)分證
定義:溫邪初犯人體肌表,導致衛(wèi)氣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一種證候類型。
主要證候: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口渴(不嚴重),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發(fā)熱與惡寒并見、口微渴。
病機特點:溫邪襲表,肺衛(wèi)失宣
方劑:桂枝湯、
銀翹散(荊芥辛溫,辛溫的達表力更強,加強銀花連翹薄荷達表之力)
風熱在衛(wèi):高熱,頭痛,咳嗽
濕熱在衛(wèi):身熱不揚,肢體困重
(二)氣分證
定義:病邪入里,影響人體氣的生理功能所產生的一類病變。病邪由表入里而尚未入營動血的一切病證。
熱盛陽明臨床特點:身體壯熱、不惡寒,但惡熱,汗多,渴欲冷飲,舌苔黃燥,脈洪大等。
氣分證辨證要點:發(fā)熱不惡寒,口渴、苔黃 生理功能異常
病機特點(就熱盛陽明而言):正邪劇爭,熱熾津傷 生理功能異常
方劑:麻黃湯(麻黃 杏仁恢復肺氣宣發(fā)肅降功能)、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黃連湯和白頭翁湯(只有清氣分熱的藥,沒有恢復臟腑功能的藥)、龍膽瀉肝湯
(三)營分證
定義:熱邪深入,劫灼營陰,擾亂心神而產生的一個證候類型。
主要癥狀:身熱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飲(營熱蒸騰而口渴比氣分證減輕),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點隱隱,舌質紅絳,脈細數(shù)等。無出血,有出血先兆,神志稍有異常。
辨證要點:身熱夜甚,心煩譫語,舌質紅絳。
病機特點:營分熱盛,熱損營陰,心神被擾
(四)血分證
定義:熱邪深人,引起耗血動血之變而產生的一種證候類型。
臨床特點:身灼熱,躁擾不安,或神昏譫狂,吐血、衄血、便血、溺血。斑疹密布,舌質深絳。
辨證要點:舌質深絳、斑疹、出血。
病機特點:熱甚迫血,熱瘀交結
第二節(jié) 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是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倡導的。
三焦辨證的實質是臟腑辨證。
三焦的分類:1.氣化三焦:人體陽氣運行的通道2.臟腑三焦:人體水液運行的通道3.部位三焦:劃分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4.辨證三焦:以臨床證候表現(xiàn)辨別病變部位、臟腑,進而按所病之部位、臟腑劃分。
(一)上焦證
主要包括手太陰肺與手厥陰心包的病變,邪在肺經(jīng),多為疾病的初起階段。
1.邪犯肺衛(wèi)證 屬于衛(wèi)分證
溫病初起(很多一部分)病邪先犯于肺
主要表現(xiàn):衛(wèi)受邪郁,肺氣失宣。
主要癥狀: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頭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舌苔薄白欠潤、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
川芎茶調散,桑菊飲
2.肺熱壅盛證
犯于肺衛(wèi)的溫邪進一步由表入里,肺熱亢盛,可造成邪熱壅肺,肺氣閉阻
主要表現(xiàn):邪熱壅肺,肺氣閉阻
主要癥狀:身熱、汗出、咳喘氣促、口渴、苔黃、脈數(shù)
辨證要點:身熱、咳喘、苔黃
麻杏石甘湯
3.濕熱阻肺證
濕熱性質的病邪,如濕熱病邪、暑濕病邪等,亦可犯于肺,使衛(wèi)受邪郁,肺氣失宣
主要表現(xiàn):衛(wèi)受邪郁,肺氣失宣。“肺病濕則氣不得化”
主要癥狀:惡寒發(fā)熱、身熱不揚、胸悶、咳嗽、咽痛、苔白膩、脈濡緩。
辨證要點: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苔白膩
濕熱阻肺的咳嗽聲音重濁,咳痰不爽、黏滯。需要辨別是熱盛傷陰導致的黏滯還是濕熱導致的黏滯。
三仁湯合麻杏石甘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黃病姜翹二兩麻,一升赤豆梓皮夸,棗須十二能通竅,四十杏仁二草嘉。
4.熱閉心包證
邪熱內陷或內傳,引起心包絡機竅阻閉,心不能主神明的病機變化。
主要癥狀:身灼熱、神昏譫語,甚或昏憒不語、肢厥、舌蹇、舌絳等。
辨證要點:神昏、肢厥、舌絳
熱閉心包還常常夾痰兼瘀。痰熱內閉心包:神昏、喉間痰鳴、舌絳苔垢;夾瘀者多系邪熱與瘀血互結,瘀熱閉塞心竅所致,癥見神昏譫語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舌質紫晦。
內閉外脫證:熱閉心包所引起的危重病變。
5.濕蒙心包證
氣分濕熱釀蒸痰濁,蒙蔽心包絡
主要癥狀:身熱、神識昏蒙、似清似昧或時清時昧、兼有譫語、舌苔垢膩、舌色不絳、脈濡滑數(shù)等。
辨證要點:神志時清時昧、舌苔垢膩。
(二)中焦證
中焦所包括的臟腑主要是胃、脾、腸等,溫邪傳入中焦一般屬于溫病的中期或極期。
1.陽明熱熾證(胃熱亢盛證)
熱入陽明,里熱蒸迫而盛于內外的證候。
主要癥狀:壯熱、大汗出、心煩、面赤、口渴引飲、脈洪大而數(shù)。
辨證要點:壯熱、汗多、渴飲、苔黃燥、脈洪大。
病理變化:蒸騰之熱彌漫內外而未里結成實,“散漫浮熱”“無形熱盛”
2.陽明熱結證(熱結腸腑證、陽明腑實證)陽明表定位,不僅是三承氣湯
腸中邪熱與糟粕相結,耗傷陰精,腸道傳導失司。
主要癥狀:日晡潮熱,或有譫語,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腹部硬滿疼痛,舌苔黃黑而燥,脈沉實有力。
辨證要點:潮熱、便秘、苔黃黑而燥、脈沉實有力。
3.濕熱中阻證
濕熱性質的病邪,如濕熱病邪、暑濕病邪等困阻于中焦脾胃
主要癥狀:濕重熱輕:身熱不揚,胸脘痞滿,犯惡欲嘔,舌苔白膩,或白厚,或白苔滿布,或白多黃少等。濕熱并重或熱重濕輕:高熱持續(xù),汗出而熱勢不為汗衰,煩躁不安,脘腹痛滿,惡心欲嘔,舌苔黃膩或黃濁。
辨證要點:身熱、脘痞、嘔惡、苔膩。
4.濕熱積滯搏結腸腑證
腸腑濕熱與糟粕積滯相搏,腸道傳導失職。
主要癥狀:身熱,煩躁,胸脘痞滿,腹痛,大便溏垢如敗醬,便下不爽,舌赤,苔黃膩或黃濁,脈滑數(shù)等。
辨證要點:身熱、腹痛、大便溏垢、苔黃膩或黃濁
5.濕阻大腸證
濕熱類溫病病程中,濕濁閉阻于腸道,濕濁之氣不得下泄而蒙上
主要癥狀:大便不通、神識如蒙、少腹硬滿、苔垢膩、脈濡
病機:濕阻腸道,傳導失職。
辨證要點:大便不通、少腹?jié)M、苔垢膩
(三)下焦證
下焦包括肝腎,溫邪深入下焦,導致肝腎的病變,屬溫病的后期階段。
可能存在很嚴重的邪盛。
虛實: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盛(cheng)邪氣則實,奪精氣則虛
1.腎精耗損證(真陰耗傷證)
邪熱深入下焦,耗傷腎精,形體及臟腑失于滋養(yǎng)。
主要癥狀:低熱,神憊委頓,消瘦無力,口燥咽干,耳聾,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舌絳不鮮干枯而痿,脈虛。
2.虛風內動證(陰虛風動)
腎精虛損,肝木失養(yǎng),風從內生的病機變化,即所謂“水不涵木”
主要癥狀:神倦肢厥,耳聾,五心煩熱,心中憺憺大動,手指蠕動,甚或瘛瘲,脈虛弱等。
辨證要點:手指蠕動或瘛瘲,舌干絳而痿、脈虛。
|
|